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月考试卷

阅读:360  2017-04-04
标签:人教版 七年级 下册 月考试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360]
江苏省无锡市南长实验中学2016-2017学年八年级3月月考语文试卷
2016-2017学年度第二学期阶段性质量调研试卷
八年级语文 (2017. 03)
第一部分 积累与运用(26分)
1.根据课文内容填空(8分)
○1淮南秋雨夜, 。
○2 ,怅望青田云水遥。
○3 ,泥香带落花。
○4俱怀逸兴壮思飞, 。
○5塞下秋来风景异, 。
○6夕阳西下, 。
○7无丝竹之乱耳, 。
○8只辱于奴隶人之手, ,不以千里称也。
2.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6分)
○1热忱( ) ○2胸襟( ) ○3拈轻怕重( )
○4bėng( )溅 ○5秀qí( ) ○6争yán( )斗艳
3.选出句中加点字解释错误的一项( ) (2分)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A. 食:吃。 B. 见:同“现”,显现。 C. 且:犹。 D. 等:一样。
4.选出下列加点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 ) (2分)
A. 他是一位很有经验的警察,在熙熙攘攘的进站人群中能够望眼欲穿,使坏人无法遁形。
B. 治理雾霾,政府目前当务之急是迅速采取节能减排措施,引导公众养成低碳生活习惯。
C. 写景物时,适当调遣笔墨,使动静景相映成趣,相得益彰,那么,所写的景物也就更生动而富有情趣了。
D. 现在的电信诈骗案层出不穷,行骗者手段之隐蔽,伎俩之巧妙,蒙骗形式之多样,简直令人叹为观止啊!
5.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2分)
A. 斑马线上之所以交通事故频发的原因,是由于驾驶员和行人的交通安全意识不强造成的。B. 能否切实形成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风尚,关键在于全面提高国民的基本素养。
C. 中国诗词大会,使人们进一步认识了汉语之美,更加重视汉字书写和汉文化传承。
D. 要实现中华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我们中学生必须发扬奋发图强、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和循序渐进的学习方法。
6.名著阅读(6分)
此时正是五月半天气,虽是晴明得好,只是酷热难行。昔日吴七郡王有八句诗道:玉屏四下朱阑绕,簇簇游鱼戏萍藻。簟铺八尺白虾须,头枕一枚红玛瑙。六龙惧热不敢行,海水煎沸蓬莱岛。公子犹嫌扇力微,行人正在红尘道。这八句诗单题着炎天暑月,那公子王孙在凉亭上水阁中浸着浮瓜沉李,调冰雪藕避暑,尚兀自嫌热;怎知客人为些微名薄利,又无枷锁拘缚,三伏内,只得在那途路中行。今日A这一行人要取六月十五日生辰,只得在路途上行。自离了这北京五七日,端的只是起五更,趁早凉便行,日中热时便歇。
五七日后,人家渐少,行路又稀,一站站都是山路。A却要辰牌起身,申时便歇。那十一个厢禁军,担子又重,无有一个稍轻,天气热了行不得,见着林子,便要去歇息,A赶着催促要行。如若停住,轻则痛骂,重则藤条便打,逼赶要行。两个虞候虽只背些包裹行李,也气喘了行不上。A也嗔道:“你两个好不晓事!这干系须是俺的,你们不替洒家打这夫子,却在背后也慢慢地挨,这路上不是耍处!”那虞候道:“不是我两个要慢走,其实热了行不动,因此落后。前日只是趁早凉走,如今怎地正热里要行,正是好歹不均匀。”A道:“你这般说话,却似放屁!前日行的须是好地面,如今正是尴尬去处,若不日里赶过去,谁敢五更半夜走?”两个虞候口里不道,肚中寻思:“这厮不值得便骂人。”A提了朴刀,拿着藤条,自去赶那担子。


