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高考知识点专题训练

阅读:583  2017-01-21
标签:苏教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知识点专题训练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583]
2017高考语文(浙江专版)二轮复习与策略文档版专题限时集训25 文化经典阅读
专题限时集训(二十五) 文化经典阅读
(建议用时:40分钟)
1.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题。(5分)
由是观之,填词非末技,乃与史传诗文同源而异派者也。近日雅慕此道,刻欲追踪元人、配飨若士[注]者尽多,而究意作者寥寥,未闻绝唱,其故维何。止因词曲一道,但有前书堪读,并无成法可宗。暗室无灯,有眼皆同瞽目,无怪乎觅途不得。问津无人,半途而废者居多,差毫厘而谬千里者,亦复不少也。
(节选自李渔《闲情偶寄》)
【注】 若士:汤显祖,中国明代戏曲家、文学家。字义仍,号海若、清远道人、若士。
(1)“由是观之,填词非末技”中的“词”是指________。(2分)
(2)作者在这一段的主要观点是什么?(用自己的话表述)(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戏曲(2分)
(2)戏曲并非雕虫小技,而是与史传、诗文同源而不同流的文体,要想成功创作也十分不易。(3分)
【参考译文】
由此看来,戏曲并非雕虫小技,而是与史传、诗文同源而不同流的文体。近来酷爱戏曲,刻意学习元代作家、想和汤显祖并驾齐驱的人有很多,但是毕竟写的人寥寥无几,也没有听说什么出色的作品。这是为什么呢?只是因为在戏曲创作方面,只有前人的作品可以借鉴,并没有一定的规则可以遵循。就像黑暗的房子里没有灯,睁着眼睛也像瞎子一样。这就难怪找不到路,问不到人,很多人只好半途而废。差之毫厘、谬以千里的人,也并不少。
2.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题。(5分)
邹与鲁閧①。穆公②问曰:“吾有司死者三十三人,而民莫之死也。诛之,则不可胜诛;不诛,则疾视其长上之死而不救。如之何则可也?”
孟子对曰:“凶年饥岁,君之民老弱转乎沟壑,壮者散而之四方者,几千人矣;而君之仓廪实,府库充,有司莫以告,是上慢而残下也。曾子曰:‘戒之戒之! 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夫民今而后得反之也。君无尤焉!君行仁政,斯民亲其上,死其长矣。”
《孟子•梁惠王章句下》
【注】 ①邹与鲁閧:邹国与鲁国交战。②穆公:即邹穆公。孟子是邹国人,所以穆公问他。
(1)成语________出于上文,与现在常用的意义大不一样了,它在这篇文章中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2分)
(2)结合社会现实,谈谈你对“有司”与“民”关系的理解。(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出尔反尔 你怎样对待别人,别人就会怎样对待你。
(2)老百姓对当官的见死不救固然不对,但当老百姓陷入困境时,当官的见死不救也不对。当官不为民做主,又要他们干什么呢?只有当官的关心民众的疾苦,才会出现官民和谐的社会状况。
【参考译文】
邹国与鲁国交战。邹穆公对孟子说:“我的官吏死了三十三个,百姓却没有一个为他们而牺牲的。杀他们吧,杀不了那么多;不杀他们吧,又实在恨他们眼睁睁地看着长官被杀而不去营救。到底怎么办才好呢?”
孟子回答说:“灾荒年岁,您的老百姓,年老体弱的弃尸于山沟,年轻力壮的四处逃荒,差不多有上千人吧;而您的粮仓里堆满粮食,货库里装满财宝,官吏们却从来不向您报告老百姓的情况,这是他们不关心老百姓并且还残害老百姓的表现。曾子说:‘小心啊,小心啊!你怎样对待别人,别人也会怎样对待你。’现在就是老百姓报复他们的时候了。您不要归罪于老百姓吧! 只要您施行仁政,老百姓自然就会亲近他们的领导人,肯为他们的长官而牺牲了。”


浏览完整试题3.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题。(5分)
是故诸侯不相爱则必野战,家主不相爱则必相篡,人与人不相爱则必相贼,君臣不相爱则不惠忠,父子不相爱则不慈孝,兄弟不相爱则不和调。天下之人皆不相爱,强必执弱,富必侮贫,贵必敖贱,诈必欺愚。凡天下祸篡怨恨,其所以起者,以不相爱生也。是以仁者非之。
(《墨子》)
(1)上述材料反映了墨子的________思想。(2分)
(2)请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对墨子的观点的看法。(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兼爱
(2)墨子认为人和人不相爱是—切混乱的根源,所以墨子一再强调要“兼爱”。墨子的“兼爱”思想体现了劳动人民质朴、纯真、善良的品性与愿望,是一种弥足珍贵的追求和谐社会的理想。虽然自秦汉以来,由于统治者独尊儒术,墨子的思想日渐从思想流变史上消失了,但其仍具有不可抹杀的思想内涵和现实意义,特别是对当今中国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参考译文】
