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试题中心
》
期末试卷
阅读:713 2017-01-23
标签:
鲁人版
高三
总复习
期末试卷
重磅:
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713]
济南一中2016—2017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高三语文试题
济南一中2016—2017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
高三语文试题
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第I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试科目涂写在答题纸上。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第I卷(选择题 共36分)
一、(每小题3分,共15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1—3题。
齐白石授徒时有一句名言:“学我者生,似我者死。”李苦禅谨记老师的这句话,因此他学的是老师独到的艺术匠心,而不是简单地描摩老师的艺术样式。在绘画(题材/体裁)上,齐白石一生“为万虫写照、百鸟传神”,“万虫”“百鸟”寄托了齐白石对自然生活的思念。而李苦禅则有意避开老师常画的风物,更强调对象的象征意义,(赋予/付与)对象某些人格内涵。如综合了鹰、鹫等多种猛禽特点的“雄鹰”形象,是阳刚的化身;风中伫立的劲竹是刚正不阿的人格写照;①“雪侮霜欺芳益烈”的白梅则表现了坚贞不屈的品格……②在艺术修养方面,齐白石是诗、书、画、印四全,自谓“印第一,诗第二,书第三,画第四”;李苦禅未着意印学,诗不及齐,书法过之,较之老师又增武术戏曲之功。李苦禅认为:“齐老师治印是以金石艺术融入大写意,我要把这功夫尽用在读碑贴和欣赏铜器图文和砖石刻画的拓片上——③体会它的金石味道,融进自己的书画里,习得齐派治印的真精神。”
此外,李苦禅对《易经》很感兴趣,他在绘画中追求一种“禅境”,齐白石赞扬他“能将有法为无法”。齐白石爱画暮鸦归林,从鸟的朝飞暮还中(领悟/领略)人生的真谛;李苦禅每临自然生机景象,往往喃喃念叨陶渊明的诗句“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④
1.文中加点的字的注音和字形,都正确的一项是( )
A.谨记 伫(chù)立 B.描摩 劲(jìng)竹
C.念叨 着(zhuó)意 D.碑贴 拓(tà)片
2.依次选用文中括号里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题材 付与 领略 B.体裁 付与 领略
C.题材 赋予 领悟 D.体裁 赋予 领悟
3.文中画线处的标点,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钱钟书先生用文言写成的《谈艺录》《管锥编》博大宏深,其用词运斤成风,最可表现文言词汇的活力和生命力。
B.老王是一个摄影爱好者,他走到哪儿都喜欢带着相机,那是因为他要及时拍下那些白驹过隙的瞬间。
C.我们每个人都要努力做好本职工作,为构建和谐社会、实现全面小康添枝加叶,才能早日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
D.点开广东省编办官方网的“机构编制实名制信息公开”专栏,48家省直机关及其下设机构的名称、5000多名公务员姓名等信息昭然若揭。
5.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日前,我市提出“延续历史文化血脉,引领未来发展方向”为目标,号召全市人民为创建一个传统与现代共融的城市而努力。
B.钓鱼岛争端,使日本不但政治陷入混乱,更是冲击着日本脆弱的经济形势,之前日本公然叫嚣“日企撤离,崩盘的将是中国”,但是日本财务省最新的统计数据让这一谎言不攻自破。
C.老师们有义不容辞的责任,需要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和教学实践,在帮助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中,突出学生品质的养成。
浏览完整试题
D.人口学家及经济学家们认为,放宽生育政策后,新生人口的增加在当下对刺激消费、增加就业岗位不无裨益。
