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期末试卷

阅读:597  2017-02-08
标签:人教版 高一 必修二 期末试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597]
湖北省黄冈市2016-2017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的位置。用统一的2B铅笔将答题卡上试卷类型后的方框涂黑。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统一提供的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答在试题卷、草稿纸上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统一提供的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答题试题卷、草稿纸上无效。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第I卷(阅读题 共70分)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汉乐府诗在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两方面都富有民歌特色。在思想内容方面,它们反映的社会生活相当广阔,尤多反映下层人民生活和情绪的作品。它们有的写人民的贫困,如《东门行》《妇病行》;有的写战争和兵役带给人民的苦难,如《战城南》《十五从军行》;有的写封建家长对家庭中弱小者的迫害,如《焦仲卿妻》、《孤儿行》;有的写妇女被遗弃的痛苦,如《白头吟》、《上山采蘼芜》。这些篇章从各个角度展示了封建社会中被压廹、被损害的中下层人民的辛酸血泪的图景。某些篇章歌咏男女间诚挚坚贞的爱情,如《有所思》、《上邪》、《公无渡河》和《焦仲卿妻》;有的则着重赞美妇女的机智和能干,如《陌上桑》、《陇西行》。还有一部分作品,以动植物为描写对象,如《江南》、《乌生》、《豫章行》、《艳歌何尝行》、《枯鱼过河泣》等等,常常采用拟人手法,借动植物写人事,比喻人的灾祸苦难和好景不常,间接表现了被损害、被蹂躏者的思想情绪。反映人民的各种苦难,同情被廹害的弱小者,鞭挞那些迫害弱小者的当权人物,歌颂人民的美好品德,构成了汉乐府民歌的主要内容,这使之上承《诗经•国风》现实主义,同样放出耀眼的光芒。《汉书•艺文志》说汉乐府所采集的各地歌谣,“皆感于哀乐,缘事而发”,指出了汉乐府民歌从群众生活中来、有真情实感的特色。
汉乐府语言朴素自然,活泼生动,有的地方显得率真稚气,有如天真的孩子一样逗人喜爱。不少篇章具有丰富的想象,运用生动的比喻、夸张手法。它们的语言和表现手法处处显示出浓厚的民歌风味。它们的句式是多样化的,有五言的,有杂言的,也有少数四言的。其中五言诗占有相当比重,艺术造诣也高,特别值得注意。五言诗起源于西汉民间,开始不受文人重视。五言乐府诗的流行,对文人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推动了文人创作五言诗。这是中国诗歌史上民歌影响文人创作的一件彰明显著的大事。汉乐府诗在表达方式上,有叙事的,有抒情的,也有说理的;叙事的分量较多,也最有特色和成就。与《诗经•国风》相比,汉乐府同样反映了广阔的社会生活和人民的思想感情,但它们在艺术上有较大的创新和发展,它们多数是五言体、杂言体,句式和节奏加长,容量较大,比起《诗经》的四言体来增强了表现力。《国风》大抵是抒情诗,汉乐府民歌则多叙事诗,它们描写具体生动,善于通过人物的话语行动来开展情节,不但富有故事性、戏剧性,而且塑造出鲜明的人物形象。汉乐府诗的出现,标志着我国叙事诗趋向成熟,而长诗《焦仲卿妻》更是达到了高峰。以后历代文人在汉乐府诗的影响下,往往采用五言或杂言歌行的乐府体,反映各种社会生活和下层人民的痛苦,从汉末建安到明清时代,作者络绎不绝,形成了一个源远流长的传统。这在中国诗史上是很突出的现象。


浏览完整试题(节选《汉魏六朝诗诗鉴赏》,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思想内容方面,汉乐府诗反映了相当广阔的社会生活,大多数诗篇反映下层劳动人民的生活和思想情感。
B.在艺术形式方面,汉乐府诗具有生动活泼、自然朴素的语言风格,不少作品具有丰富的想象,运用了生动的比喻、夸张手法。
C.展示劳动人民的苦难,同情被迫害的弱小者,鞭挞迫害弱小者的当权人物,讴歌劳动人民身上闪耀的美德,这是汉乐府诗的主要艺术成就。