浏览完整试题○1《水浒传》的作者是 (时代)的 。 (2分)
○2选文讲述的是哪一个故事情节?人物A是谁?根据文段分析A的性格特征。(4分)
答: 。
第二部分 阅读与理解(34分)
(一)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5分)
蝶恋花•春景○1
苏拭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2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注】○1此词作于苏轼贬谪惠州之时。一说贬谪密州之时。○2柳绵,柳絮。
7.简要赏析词中加点的“绕”字。(2分)
答: 。
8.俞陛云在《宋词选释》中对这首词的上阕作过这样的整体评价:“絮飞花落,每易伤春,此独作旷达语。”请结合内容赏析“旷达”的具体表现。(3分)
答: 。
(二)阅读短文后回答问题。(13分)
韩愈,字退之,昌黎人。父仲卿,无名位。愈生三岁而孤,养于从父兄。愈自以孤子,幼刻苦学儒,不俟奖励。洎○1举进士,投文于公卿间,故相郑余庆颇为之延誉,由是知名于时。寻登进士第。
宰相董晋出镇大梁,辟为巡官。府除,徐州张建封又请其为宾佐。愈发言真率,无所畏避,操行坚正,拙于世务。调授四门博士,转监察御史。德宗晚年,政出多门,宰相不专机务。宫市之弊,谏官论之不听。愈尝上章数千言极论之,不听,怒,贬为连州阳山令,量移江陵府掾曹。
元和十二年八月,宰臣裴度为淮西宣慰处置使,兼彰义军节度使,请愈为行军司马。淮、蔡平,十二月随度还朝,以功授刑部侍郎,仍诏愈撰《平淮西碑》,其辞多叙裴度事。时先入蔡州擒吴元济,李愬功第一,愬不平之。愬妻出入禁中,因诉碑辞不实,诏令磨愈文,宪宗命翰林学士段文昌重撰文勒石。﹒
愈性弘通,与人交,荣悴不易。少时与洛阳人孟郊、东郡人张籍友善。二人名位未振,愈不避寒暑,称荐于公卿间,而籍终成科第,荣于禄仕。后虽通贵,每退公之隙,则相与谈宴,论文赋诗,如平昔焉。而观诸权门豪士,如仆隶焉,瞪然不顾。而颇能诱厉后进,馆之者十六七,虽晨炊不给,怡然不介意。大抵以兴起名教,弘奖仁义为事。凡嫁内外及友朋孤女近十人。
节选自《旧唐书•韩愈传》
【注】○1洎:到......时候。
9.解释文中的加点字(4分)
○1不俟奖励( ) ○2辟为巡官( )
○3瞪然不顾( ) ○4怡然不介意( )
10.选出与“每退公之隙”中加点的“之”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 ( )(2分)
A. 执策而临之 B. 无丝竹之乱耳 C. 虽有千里之能 D.策之不以其道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 韩愈从小失去母亲,跟随父亲和兄长,自幼刻苦读书,后来考中进士,文章得到别人的赏识,终成一代名士。
B.韩愈曾上过几千言的奏章把宫市的弊端毫无保留地讲了出来,皇上不仅不听,反而大为生气,把韩愈贬到边远的阳山做县令,后来才酌情内移到江陵任职。
C.元和十二年,韩愈担任裴度的行军司马,因随同裴度平定淮西藩镇之乱有功,被朝廷任命为刑部侍郎。韩愈借撰写《平淮西碑》替裴度歌功颂德。
D.韩愈性情宽宏通达,与他人交往,不论人家地位如何变化,他总不改变态度。他跟孟郊、张籍的友情,就是很典型的例子。
12.翻译文中的划线句(4分)
○1愈尝上章数千言极论之,不听。
译文: 。
○2二人名位未振,愈不避寒暑,称荐于公卿间。
译文: 。
三、阅读短文后回答问题。(4分)
