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期中试卷

阅读:252  2017-05-07
标签:人教版 高二 下册 期中试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52]
鄂尔多斯市一中2016-2017学年(下)高二年语文期中考试试卷
市一中2016~2017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考试试题
高一年级语文
答题要求:
本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考号填写或填涂在答题纸指定的位置,考试结束只交答题纸。
2.选择题用2B铅笔把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涂黑;主观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0.5mm中性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各题目指定区域,超出指定区域的答案无效。
第Ⅰ卷(阅读题,共70分)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今天,如何穿出中国范儿
《史记》载,赵武灵王“召肥义与议天下,五日而毕,遂下令易胡服,改兵制,习骑射”,却遇到巨大阻力,王公大臣纷纷进言,认为“衣服习俗,古之礼法”,抛弃自身传统而改夷狄装束,乃是一种罪过。另一个相反的例子是魏孝文帝改革,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即“革衣服之制”,禁胡服,改汉服,以达到去除鲜卑的民族身份、融入汉族的目的。
自古以来,服饰一直是体现国家民族风俗文化的重要方面。中华是礼仪之邦,最重服饰,“衣食住行”,以“衣”为首。历经几千年流变,发展出的服饰文化可谓博大精深。从汉服、唐装到旗袍、中山装,经典的中华服饰也曾成为世界眼中靓丽的风景。
然而,在当代中国,这种具有自身特色的服饰文化却似日趋式微。最简单的例子便是,当我们被要求“着正装”的时候,脑子里首先甚至唯一想到的就是西服,而不是具有自身特色的中式礼服。这对于有着几千年传承的服饰文化来说,不能不说是一种缺憾。
民族服饰,于个人,是身份的标签和文化认同感的载体;于国家,是形象的展示与礼仪的体现。在现代政治中,特色鲜明的民族服饰,更会成为国家的文化名片。放眼世界,不少国家都拥有自己的“国服”,如日本、韩国等亚洲国家和东欧、北欧诸国,阿拉伯国家更是重视。
相比之下,我们的重视程度似乎还不够。新中国成立初期,曾规定外交人员的正装为中山装。随着时代的变迁,中山装似乎显得不太符合当下的审美观,因而渐渐退出了人们的视野,外交官们也开始穿起了西服。但是,西服在很多国家眼中并不算正装,在最隆重的外交场合,穿西服会被视为过于随便、不尊重外交礼仪的行为。
所幸的是,已经有不少人意识到并试图弥补这一缺憾,“中式礼服文化研究热”正在国内悄然兴起。日前在北京召开的“国服文化研讨与服装探索展示大会”,就是热潮中的一股涓流。这次由民族文化艺术工作委员会等联合主办的会议,以传承和弘扬民族服饰文化为宗旨,探讨最多的话题就是为什么要有“国服”、“国服”应该是什么样子。的确,如果我们在重大集会、节日庆典与外交场合能穿“国服”,有利于在世界上树立充满文化自信的中国形象。这就要求“国服”具有对普通民众的亲和力,便于普及。它不仅仅是在设计上加入中国元素那么简单,更应体现中华民族对于衣着的文化理念。
服饰是社会的一面镜子。魏晋风流,士人爱穿敞襟宽袍,以显自由不羁;大唐盛世,开放自信,服饰因之雍容华贵;在国家崛起之今日,如何穿出中国范儿,看来真不是一件小事。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民族服饰,于国家,是形象的展示与礼仪的体现,尤其是在现代政治中,特色鲜明的民族服饰,会成为国家的文化名片。


浏览完整试题B.赵武灵王下令“易胡服,改兵制,习骑射”遇到巨大阻力,因为王公大臣认为抛弃自身传统而改夷狄装束,是一种罪过。