D.在中国诗歌发展史上,汉乐府五言诗的流行,推动了文人创作的五言诗,促进了五言诗的发展。这是民歌影响文人创作的一件大事。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汉乐府诗的句式是多样化的,有五言的,有杂言的,也有少量四言的。其中五言诗特别值得关注,不仅数量占有相当比重,而且艺术造诣极高。
B.汉乐府诗在表达方式上,有叙事的,有抒情的,也有说理的。其中叙事诗最值得关注,不仅叙事的份量占有相当比重,而且艺术造诣也极高。
C.汉乐府诗继承了《诗经•国风》现实主义传统,《汉书•艺文志》说汉乐府民歌“皆感于哀乐,缘事而发”,彰显了汉乐府民歌从生活中来,有真情实感的特色。
D.汉乐府诗多数是五言体、杂言体,由于节奏加长,更富有表现力,所以在属轻伤优势不大,更适合于创作叙事诗。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乐府诗中那些以动植物为描写对象的诗篇,常用拟人的方法,其目的是有物及人,借物抒怀,委婉地揭示劳动人民的苦难生活和表达思想情绪。
B.乐府诗中的叙事诗描写具体生动,叙事细致入微,情节一波三折,不但富有故事性、戏剧性,而且人物形象塑造得栩栩如生,标志着我国叙事诗已达到了高峰。
C.汉乐府诗与《诗经•国风》相比,虽然在艺术上有较大的创新和发展,但从整体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上看,它是继承和发展了《诗经•国风》中的优秀传统。
D.汉乐府诗对后世历代文人有深远影响,他们采用乐府体来反映各种社会生活,由此形成一个文化传统,可见汉乐府诗在中国古代诗歌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游褒禅山记
王安石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
《临川先生文集》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B.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C.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D.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称山的南面、水的北面为“阳”,称山的北面、水的南面为“阴”,“华山之阳”即华山南面,“汉水之阴”即汉水的南岸。
B.“余”在古代可解释为“我”或“我的”,属一般自称。古代自称还有“吾、子、仆”等,当然身份、地位、对象不同,自称亦不同,如古代封建帝王自称“朕”,诸侯自称“寡人”。
C.“长乐王回深父”,是古代称人的一种方式,即称籍贯加姓名和字,其实古代称人的方式很多,如称杜甫为“杜工部”,杜甫曾做过检校工部员外郎,这是以官职称人。
D.古代纪年与现代不同。“至和”是宋仁宗的年号,这是古代以皇帝年号纪年法,“永和九年”亦是如此;“壬戌之秋”则是古代干支纪年法。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写华山洞的位置和命名缘由,为下文写游华山洞作交代;记仆碑文字,循名责实,辨“华山”误读,证明褒禅山本名“花山”,为后文的议论作伏笔。
B.记游华山洞的经过,先略述前洞的环境特征,后通过所见,重点记述后洞的险奇,突出了游后洞之难以及一般游人就易避难的心理,为下文的议论张本。
C.写游山的心得,以游洞为喻,以“有志”为中心,阐明宏伟目标和“志”、“力”、“物”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突出“有志”的决定作用,提出了“尽吾志”并全力以赴就能实现目标的观点。
D.作者以仆道之碑引起联想,联想到古籍以讹传讹,由此生发感慨,发出“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的感叹,阐释出研究事物必须去伪存真的道理。


展开余下试题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5分)
(2)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宿五松山下荀媪家
李白
我宿五松下,寂寥无所欢。
田家秋作苦,邻女夜舂寒。
跪进雕胡②饭,月光明素盘。
令人惭漂母③,三谢不能餐。
【注释】① 此诗作于李白晚年参加永王璘的起兵失败之后。 ② 雕胡:菰米,秋季结实,色白而滑,古人当作美食。③ 漂母:典出《史记•淮阴侯列传》,指馈赠食物。韩信贫贱时,有一位在江边漂洗丝絮的老妈妈见他饥饿,便拿饭给他吃。他富贵后,送给漂母千金表示感谢。
8.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作者夜宿农家,心中孤寂忧郁,是因为荀媪家境贫苦,缺衣少食,致使他饥寒交迫,夜不能寐,而心生抱怨。