它没有婆娑的姿态,没有屈曲盘旋的虬枝,也许你要说它不美丽,──如果美是专指婆娑或横斜逸出之类而言,那么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但是它却是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更不用提它的坚强不屈与挺拔,它是树中的伟丈夫!当你在积雪初融的高原上走过,看见平坦的大地上傲然挺立这么一株或一排白杨树,难道你觉得树只是树,难道你就不想到它的朴质,严肃,坚强不屈,至少也象征了北方的农民;难道你竟一点也不联想到,在敌后的广大土地上,到处有坚强不屈,就象这白杨树一样傲然挺立的守卫他们家乡的哨兵!难道你又不更远一点想到这样枝枝叶叶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白杨树,宛然象征了今天在华北平原纵横决荡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 白杨不是平凡的树。它在西北极普遍,不被人重视,就跟北方农民相似;它有极强的生命力,磨折不了,压迫不倒,也跟北方的农民相似。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它不但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今天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以及力求上进的精神。
13.文中加点的“尤其”一次有什么表达效果?(2分)
答: 。
14.文章反复强调白杨树是“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你认为“极普通”和“不平凡”矛盾吗?说说理由。(2分)
答: 。
四、阅读短文后回答问题。(12分)
渐行渐远的炊烟
王本道
①书房的墙壁上,悬挂着一幅友人馈赠的油画,画面上是典型的北方乡村冬天的景象:皑皑白雪覆盖了田野山川,近处的一幢茅草房几乎被大雪淹没,然而屋顶却升腾着一股炊烟,丝丝缕缕,袅袅娜娜,渐次化入苍茫的天际。读书写作的间隙,我常常面对那幅油画发呆,对于炊烟的种种怀想也随之丝丝缕缕漫上心头。
②自幼长在城里,青少年时代对炊烟并无清晰的记忆。真正与炊烟结识还始于上世纪60年代下乡插队时期。记得下乡的当天,先是由火车、卡车交替着把我们送到离家数百里的穷乡僻壤。在公社院里参加完一个热闹的欢迎大会后,几百名同学便化整为零,分别坐胶轮马车或是步行到自己所在的青年点了。我和二十几名同学由前来迎接的生产大队长引领,走了十几里山路,抵达青年点所在的村庄,已是薄暮时分。从未离开过家的我们,猛不丁来到一个荒僻的山村,心中笼罩着孤独、无助的愁云,大家谁都不说一句话。正走着,我看到眼前的村庄较高处的一幢房子里升起一股灰白色的烟雾―――是炊烟,紧接着两股、三股,似乎接到号令一样,几乎所有的房舍,都有炊烟升起,高低错落的村庄如同沉在五里雾中,水墨丹青般美妙。伴随着炊烟的袅袅升腾,树枝和干草散发的清香和着饭菜的香味扑鼻而来。我立刻有了一种归属感,孤独无靠的心也渐渐踏实了。 ③如纱似雾的炊烟,陪伴着我们在乡下的插队生活。每天清晨,值班做饭的同学都要很早起床,点起炉灶,拉响灶旁的老风箱。随着风箱“呼哒、呼哒”的响声,灶火渐渐旺了起来,接着便动手将和好的玉米面团成一个个玉米饼子,贴到大铁锅的锅沿附近,而铁锅中间那冒着蒸汽的沸水,则要放进些蔬菜什么的变成菜汤。干完一天的农活,当朴素的天际织满绚丽的彩霞,我们与农民兄弟们荷锄踏上回家的乡间小路,远远就会看到各家屋顶随风摇动的炊烟,不同的香味在小村里漫溢。辽南山区由于土地贫瘠,农家的柴草也显得紧缺,用当地农民的话说:“锅里吃的、锅底下烧的是一样的价钱。”每逢干活休息时,当地的社员们都不闲着,他们满山寻找枯枝败叶,收工时带回家去做柴草用。每年秋收分配,生产队不单要将每家的口粮做出精确的计算,还要将打场后剩下的玉米秸、玉米骨棒,甚至地里收割后的庄稼根茬,都按人头分配到每一个家庭。时间久了,闻到炊烟的味道,我竟能分辨出哪家做饭用的是什么样的柴草。


展开余下试题 ④几年的乡村生活,我对炊烟产生一种浓重的情结,温暖、浪漫、缠绵……说也说不清楚。炊烟让我谙熟五谷杂粮、各种菜蔬如何变成饭菜摆上餐桌,了解了农事稼穑的繁忙、悠闲与炊烟的瓜葛。炊烟是农耕社会的人们,用温情与勤劳描绘的图腾,是广袤大地冉冉上升的地气,是最具温情的人间烟火。无论走到哪里,那一缕缕炊烟,是一种心灵的寄托,让人不会感到孤独。炊烟在告诉我,在遥远的地方,有叫做家的温暖的地方。
