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期中试卷

阅读:282  2017-05-14
标签:人教版 高一 下册 期中试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82]
山东省锦泽技工学校2016-2017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山东深泉高级技工学校2016-2017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质量检测
高一语文试题
姓名_________ 学号_______ 班级
第Ⅰ卷(共31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题。(共10分,每题2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装帧(zhēn) 圭臬(niè) 滂沱 (pāng) 另辟蹊径(qī)
B.桂棹(nào) 和弦(xuán) 角色(jué) 众目睽睽(kuí)
C.慰藉(jiè) 阜盛(fù) 装载 (zài) 义愤填膺(yīng)
D.摭拾(zhì) 冠冕(guān) 誊写(yù) 卷帙浩繁(zhì)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蝉联 雾霾 恰如其份 罄竹难书
B.联袂 砥砺 厉行节约 舐犊情深
C.诡秘 蒿草 既往不咎 吹毛求次
D.自栩 嬉戏 语重心长 妄自菲薄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作为古希腊哲学家,他在本体论问题的论述中充满着辩证法,因此被誉为“古代世界的黑格尔”。
B.古代神话虽然玄幻瑰奇,但仍然来源于生活现实,曲折地反映了先民们征服自然、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
C.本书首次将各民族文学载入中国文学通史,但就其章节设置、阐释深度等方面依然有很大改进的空间。
D.当时的设计者们不仅希望该过程中艺术活动是富有创造性的,而且技术活动也是富有创造性的。
4. 下面对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归有光, 号震川。明代杰出散文家。与王慎中、唐顺之、茅坤等被称为“唐宋派”。他的散文朴素简洁,自然真挚。《项脊轩志》《先妣事略》《寒花葬志》为代表。
B、欧•亨利,美国小说家。其中《麦琪的礼物》、《警察和赞美诗》均带着含泪的微笑,以寓含辛酸的幽默,描绘小人物的悲惨命运,暴露美国资本主义社会的某些真实现象。
C、关汉卿,元代杂剧的代表作家,金末元初大都人。他与郑光祖、白朴、王实甫齐名,被称为“元曲四大家”。他一生创作杂剧60多部,现仅存15部。《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单刀会》等流传很广。其中的《窦娥冤》是我国十大古典悲剧之一。
D、王羲之,中国东晋书法家。官至右军将军,故后世称为“王右军”。其书法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后人评曰:“飘若游云,矫若惊龙。”被后人誉为“书圣”。
5.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巴勒斯坦的斯瓦特被誉为“东方的瑞士”,但“9•11”事件以后,来这里旅游的人寥寥无几。
B.谈起三聚氰胺,许多奶粉用户深恶痛绝。当有关媒体记者探访生产有毒奶粉的企业负责人时,他们往往三缄其口,讳莫如深。
C.无数的事实告诉我们一个道理,那就是一个人要迷途知返,这样才不会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D.电视连续剧《辛亥革命》播出后,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人们对之评头论足,大加赞赏。
二、阅读短文并选择。(共9分,每题3分)
以“指”为信
在长期的观察和思考中,先民认识和掌握了指纹的结构与特性。并利用这些结构与特性的指代功能,逐渐开发出了指纹的使用价值。中国是世界上公认最早使用指纹的国家。美国芝加哥菲尔特博物馆珍藏着一枚中国古代泥印,印的正面写着主人的名字,反面印有一只拇指的印痕。据考证,这颗罕见的泥印距今已有2000多年,算是目前发现的最古老的指印印泥了。很明显,指印在这里代表着“自己”。秦汉时代盛行封泥制。那时人们将竹简木牍作为书写的载体,发信使将竹简木牍用绳捆缚,然后在绳端结合处用泥封闭,泥上加盖官私印章,以防别人偷拆。据实物资料证实,从西周至秦汉时期,印章与指纹可交替使用,民间无印章者,“盖印时阑之以指耳”,或同时捺押印章指印。


浏览完整试题契约应用指纹签署的做法大约出现在西汉初期,最早的做法是业主在竹简上“画指”。所谓“画指”,是指由书契人书写契文,在契尾一一开列双方当事人及见证人、保人(指中间人)等的姓名,然后个人在自己名字下方,按照男左女右的原则,画中指、食指两节或三节长度的线段,并在指尖、指节位置画上横线,以示契约由自己签署。有人统计过,在吐鲁番和敦煌出土的汉至五代的契约文书中,凡落款部分尚保存完好的,“画指”签署方式最为普遍。