二、(每小题3分,共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自先秦到明清,中国乡村社会秩序的基本构成要素有三:宗族、乡里和乡绅。宗族是由父系血缘关系而结成的组织,乡里是基于地缘关系而形成的组织,乡绅是指有官职或功名的地方士绅。这三者形成了古代不同时期的乡村社会秩序。乡贤是乡绅中的良绅,他们根植、立足于乡土社会,以其士大夫的文化精神影响、作用于乡土社会,上利国家,下益乡民。他们有些人通过读书获得功名,走出乡村,在外为官,但是在他们年老退休之后,选择了回乡养老。他们深受儒家礼仪教化的熏陶,一向以治国平天下为己任,即便是退隐在野,也不忘教化乡里,热衷于地方公益事业,如设义田、修水利、办书院、赈灾民等等。作为一个特殊的阶层,他们具有沟通地方政府与社会的权利和便利,对于地方政府的政策,亦可以代表民众向州县官进言。同时,他们又经常是宗族长,维持着乡间社会的礼仪和秩序。这样一个阶层,在乡村社会实践着儒家“进亦忧,退亦忧”的理念,维系着乡村社会的秩序。
从大体上说来,中国传统社会“皇权不下县”,国家正式的行政机构管理只到县一级。这就为乡村社会的自我管理留下了很大的空间,使得乡贤对于乡村的治理成为可能。乡贤属于士阶层,其与乡村发生紧密联系当在宋代以后。先秦时期的士主要依附于贵族,如张仪、苏秦之辈,纵横捭阖,在诸国之间逞其舌辩之才;吴起、乐毅之属,学得兵法,志在建功立业,他们都很少与乡村基层发生关涉。秦代不重文教,焚书坑儒,压制读书人,士人虽多散落在民间,但甚至连道德教化的作用也谈不上。魏晋重门阀,“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读书人也多集中在世家大族。有些可以被当作乡贤的,其影响乡里也只限于道德教化方面。
直到隋唐科举制度的实施,才开始打破门阀对士阶层的垄断。由科举进入仕途的人在宋代以后逐渐增多,他们构成了乡贤的主体,并逐渐参与到地方事务中来。最为典型的要数范仲淹,他晚年捐献积蓄,在家乡苏州购置良田千馀亩,设立义庄,在家族范围内进行慈善救助。为此,他还订立了义庄规矩,对米、绢、钱发放的对象、数量、方式、管理、监督等事项均作了具体可操作的规定。后来吕大钧的《吕氏乡约》更是对乡民修身、立业、齐家、交友等行为和婚丧嫁娶等社会性的活动作了规范性的要求。钱穆先生说,宋代有一种“自觉的精神”在“士大夫社会中逐渐萌出”,这种自觉的精神,就是“那辈读书人渐渐自己从内心深处涌现出一种感觉,觉到他们应该起来担负着天下的重任”。
随着明代“一条鞭法”和清代“摊丁入亩”政策的推行,作为乡村基层的里甲制度逐渐流行,国家将缴纳赋税的职能交给民间社会自行办理,由此形成了明清以来的基层社会自治化。而地方政府往往也因人力、财政上的困难,而难以有效地组织公共工程、福利机构和教育设施等,乡村的组织及公共产品的提供很大程度上依靠乡贤。清末民国,随着科举的废除,乡村的读书人通往上层社会的渠道被阻断,只好走向城市,乡贤大量流失,一向以乡贤为精神领袖的乡民在文化层面丧失了指引,乡村道德水平急剧下降,其留下的文化真空很快被外来文化尤其是外来宗教文化所填补,由此导致的结果是,乡村社会急剧凋敝,基层社会动荡不安。
(摘自胡彬彬《古代乡贤与乡村治理》)
6.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宗族、乡里、乡绅作为从先秦到明清中国乡村社会秩序的基本构成要素,形成了古代不同时期的社会秩序。
B.有官职或功名的地方士绅以其士大夫的文化精神,立足乡土,利用自身的权利和便利,上利国家,下益乡民。
C.有些在外为官的乡贤,在年老退休返乡之后,施行乡民教化,积极参与地方事务,维护乡村社会秩序。
D.乡贤深受儒家思想熏陶,具有社会责任感,他们作为政府和基层民众之间的中介,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7.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大体上说,传统中国中央向地方派遣的官员到县级为止就不再有命官,这就为乡村的自我管理留下了很大的空间。
B.乡贤作为士阶层,参与乡村管理的程度随着历史的发展不断加深,魏晋时期对乡里的影响仅限于道德教化,宋时成为乡村管理的主体。
C.隋唐时期,寒门子弟通过考试,有机会获得“士”的身份,参与国家政治和地方事务,这些由科举进入仕途的人在宋代以后渐增。
D.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提出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就可以说是宋代士大夫“自觉的精神”的反映。
8.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为参与地方事务的乡贤典型,范仲淹对家乡事务的参与仅限于宗族内部;后来吕大钧的《吕氏乡约》则超越了宗族的范畴。
