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试题中心
》
高考模拟卷
阅读:229 2017-05-21
标签:
人教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模拟卷
重磅:
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29]
山东省潍坊市2016届高考语文二模试卷
2016年山东省潍坊市高考语文二模试卷
一、(15分,每小题9分)
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庄重/庄严)的南湖书院,书香弥漫,静谧安然。书院正门有一副笔力道劲的楹联:“。”历经(幽远/悠远)的岁月,隽永的联句仍似甘霖点点,滋润着人们的心田。徽州莘莘学子在这里开启人生的智慧,,如一颗颗莲子,绽放成一朵朵璀璨的莲花。饱读诗书、搏古通今的学子们走出徽州,展翅高飞,擎天地日月,度人世沧桑。
粉墙黛瓦,曲径通幽,儒风雅韵,关不胜收。(徜徉/徘徊)于徽州,如痴如醉,真想在这片书香氤氲之地诗意栖居。
(1)文中加点的词语读音和字形没有错误的一项是
A.静谧 莘(xīn)莘学子 B.隽(juàn)永 搏古通今
C.璀(cuǐ)璨 人世沧桑 D.氤氲 曲(qǔ)径通幽
(2)依次选用文中括号里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庄严 幽远 徘徊 B.庄严 悠远 徜徉
C.庄重 幽远 徜徉 D.庄重 悠远 徘徊
(3)在文中两处横线上依次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A.细嚼梅花读汉赋,漫研竹露裁唐诗
书墨之香慢慢滋养了幼小的生命
B.漫研竹露裁唐诗,细嚼梅花读汉赋
幼小的生命被书墨之香慢慢滋养
C.漫研竹露裁唐诗,细嚼梅花读汉赋。
书墨之香慢慢滋养了幼小的生命
D.细嚼梅花读汉赋,漫研竹露裁唐诗
幼小的生命被书墨之香慢慢滋养。
2.(3分)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如果我们违背了这个规律,就会催生出一些年纪轻轻的学究和老态龙钟的儿童.
B.莱万多夫斯基在本赛季状态极佳,他有着九分钟进五球的惊人发挥,多家豪门俱乐部有意和他签订城下之盟.
C.在以“阅读,让社会更文明”为主题的云龙书展上,精品图书琳琅满目,引得万千读者齐聚云龙湖畔,共赴一场美丽的心灵之约.
D.马帮在茶马古道上已传承千年,在中国大西南的土地上,马帮的赶马人用他们自己的方式走过了山高水低,走过了春夏秋冬.
3.(3分)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十二五”期间,我国文物事业、特别是文化遗产保护事业发展迅速,成果显著,这些成绩靠的是全体文物工作者的共同努力取得的.
B.就备受关注的非法经营疫苗案,国家相关部门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报案件调查处置的进展情况,并回答了记者提出的诸多问题.
C.曹文轩的作品是独特的,虽然发生在中国,但它的主题关乎全人类,这是他荣获世界儿童文学最高奖﹣﹣国际安徒生奖的最重要原因.
D.面对猛烈的反腐风暴,许多官员心里自然不会无动于衷,惴惴不安者有之,患得患失者有之;当然,为官清廉内心坦荡的也大有人在.