唐时,指纹已经广泛应用于订立田宅买卖、婚姻家庭、人口买卖和财务借贷等民事契约的签署。公元851年,阿拉伯商人索拉罗在他写的《大唐风情》中记载:“此地,无论谁向人借钱,都要立借票(借据),借债人须要用中指和食指在借票上并排在捺印。如果双方签订契约,那么双方的指纹就印在两纸骑缝处,恰如符木相偶。”唐以后,官府中兵丁名册、狱词、划供等,均有以指印为证的文字记载及实物留下来。宋以后,在人口买卖契约和离婚修书上,普遍采用捺指纹或是压手印的做法。
这种传统做法沿袭至民国时仍然很普通,指纹博物馆就藏有这样的文件。那是民国25年山西人蔚成全卖掉妻女所立的《订婚证书》及《婚约》。原来蔚成全将妻子卖与同乡覃守荣后,其妻便与覃守荣订立婚约,证婚书上还要知见人、代笔人等都要签字画押,蔚成全本人以主婚人的身份出现。他们还在订婚书上捺按了指纹和手印,这样做的目的有两个,一是规避法律的惩罚,二是大家的面子都好看。
指纹作为契约文书的签署标志,具有法律的效力。其在契约文书上的运用,既推动了古代契约制度的发展完善,又丰富了中国指纹文化的内容和形式。同时,它也为现代信用制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每个人都是独特的,从指纹这里似乎再次得到了印证。
6. 下列关于文章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基于长期的观察思考,先民在掌握了指纹的结构和特性之后,开发了指纹的实用价值——以“指”为信。
B. 美国菲尔特博物院珍藏的那枚中国古代泥印,正面刻着的名字与反面印的拇指印痕不属于同一人。
C. 中国是世界公认的最早应用指纹的国家,中国最古老的指印印泥大约出现在距今2000多年前。
D. 按押指印以示信用的做法自古沿用至今,指纹作为契约签署标志无论在古代还是现代都具有法律效力。
7.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秦汉时期,需要使用指印的封泥制盛行一时,于是人们在捆束竹简和木牍的绳端结合处使用封泥并在泥上加盖官私印章。
B. 西汉时期,在竹简上“画指”可表明契约由相关人等共同签署,这种当时最普遍的做法也是最早用指纹签署契约的做法。
C. 唐时,指纹已经广泛应用于田产买卖等民事契约的签署,唐人订立契约须双方指纹像符木相偶一样印在两纸骑缝处。
D. 民国时,在人口买卖契约或婚约的证书上采用捺指纹或是压手印的做法仍然很普遍,目的是使契约具有一定的法律效力。
8.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有实物资料证实,西周时有交替或同时使用印章与指纹做法,后来这种做法虽然有变化,但没有影响指纹在契约文书上的运用。
B. 阿拉伯商人索拉罗的记载表明,指纹在借贷上的广泛运用,既丰富了中国指纹文化的内容和形式,也为现代信用制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C. 从一枚古老的指印泥印代表着“自己”,到指纹成为契约文书上具有法律效力的签署标志,中国“以‘指’为信”的做法延续2000多年。
D. 从指印泥印到画指再到按押指纹,中国古代契约制度在发展中不断完善。对指纹指代功能的利用,充分显示了中华民族古老的智慧。
三、文言文阅读。(共12分,每题3分)
兰亭集序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取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9.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   B.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
  C.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D.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10.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映带:映衬,围绕。
  B.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相与:相处,接交。
  C.虽无丝竹管弦之盛 盛:茂盛。
  D.永和九年,岁在癸丑 癸丑:古人以天干地支纪年,这一年是癸丑年。
11.下列句子中的加点字是使动用法的一项是
  A.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 B.未尝不临文嗟悼。
  C.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D.足以极试听之娱。
12.下面对句式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A.当立者乃公子扶苏(判断句) B.晤言一室之内(省略句)
  C.死生亦大矣(宾语前置句) D.欣于所遇(状语后置句)
第Ⅱ卷(共89分)
四、填空题(共13分)
13.(6分)写出下列横线处空缺的名句。(任选三句)
①臣生当陨首, 。
②其行廉, 。
③ ,努力加餐饭!
