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高考模拟卷

阅读:245  2017-05-07
标签:人教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模拟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45]
2017年高考全国卷信息归集与高考命题预测-语文试题
未 考 先 知
——2017年高考语文全国卷信息归集与高考命题预测
一、信息归集
1.命题要求变化
和2016年相比,2017年全国新课标语文《考试说明》在试题结构、赋分、题型、能力要求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变化,既遵循了稳定性和承继性,又体现了创新性。具体表现为:
(1)取消选考,将“文学类文本阅读”与“实用类文本阅读”列为必考,在这两类文本阅读中增加了“理解”能力层级。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试题设置为一道四选一客观选择题,两道主观题;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试题设置为一道四选一、一道五选二客观题,一道主观题。
(2)增加了对古文化知识的考查;
(3)在“论述类文本阅读”栏目中,增加了“阅读中外论述类文本,了解政论文、学术论文、时评、书评等论述类文体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达方式。阅读论述类文本,应注重文本的说理性和逻辑性,分析文本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内容。
(4)加强了对信息筛选、整合能力的考查。
(5)诗歌阅读改为一道五选二客观题和一道主观题。
2.高考考情报告
(1)论述类文本阅读。全国三套卷的设题都中规中矩,难度适中。其中有数个选项在文中已找不到完全对应的文字,但含意又不脱离文章。
(2)文言文的考查沿袭15年的考点。
(3)古代诗歌阅读将诗歌的写什么与怎么写融合在一起考查,思想感情是必考考点,答案精炼,配分科学、规范。
(4)名句名篇默写。三套卷题型均为根据语境填写诗文句子,注重考查经典篇目中脍炙人口的名句或富有哲理、启迪智慧的句子,不偏不怪。
(5)文学类文本阅读。甲卷为外国小说,乙、丙卷均为中国小说。材料长度均为1400字左 右。注重考查分析人物形象、构思技巧。新的变化在于探究题回归。
( 6)实用类文本阅读。三套卷均为现代人物传记阅读。
(7)语言文字运用,进一步加强对语言表达准确的考查,如试卷中的第15题与第17题。第15题是虚词填空;第17题选用思维流程图。
(8)写作。去年作文题材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关注社会缺失,紧扣时代热点,聚焦立德树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学生扩展阅读,考查学生真实的写作能力,真正实现以表达与交流为提高的考试目的。乙卷一改以往的文字材料形式,以漫画作文出现。
二、命题预测
继续聚焦立德树人,精心选择试题材料,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优秀文化传统的自觉传承。进一步体现语文改革方向,科学架构学科能力,强调基础性、综合性和应用性,着重考查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进一步落实高考能力立意,以阅读与欣赏为基础,以表达与交流为提高,贴近人生,回归人本,体现出对人的存在和发展的关怀的命题理念。以下就一些大的板块做一些预测,以供参考:
1.论述类文本阅读——2017年高考,考查社科类论文。
例题1:2016届全国100所名校最新高考联考卷(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在生态伦理方面,儒家不仅提出了“取予有度”的责任律令,还提出了“用之有节”的行为规范,从而确立了节用的道德责任。儒家并没有系统创建过节用责任伦理学说,但是从两方面阐发了相关理念。