所以诸侯不相爱,就必然在郊野战斗;家庭宗主不相爱,就必然相互掠夺;人与人不相爱,就必然相互残害;国君与臣子不相爱,那么国君对臣子就不会仁慈,臣子对国君就不会忠诚;父亲与儿子不相爱,那么父亲对儿子就不会慈爱,儿子对父亲就不会孝敬;兄与弟不相爱,就必然不相互融洽、协调。天下的人都不相爱,强大的就必然控制弱小的,富足的就必然欺侮贫困的,尊贵的就必然傲视卑贱的,狡猾的就必然欺骗愚笨的。大凡天下祸患、掠夺、埋怨、愤恨、都是因不相爱而产生的。所以仁者认为不相爱是不对的。
4.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题。(5分)
孟子曰:“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孟子•离娄下》)
(1)这则材料反映了儒家思想中的__________观。(1分)
(2)你认为如何才能成为君子?请结合材料内容谈谈你的看法。(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仁爱(1分)
(2)①文质兼备、心存仁礼的人可以成为“君子”。②要成为君子,就要文质兼修,不偏不过;不仅要心存仁礼,更要付诸实践,坚持用仁礼之心去爱人、敬人。(4分)
【参考译文】
孟子说:“君子之所以不同于一般人,是因为他保存在心里的思想不同。君子把仁保存在心里,把礼保存在心里。仁人爱别人,有礼的人尊敬别人。爱别人的人,别人就一直爱他;尊敬别人的人,别人就一直尊敬他。”
5.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题。(5分)
孟子曰:“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国;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汤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①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诗》云:‘自西自东,自南自北,无思②不服。’此之谓也。”
(选自《孟子•公孙丑章句上》)
【注】 ①赡:足。②思:语助词,无实义。
(1)孟子认为“王道”与“霸道”不同之处为:________________。(2分)
(2)请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对材料中所体现的孟子的思想的看法。(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霸道”依靠武力服人,人们不是真心归顺;“王道”依靠德行服人,人们真心归顺(2分)
(2)孟子认为,统治者只有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施行仁政,才能让人们真心归顺。他强调统治者要以德服人,为政以德,他的这一思想在现代仍具有重要意义。当今社会,单纯依靠强制和威吓是无法保证有序的社会秩序的,只有以“仁”为基础,施行仁政,才能使百姓安居乐业,得到百姓的拥戴。(3分)
【参考译文】
孟子说:“倚仗武力,假借仁义之名而统一天下的叫做‘霸’,要称霸,一定得有强大的国家;依靠德治,推行仁义而统一天下的叫做‘王’,要称王,不一定有强大的国家。商汤凭借的是七十里国土,周文王凭借的是百里国土。倚仗武力使人们服从,并不能使人们心服,只不过是因为武力不能相敌罢了。依靠道德使人们服从,人们心中喜悦而诚心归服,就像七十多个弟子服从孔子一样。《诗经》说:‘从西面到东面,从南面到北面,无不心悦诚服。’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6.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题。(5分)
【导学号:74812053】
武王克殷,召太公而问曰:“将奈其士众何?”太公对曰:“臣闻爱其人者,兼屋上之乌。憎其人者,恶其余胥。咸刈厥敌,靡使有余,何如?”王曰:“不可。”太公出,邵公入,王曰:“为之奈何?”邵公对曰:“有罪者杀之,无罪者活之,何如?”王曰:“不可。”邵公出,周公入,王曰:“为之奈何?”周公曰:“使各居其宅,田其田,无变旧新,惟仁是亲,百姓有过,在予一人。”武王曰:“广大乎平天下矣。”
(1)出自本段的成语是________________。(2分)
(2)周公认为平定天下的人应该怎样对待商朝的士人和百姓?请用自己的话概括。(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爱屋及乌(2分)
(2)胸怀宽广,施行仁政。(3分)
【参考译文】
武王打败了商朝,召见姜太公,问他;“该拿那些商朝的士人和百姓怎么办?”太公回答:“我听说喜欢那个人,同时会喜爱他房上的乌鸦;憎恨那个人,会连带着厌恶他的墙壁。把他们全部杀掉,不留活的,怎么样?”武王说:“不行。”太公出去后,邵公进见,武王问:“你看怎么办?”邵公回答说:“把有罪的杀掉,无罪的让他活着,怎么样?”武王说:“不行。”邵公出去后,周公进见,武王问:“你看该怎么办?”周公说:“让他们各自住在自己的家里,种自己的田,不要因为旧朝新臣而有所改变,亲近仁爱的人。百姓有了过错,责任在我一个人身上。”武王说:“平定天下的胸怀多么宽广啊!”