B.明清以来,由于基层社会自治化程度提高,再加上地方政府人力、财力上的困难,乡贤在乡村治理上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C.清末科举制度的废除,可以说是传统乡贤流失的原因之一。科举制度废除之后,乡村读书人为了寻求发展的途径,只好走向城市。
D.随着乡贤的流失,乡民失去文化引领,乡村治理失效,乡村社会凋敝,基层社会动荡,以致乡村的文化空间被外来文化占据。
三、(每小题3分,共1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欧阳行周文集序
(唐)李贻孙
欧阳君生于闽之里。幼为儿孩时,即不与众童亲狎,行止多自处。年十许岁,里中无爱者。每见河滨山畔有片景可采,心独娱之,常执卷一编,忘归于其间。逮风月清晖,或暮而尚留,窅①不能释,不自知所由,盖其性所多也。未甚识文字,随人而问章句,忽有一言契于心,移日自得,长吟高啸,不知其所止也。父母不识其志,每尝谓里人曰:“此男子未知其指何如,要恐不为汨没②之饥氓也。未知为吉凶邪?”乡人有览事多而熟于闻见者,皆贺之曰:“此若家之宝也,奈何虑之过欤! ”自此遂日日知书,伏圣人之教,慕恺悌之化,达君臣父子之节,忠孝之际,唯恐不及。操笔属词,其言秀而多思,率人所未言者,君道之容易,由是振发于乡里之间。建中、贞元时,文词崛兴,遂大振耀,欧③闽之乡不知有他人也。
会故相常衮来为福之观察使,有文章高名,又性颇嗜诱进后生,推拔于寒素中,唯恐不及。至之日,比君为芝英。每有一作,屡加赏进。游娱燕飨,必召同席。君加以谦德动不逾节常公之知日又加深矣君之声渐腾于江淮且达于京师矣时人谓常公能识真。寻而陆相贽知贡举,搜罗天下文章,得士之盛,前无伦比,故君名在榜中。常与君同道而相上下者,有韩侍郎愈、李校书观,洎君并数百岁杰出,人到于今伏之。君之文新无所袭,才未尝困。精于理,故言多周详;切于情,故叙事重复:宜其司当代文柄,以变风雅。一命而卒,天其绝邪!
展开余下试题
君于贻孙言旧故之分,于外氏为一家。故其属文之内名为予伯舅所著者,有《南阳孝子传》,有《韩城县尉厅壁记》,有《与郑居方书》,皆可征于集。故予冲幼之岁,即拜君于外家之门。大和中,予为福建团练副使日,其子价自南安抵福州,进君之旧文共十编,首尾凡若干首,泣拜请序。予诺其命矣,而词竟未就。价微有文,又早死。大中六年,予又为观察使,令访其裔,因获其孙曰澥。不可使欧阳氏之文遂绝其所传也,为题其序,亦以卒后嗣之愿云。
【注】①窅(yǎo):怅惘。②汨没:沦落。 ③欧:通“瓯”。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盖其性所多也 多:超过
B.由是振发于乡里之间 振发:努力奋发
C.寻而陆相贽知贡举 知:主持
D.而词竟未就 竟:竟然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因获其孙曰澥 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
B.乡人有览事多而熟于闻见者 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C.随人而问章句 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
D.亦以卒后嗣之愿云 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
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君加以谦德动/不逾节/常公之知日又加深矣/君之声渐腾于江淮/且达于京师矣时/人谓常公能识真
B.君加以谦德/动不逾节/常公之知日又加深矣/君之声渐腾/于江淮且达于京师矣/时人谓常公能识真
C.君加以谦德动/不逾节/常公之知日又加深矣/君之声渐腾/于江淮且达于京师矣/时人谓常公能识真
D.君加以谦德/动不逾节/常公之知日又加深矣/君之声渐腾于江淮/且达于京师矣/时人谓常公能识真
12.下列对原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叙述欧阳行周的成长历程,评定其文章特点,最后交代为文集作序的缘由,有借作序为其立传之意,读此可知欧阳行周为人为文之一斑。
B.作者痛惜欧阳行周英年早逝,未能充分施展才干,又叹其身后萧条寥落,将敬仰、追念故人的深情寓于叙事、议论之中,颇能感人。
C.欧阳行周写文章语词清秀,思维敏捷,能言人所未言,说理精辟,立论周密详尽,擅长抒情,叙事委婉曲折,是韩愈、李观等人的同道。
D.欧阳行周年少时酷爱山水与读书,尽管乡人都不喜欢他,父母也为他的将来忧心忡忡,但他天资聪颖,文笔超群,终于成为福建最著名的文士。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114分)