二、(9分,每小题9分)
4.(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何谓“担当”?按照《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接受并负起责任”;《辞海》的解释是“担负;承当”。其基本意思都是勇于接受,并承担起责任。它具有一种强烈的责任意识,以及由此而来的忧患意识。检索《四库全书》,“担当”这个词直到宋代才出现,但有关“担当”意识在先秦时期就有较为充分的表达。
先秦时期儒家担当观开始形成,这一时期敬重君子人格,儒家典籍中有关君子的记载非常多,而君子必须具有担当意识。《周易》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认为君子处世,就应该像天那样保持生生不息的强健气势,顽强奋斗,永不停止。《易传》还引孔子的话说,“是故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在《论语》中也有关于担当的思想,如曾参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孟子》则有“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的思想。屈原《离骚》中有“哀民生之多艰”,“吾将上下而求索”等。这些都表达了对国家、民族命运的关怀,对百姓生活的关心,以及对自己肩负责任的清醒认识。也正是在这种担当观的影响下,出现了《吕氏春秋》所描写的“士之为人,当理不避其难,临患忘利,遗生行义,视死如归”的现象。典型的例子,如东汉末年党锢之祸时,李膺“欲以天下风教是非为己任”(《后汉书•李膺传》,陈蕃、范滂也“有澄清天下之志”,后都慷慨赴难。
浏览完整试题
五代十国时期,朝代更迭频繁,社会动荡不安,风气败坏,士大夫的担当意识有所弱化。宋代建立后,为了改变这种社会及政治上之颓风,倡导、重视气节,理学兴起,儒家担当观也进一步充实、完善。理学大师们都有很强烈的担当意识。如北宋张载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程颢、程颐重视忠孝节义的气节观。文献中较早使用“担当”这个词的,是程颢、程颐弟子整理的《二程遗书》.其中“担当”的意思就是“承担,并负责任”。朱熹使用“担当”最为频繁,《朱子语类》《晦庵集》中多次出现“担当”一词。 从文献看,南宋时期“担当”一词不仅理学大师们接受、使用,一般士人、大臣也广泛使用。如名臣李纲在信中就提到:“万一急缺,虽无指挥,亦须担当。”文天祥在给皇帝的奏折中写道:“天下有事,凡能担当开拓排难解纷,惟其才耳。”元明时期“担当”的使用更为普遍。明末东林党人顾宪成、高攀龙等人勇于担当,不畏强权,为民请命,大胆弹劾朝中权贵。陈继儒更以“担当”为视角对人进行观察、评判,说“大事难事看担当。”明末清初,顾炎武提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王船山也呼吁“匡维世教以救君之失,存人理于天下者,非士大夫之责乎?”总体来说,宋代以来,尤其是理学成为社会主流思想以来,担当精神不仅为君子、士人所接受,也渗透到社会各个层面,成为社会的主流价值观。
儒家担当观因具有强烈的责任意识、深沉的忧患意识、倡行君子人格、勇于奉献,在漫长的封建社会对促进国家统一、社会进步、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等发挥过积极的作用。时至今日,仍然具有一定的启发作用,值得传承与借鉴。
(节选自《谈儒家担当观》,2015年6月3日《光明日报》)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根据词典,“担当”的基本意思是勇于接受并承担起责任。它包含着强烈的责任意识以及在此基础上产生的忧患意识。
B.“担当”这个词的出现远远晚于有关“担当”的思想意识前者出现在宋代,而后者在先秦时期就表达得比较充分。
C.按照懦家观点,“担当”意识的有无是判断一个人能否成为君子的重要依据,缺乏“担当”意识的人肯定不配称君子。
D.虽然在文献中程颗、程颐最早使用“担当”这个词,但朱熹却是使用得最多,在其《朱子语类》《晦庵集》中多次使用。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懦家担当观形成于先秦时期,因此这一时期敬重君子人格。这一点,从懦家典籍中有关君子的记载中可以看出。
B.对国家、民族命运的关怀,对百姓生活的关心以及对自己肩负责任的清醒认识,这些都属于懦家担当观的内涵。
C.宋代建立后,随着理学的兴起,懦家担当观进一步得到充实和完善,涌现出一批具有强烈担当意识的理学大师。