7.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题。(5分)
或谓韩王曰:“秦王欲出事于梁,而于攻绛、安邑,韩计将安出矣。秦之欲伐韩以东窥周室甚,唯寐忘之。今韩不察,因欲与秦,必为山东大祸矣。 秦之欲攻梁也,欲得梁以临韩,恐梁之不听也,故欲病之以固交也。王不察,因欲中立,梁必怒于韩之不与己,必折为秦用,韩必举矣。愿王熟虑之也。”


展开余下试题(节选自《战国策•韩策》)
(1)面对当时严峻的国际形势,韩王采用的对策是________________。(用原文语句作答)(2分)
(2)说客认为采取上述行为会带来怎样的后果?(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与秦”或“中立”(2分)
(2)说客认为采取“中立”的对策,会导致韩国被攻克。(3分)
【参考译文】
有人对韩王说:“秦王想要征讨魏国,并且想攻打绛、安邑等城,不知韩国准备采取什么对策?秦国想攻打韩国,主要是为了图谋东方的周室,这是秦国梦寐以求的。如今韩国不明察事实,想要和秦国结为盟邦,必然给崤山以东诸侯带来灾祸。秦打算攻打魏国,主要是为了经由魏国军临韩国,唯恐魏国不听号令,所以才决定给魏国以沉重的打击,借以巩固秦、魏之间的关系。 可是君王没有明察事实,竟然妄想保持中立,魏国必然愤恨韩国不和自己结盟,它必然心甘情愿被秦国驱使,韩国必将被攻克。希望大王认真考虑这件事!”
8.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题。(5分)
晏元献公文章擅天下,尤善为诗,而多称引后进,一时名士往往出其门。圣俞平生所作诗多矣,然公独爱其两联,云:“寒鱼犹着底,白鹭已飞前。”余尝于圣俞家见公自书手简,再三称赏此二联。余疑而问之,圣俞曰:“此非我之极致,岂公偶自得意于其间乎?”乃知自古文士,不独知己难得,而知人亦难也。
(节选自欧阳修《六一诗话》)
(1)文段中晏公独称赞梅圣俞诗歌中的某两联的事例。体现的道理是______________。(用文中原句作答)(2分)
(2)晏公门下的名士众多的原因是什么?请根据文意加以概括。(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自古文士,不独知己难得,而知人亦难也(2分)
(2)晏公的学问很高,并且对后学多有引荐。(3分)
【参考译文】
晏元献公的文章天下独绝,尤其擅长写诗,并且对后学多有引荐,一时间,名士往往出自他的门下。梅圣俞平生所写的诗很多,但晏公唯独喜欢其中两联,是“寒鱼犹着底,白鹭已飞前”。我曾经在梅圣俞家见到晏公亲手写的书简,再三称赞这两联,我怀疑并问梅圣俞这件事,圣俞说:“这并非我写得最好的诗歌,难道是晏公偶然间自己在其中发现了什么吗?”才知道自古文人不仅了解自己难,更难的是了解别人。
9.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题。(5分)
古之君子,其责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轻以约。重以周,故不怠;轻以约,故人乐为善。……今之君子则不然。其责人也详,其待己也廉。详,故人难于为善;廉,故自取也少。……夫是之谓不以众人待其身,而以圣人望于人,吾未见其尊己也。
(韩愈《原毁》)
(1)结合材料内容可知韩愈的处事观是________________。(2分)
(2)你是如何看待韩愈的处事观的?(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严于律己,宽以待人(2分)
(2)在处事上,我们应当提倡“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观点。“严于律己”,就是—个人要能知道自身的不足和短板,严格地要求自己,完善自己;“宽以待人”,就是要求我们以宽容的眼光看人看事,每个人都不可能尽善尽美,我们不应求全责备,不能用超过实际的标准去要求别人。(3分)
【参考译文】
古代的君子,要求自己严格而全面,要求别人宽容而简单。严格而全面,所以(进行道德修养)从不懈怠;宽容而简单,所以人们乐于做好事。……现在的君子却不是这样。现在的君子要求别人全面,要求自己却很少。(对人要求)全面,所以人们很难做好事;(对自己要求)少,所以自己的收获就少。……这就叫做不用一般人的标准要求自己,却用圣人(那样高)的标准要求别人,我看不出他是在尊重自己。
10.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 (2)题。(5分)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老子》)
(1)文段中的“木强则折”与八字俗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异曲同工之妙。(1分)
(2)请联系现实生活,谈谈你对文段中的观点的理解。(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木秀于林,风必摧之(1分)
(2)老子认为柔弱胜于刚强,这是有一定道理的。现实生活中,一些刚硬的东西容易遭受摧残,是因为它显露突出,当外力冲击时,便首当其冲了。人的才能过于外露,也容易遭到忌妒,受到打击;而柔弱其实是一种自我保护,也是一种人生智慧。人生在世,不可逞强斗胜,而应柔顺谦虚,有良好的处世修养。(4分)
【参考译文】
人活着的时候身体是柔软的,他死了以后身体就变得僵硬。草木活着的时候是柔软易断的,它死了以后就变得干枯了。所以坚强跟死亡是同类的,柔弱跟生命是同类的。 因此,军队逞强就会被消灭,树木强大了就容易折断。逞强逞大的人落入下风,持守柔弱的人占据上风。 (223.155.151.189)
标签:苏教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知识点专题训练
相关:关于“2017高考语”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583]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