④ ,下自成蹊。
⑤长风破浪会有时, 。
14. (3分)把下面一个长单句改为三个短句,要求不改变原意。
联合国安理会昨天通过了关于海湾四国联合提出的严禁以色列在新的占领区建立新的居民点的报告。


展开余下试题15.(4分)仿照划线句子,续写四个与之连贯的句子。
大自然的语言丰富多彩,从冰雪的消融中,我们读出了春天的脚步;
五、阅读题(共26分)
怀 霜
在我的记忆里,霜总是和生活的艰难紧紧连在一起。
幼时家境贫寒,常为衣食发愁。秋夜里,只要一听到大雁的叫声,母亲的脸上就会浮起一层愁云。大雁嘎咕一叫,霜就随着到来了。在我的印象里,母亲最听不得雁叫,寒雁一叫,她就没有了睡眠,倚着床头轻轻叹息。尽管她的叹息声压得很低,但熟睡中的父亲还是感觉到了,他心事烦乱地翻着身,然后兀自坐在黑暗中,一口接着一口把烟锅抽得嗞嗞直响。母亲有些于心不忍,悄悄掀开草帘的一角,朝窗外看了看,外边黑得像一口古井。她缩回了身子,温温地说,再迷盹一会儿,到时辰我叫你。嗯。父亲含糊地应着,然而他还是摸黑下了床。不一会儿,院子里便响起嚓嚓的磨镰声。这时,母亲摸索着燃起油灯,从油漆斑驳的柜子里翻出一件破旧的棉衣,借着微弱的光亮,一针一线地缝补着。
好静好长的“白露为霜”之夜哟,父亲嚓嚓的磨镰声总是在寅时响起,母亲昏黄的小油灯总是伴着一声声无奈的叹息,那过客似的雁声总是轮番给我的梦投下一片片阴影。忽一夜,诉愁的雁声消失了,我蜷曲在土炕上,一觉醒来,但见母亲的小油灯依然亮着,而疲惫的母亲却靠着床头已打起了微鼾,长长的麻线仍缠绕在手上。在她的枕边,摆着几双新做的棉鞋和几顶红色绒帽。绒帽是带有焐耳的那一种,想必是父亲卖山草为他的儿女买回的。我悄悄地从被窝里抽出一只手,抓一顶扣在头上,一种少有的激动折磨着我脆弱、敏感的神经,我第一回失眠了。
万籁俱寂的寒夜里,一缕游丝般的鸡鸣起自远处,亦逝之远处,然而母亲还是听得十分真切,她轻轻掀起窗上的草帘,一股寒光注满了屋子,那光白中泛青,像是从刀刃上发出的,自然有了某种逼人的硬度。月亮好亮啊!我意识模糊地咕哝了一声。母亲没有理会我,她垂手立在窗前,好像在埋怨谁,又好像是自责,这么浓的霜,怎么就穿一双草鞋呢?我猛然想起梦中的磨镰声,想起踏霜进山的父亲,在这霜天霜地里,他手中挥舞的那柄草镰,此时又不知响在哪一个山坡?
草帘垂落,屋子里复归于黑暗,艾蒿的苦香和烟气从灶膛里窜出来,在老屋里四处弥漫。那是母亲在为她的儿女准备早餐。此时,我小小的心里,盛满了说不清是贫寒的温馨,还是温馨的贫寒,仿佛有一簇烛焰投射在冰块上,有一种凄凉的暖意在我的心中摇曳,并将我的身心紧紧地包裹着。这种来自阴阳两极的气息,在我的身上悄悄地融合,调和出一种平实、冲淡的品性。我在日后漫长的人生之旅中,含辛而不觉其苦、啖饴犹思世道之艰可能就来自它吧。
那条布着霜痕的毛道,从我的豆村通往二十里外的一座古镇去,我在这条毛道上整整走过了五年的求学时光。关于这条毛道的许多际遇和感触,大都已被岁月的积尘深深地掩埋了,唯独那银霜,至今依然留在我的记忆里。一个人踏霜而行,呼吸着芒刺般冷凝的空气,心是异常明净的。此时,天上银河一抹,七星低垂,一如贫妇的霜月纤纤瘦瘦,不知是操劳过度,还是愁绪萦怀,它没有夏月的润朗,秋月的圆融,刚走出地平线就衰老了,单薄的身影使人担心它能否走完这铺满寒霜的旅程。霜月仿佛并不介意自己衰微的生命,它将仅有的一点光投洒在我的身上,而且丝毫没有希图报答之意。这纤瘦、衰微的月儿,多像我那“白发望霜天”的慈母,她总是在每一个寒彻的霜晨默默地为我弄炊,默默地把家中最好的食物装进我的饭囊,然后默默地把我送到村外,默默地立在霜痕斑驳的石桥上,目送着我踏着那条通往古镇、通往希望所在的毛道……
有一天,我顶着纤瘦的霜月,走过溜滑的霜桥,踏着寒霜闪烁的毛道走向梦幻般的远方。此一去行踪飘忽,山高水远,故乡遂成了梦中的幻影;此一去所求多多,所得了了,每一步都走得十分沉重,走得十分艰难。这时,我望一眼苍穹的霜月,闻几声远山的寒樵,胸中便袭来一股温温的情愫。也许我的寻觅一无所获,也许我的期冀无法捕捉,但是,我不能停下越走越沉的脚步,尽管我的身后没有鞭子。