C.自古以来,服饰一直是体现国家民族风俗文化的重要方面,因此作为礼仪之邦的我们最重服饰,“衣食住行”,以“衣”为首。
D.在当代中国,具有自身特色的服饰文化好像逐渐衰弱了。当我们被要求“着正装”时,首先想到的并不是中式礼服。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有着几千年传承的服饰文化,历经流变可谓博大精深,汉服、唐装、旗袍、中山装,都曾成为世界眼中靓丽的风景。
B.与赵武灵王“革衣服之制”的内容相反,魏孝文帝“禁胡服,改汉服”,但他们都由此达到了融入汉族的目的。
C.世界上不少国家都拥有自己的“国服”,比起日本、韩国等亚洲国家和东欧、北欧诸国尤其是阿拉伯国家,我们的重视程度好像还不够。
D.由民族文化艺术工作委员会等联合主办的“国服文化研讨与服装探索展示大会”,是“中式礼服文化研究热”的一种体现。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随着时代的变迁,我国外交官用穿西服取代不太符合当下审美观的中山装,但在最隆重的外交场合,这种穿着会被视为不尊重外交礼仪的行为。
B.“探讨为什么要有‘国服’、‘国服’应该是什么样子”的现象可以证明,当下有不少人正在试图弥补我们没有“国服”的缺憾。
C.大唐盛世雍容华贵之服,彰显开放自信。服饰反映社会,因此在国家崛起之今日,我们都应该把“如何穿出中国范儿”当成一件大事。
D.我们只有在重大集会、节日庆典与外交场合穿具有中国范儿的“国服”,才能有利于在世界上树立充满文化自信的中国形象。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范仲淹,字希文,少有志操。之应天府,依戚同文学。昼夜不息,冬月惫甚,以水沃面;食不给,至以糜粥继之。人不能堪,仲淹不苦也。晏殊知应天府,闻仲淹名,召置府学。尝推其奉以食四方游士,诸子至易衣而出,仲淹晏如也。天圣七年,章献太后将以冬至受朝,天子率百官上寿。仲淹极言之,且曰:“奉亲于内,自有家人礼,顾与百官同列,南面而朝之,不可为后世法。”且上疏请太后还政,不报。时吕夷简执政,进用者多出其门。仲淹上《百官图》,指其次第曰:“如此为序迁,如此为不次,如此则公,如此则私。况进退近臣,凡超格者,不宜全委之宰相。”夷简不悦。葛怀敏败于定川贼大掠至潘原关中震恐民多窜山谷间仲淹率众六千由邠泾援之闻贼已出塞乃还。始,定川事闻,帝按图谓左右曰:“若仲淹出援,吾无忧矣。”奏至,帝大喜曰:“吾固知仲淹可用也。”进枢密直学士。仲淹以军出无功,辞不敢受命,诏不听。帝方锐意太平,数问当世事,仲淹皇恐,退而上十事。天子方信向仲淹,悉采用之,宜著令者,皆以诏书画一颁下。独府兵法,众以为不可而止。仲淹内刚外和,性至孝,以母在时方贫,其后虽贵,非宾客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能自充。而好施予,置义庄里中,以赡族人。爱乐善,士多出其门下,虽里巷之人,皆能道其名字。死之日,四方闻者,皆为叹息。为政尚忠厚,所至有恩,邠、庆二州之民与属羌,皆画像立生祠事之。及其卒也,羌酋以数百人,哭之如父,斋三日而去。初,仲淹病,帝常遣使赐药存问,既卒,嗟悼久之。又遣使就问其家,既葬,帝亲书其碑曰“褒贤之碑”。
(节选自《宋史•范仲淹传》)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葛怀敏败于定川贼/大掠至潘原/关中震恐/民多窜山谷间/仲淹率众六千/由邠泾援之/闻贼已/出塞乃还。
B.葛怀敏败于定川贼/大掠至潘原/关中震恐/民多窜山谷间/仲淹率众六千/由邠泾援之/闻贼已出塞/乃还。
C.葛怀敏败于定川/贼大掠至潘原/关中震恐/民多窜山谷间/仲淹率众六千/由邠泾援之/闻贼已/出塞乃还。
D.葛怀敏败于定川/贼大掠至潘原/关中震恐/民多窜山谷间/仲淹率众六千/由邠泾援之/闻贼已出塞/乃还。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字,是古代的中国人在姓名之外的别名,由父母或师长来取。古时男子20 岁时取字。
B.亲,一般指有血统或婚姻关系的人,在中国古代可以指父母,也可以指亲戚。
C.冬至,是中国农历中介于小寒和大寒之间的一个重要节气,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