一方面是为政之道的节用责任伦理。谈到治国方针时,孔子指出:“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朱熹在《论语集注》把这段话理解为敬事、信任、节用、爱人和使民以时“五者”,但他同时又引证《周易》经文“节以制度,不伤财,不害民”,加以解释说:“盖侈用则伤财,伤财必至于害民,故爱民必先于节用。”显然依照《周易》的论说,孔子的话讲的理应是三层意思,而不是朱熹所说的“五者”。孔子的思想所要表达的正是因民信而敬事、因爱人而节用,前后构成因果关系。虽然孔子这里讲述的是治理诸侯国的行为原则,而不是直接针对天人关系的生态伦理,但是,犹如 朱熹所言,侈用必伤财,而伤财必浪费自然资源;而且,奢侈消费必定害民,必定与民争利,与民争利又必定驱使民众获取自然资源。  


浏览完整试题无独有偶,孟子同样立足于民本与王道,一再倡导节制的责任要求。他说:“贤君必恭俭礼下,取于民有制。”尽管孟子旨在提倡以民为本的执政理念,却暗含着生态伦理的指向。这是因为,做到恭俭和有制,不但自己可以节省财物,减少向自然的索取,不致奢侈贪婪,而且不会向百姓横征暴敛,从而缓解民众的生存欲求与自然界资源之间的紧张。在论述富国之道时,荀子围绕人与物的生态问题做了更为明确、较为系统的阐发。基于“欲恶同物,欲多而物寡,寡则必争矣”的现实,荀子认为要保持自然资源和人类社会的协调发展,就必须节用裕民,开源节流。
另一方面是为人之道的节用责任伦理。荀子的节俭观点更为鲜明,也更为直接,在如何对待天人关系、力命关系问题上,他凸显了人的主体能动作用和责任担当意识,他说:“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荀子是想告诉我们,人类即便在一定程度上要“靠天吃饭”,如果夯实农业这一根本,注意精耕细作,同时又力行节约、适度消费,就是有时无情的自然之天也不能使人陷入贫困境地。由此可见,强化生态责任观念,克制个人的不当欲望,追求一种俭朴生活方式,是实现天人和谐的伦理根基。
中国古代,思想家也好,普通民众也好,强调节俭、节用、节约主观动机上更多的可能是因为资源的短缺、生活的贫困而做出的无奈、被动的选择,也许还包含着维持社会生态平衡的责任考量。但是,应当肯定,他们所持守的节用责任伦理客观上有助于培养当今为人们提倡的绿色消费观念、绿色消费习惯和绿色消费生活,有助于促进人与自然之间保持必要的生态张力。
(摘自涂可国《用之有节》,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儒家在生态伦理方面确立了“取予有度”“用之有节”的节用的道德责任,但没有系统创建节用责任伦理学说。
B.孔子在治国方针里谈到“节用而爱人”,因为爱民而节用,因果关系;朱熹将其理解为节用、爱民,并列关系。
C.《周易》说“节以制度,不伤财,不害民”,朱熹解释为奢侈必定伤财,伤财必定害民,所以先爱民才会节用。
D.孔子的节用思想原本是诸侯治国的行为原 则,不是针对生态而言,但这一思想符合天人关系,故成为生态伦理。
答案:D(原文“孔子这里讲述的是治理诸侯国的行为原则”,节用思想是孔子的为政思想,不能说这一思想就已成为诸侯治国的原则)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贤君必恭俭礼下,取于民有制”是孟子的以民为本的执政理念,与孔子的“节用而爱人”是一致的,都是倡导节制的责任要求。
B.孟子的民本理念虽是立足于民本与王道,但其恭俭与有制的执政理念可以减少向自然与百姓的索取,同样暗含着生态伦理的指向。
C.荀子认为,在欲多物少的现实面前,节用裕民,开源节流,有利于保持自然资源和人类社会的协调发展,这已是自觉的生态意识。
D.孔子、孟子、荀子三者在为政之道的节用伦理上都主张“用之有节”,而在人与物的生态问题上,荀子的阐述更为明确,更系统。
答案:C(荀 子的思想仍是富国之道,并非自觉的生态意识)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论证荀子对待天人关系、力命关系时,文章采用了归纳法,概括出荀子对人的主体能动作用的肯定,然后引用荀子的原文佐证。
B.文章运用诠释法,说明了人类即使在“靠天吃饭”的前提下,如果能够努力耕作和用之有节,即使遭遇天灾,也不至于陷入绝境。
C.文章认为,中国古人强调节用,或许有维持社会生态平衡的责任考量,但更迫于客观现实的无奈而不得不被动选择的可能性更大。
D.儒家所持守的节用责任伦理虽然是为政之道,但在客观上有利于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现在,人们将其发展为绿色消费理念。
答案:D(儒家所持守的节用责任伦理有助于培养人们的绿色消费理念,而不是被人们发展为绿色消费理念)
2.古诗、文言文阅读——2017年高考,古代诗歌在唐宋诗词中选材,文言文考二十四史中的人物传记。
例题2:2017届全国100所名校最新高考冲刺卷(一)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4—15题。
鹧鸪天
寻菊花无有,戏作
辛弃疾