D.懦家担当观是古代社会的产物,在历史上曾发挥过积极作用,在今天仍有一定的价值,因而值得我们传承与借鉴。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正是在懦家担当观的影响下,历史上多次出现舍生取义、视死如归的现象,东汉末年的李膺、陈蕃、范滂等都是典型例子。
B.在朝代更迭频繁、社会动荡不安的时期,士大夫的担当意识肯定会有所弱化。五代十国时期的历史便有力地证明了这一点。
C.到了南宋,“担当”一词已为一般士人和大臣广泛使用,如李纲在信中、文天祥在奏折中都曾提及元明时使用则更为普遍。
D.明朝末年,不少士大夫具有担当意识,如不畏强权、为民请命的顾宪成、高攀龙,以“担当”为观察、评判人才视角的陈继懦。
三、(12分,每小题22分)
5.(22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文中“口”为命题而设)
高弘图,字子犹,山东胶州人,万历庚午进士,累官工部侍郎。性伉直,东林、齐、楚、宣、浙之党诋排,而弘图一无所附丽。尝为御史,与逆阉忤,削籍,而名愈高。其在工部,宦者张彝宪督部事,弘图耻□并坐,七疏乞休,帝怒。复罢归。踰年而怀宗思之,召至阕,咨以时事,补南京兵部侍郎,寻擢户部尚书。
甲申,福王立。以弘图物望所属,改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其江北被兵郡县两年之内蠲其正税等八议,并优旨答之。
未几,马士英辅政,弘图、张慎言等持正,廷议起废,慎言举用吴甡。士英党诚意伯刘孔昭率诸勋臣斥慎言于朝,声震殿陛。弘图曰:“文武各有所司。即文臣中,各部不得侵吏部之权,武臣何得越职□争之?”既而士英疏荐阮大铖,曰:“大铖名在丹书①,非其罪也,人诬之耳。”大铖因前奏冤陷,而引弘图为证,以弘图素不附党,必不忌己也。弘图乃曰:“大铖顷者陈说,臣不知,无所参驳。若其起用,关系非细。昔崔、魏乱政,先帝首锄大憝,钦定逆案,以遏群邪,大铖与焉。以先帝明察,岂容擅改?即如士英奏,乞下群臣集议,以彰公论,则用大铖亦自光明。”士英愤然曰:“臣荐大铖,非受贿也。何不光明之有?”而卒起大铖为兵部侍郎。
左懋第之北使也,弘图奏:国书如古称可汗故事,使礼尊会典,不可屈膝以致辱命。当是时,国朝②方议遣师南下,而懋第至,守其议倔强不屈,国书无由达,使事不终,南征遂决。 议者谓弘图不达时势,执承平故事,以虚文酿祸,然其时廷臣皆莫之计也。其后遣中官督畿辅、浙、闽饷,复设东厂,弘图皆力争之。士英怒,矫旨切责,因力求去。八月,加太子少师,又加太子太保。十月,卒致仕。弘图在阁,士英尚威之,不敢肆志。及去,遂无□忌。时山东已失,弘图流寓吴门,已复渡江入浙东。弘光亡,泣涕绝食,卒于会稽之竹园。
展开余下试题
逸史曰:金陵立国,弘图与小人同朝,不激不随,持正守直,有足观者。 然不能通古今之变览存亡之势如北使事宜犹执承平故事将为是具文乎抑欲求当于国事也?弘图虽非济变材,使其幸而当平世,固一贤宰相也。
(节选自《南疆逸史》,有删改)
【注】①丹书:古时以朱笔记载犯人罪状的文书。②国朝:指清朝。《南疆逸史》记述南明历史,作者温睿临为清朝人,故称清朝为国朝。
(1)对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尝为御史,与逆阉忤 忤:违逆
B.两年之内蠲其正税 蠲:减免
C.以弘图素不附党,必不忌己也 忌:嫉妒
D.士英尚威之,不敢肆志 肆:放纵
(2)填入下列句子“口”中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弘图耻口并坐
②武臣何得越职口争之
③及去,遂无口忌
A.与 且 以 B.与 而 所
C.其 且 所 D.其 而 以
(3)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然不能通古今之变/览存亡之势/如北使事宜/犹执承平故事/将为是具文乎/抑欲求当于国事也
B.然不能通古今之变览/存亡之势如北使/事宜犹执承平/故事将为是具文乎/抑欲求当于国事也
C.然不能通古今之变/览存亡之势/如北使事宜/犹执承平/故事将为是具文乎/抑欲求当于国事也
D.然不能通古今之变览/存亡之势如北使/事宜犹执承平故事/将为是具文乎/抑欲求当于国事也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高弘图性格刚正耿直。他不介入任何党派纷争,曾因与宦官不睦,先后两次被罢官。
B.高弘图很有名望。福王即位,他官任礼部尚书,提出的八点建议都得到皇帝的答复。
C.高弘图持守公道。他曾因刘孔昭越职侵权而当堂责问他,并坚持原则不为阮大铖开脱。
D.高弘图有软弱自私的一面。被马士英假传圣旨斥责,就极力请求离职,不顾国家安危。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即如士英奏,乞下群臣集议,以彰公论,则用大铖亦自光明。