B.“田家秋作苦”,“田家”即农家,“苦”不只是指农民劳作之苦,还指农民在繁重赋税压迫下心中悲苦。
C.“月光明素盘”是对荀媪手中盛饭盘子的描写,白色的菰米饭放在白的的盘子里,在月光的映照下,就像一盘珍珠一样耀目。
D.“令人惭漂母”是用典,以荀媪比漂母,以韩信自况。在那样艰苦的山村里,老人端出这盘菰米饭实属不易。作者实在过意不去,又无法报答,更感到受之有愧。
E.李白的诗以豪迈飘逸著称,但这首诗风格却极为朴素、自然。诗人用夸张和白描直叙手法,叙述夜宿山村的过程,抒写他的感受,风格清淡。
9.诗的最后两句,表达了作者哪些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屈原在《离骚》中,以博大的情怀,对广大劳动人民寄予深深同情的两句是“ , ”。
(2)陶渊明在《归园田居》中,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表达身在宦海而心系田园心情的两句诗是“ , ”。
(3)苏轼在《赤壁赋》中,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感叹“人生短促,人很渺小”的句子是“ , ”。
乙 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作答时必须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大题题号后的方框涂黑,只能做所选定答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吃一口自己田里的米
杨汉光
我把母亲接到城里住,她的一亩三分责任田就租给同村的张六叔耕种,田租是每年300斤大米。
开始,张六叔把上好的大米送进城来,煮出的饭又软又香。母亲说,张六叔心眼儿好,做什么事都不会亏待人。可是两午后,张六叔送来的米就不好了,煮出的饭粗糙无味,难以下咽。我不想吃这种饭,叫母亲也不要吃,但母亲照吃不误,她说吃老六送来的米,就想起乡下的田。 张六叔又一次送米来时,母亲抓起一把米,看了看问:“老六,我租给你的田专出这种糙米?”张六叔不好意思地说:“这种米是在城里便宜买的。现在种田不容易。”母亲说:“我知道种田堆。这样吧,那田租减一半,你以后每年送150斤米给我就行了;但一定要我那块田种出的大米。”张六叔非常感激,立即把糙米拉走,改进好米来。
大约又过了两三年,有一天,张六叔空手来我家,对母亲说:“老嫂子,这田是越种越难种了。你是不是再减点田租?”母亲笑一笑说:“老六,我不跟你说田租。我的田你照种,送多少米来随你的心意,十斤八斤也行。吃一点乡下的米,我心里舒坦。”
此后,张六叔真的每年只送几斤米来。我说:“这个老六叔,也大吝啬了。”母亲说:“不要多讲,随他。种田苦。你看他头发都快白完了,老得多快。”谁知,老六叔还不知足,这年冬天,他进城来对母亲说:“老嫂子,种田实在难啊!你要贴百把块钱给我,我才敢种你的田了。”一向宽容的母亲也撩不住性子了,她没好气地说:“老六,你不要得寸进尺;天下哪有倒贴钱粗田的道理?这田你不种就算了,我另租给人种。”张六叔说:“那你就租给别人种吧。”
我陪母亲回乡下的老家,处理那一亩三分田。我许多年没有回老家了,看见村里新建了一些小洋楼,原来最穷的刘二叔也住上了洋楼。母亲说:“刘二叔,心眼儿好,我们就把田租给他种吧。”
我和母亲走进刘二叔的家里,说想把田租给他种。可我们还没讲完,刘二叔就摇头拒绝了。母亲说:“老二,你听我说完。我是送田给你种,并不收田租,一年只要两斤米,吃一口家乡饭就行。”刘二叔说:“老嫂子,要米你就拿,你的田我却不敢种,一年苦到头,连小孩子的学费都交不起。我两年前就改跑生意不种田了。你看河对面,野草长得最高的那一块就是我的田。”我向门外望去,小河两边茫茫的田野上,确实东一块西一块地长着高高的野草。
我和母亲再也不敢提租田的事。母亲老了,已经没有能力回乡种田。我们也不得不像刘二叔一样,让那一亩三分田生长野草,另外再拿钱交公粮、水费和这种费那种费。
第二年夏天,母亲一个人悄悄地又回老家去。我不放心,追到老家。那时正是收割稻谷的时节,田野上打谷机响个不停。母亲顶着烈日,在她的一亩三分田上割野草,我站在田边问:“妈,你干什么?”母亲说:“这么肥的田丢荒可惜啊!”母亲连头都不抬一下,比手颤巍巍地割着野草。我理解母亲对土地的深情。我不忍心劝阻母亲,但又不愿让她受苦。于是只好走下田去,递给母亲一瓶矿泉水,接过她手里的镰刀。
从此,我每年都请人耕种母亲的一亩三分田。虽然田里的收获远不够我支付工钱,但我依然坚持下去,只为让母亲能吃上自己田里的米。
(选自《中山日报》)