掩鼻人间臭腐场,古来惟有酒偏香。自从来住云烟畔,直到而今歌舞忙。
呼老伴,共秋光。黄花何处避重阳?要知烂熳开时节,直待西风一夜霜。
【注】此人渴望能够收复中原,展露才干,却遭奸臣谗害,被贬如今的江西上饶铅山云烟畔。
14.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 的两项是(5分)
A.“掩鼻人间臭腐场,古来惟有酒偏香”两句,词人把官场比作“臭腐场”,拿“酒偏香”与之对比,表达了对腐败官场的厌恶之情。
B.“掩鼻”就是捂住鼻子,一个“掩”字充分地展示了词人自己品格的高洁和对丑恶的厌恶;酒之所以“偏香”,是因为酒能解忧。
C.“自从来住云烟畔,直到而今歌舞忙”是说自己隐退田园后,不再过问世事,以歌舞自娱,寄寓了词人对现实失望后的解脱心情。
D.“呼老伴,共秋光。黄花何处避重阳?”写词人与朋友共赏秋色,菊花却未开放,词人借此暗喻人间已很难遇见品如菊花的君子。
E.词题是“寻菊花”,却没有写“寻”,上阕写人间臭腐,下阕写菊点到而已,写法不合常规,在于词人意不在菊,而是借题发挥。
答案:C、D(C词人隐退田园后以诗酒自娱,并没有不问世事,从词人对官场的讽刺来看,词人还是很关心时事的,所以,也就不存在“解脱”一说;D“暗喻人间已很难遇见品如菊花的君子”错误,词人赞美了菊花,没有说“品如菊花的君子”少)
15.“要知烂熳开时节,直待西风一夜霜”是如何抒发感情的?有什么效果?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这一句通过联想,(2分)写菊花的开放还要等到秋风严霜后,(2分)含蓄地赞美了菊花不趋炎附势而傲霜凌寒的品格。(2分)


展开余下试题3.文学类文本阅读——2017年高考,中国现当代小说依然是热点,适当兼顾现当代散文。
例题3:17届全国100所名校最新高考模拟卷(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14分)
刘谦益
杨海林
满口京腔的书生兴之所至地踱进聚珍斋,在一幅《叫哥哥①》的立轴前谛视良久,然后将折扇一收,点头说好画啊。  
  仆僮就把头伸过来,半晌撇撇嘴说此画用墨设色确有可观之处,然而满幅均为茶豆②,题名“叫哥哥”恐有不当吧?  
  书生笑笑,指着一枚茶豆叶道:此叶背面有双翎逸出,细如游丝,俊拔有致,非叫哥哥而何物?依我之见,此必是一只善斗的雄物;你再看看那枚叶下,双翎柔媚有余威猛不足,必是带仔的雌物。  
  仆僮叹服。聚珍斋主人陈鹄亭就捧过一壶茶递给书生说先生真是好眼力呀,实不相瞒,此画乃吾淮画师刘谦益所作,不可多得呀。  
  仆僮就狐疑说既是丹青妙手,为何所绘叫哥哥皆藏头缩尾,不欲令人窥其全貌?  
  陈鹄亭说客官肯定不是本地人吧,刘先生早年绘叫哥哥确是穷其形尽其相的,奈何下笔过于传神,张挂于墙屡有群鸡奋起击啄,多为损坏,本邑字画古玩店再不敢受。先生家徒四壁,唯以画资为生,没计奈何,只好想出这个折衷的法儿。  
  正说话间,忽然门外一片喧腾,陈鹄亭斜目而视,见一仆人进来告禀道:老爷,门外有一推车汉子无端踩死您养的鸡。  
  陈鹄亭点点头,慢慢踱到门外。推车的是个瘦瘦的中年人,弯弯曲曲的辫子蓬松地垂拢在脑后。见了陈鹄亭便扑通跪在地上道:老爷恕罪,都怨小的没长眼睛,光顾着躲闪行人,不提防踩死了您的鸡。  
  ①陈鹄亭笑了笑说,哪能都怨你呢,也怪咱的鸡,偏往你的脚底钻,该死呀。  
  推车汉子磕头道:老爷开恩,小人赔您这只鸡得了。  
  陈鹄亭又笑,说我这只鸡可是预备养足九斤送给府台大人的,府台大人就爱吃个“九斤黄”。  
  书生就朝陈鹄亭拱拱手说算了吧,您这鸡也就二斤重,推车的又是穷汉,好歹让他赔点算了。  
  陈鹄亭回头望望书生,没说话,捧起茶壶滋地吮了一口。  
  人群中忽然走出身着儒衫的刘谦益,笑呵呵地拍着推车汉子的肩膀说穷汉呀,遇着鹄亭先生真是你的造化啊,九斤鸡充其量亦不过三百文钱。如若让府台大人审理此案,府台大人定会说这只鸡是鹄亭先生留作下蛋用的,穷汉你可就一辈子也赔不完了。  
  陈鹄亭尴尬地笑笑说刘先生话虽不中听,然而颇有道理。穷汉呀,我看你也拿不出三百文钱,刘先生可是咱江南三大读书种子之首,人品才学堪称表率,穷汉你不如向刘先生借点。  
  唉,刘谦益叹口气说秀才我和这穷汉一样身无分文呀。于是径自走到书生跟前说先生若能为这穷汉施舍三百文钱,学生我愿意为您绘一幅《叫哥哥》全图。  
  书生摇摇扇子说道谦益先生大作我已拜读,区区三百文就能买到一幅,看来我是讨了大便宜了。随即命仆僮从褡裢里取出三百文钱递给陈鹄亭。  
  书生拍拍刘谦益的肩膀说咱们走吧。刘谦益说现在还不能走,刘谦益又说穷汉赔了九斤鸡的钱,可这鸡眼下只有二斤,鹄亭先生须找回喂七斤鸡的粮食给这穷汉才算公允。  
  陈鹄亭一愣,捋须哈哈大笑说不知刘先生让我怎么赔法? 