⑤怀着对炊烟的思慕,国庆长假期间,我重返辽南山区,想去品味一下弥漫在山村里那久违的炊烟。然而那千百年来延续的乡间人家的气息,那平淡地述说着乡村往事、牵动着游子思乡情愁的炊烟已不见踪影,仿佛化入了虚无的梦境。以往喧闹的乡村,如今显得那么沉寂,见不到孩子们的戏耍,听不到鸡鸣狗叫。一些院子“铁将军”把门,终年不开,另一些开着门的院子里,只能见到沉默的老人。年轻人都外出打工了,经过合村并校,本该就近上学的孩子也到很远的地方去寄宿读书了。据说现在乡村里做饭已经不用柴草,用的是液化气罐,除油烟之外,已无烟可冒,极少数用煤灶厨的人家,冒出的也是浓浓呛人的黑烟……
⑥漫长寂寥的冬夜,我依旧在书房面壁。当目光再度停留在那幅油画上时,不经意间在画面的一角,发现与画面颜色并无二致的两个字:“呼唤”。如同发现了新大陆一般,我立刻意识到,这是油画的题名―――我的大意,竟然长时间对此熟视无睹。我知道,油画与中国传统国画的区别,除技法与用料不同外,国画,无论是工笔还是写意,都在显眼处写有题款及画名,而油画有的并无题名,即便有也是在不显眼的角落,以不显眼的色彩题写,这样做似乎会给人以更多想象的空间。明明画面的主题是炊烟,而题名却是《呼唤》,炊烟在“呼唤”什么呢?那雪野之中的缕缕炊烟,呼唤着的是传统?是自然?是本真?还是回归?无论如何,于喧嚣中,将一颗平常心安顿在自足自悦里,才品得出生活的真味。
(《人民日报》2015年01月10日12版)
15.文章第○1段中划线句的景物描写,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2分)
答: 。
16.本文语言富有表现力,请赏析下列句子。(4分)
(1)干完一天的农活,当朴素的天际织满绚丽的彩霞,我们与农民兄弟们荷锄踏上回家的乡间小路。(句中加点的“朴素”一词有什么表达效果?)
答: 。
(2)炊烟是农耕社会的人们,用温情与勤劳描绘的图腾,是广袤大地冉冉上升的地气,是最具温情的人间烟火。无论走到哪里,那一缕缕炊烟,是一种心灵的寄托,让人不会感到孤独。(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这个语句)。
答: 。
17.作者在文中说“对于炊烟的种种怀想也随之丝丝缕缕漫上心头”,请概括作者对炊烟有哪些怀想。(3分)
答: 。
18.文章标题是“渐行渐远的炊烟”,品读全文,揣摩其中所蕴含的复杂情感。(3分)
答: 。

第一部分 积累与运用(26分)1.根据课文内容填空(8分)
○1淮南秋雨夜,高斋闻雁来。
○2临风一唳思何事,怅望青田云水遥。
○3翅湿沾微雨,泥香带落花。
○4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5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6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7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8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2.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6分)
○1热忱( ) ○2胸襟( ) ○3拈轻怕重( )
○4bėng( )溅 ○5秀qí( ) ○6争yán( )斗艳
3.选出对加点字解释错误的一项( A ) (2分)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A. 食:吃。 B. 见:同“现”,显现。 C. 且:犹。 D. 等:一样。
4.选出下列加点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 C ) (2分)