D.疏,是奏议的一种。奏议是古代臣属进呈帝王的奏章的总称,包括奏、议、疏、表等。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范仲淹崇尚简朴生活。在家里时,如果没有客人来,吃饭时不会有两个荤菜。妻儿的饭食仅够充饥。他要求自己的几个儿子不能穿华贵的衣服出门,出门前要换衣服。
B.范仲淹读书勤奋刻苦。在应天府读书期间,昼夜不停地刻苦学习,冬天读书疲倦了,就用冷水浇脸。经常吃不饱,一般人不能忍受的困苦生活,范仲淹却从不叫苦。C.范仲淹深得皇帝信赖。定川兵败时,皇帝坚信只要范仲淹出马,事情就能得到解决。皇帝对范仲淹陈述的十条建议,全部认同。
D.范仲淹深受百姓爱戴。得到他死的消息,老百姓都替他叹惜。邠州、庆州的老百姓和众多的羌族部落,在范仲淹活着时就为他建立祠堂,挂上他的画像来祭祀他。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况进退近臣,凡超格者,不宜全委之宰相。(5分)
(2)及其卒也,羌酋以数百人,哭之如父,斋三日而去。(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杜诗,完成8~9题。
南 征
春岸桃花水,云帆枫树林。偷生长避地,适远更沾襟。
老病南征日,君恩北望心。百年歌自苦,未见有知音。
【注】此诗是大历四年(公元769年)春,杜甫由岳阳前往长沙途中所作。此时距他去世只有一年。
8.本诗的景情关系与《登高》相比,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5分)
9.本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复杂心情?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李白的《蜀道难》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通过描摹登山者的神情动作突出表现蜀道的高峻。


展开余下试题(2)白居易在《琵琶行》中借侧面烘托来表现琵琶女的演奏效果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
(3)《劝学》以螃蟹作为反例说明学习要专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心躁也。”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洗 澡
王安忆
行李房前的马路上没有一颗树,太阳就这样直晒下来。他已经将八大包书捆上了自行车,自行车再也动不了了。那小伙子早已注意他了,很有信心地骑在他的黄鱼车上。他徒劳地推了推车,车却要倒,扶也扶不住。
小伙子朝前骑了半步,又朝后退了半步,然后说:“师傅要去哪里?”
他看了那人一眼,停了一下,才说:“静安寺。”
小伙子就说:“十五块钱。”他说:“十块钱。”
小伙子又说:“十二块钱。”
他要再争,这时候,知了忽然鸣了起来,马路对面原来有一株树,树影团团的。他泄了气似的,浑身没劲。小伙子跃下黄鱼车,三五下解开了绳子将书两包两包地搬上了黄鱼车。然后,他们就上路了。
路上,小伙子问他:“你家住在静安寺?”
他说:“是。”
小伙子又问:“你家有浴缸吗?”
他警觉起来,心想这人是不是要在他家洗澡?他含含糊糊地说:“嗯。”
小伙子接着问:“你是在哪里上班?”
“机关。”
“那你们单位里有浴缸吗?”小伙子再问。
他说:“有是有,不过……”他也想含糊过去,可是小伙子看着他,等待下文,他只得说下去:“不过,那浴缸基本没人洗,太大了,需要很多热水。”
路两边的树很稀疏,太阳烤着他俩的背心,他俩的汗衫都湿了。从货站到静安寺,几乎斜穿了整个上海。他很渴,可是心想:如果喝汽水,要不要给他买呢?想到这里,就打消了念头。
小伙子又问道:“你每天在家还是在单位洗澡呢?”
他先说“在家”,可一想这人也许是想在他家洗澡,就改口说“单位”。这时又想起自己刚说过单位浴缸没人用,就又补了句:“看情况而定。”
那人接着问:“你家的浴缸大还是小?”
他不得已地说:“很小。”
“怎样小?”