四、(24分)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此若家之宝也,奈何虑之过欤!(3分)
(2)操笔属词,其言秀而多思,率人所未言者。(3分)
(3)性颇嗜诱进后生,推拔于寒素中,唯恐不及。(4分)
1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残春旅舍
韩偓①
旅舍残春宿雨晴,恍然心地忆咸京②。
树头蜂抱花须落,池面鱼吹柳絮行。
禅伏诗魔归净域,酒冲愁阵出奇兵。
两梁免被尘埃污③,拂拭朝簪待眼明④。
①韩偓(约842~约923):字致尧,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这首诗是作者流徙闽地时所作。②咸京:这里借指都城长安。③梁:官帽上的横脊,古代以梁的多少区分官阶。④朝簪:朝廷官员的冠饰。
(1)古人认为这首诗的颔联“乃晚唐巧句”,请指出这一联巧在哪里,并简要赏析。(4分)
(2)这首诗的后两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4分)
1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苏轼在《赤壁赋》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表现扁舟如苇叶般自由飘荡在无边江面上的惬意。
(2)李白《蜀道难》中“__________,__________”用“五丁开山”的故事,极言蜀道开通之艰难。
(3)屈原在《离骚》中声明“_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了自己宁可突然死去或者被流放,也绝不同流合污,与丑恶相随的心志。
五、(12分)
16.阅读下面的文字,筛选、整合必要的信息,给“3D打印”下一个定义,要求不超过60个字(含标点符号)。(4分)
①3D打印是一种快速成型技术。
②3D打印以数字模型文件为基础。
③3D打印过去常在模具制造、工业设计等领域被用于制造模型。
④3D打印现在正逐渐被用于一些产品的直接制造,使用这种技术打印而成的零部件已经出现。
⑤3D打印运用的是粉末状金属或塑料等可黏合材料。
⑥3D打印通过逐层打印的方式来构造物体。
17.下面是文章写作中有关写作材料收集后的处理方式,请把这个处理方式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75个字。(4分)
18.校学生会拟开展“如何与陌生人交往”的主题活动,为学习交往经验,将对某老师进行访谈,请你设计三个访谈问题。(4分)
要求:①紧扣访谈目的,问题步步深入;②语言表达简明、得体。
六、(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2题。(18分)
三只虫草
阿来
①海拔三千三百米。寄宿小学校的钟声响了。桑吉从浅丘的顶部回望钟声响起的地方,那两层的曲尺形楼房是他刚刚离开的学校。
②这是五月初始的日子,空气湿润起来。在刚刚过去的那个冬天,鼻子里只有冰冻的味道、风中尘土的味道,现在充满了他鼻腔的则是冰雪消融的味道,冻土苏醒的味道,青草发芽的味道。这是高海拔地区迟来的春天的味道。
③第三遍钟声响起来了,这是正式上课的铃声。现在,点名该点到他了。今天是星期三,第一节是数学课,那么点名的就该是娜姆老师。娜姆老师用她甜美的、听上去总是有些羞怯的声音念出了他的名字:“桑吉。”没有回答。娜姆老师提高了声音:“桑吉!”桑吉似乎听到同学们笑起来。娜姆老师又念了一遍:“桑吉!”
④桑吉此时正站在望得见小学校、望得见小学校操场和红旗的山丘上,对着水汽芬芳的空气,学着老师的口吻:“桑吉!”然后,他笑起来:“对不起,老师,桑吉逃学了!”
⑤此时,桑吉开始顺着山坡向下奔跑。他奔跑,像草原上的很多孩子一样,并不是有什么急事需要奔跑,而是为了让柔软的风扑面而来,为了让自己像一只活力四射的小野兽一样跑得呼哧呼哧地喘着粗气。春天里,淡青色的草坡在脚底下已经变得松软了,有弹性了。很像是地震后,他们转移到省城去借读时,那所学校里的塑胶跑道。
⑥脚下出现了一道半米多高的土坎,桑吉轻松地跳下去了。他跳过一丛丛只有光秃秃的坚硬枝干的雪层杜鹃,再过几天,它们就会绽放新芽,再有一个月,它们就会开出细密的紫色花朵。挨着杜鹃花丛是一小片残雪,他听见那片残雪的硬壳在脚下破碎了。然后,天空在眼前旋转,那是他在雪上滑倒了。他仰身倒下,听到身体内部的东西震荡的声音。他笑了起来,学着同学们的声音,说:“老师,桑吉逃学了。”
⑦老师不相信。桑吉是最爱学习的学生,桑吉还是成绩最好的学生。老师说:“他是不是病了?”