  刘谦益淡淡地说吾淮民谚曰“斗米斤鸡”,赔七斗米鹄亭先生断不会嫌多吧?  
  ②陈鹄亭气得脸色发紫,掸掸袖子头也不抬地说:此事可大可小,如果刘先生愿意,咱不妨请府台大人公断。  
  不必啦,府台扑通一声跪进来,朝书生叩头道:臣许重毓接驾来迟,望皇上恕罪。 
  卷不去拂还来斋内,乾隆一边看刘谦益作画一边说道:刘先生作画有奇趣,断案亦具奇理,实在是奇才啊,不知可否愿随朕进京?  
  刘谦益想了想,扔下笔说草民举荐一人,此人名曰郭腴,可能更合皇上的心意。  
  郭腴临走时问刘谦益道:先生文章品学皆在郭腴之上,为何偏偏举荐我呢?  
  刘谦益兀自笑了:打江山的时候皇上需要人才,而守江山的时候皇上要的只是奴才啊,贤弟你不正可以大显身手么?  
  郭腴就听见一只叫哥哥在什么地方有一声没一声地叫。
(摘编自《中国小小说欣赏》)
【注】①叫哥哥:方言,蝈蝈儿。②茶豆:扁豆的别称。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书生是皇帝虽出人意料,却在情理之中,小说开篇就做了暗示。“满口京腔”表明书生来自京城,精彩点评《叫哥哥》,显示了书生的见识不凡。
B.小说运用先抑后扬的手法刻画陈鹄亭,对刘谦益画作的介绍,让人误会陈鹄亭是个风雅之人,这与后文陈鹄亭仗势欺人的奸诈面目形成鲜明对比。
C.小说情节一波三折,高潮迭起。推车汉子踩死陈鹄亭的鸡,刘谦益巧治陈鹄亭,大快人心;为推辞皇帝的邀请,刘谦益推荐郭腴替代,一举两得。
D.刘谦益人品才学堪称表率却仍穷困潦倒卖画为生,陈鹄亭与府台勾结欺压百姓,小说借这两件事谴责了封建社会埋没人才、百姓生活艰难的黑暗现实。
答案:C(A“满口京腔”与见识不凡,可以表明书生是一个不同凡响的人物,不能暗示他就是皇帝;B不是“先扬后抑”,而是“欲抑先扬”;D小说的主题是颂扬刘谦益的崇高品质,不是谴责现实的黑暗)
(2)小说行文至过半篇幅,主人公刘谦益才正式出场。作者如此处理,有什么样的艺术效果?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5分)
答案:①构思巧妙,新颖别致。通过书生、陈鹄亭对刘谦益画作的品评,使得刘谦益的形象已深入人心。②大肆渲染,引人入胜。小说开篇通过对刘谦益高超技艺的渲染,使得读者未见其人,先见其品。(每点2分,两点5分)
(3)小说中的刘谦益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①侠义诙谐:为推车汉子出头讨公道,笑谈中满含讽刺之情;②沉着机智:智斗陈鹄亭,不慌不忙;③淡泊傲岸:看淡名利,只做人才,不做奴才。(每点2分)
4.实用类文本阅读——2017年高考,现当代人物传记是热点,适当兼顾新闻。
例题4:2016届全国100所名校最新高考联考卷(八)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12分)
抗战十四年,修改有深意
记者日前从教育部获悉,2017年春季教材将全面落实“14年抗战”概念。
教育部表示,教材修改要求将“8年抗战”一律改为“14年抗战”,以全面反映日本侵华罪行,强调“九一八事变”后的14年抗战历史是前后贯通的整体,并要求在课程教材中予以系统、准确的体 现。
教育部要求在中小学地方课程教材中全面落实的“十四年抗战”概念,主要是将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开始至“七七事变”之前东北军民的六年抗争也包含在了“抗日战争”这一历史概念中。
这一修改可以说是对抗战问题认识的巨大进步,也更为符合历史事实。“九一八事变”不仅标志着日本侵华战争的开始,也标志着中国人民反抗侵略者的开始。首先,中国抗 战第一枪在1931年沈阳北大营就已经打响;第二,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30万东北抗日联军在1931年至1937年之间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抵抗,付出了大量牺牲。从“九一八事变”开始,在1931年至1937年间,中国共产党满洲省委就在积极部署抵抗,9月19日还发表抗日宣言,东北义勇军在共产党领导下壮大成为东北抗日联军,发动广大民众参加抗战。在此期间,国民党方面也有东北军余部继续进行对日抗战,还有十九路军参加的淞沪抗战也属于其中的一部分。确立“十四年抗战”,无疑有利于全面有效还原我国当年抗日战争的的基本历史事实。有助于消除此前人们在认识上的混乱,同时更是对历史真实的尊重。