A. 他是一位很有经验的警察,在熙熙攘攘的进站人群中能够望眼欲穿,使坏人无法遁形。
B. 治理雾霾,政府目前当务之急是迅速采取节能减排措施,引导公众养成低碳生活习惯。
C. 写景物时,适当调遣笔墨,使动静景相映成趣,相得益彰,那么,所写的景物也就更生动而富有情趣了。
D. 现在的电信诈骗案层出不穷,行骗者手段之隐蔽,伎俩之巧妙,蒙骗形式之多样,简直令人叹为观止啊!
5.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C ) (2分)
A. 斑马线上之所以交通事故频发的原因,是由于驾驶员和行人的交通安全意识不强造成的。
B. 能否切实形成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风尚,关键在于全面提高国民的基本素养。
C. 中国诗词大会,使人们进一步认识了汉语之美,更加重视汉字书写和汉文化传承。
D. 要实现中华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我们中学生必须发扬奋发图强、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和循序渐进的学习方法。
6.名著阅读(6分)
此时正是五月半天气,虽是晴明得好,只是酷热难行。昔日吴七郡王有八句诗道:玉屏四下朱阑绕,簇簇游鱼戏萍藻。簟铺八尺白虾须,头枕一枚红玛瑙。六龙惧热不敢行,海水煎沸蓬莱岛。公子犹嫌扇力微,行人正在红尘道。这八句诗单题着炎天暑月,那公子王孙在凉亭上水阁中浸着浮瓜沉李,调冰雪藕避暑,尚兀自嫌热;怎知客人为些微名薄利,又无枷锁拘缚,三伏内,只得在那途路中行。今日A这一行人要取六月十五日生辰,只得在路途上行。自离了这北京五七日,端的只是起五更,趁早凉便行,日中热时便歇。
五七日后,人家渐少,行路又稀,一站站都是山路。A却要辰牌起身,申时便歇。那十一个厢禁军,担子又重,无有一个稍轻,天气热了行不得,见着林子,便要去歇息,A赶着催促要行。如若停住,轻则痛骂,重则藤条便打,逼赶要行。两个虞候虽只背些包裹行李,也气喘了行不上。A也嗔道:“你两个好不晓事!这干系须是俺的,你们不替洒家打这夫子,却在背后也慢慢地挨,这路上不是耍处!”那虞候道:“不是我两个要慢走,其实热了行不动,因此落后。前日只是趁早凉走,如今怎地正热里要行,正是好歹不均匀。”A道:“你这般说话,却似放屁!前日行的须是好地面,如今正是尴尬去处,若不日里赶过去,谁敢五更半夜走?”两个虞候口里不道,肚中寻思:“这厮不值得便骂人。”A提了朴刀,拿着藤条,自去赶那担子。


展开余下试题○1《水浒传》的作者是 (时代)的 。 (2分)
○2选文讲述的是哪一个故事情节?人物A是谁?根据文段分析A的性格特征。(4分)
答:智取生辰纲;杨志;小心谨慎、精明能干,急功近利、粗暴蛮横。
第二部分 阅读与理解(34分)
(一)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5分)
蝶恋花•春景○1
苏拭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2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注】○1此词作于苏轼贬谪惠州之时。一说贬谪密州之时。○2柳绵,柳絮。
7.简要赏析词中加点的“绕”字。(2分)
答:“绕”字生动形象地(0.5分)描写了燕子绕舍而飞,绿水绕舍而流,行人绕舍而走,绿水环抱人家的情形,显得具体可感,(0.5分)并具有动态美。(1分)(答出动词也得1分)
8.俞陛云在《宋词选释》中对这首词的上阕作过这样的整体评价:“絮飞花落,每易伤春,此独作旷达语。”请结合内容赏析“旷达”的具体表现。(3分)
答:○1花儿已经凋谢,所余不多的红色也正在一点一点褪去,树枝上开始结出了幼小的青杏。有繁华就有衰落,有凋谢就有新生。他特别注意到初生的“青杏”,“小”字透出怜惜和喜爱,有意识地冲淡了先前浓郁的伤感之情;○2飞动的燕子为画面增添了动态之美;“绿水人家”则带来了生活的气息;○3柳絮纷飞,春色将尽,正和诗人身世遭遇一样,固然让人伤感;而“何处无芳草”一句,又带来一种乐观旷达的境界。
(二)阅读短文后回答问题。(13分)
韩愈,字退之,昌黎人。父仲卿,无名位。愈生三岁而孤,养于从父兄。愈自以孤子,幼刻苦学儒,不俟奖励。洎○1举进士,投文于公卿间,故相郑余庆颇为之延誉,由是知名于时。寻登进士第。