“像我这样的人坐在里面要蜷着腿。”
“那你就把水放满,泡在里边;或者就站在里面,用脸盆盛水往身上泼,反倒比较省水。”
“是的。”他答应道,心里却动了一下,望了一眼那人汗淋淋的身子,想:其实让他洗个澡也没什么,可是想到女人说过“厨房可以合用,洗澡间却不能合用”的一些道理,就没再想下去。这时已到了市区,两边的梧桐树高大而茂密,知了懒洋洋地叫着。风吹在热汗淋淋的身上,很凉爽,他渴得非常厉害,他已经决定去买两瓶汽水,他一瓶,那人一瓶。可是路边却没有冷饮店。
“我兄弟厂里,天天能洗澡。”小伙子告诉他。
他想问问小伙子有没有工作,有的话是在哪里。可他懒得说话,正午的太阳将他烤干了。望了望眼前明晃晃的一条马路,他不知到了哪里。他想,买两瓶汽水是刻不容缓了。那人也像是渴了,不再多话,只是埋头蹬车。车链条吱吱地响,他们默默地骑了一段。他终于看见了一个冷饮店,冰箱轰隆隆地开着。他看到冷饮店,便认出了路,知道不远了,就想:忍一忍吧,很快到家了。
为了鼓舞那人,他说:“快到了,再过一条马路,就有条弄堂,穿过去就是。”小伙子振作了一下,然后说;“这样的天气,你一般洗热水澡,还是冷水澡?”他支支吾吾的。
小伙子又说:“冷水澡洗的时候舒服,热水澡洗过以后舒服。不过,我一般洗冷水澡就行了。”他心里一跳,心想这人是真要在他家洗澡了。洗就洗吧,然而女人关于浴缸文明的教导又响起在耳边,他没搭话。
到家了,小伙子帮他把书搬上二楼。他付了钱,又从冰箱里倒了自制的橘子水给小伙子喝。小伙子很好奇地打量他的房间,这是两间一套的新公房,然后说:“你洗澡好了,我喝了汽水就走。”
这一回,他差一点要说“你洗个澡吧”,可最终还是把话咽了回去。那人坐了一会儿,喝完了橘子水,又问了些关于他家和单位的问题,就起身告辞了,出门时说:“你可以洗澡了。” (有删改)
⑴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
A.文中使用的“黄鱼车”、“弄堂”等字眼所体现出来的地域色彩,有助于读者理解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
B.骑黄鱼车的小伙子虽然早已发现了生意,但他骑车迎上前时,却又后退了半步,表明他较有礼貌,也有些害羞。
C.通过大量的人物对话和细致的心理描写,呈现出主人公曲折微妙、复杂多变的内心活动,这是本文最突出的手法。
D.如果“女人”没说过浴缸文明的那些道理,小说的主人公“他”就不会为是否让那小伙子洗澡问题如此犹豫。
E.本文以写实的笔法,在貌似琐碎的叙述中,塑造了两个人不同身份的人物形象,传达了作者褒贬分明的思想感情。
(2)小说主人公“他”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6分)
(3)小说多次写到“太阳”、“树”和“知了”等,这样写有哪些作用?请简要概括。(6分)
(4)“洗澡”作为这篇小说构思的关键,有主题思想,结构艺术、象征意蕴等多方面的考虑。请选择一个方面,结合全文,陈述你的观点并作分析。(8分)
第Ⅱ卷(表达题 共80分)
四、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2.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①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真正的思想家寥若晨星,孔子就是集夏商周三代礼文化之大成,又开启中国经学体系的思想家之一。
②近年来高校频频曝光的学术造假现象暴露了中国为数众多的高层科研工作人员缺乏坐而论道的实干精神,喜欢走捷径、钻门路。
③于恕成先生是中国诗学研究的著名学者,先生一生致力于学术研究,主攻中国古代文学,真可谓学富五车,汗牛充栋。
④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华民族的侵略,从1931年至1945年,历时十多年,对中国人民犯下的罪行,罄竹难书,一件件、一桩桩,铁证如山。
⑤虽然离开母校多年,但一提起各位老师的名字,我就能回想起他们在讲台上讲课的样子,他们对我的耳提面命,我一刻都不能忘。
⑥最近几天,有关他见义勇为救起落水儿童的报道可谓连篇累牍,读者更关心的却是这一英雄壮举背后隐藏的故事。
A.①②④ B.①④⑤ C. ②③⑤ D. ③④⑤