展开余下试题14年抗战史能够最大程度地将为争取民族解放而流血牺牲的烈士,囊括到民族英烈的范畴中来,这更是对民族脊梁、抗战英灵最重要的告慰和尊重。8年抗战不能将为民族而战的大量英烈包含在内,特别是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东北义勇军、东北抗日联军,他们在最艰苦的环境中流血牺牲,“南有杨靖宇,北有赵尚志”,世界闻名,特别是我们的国歌就是义勇军进行曲。这些不被算作抗战历史,是极大的不公。东北军民对抗日战争的巨大付出应该得到重视。这是对所有为抗日牺牲仁人志士的最大敬畏和尊重。
这一新的历史界定,也粉碎了一些海外势力扭曲“8年抗战”与“14年抗战”之间有机联系,排他独断地抹杀中国共产党作为民族中流砥柱的不良居心。在国际上长期存在着一种历史偏见,对中国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当中的重要历史地位严重认识不足。英国历史学家米特在《被遗忘的盟友:中国抗日战争》一书中对这种偏见也提出过批评。14年抗战史的正名,有助于唤醒国际认知,进一步敦促各界继续接近历史真实,公允面对中国人民做出的重大牺牲。
同时,14年抗战史的书写,也有助于国内国际抗战史研究领域能够更好地进行对接。譬如日本著名学者江口圭一与家永三郎等,都将中国抗日战争起点定位于1931年。这样的呼应是对日本国内勇于正视历史、反省罪行的有识之士的一种肯定,有助于警醒各国牢记历史、珍惜和平。
(《人民日报》2017年01月12日09 版,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在中国抗日战争历史中,8年抗战是指从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后的全面抗战;14年抗战则是指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后开始的抗战,包含了局部抗战和全面抗战两个阶段。
——(来自腾讯网)
②中国人民的抵抗从1931年开始就没停止过。东北的抗战不仅是东北人民对日本侵略者的抵抗,更是中华民族持续不断、不屈不挠的抗争,都应该计入抗战的史册。这一时间跨度的增加,是对中国人民连续一贯、脉络清晰的抗战历史的一种恢复和升华,“14年抗战”这个概念更具有科学性、历史性、原则性与现实性。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汤重南
(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中国人民的抵抗从1931年开始就从没停止过,“九一八事变”成为中国人民开始反抗侵略、中华民族开始进行不屈不挠抗战的重要标志。
B.教育部要求2017年春季教材全面落实“14年抗战”概念,原因之一就是这一概念更具有科学性、历史性、原则性与现实性。
C.将《义勇军进行曲》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这一做法充分说明了东北军民抗战斗争对我们整个民族崛起起到了很好的指导作用。
D.此次教育部要求修改此前一直沿用的“8年抗战”,而代之以“14年抗战”,这一历史概念的修改有着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答案:C(“这一做法充分说明了东北军民抗战斗争对我们整个民族崛起起到了很好的指导作用”文中无据)
(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4分)
A.“八年抗战”,是指从1937年“七七事变”开始的“全面抗战”,事实上,从“九一八事变”开始,东北军民已进行了长达6年的局部抗战。
B.国际抗战史研究领域有关中国的抗战部分一直以来都采用的是“14年抗战史”的说法,落实“十四年抗战”概念也可以与之吻合对接。