(1)下列对小说先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小说在设置悬念上很有技巧,如张六叔为何不守信誉,先用糙米替代好米,后来一斤也不送,还要母亲倒贴才肯种……这些悬念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B.弃农从商的刘二叔对自家田里“野草长得最高”无动于衷,与张六叔的坚忍勤劳和母亲的眷恋土地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C.文中关于小洋楼的记叙,从一个侧面说明尽管存在一些令人忧虑的问题,但农村的面貌已经发生了喜人的变化,说明经商可以改变农村的面貌。
D.母亲“双手颤巍巍地割着野草”,这个细节主要突出了母亲年迈体衰,已经没有能力回乡种田的现实。
E.母亲进了城,对农村的一亩三分地仍念念不忘,表面上看是想吃一口自己田里的米,实际上表达的是母亲对土地的热爱和深情。
(2)请结合小说内容,回答下面问题。
①张六叔“心眼好”、“不亏待人”,在文中有哪些具体表现?(3分)
②母亲最突出的性格特点有哪几点?(3分)
(3)我和母亲后来准备租田给刘二叔的这段情节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6分)
(4)小说结尾写“我”坚持贴钱请人耕种母亲的一亩三分田,“只为母亲能吃上自己田里的米”,有何深刻含义?请结合全文联系实际谈谈你的理解。(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 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徐光宪:“稀土紧紧连着我和祖国”
人民大会堂灯光璀璨、鲜花竞放,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这里隆重召开。当国家主席胡锦涛亲手将被称为中国“诺贝尔奖”的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证书颁给银发满头的“中国稀土之父”徐光宪时,全场响起了经久不息的掌声。面对至高荣耀,老人感慨地说,“稀土紧紧连着我和祖国”,“我愿意一辈子搞稀土,把咱们宝贵的资源利用得更好。”


展开余下试题被点将领衔分离“孪生兄弟”
在数十年的科学实践中,因国家发展战略需要,徐光宪几度变更研究方向,先后致力于量子化学、放射化学、配位化学和萃取化学等方面研究,不断突破创新。为扭转我国稀土工业落后状况,1972年,52岁的徐光宪临危受命,开始稀土分离方法的理论和实验研究。这已是徐光宪第三次改变研究方向了。这是一项“前无古人”的尝试。镨、钕都属于稀土元素,它们的化学性质极为相似,尤其是15种镧系元素,犹如15个孪生兄弟一样,化学性质非常接近,要将它们一一分离十分困难,而镨钕分离又是难中之难。
稀土元素,简称稀土,又称稀土金属,在通讯信息、石油催化、彩色显示、储氢材料以及超导材料等方面扮演着无可替代的角色,有工业“维生素”之称,并被美,日等国列为21世纪的“战略元素”。对徐光宪来说,“国家需要”始终是第一位的,他转换研究方向无怨无悔。
邓小平曾说,中东有石油,中国有稀土,中国的稀土资源占全世界已知储量的80%,其地位可与中东的石油相比,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一定要把稀土的事情办好,把我国的稀土优势发挥出来。中国原本有着中国长期以来只能依赖于低价出口稀土矿物和混合物来获取蝇头小利,同时还高价进口深加工产品,长期处于有资源无利益的窘境。
“稀土世界的袁隆平”
但徐光宪在新岗位上又打了一个 漂亮仗——建立了自主创新的串级理论,推导出100多个公式,并成功设计出了整套工艺流程,实现了稀土的回流串级萃取。
什么是“萃取”?加入把两个AB共生的元素放到油和水的混合物中,A爱往油里跑,B则爱在水里呆着。经过一次分离后,油里有55%的A.而水里有45%的B。一次分离,就算“一级”。目前稀土的分离过程,大概需要400到500级。通过不断分离,并将每次的成果串联起来,最后元素纯度达到99%以上,就是串级萃取。
但是,串级萃取中有着太多的变量:油和水要放多少?油是花生油还是豆油?水是糖水还是盐水?每个元素分离的次数应当是多少……
阿基米德说,给他一个支点,他能撬动地球。徐光宪也找到了他的“支点”。他发现,无论油和水的条件怎样变化,但在大多数的条件下,油和水中金属离子各自的总浓度比是一个常数。换句话说,就是AB两种元素放入油和水中,油中A+B离子数和水中A+B的离子数相比,得到的始终是一个常数。这就是“恒定混合萃取比规律”。
在当时,一般萃取体系的镨钕分离系数只能达到1.4—1.5。徐光宪从改进稀土萃取分离工艺入手,使镨钕分离系数打破了当时的世界纪录,达到了相当高的4。原来那种耗时长、产量低、分离系数低、无法连续生产的生产工艺被彻底抛弃了。