⑧“老师,桑吉听说学校今年不放虫草假,就偷跑回家了。”
⑨本来,草原上的学校,每年五月都是要放虫草假的。挖虫草的季节,是草原上的人们每年收获最丰厚的季节。按惯例,学校都要放两周的虫草假,让学生们回家去帮忙。如今,退牧还草了,保护生态了,搬到定居点的牧民们没那么多地方放牧了。一家人的柴米油盐钱、向寺院作供养的钱、添置新衣裳和新家具的钱、供长大的孩子到远方上学的钱、看病的钱,都指望着这短暂的虫草季了。桑吉的姐姐在省城上中学。父亲和母亲都怨姐姐把太多的钱花在打扮上了。而桑吉在城里的学校借读过,他知道,姐姐那些花费都是必需的。她要穿裙子,还要穿裤子。穿裙子和穿裤子还要搭配不同的鞋,皮的鞋、布的鞋、塑料的鞋。
展开余下试题
⑩桑吉说:“今年虫草假的时候,我要挣两千元。一千元寄给姐姐,一千元给奶奶看医生!”
⑪所以,他就打定主意逃学了。所以,他就在这个早上,在上学的钟声响起之前,跑出了学校。
⑫奔跑中,他重重地摔倒在一摊残雪上,仰身倒地时,胸腔中的器官都振荡了,脑子就像篮球架上的钢圈被敲击过后一样,嗡嗡作响。桑吉庆幸的是,他没有咬着自己的舌头。然后,他侧过身,让脸贴着冰凉的雪,这样能让痛楚和脑子里嗡嗡的蜂鸣声平复下来。
⑬这时,他看见了这一年的第一只虫草!
( 选自《人民文学》2015年第2期,有删改)
19.文章画线语句描写很精彩,请简要分析其表达特色。(4分)
20.主人公桑吉形象非常突出,请概括其特征。(4分)
21.请简要分析第⑨段在文中的作用。(4分)
22.本文写了桑吉逃学而去挖虫草的故事,请探究作者的情感取向。(6分)
七、作文(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中心是令人向往的地方,处于中心地带往往有诸多便利、机会和认同。当然也有人在中心地带迷失,最终边缘化。
边缘是让人平静的地方,它的质朴和别样让生活其中的人受益良多,甚至还吸引中心的人们探寻它的魅力。只要不沉沦,边缘也可以是中心。
要求:请自定角度,自拟题目,自选文体(诗歌除外);不要脱离材料的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济南一中2016—2017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
高三语文试题答案
1、C(A伫立zhù B描摹D碑帖)
2、C (题材:作品内容主题所用的材料 体裁:文学作品的分类。付与:拿出,交给。 赋予:给予,交给,寄托(重大任务、使命等)。领略:着重指体验、欣赏、认识或尝试,对象常是具体事物,如风光、风味、滋味等。领悟:着重指理解,弄明白,对象常是含义、道理等抽象事物。)
3、D(句号在引号外)
4.A(A运斤成风:比喻手法熟练,技艺高超。B白驹过隙:不能作定语修饰“瞬间”,应改为“稍纵即逝”。C添枝加叶:比喻叙述事情或转述别人的话,为了夸大,添上原来没有的内容。此处望文生义,应为“添砖加瓦”。 D昭然若揭:真相大白。)
5.D (解析:A句式杂糅,应为“提出……目标”或“以…为目标”B项语序不当,应将“不但”提至“使日本”前C.搭配不当,“更新”和“教学实践”搭配不当。)
6.B(扩大范围,“有官职或功名的地方士绅”错,应是“乡绅中的良绅”,也就是“乡贤”。)
7.B(张冠李戴,“宋时成为乡村管理的主体”错,原文是“由科举进入仕途的人……构成了乡贤的主体”。)
8.D(颠倒因果。)
9.C【解析】A.多:喜好,推崇 B.振发:显扬 D. 最终
10.A【解析】
A.于是;B.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助词,构成名词性词组的标志,表“…的情况”或“…的人”;C 表顺承/表转折 D目的连词,来/连词,凭借(或“因为”也可)
11.D
12.D【解析】解析:本题考查对文本的理解。“乡人都不喜欢他”理解错误,文中“里中无爱者”意为“乡里(已经)没有他喜欢的东西了”。
13.