1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3分)
A.专家指出,房地产贷款总量的减少、房价的降低表明房地产的泡沫正在慢慢消除,我们不能像别国的银行业一样被房地产拖垮,而要学习它们的经验和教训。
B.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于4月6日抵抵达美国,开始为期两天的访美行程。中美双方希望通过此次访问增进互信,扩大合作,加强对话,推动中美关系健康稳定发展。
C.清华大学联合剑桥大学、麻省理工学院,成立低碳能源大学联盟未来交通研究中心,他们试图寻找解决北京雾霾天出行困难的破解之道。
D.中国正在经历一场从吃饱向吃好、吃健康的转变,在这一历史进程中,能否保证公众的食品安全,取决于政府的执政水平,事关百姓的切身利益。
14.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3分)
美国教育家斯金纳曾有过一句名言:我们将学过的东西忘得一干二净时,最后剩下来的东西就是教育的本质了。所谓“剩下来的东西”, ① 就是自学的能力, ② 是举一反三或无师自通的能力。大学 ③ “职业培训班”, ④ 一个让学生适应社会、适应不同工作岗位的平台。在大学期间,学习专业知识 ⑤ 很重要,但更重要的还是学习独立思考的方法,培养举一反三的能力,这样,大学毕业生 ⑥ 能适应瞬息万变的未来世界。


展开余下试题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A 其实 更 不是 而是 虽然 就
B / 也就 不只是 也是 当然 就
C / 更 不仅是 还是 纵然 才
D 其实 也就 不是 而是 固然 才
15.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5分)
面对噪音,我们当前仍存在着不少认知误区。不少人将判断噪音的标准, ① ,似乎声音分贝越高,污染才越严重,但现实并非这样。是否构成噪音,本质上 ② ,只要你不想听的声音,其实都可称之为噪音。另一方面,对噪音污染程度的判定, ③ 。如《城市区域噪声标准》中,明确规定了城市五类区域的环境噪声最高限值,居住区、工业区、疗养院等区域的噪音标准往往相差很大。
16.下面是中华“春节符号”征集活动中的一幅入选作品,请写出构图要素,并说明图形寓意,要求语意简明,句子通顺,不超过80个字。(6分)
六、写作(60分)
17.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60分)
一个小男孩在他父亲的葡萄酒厂看守橡木桶。每天,他将一个个空木桶擦拭干净,摆放得很整齐。但往往一夜之间,风就把他排列整齐的木桶吹得东倒西歪。父亲摸着孩子的头说:“孩子,别伤心,我知道你会想办法征服风的。”小男孩擦干眼泪,终于想出了一个办法;把每一只空桶都装满清水。从此,那些木桶再也没有被风吹倒过。他高兴地对父亲说:“我懂了,木桶想要不被风吹倒,就要加重自己的重量。”父亲赞许地笑了。
上述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市一中2016~2017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考试试题(高一年级语文)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1. C项(强加因果,“作为礼仪之邦的我们最重服饰,‘衣食住行’,以‘衣’为首”的原因不是“自古以来,服饰一直是体现国家民族风俗文化的重要方面”。)
2. B项(张冠李戴,提出“革衣服之制”的是魏孝文帝而不是赵武灵王,无中生有,原文也未提出“达到了融入汉族的目的”。)
3. C项(关系弄错,原文是假设关系,而非必要条件。“只有……才……”表达条件关系绝对化了。)
二、古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4. D项(葛怀敏败于定川,贼大掠至潘原,关中震恐,民多窜山谷间。仲淹率众六千,由邠、泾援之,闻贼已出塞,乃还。)
5.C项(冬至介于大雪和小寒之间。二十四节气歌: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6.A项(易衣而出是指为了出门,更换衣裳。形容家境非常贫困的窘相。)