于是,在20多年前,国外稀土行业的跨国企业,被迫经历过一次巨变,他们称作“中国冲击”。正因为采用徐光宪的科研成果生产的单一高纯稀土大量出口,让那些曾经无视中国“稀土大国”地位的国家不得不面对这样一个尴尬的现实:中国生产的单一高纯度稀土占世界产量的80%以上,随着中国的高纯度稀土大量出口,使国际单一稀土价格下降30%—40%,一些长期霸占世界市场的稀土垄断企业,分别不得不减产、停产、破产,或寻求同中国人进行分离技术方面的合作。中国终于实现了稀土资源大国向稀土生产大国、稀土出口大国的转变。为此,徐光宪被称作“稀土界的袁隆平”。
在谈到成功的秘诀时,这位被尊称为“稀土之父”的老人说:“我们做科研的要有个信念,就是立足于基础研究,着眼于国家目标,不跟外国人跑,要走自己的创新之路。”
“举重若重”的“老顽童”
静水流深,桃李不言。作为化学家,徐光宪在科学道路上艰难跋涉,其开创性的科研成果使我国实现了从稀土“资源大国”到“生产大国”的飞跃;作为教育家,他执教燕园数十载,为我国培养了4名院士,近百名博士生和研究生,所撰写的重要教材哺育了中国几代化学工作者。
徐光宪尽管已是高龄,但是对于新知识的汲取是一般年轻人难以望其项背的,他是那一代老教授里第一批学会使用电脑的。也许正因为时时愿意和年轻人在一起,徐光宪一直有着一颗童心,他给自己在学校BBS上的ID取名为“老顽童”。他每天要花大量时间上网,了解各种信息,并经常把有用的东西“打包”转发给大家,连书信、论文和PPT都是他自己一个字一个字敲进电脑的。老人打字并不快。想象着他端坐电脑前,一连几小时敲击键盘的情形,更加深信他对自己的评价:“如果把科学家分为几类,有举重若轻的,有举轻若重的,那么我都不是,我属于‘举重若重’的一类人。”
在他看来,自己挚爱一生的教书和科研,是一切的“重中之重”。“著名爱国艺术家常香玉说过一句话,‘戏比天大’,说得非常好。对我们教师来讲,就是‘上课比天大,科研比天大。’这是一种基本的敬业精神。”他自称是个不折不扣的“金庸迷”,并说自己还爱看《三国演义》与《红楼梦》。工作之余,徐光宪会练练八段锦、太极拳,争取为中国的科技事业多奉献一些时间。
(摘自《中华儿女》2009年12月刊,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在人民大会堂。国家最高科技奖证书颁给了化学教育家徐光宪,这是对这位“中国稀土之父”很好的肯定和褒奖。
B.恒定混合萃取比规律”的发现,使串级萃取理论最终建立,徐光宪从改进稀土萃取分离工艺入手,使鐠钕分离系数大破了当时的世界纪录,也为他赢得了“稀土界的袁隆平”的美誉。
C.徐光宪给自己在学校BBS上的ID取名为“老顽童”。他每天要花大量时间上网,了解各种信息,并经常把有用的东西“打包”转发给大家,这充分说明他一直有着一颗童心。
D.徐光宪一生挚爱教书和科研,把这看成“重中之重”。但他又是一个不折不扣的“金庸迷”,还爱看《三国演义》与《红楼梦》。工作之余还会练练八段锦、太极拳,他的业余生活是丰富多彩的。
E.这篇传记从徐光宪获奖写起,然后采用插叙方式,重点写了徐光宪不畏艰难,刻苦攻关,建立了串级萃取理论,为我们真实记述了一位挚爱事业、勇于进取的伟大科学家形象。
(2)文章为什么要插入大量的科普知识介绍?(6分)
(3)文章引用邓小平、阿基米德、常香玉的话分别对表现传主的可贵品质有什么作用?(6分)
(4)徐光宪的创新进取精神表现在哪些方面?简要谈谈这些创新进取精神对你有什么启示。(8分)
第II卷(表达题,共80分)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3.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幽僻(pì) 揠苗助长(yàn) 肄业(yì) 义愤填膺(yīng)
B.砥砺(dǐ) 长歌当哭(dàng) 蜕变(tuì) 峥嵘岁月(zhēn)
C.诅咒(zǔ) 骇人听闻(hài) 袅娜(niǎo) 裨补缺漏(pí)
D.颓圮(pǐ) 涸辙之鱼(hé) 籼米(xiān) 坚如磐石(pán)
14.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部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各种网络谣言也不翼而飞,这不仅侵害了公民权益,而且损害了政府形象,整治网络谣言已是人心所向。
②飞天梦是强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看到老一辈科学家苦心孤诣,新一代人奋发图强,让中国人有了不少可以载入史册的航天圆梦故事。
③目前,江西省贵溪市一辆载有15名幼儿园学生的面包车侧翻坠入水塘,导致11人死亡。人们对这场本不该发生
标签:人教版 高一 必修二 期末试卷
相关:关于“湖北省黄冈”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597]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