(1)这是你们家的宝贝啊,为什么要如此担心呢!(若:你们 奈何:为什么 欤:句末语气词,表疑问)
(2)执笔写文章,语言秀美而主旨丰富,大多是别人没有说过的。(操:拿 属:写 率:大多)
(3)(他)生性很喜欢引导后辈进取,在家境贫寒、门第低微的人中推举选拔(人才),生怕做不到。(性:生性 诱进:引导人进取 推拔:推举选拔 于寒素中:状语后置)
参考译文:
欧阳先生出生在福建的乡下,他还是孩童的时候,就不和其他孩童亲近嬉戏,行动举止大多独自一人。十岁左右的时候,乡里(已经)没有他喜欢的东西了。每当看到河边山脚有美景可以观赏,心里独自以它们为乐,常常捧着一本书,沉醉在美景之中流连忘返。等到风清月明,后者傍晚美景尚可停留,内心怅惘不能释怀,不知道由什么引起,大概是他的性情所喜好的吧。(开始时他)不是很精通写文章,碰到人就询问写文章、诗词的章法,忽然有一句话很契合心意,就高兴很长时间,吟咏诗篇高声啸歌,不知道什么时候才会停止。(他的)父母不了解他的志向兴趣,常常对乡里的人说:“我这个孩子不知道最主要的兴趣志向是什么,恐怕也不会成为沦落的饥民。也不知道(他)以后的吉凶?”有饱览世事并且见多识广的乡里人,都来祝贺他们说:“这是你们家的宝贝啊,为什么要如此担心呢!”从此以后,(欧阳行周)就每天诵读书本,顺从圣人的教诲,仰慕和乐平易的教化,通晓君臣父子的节操、忠孝之道,在忠孝之间,唯恐自己做不到。拿起笔来写文章,其文章言辞秀美而多具才思,大多是别人没有说过的,先生却很轻易地表达出来,(他的名声)从此在乡里之间传扬。建中、贞元年间,先生的文章兴起,于是大放异彩,福建乡里之人就不知道有别的文士了(先生成为福建最著名的文士)。
恰逢原来的承相常衮来担任福建的观察使,他有写文章的大名,生性很喜欢引导后辈进取,在家境贫寒、门第低微的人中推举选拔(人才),生怕做不到。到任那天,他把先生比作芝英。先生每有一篇新作,常公就多次欣赏推荐。游乐宴饮,一定招来先生同席。加之先生有谦逊的美德,行动举止从不逾越礼节,常公对先生的了解一天天加深。先生的美名渐渐传布到江淮一带,进而传到京城。当时的人都说常公能识别真正的人才。不久陆相贽主持贡举,搜罗天下的好文章,录取的士人之多,之前从来没有比得上的,所以先生也名列榜中。经常和先生同道(为文)而水平相当的,有侍郎韩愈,校书郎李观等,等先生和数百年间的杰出人才齐名,人们直到今天仍佩服他。先生的文章有新意而没有蹈袭前人的地方,才思不曾困顿。精于说理,所以大多说的周到详尽;深于抒情,所以叙事反复申述:先生应当执掌当代文坛,来改变文风。(可惜)一命呜呼,难道上天要灭绝他吗!
先生跟我有故交的情分,从外祖父家来说是一家(远亲)。所以他写的文章中称为“我的伯舅所写”,有《南阳孝子传》,有《有韩城县尉厅壁记》,有《与郑居方书》,都可以在他的文集中得到验证。所以我小的时 候,就在外家门内拜见先生。大和年间,我担任福建团练副使时,他的儿子欧阳价从南安到福州,进献给我先生的旧文共十编,从头到尾共有诗若干首,哭泣跪拜请求我写序。我答应了他,可是最终也没写成。欧阳价也有一些文章留下来,可惜他又早早去世。大中六年,我又担任观察使,让人去寻访欧阳先生的后裔,于是找到他的孙子澥。不能让欧阳氏的文章就此失传。我为文集写下这篇序,也是用来实现他后人的愿望吧。
14.(1)【参考答案】构思巧妙,把“花须落”“柳絮行”这些常见的残春景象与“
上一篇:
2017高考语文(浙江专版)二轮复习与策略文档版专题限时集训字音限时集训
下一篇:
山东省德州第一中学高三语文试题
标签:
鲁人版
高三
总复习
期末试卷
相关:
关于“济南一中20”的其他试题
重磅:
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713]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红楼
孔子
庄子
李白
杜甫
苏轼
东坡
鲁迅
高考
讲坛
神话
唐诗
宋词
诗歌
小说
散文
关闭本页
》
返回网站首页
》
退出登录
导航:
课件下载
》
教学文摘
》
杂文参考
》
教学设计
》
音像素材
》
作文素材
》
试题下载
》
备课中心
》
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
》
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联系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