C.“南有杨靖宇,北有赵尚志”,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东北义勇军、东北抗日联军,对抗日战争的巨大付出应该得到重视和尊重。
D.英国历史学家米特对国际上长期存在着的扭曲中国“8年抗战”与“14年抗战”之间有机联系的历史偏见提出了批评。
E.著名学者江口圭一与家永三郎和 日本国内一些勇于正视历史、反省罪行的有识之士,都将中国抗日战争的起点定位于1931年。
答案:A 、C(B“一直以来都采用的是‘14年抗战史’的说法”于文无据;D“历史偏见”并不是指“扭曲中国8年抗战与14年抗战之间有机联系”,而是“对中国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当中的重要历史地位严重认识不足”;E“著名学者江口圭一与家永三郎”即是“日本国内勇于正视历史、反省罪行的有识之士”的代表,并非并列关系)
(3)教育部要求教材修改全面落实“14年抗战”有哪些重大意义?请加以概括。(5分)
答案:①有助于消除此前人们在抗战问题上的混乱认识;②全面有效还原抗日战争的的历史事实,体现对历史真实的尊重;③最大程度地囊括民族英烈,告慰和尊重所有的抗战英灵;④唤醒国际认知,突出中国人民特别是中国共产党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当中的重要历史地位;⑤有助于国内国际抗战史研究领域能够更好地进行对接,并警醒各国牢记历史、珍惜和平。(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
例题5:17届全国100所名校最新高考模拟卷(七)
(二)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3)题。(12分)
至化无方,至德有光
廉萍
工作很久,才知道周老居然就住在离自己办公室两分钟就能走到的地方,也直到《静思录——周有光106岁自选集》出版,送样书、送稿费,才和老人有了更多的交往。周老聊天的开场白通常是:“好了,你现在可以说话了。”因为要先戴上助听器。除了耳朵,身体无大碍,读书写字,谈话会客,一如常人,对一百多岁的人来说,真是难得。周老却很谦虚,说:“不行了,老糊涂了,一百岁以后的事情,大部分都记不得了。”嗨,世上有几人能熬到说这话的资格呢?周老年轻时患肺疾,曾有算命先生说他活不过35岁。
老人最喜欢讲故事,尤其喜讲下面这个,连我都陪各路人马听过好几遍:实行配给制后,周老家因有两位保姆,粮票不够。有旁人指点:周老夫妇可去政协食堂吃饭,省下粮票给保姆。周老无奈,依计前往,问题果然解决。每次 吃饭,均见一老先生亦来吃饭。仔细一看,原来是溥仪。每次讲到这里,周老都会率先笑起来:“哈哈,皇上家也没粮票啊。”
某年有关部门通知周老出国访问。周老说:我不去,我的西服都破了,没有衣服穿。有关部门说:马上做新的。周老很高兴,遂新装出访。回国后才知道,新衣服按规定要上缴,只好接着穿旧的。这事每次提起也是开心得不行。有一次,周老晚辈查阅国外资料,发现周老上世纪40年代曾和爱因斯坦见过两次面。遂吃惊发问:这么重要的事情,怎么从来没听您说过?周老答:“我没觉得这是很重要的事情啊!”言语之间掩不住孩子般的得意。
周老曾参与拟定《汉语拼音方案》。这也是周老津津乐道的:“你看,小保姆手机发短信,用的就是我的拼音。老伴90岁学电脑,也要先学拼音。”我说:“我觉得字母比表意文字高级。”周老马上开始显摆自己的《世界文字发展史》,很得意地说:“这本书我写了40年。”我说:“搁现在,照您这种写法,副教授都评不上就该退休了。”翻着书里的鸟篆虫书,我问:“这些您都认识吗?”周老说:“写书的时候当然都认识,但现在,全忘了!”又说,“我给你讲个好玩的事情。玛雅文,我早就认出来了,也发表了文章。可是中华世纪坛前些年举办玛雅文化展,那么大的展览,就只把原文展出来,没有中文解释。我早就认出来了啊,
标签:人教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模拟卷
相关:关于“2017年高考”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45]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