宰相董晋出镇大梁,辟为巡官。府除,徐州张建封又请其为宾佐。愈发言真率,无所畏避,操行坚正,拙于世务。调授四门博士,转监察御史。德宗晚年,政出多门,宰相不专机务。宫市之弊,谏官论之不听。愈尝上章数千言极论之,不听,怒,贬为连州阳山令,量移江陵府掾曹。
元和十二年八月,宰臣裴度为淮西宣慰处置使,兼彰义军节度使,请愈为行军司马。淮、蔡平,十二月随度还朝,以功授刑部侍郎,仍诏愈撰《平淮西碑》,其辞多叙裴度事。时先入蔡州擒吴元济,李愬功第一,愬不平之。愬妻出入禁中,因诉碑辞不实,诏令磨愈文,宪宗命翰林学士段文昌重撰文勒石。﹒ 愈性弘通,与人交,荣悴不易。少时与洛阳人孟郊、东郡人张籍友善。二人名位未振,愈不避寒暑,称荐于公卿间,而籍终成科第,荣于禄仕。后虽通贵,每退公之隙,则相与谈宴,论文赋诗,如平昔焉。而观诸权门豪士,如仆隶焉,瞪然不顾。而颇能诱厉后进,馆之者十六七,虽晨炊不给,怡然不介意。大抵以兴起名教,弘奖仁义为事。凡嫁内外及友朋孤女近十人。
节选自《旧唐书•韩愈传》
【注】○1洎:到......时候。
9.解释文中的加点字(4分)
○1不俟奖励( 等待 ) ○2辟为巡官( 授予官职 )
○3瞪然不顾( 理睬 ) ○4怡然不介意( 高兴的样子 )
10.选出与“每退公之隙”中加点的“之”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 ( C )(2分)
A. 执策而临之 B. 无丝竹之乱耳 C. 虽有千里之能 D.策之不以其道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3分)
A. 韩愈从小失去母亲,跟随父亲和兄长,自幼刻苦读书,后来考中进士,文章得到别人的赏识,终成一代名士。
B.韩愈曾上过几千言的奏章把宫市的弊端毫无保留地讲了出来,皇上不仅不听,反而大为生气,把韩愈贬到边远的阳山做县令,后来才酌情内移到江陵任职。
C.元和十二年,韩愈担任裴度的行军司马,因随同裴度平定淮西藩镇之乱有功,被朝廷任命为刑部侍郎。韩愈借撰写《平淮西碑》替裴度歌功颂德。
D.韩愈性情宽宏通达,与他人交往,不论人家地位如何变化,他总不改变态度。他跟孟郊、张籍的友情,就是很典型的例子。
12.翻译文中的划线句(4分)
○1愈尝上章数千言极论之,不听。(尝、极,补充“皇帝”各0.5,通顺0.5)
译文:韩愈曾经写了几千字的文章极力批判这件事,皇帝不听。
○2二人名位未振,愈不避寒暑,称荐于公卿间。(振、称、荐各0.5,通顺0.5)
译文:当时两位还没有名气,也未曾显达,韩愈不辞寒暑,在公卿之间给他俩说好话,推荐他俩。【参考译文】
韩愈,字退之,昌黎人。父亲名叫韩仲卿,不做官也不出名。韩愈三岁的时候成了孤儿,被同族的堂兄抚养。韩愈因为自己是孤儿,小时候学习儒家经典很刻苦,不像其他孩子那样还需要奖励来督促。在考进士的时候,把自己的文章在公卿之间投送,曾担任过宰相的郑余庆很欣赏他,积极地称赞他,因此很快就出了名。不久韩愈就考中了进士。
宰相董晋出京镇守大梁,请韩愈作他的巡官。董晋的职员班子撤除后,徐州的张建封又请他去做佐官。韩愈说话直爽坦率,不去刻意躲避和忌讳什么,他的品德专一而正派,不擅长处理一些世俗事务。后来调他去做四门博士,在后来升为监查御史。德宗晚年的时候,朝廷中分了好几派,宰相也不好好负责。宫市的弊端很明显,但谏官们反复提意见皇帝也不接纳。韩愈曾经写了几千字的文章极力批判这件事,皇帝不听反而很生气,把他贬到阳山县做县令,后来酌情转到江陵府作掾曹。
元和十二年八月,宰相裴度担任淮西宣慰处置使,兼任彰义军节度使,请韩愈作他的行军司马。淮西和蔡这两个地方平定之后,十二月韩愈随裴度返回首都长安,凭借功劳授予他刑部侍郎,还下诏命韩愈撰写《平淮西碑》,碑文中韩愈多处记述裴度的事迹。而当时最早进入蔡州捉拿吴元济的应该是李愬,他的功劳最大,李愬很不服气。李愬的妻子常出入皇宫,于是(向宪宗)诉说碑文失实,(宪宗)下诏派人磨掉韩愈所写的碑文,命令翰林学士段文昌重新撰写并刻石。
韩愈性情宽宏通达,和他人交往,不论人家升沉,他总不改变态度。他年轻时和洛阳人孟郊、东郡人张籍友好,当时两位还没有名气,也未曾显达,韩愈不辞寒暑,在公卿之间给他俩说好话,推荐他俩,其中张籍终
标签:人教版 七年级 下册 月考试卷
相关:关于“江苏省无锡”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360]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