只有孜孜地追寻。
背负着纤纤霜月,聆听着悠悠樵声……
16.从全文看,作者主要是从哪两个方面“怀霜”的?请加以归纳。(6分)
17.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6分)
(1)这种来自阴阳两极的气息,在我的身上悄悄地融合,调和出一种平实、冲淡的品性。
(2)我不能停下越走越沉的脚步,尽管我的身后没有鞭子。
18.文中刻画的“霜月”和“母亲”两个形象有哪些相同的特点?作者描写这两个形象表达了什么样的感 情?(8分)
19.总览全文,完成下面问题。(6分)
(1)第二、三段在记叙中运用了多处细节描写,试举一例分析这样写的好处。
(2)结尾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六、作文题(共50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人的一生好比一场旅行,我们总处于行走之中。行走在山中,可以欣赏花木岩石;行走在海边,可以观看潮起潮落;行走在城市里,可以感受繁华喧嚣;行走在乡野间,可以体会幽静僻远;行走在书籍中,可以获取知识与快乐……
请以“行走在 ”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把题目补充完整,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800字左右。
《高一语文》试卷答案
( 2016 至 2017 学年第 二 学期)
一、语言文字运用题(共10分,每题2分)
C B B C D
二、阅读短文并选择(共9分,每题3分)
B A B
三、文言文阅读题(共12分,每题3分)
D C D C
四、填空题(共13分)
13.(6分)
(1)死当结草
(2)故死而不容
(3)弃捐勿复道
(4)桃李不言
(5)直挂云帆济沧海
14.①以色列在新的占领区建立新的居民点。(1分)
②海湾四国提出严禁以色列这一做法的报告。(1分)
③联合国安理会昨天通过了海湾四国的报告。(1分)
15. 参考范例:从秋叶的飘零中,我们读出了季节的变换;从归雁的行列中,我们读出了集体的力量;从穿石的滴水中,我们读出了坚持的可贵;从蜂蜜的浓香中,我们读出了勤劳的甜美。
评分标准:连贯得体,每句1分。
五、阅读题(共26分)
16. (6分)答案:①父母在霜天为家庭操劳;②“我”踏霜求学。
17. (6分)答案:(1)十分贫寒的物质生活和极其温馨的家庭亲情结合在一起影响着作者,使他形成朴素、淡定的思想性格。
(2)人生困苦、追求艰难,但故乡和亲情鼓励支撑作者永不放弃。
18. (8分)答案:相同特点:纤瘦单薄、倾力付出、默默关爱、不图回报。
表达感情:对故乡、童年的怀念,对母爱的依恋、感激、赞颂。
19. (6分)答案:(1)(示例1)“他心事烦乱地翻着身,然后兀自坐在黑暗中,一口接着一口把烟锅抽得嗞嗞直响。”将父亲为全家衣食发愁的心境真切地描摹了出来,为下面连夜磨镰、踏霜进山打草做铺垫,表现了父爱的深沉。
(示例2)“但见母亲的小油灯依然亮着,而疲惫的母亲却靠着床头已打起了微鼾,长长的麻线仍缠绕在手上。”将母亲为儿女日夜操劳、疲惫至极的形象生动地描摹了出来,与上文的叹息和下文的弄炊送行呼应,表现了母爱的深挚。
(2)结尾段照应前文,点明中心,表达对亲情的依恋,引发读者联想。 (113.220.37.63)
标签:人教版 高一 下册 期中试卷
相关:关于“山东省锦泽”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82]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