7.(1)况且提拔和黜降(天子的)近臣,凡是超过标准的提拔,不应该全部委托宰相处理。(况,况且,1分;进退,提拔和黜降,1分;格,标准,1分;委:委托,1分;大意1分。)
(2)等到他死了,羌族首领率领数百人,像(失去自己的)父亲一样为他痛哭,并斋戒三日以后才离开。(以,率领,1分;哭,为……哭泣,1分;“哭之如父”状语后置,1分;去,离开,1分;大意1分。)
【参考译文】范仲淹字希文,他少时就有志气,奉行操守。前往应天府,依从戚同文学习。他昼夜不停地刻苦学习,冬天读书十分疲乏时,就用冷水浇脸;有时无东西吃,甚至不得不靠喝稀粥度日。一般人不能忍受的困苦生活,范仲淹却从不叫苦。晏殊掌管应天府时,听说范仲淹很有名,就召请他到府学任职。范仲淹曾经拿出自己的俸禄来供养四方游学之士,几个儿子甚至要轮换穿一件好衣服才能出门,范仲淹却始终泰然处之。天圣七年(1029),章献太后将在冬至日接受朝拜,仁宗皇帝也准备率领文武百官为太后祝寿。范仲淹上疏详细地论述了这件事,并且说:“在内宫事奉亲长,自当有家人礼仪,只是在朝堂上皇帝与百官站在一起,(太后)面朝南接受(皇帝和百官)的朝拜,不能够成为后世的规范。”而且上疏请求章献太后将朝政大权交还仁宗,但没有得到任何答复。当时吕夷简执掌朝政,被任用和得到提拔的人大都出自他的门下。范仲淹向仁宗呈上一份《百官图》,指着图上百官升迁的次序说:“像这样的是循序升迁,像这样的是不合顺序的升迁,循序升迁是(符合)公理的,越序升迁是(遵循)个人意愿。况且提拔和黜降(天子的)近臣,凡是超过标准的提拔,不应该全部委托宰相处理。”吕夷简很不高兴。葛怀敏在定川被敌军打败,敌军大肆抢掠至潘原,关中地区震动惊恐,老百姓大多躲藏到山谷中。范仲淹率领六千军队,从邠州、泾州出发进行援救,听说敌军已经撤出边塞,才率领军队返回。开始的时候,定川战败的消息传到朝廷,仁宗皇帝手按着地图对左右大臣说:“如果范仲淹出兵救援,我就没有什么可以忧虑的了。”范仲淹出援兵的奏报一到,仁宗皇帝大喜说:“我一直就认为范仲淹是可以重用的。”于是就任命范仲淹为枢密直学士。范仲淹因为这次军队出征没有立功,辞谢了皇帝的任命,仁宗皇帝没有接受他的辞呈。仁宗皇帝当时正一意要实现天下太平,多次询问当前急需办理的大事,范仲淹惶恐不安,退朝后给皇帝上奏十件事。仁宗皇帝正专意信任范仲淹,因而全部采纳了他的意见,凡适宜立为法令的,都用诏书统一颁布下发。只有府兵法,大家认为不能施行而最后作罢。范仲淹性情刚烈,但外表温和,本性十分孝顺,因为他母亲在时,家境正是贫困的时候,后来,范仲淹虽然做了大官,但不是家中来客人,吃饭时也不会有两个荤菜。妻儿的衣服和饭食,仅仅只能自己御寒和充饥。范仲淹对人好施予,在乡族中设置义庄,用以赡养族人。博爱善施,士大夫大多出自其门下,即使是小巷之人,都能说出他的名字。死的那天,四面八方凡是听到这一消息的人,都替他叹惜。范仲淹治理国家崇尚忠厚,他到过的地方都留下了他的恩德,邠州、庆州的老百姓和众多的羌族部族,都画上他的像在他生前就建立祠堂祭祀他。等到他死了,羌族首领率领数百人,像(失去自己的)父亲一样为他痛哭,并斋戒三日以后才离开。当初,范仲淹生病时,仁宗皇帝经常派人送药、慰问,病逝后,仁宗皇帝嗟叹哀悼很长时间。又派人去慰问其家人,下葬后,仁宗皇帝亲自题写了墓碑,叫“褒贤之碑”。
(二)古代诗歌阅读
8.①《登高》以哀景写哀情:借萧瑟凄凉的悲秋之景来抒发作者孤苦悲凉之感;(2分)②本诗以乐景写哀情:借美妙迷人的春江之景来反衬作者愁苦悲哀、无以自遣的心境。(3分)
【解析】题干“分析景与情关系”已明确答题角度。这两首诗都是前两联写景,后两联抒情。本诗写春景,是乐景,而以下各联均描述作者自己的苦难,写的是哀情,所以运用乐景写哀情的手法,其主要作用是衬托。突出了诗人晚年被迫沿江而下的愁苦悲哀。
9.①羁旅之愁:常年躲避战乱,漂泊偏远的地方偷生落泪;②老病之叹:作者已近垂暮,疾病缠身,孤苦伶仃,满怀悲叹;③心系朝廷:内心不忘君恩,总是北望长安;④苦无知音:多年自吟自叹,没有知音倾听理解。(答出一点2分,三点6分。)
【解析】解答此题,可在整体感知诗意内容的基础上,
标签:人教版 高二 下册 期中试卷
相关:关于“鄂尔多斯市”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52]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