②议者谓弘图不达时势,执承平故事,以虚文酿祸,然其时廷臣皆莫之计也。
四、(24分)
6.(8分)阅读下面的一首词,回答问题。
清平乐
白朴
朱颜渐老,白发添多少。桃李春风浑过了,留得桑榆残照。
江南地迥无尘,老夫一片闲云。恋杀青山不去,青山未必留人。
(1)这首词在语言风格上有什么特色?试简要分析。
(2)请简析本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7.(6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具有远大抱负,肩负重大使命的人必须要有宽广的胸怀、坚忍的品质,正如《论语•泰伯章》中所言“ , 。”
(2)曹操在《短歌行》中借用《诗经•郑风》中描写女子思念恋人的两句诗“ , ”表达自己对得到人才的渴望。
(3)《蜀道难》中李白用夸张的手法极言山峰高耸接天,绝壁景色险怪的句子是:“ ,
。”
五、(12分)
8.(4分)请以“激情”为陈述对象重组下面的句子,不得遗漏信息,不得改变句意。
我的目光被淹没了:婆娑的榆树上,榆钱密密匝匝,团团滚滚,喷涌着激情。
激情 。
9.(4分)阅读图表,完成下面题目。
(1)图表显示: (不超过20个字),这与国家近期提出的“切实保障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要求相契合;中间“山清水秀的生态环境”等七项指标逐次降低; (不超过20个字)。
(2)受访者对“健康放心的食品安全”和“尊严体面的生活状态”这两个指标的“期待”情况,可以反映出两个现实问题: , (不超过50个字)。
10.(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为了寻找、发掘和再现梦绕魂牵的乡愁遗存,传承和弘扬古州丰厚的历史文化,报社举办了摄影作品
①②
征集活动。作品内容丰富多彩:既有古州优美和谐的自然环境,又有独具特色的地域风情,还有淳朴斑斓
的民风民俗;诸多 体现讲仁爱、守诚信、崇正义等时代价值的优秀作品脱颖而出。这些体现讲仁爱、守诚
③④⑤
信、崇正义等时代价值的优秀作品将在 《古州日报》和 《古州新闻网》发表。盛大的颁奖仪式将于本月25
⑥⑦
日在古州电视台举行,敦促获奖作者届时 光临。
⑧⑨
(1)文中画线部分,为表达简明应删去的是 处,为表达得体应修改的是 处。
(2)文中画线部分有两处标点符号使用错误: 处应改为 , 处应改为 。
六、(18分)
11.(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先驱•画隐•宗师
侯 军
一生,成就一部中国现代美术史;一人,开辟一段独特的美的历程。
1900年11月22日,林风眠出生在广东省梅县的一个石匠家庭。祖父时常带着幼年的林风眠上山打石头,山野林木、潺潺小溪,给林风眠留下了美好的记忆。
1919年7月,中学毕业的林风眠踏上欧洲求学之路。在法国,他完全沉迷于细致的写实主义学院派画风之中,后经爱才的耶西斯校长一记“当头棒喝”,他才从对西方古典画风的沉迷中猛醒,重新发现了“东方艺术”的魅力。1924年秋天对林风眠来说是一个可喜的季节﹣﹣巴黎秋季沙龙选中了林风眠的两幅画作,一为油画《摸索》,一为彩墨画《生之欲》.更难得的是,《生之欲》体现了林风眠力图把“东方艺术”与西方现代绘画融为一体的艺术主张。当旅居法国的蔡元培看到这幅画时,不由得击节而赞:“得乎技,进乎道矣!”
1926年,由于蔡元培先生鼎力推荐,远在欧洲的林风眠被任命为国立北京艺专校长。 重回祖国,年轻的校长就如同站在一片榛莽丛生、无人涉足的荒原,他不知道自己“中西融合之路”的前面是通衢大道,还是断崖绝壁。上任伊始,林风眠即致力于把齐白石的传统国画与克罗多的新印象主义画风一并注入中国绘画教学,希望培养出第一批实践“中西融合”艺术理想的新生力量。然而,他的努力并不顺利。不过,林风眠不为所动,于1927年5月发起并组织了“北京艺术大会”,第一次以不分中西的混合陈列方式展出2000多件展品。此时,年轻的林风眠校长就像一个充满浪漫气质的理想主义斗士,希望通过一场“艺术运动”来改变黑暗的现实。然而,残酷的社会现实和无情的政治干扰,注定了这次艺术大会最终难逃半途夭折的命运。
1927年9月,林风眠任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的校长兼教授。这是他得到的又一次实现“艺术救国”理想的良机。然而,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总会在不经意间悄然袭来,令林风眠进退维谷,为改变沿袭已久的“视国画与西画有截然不同的鸿沟”的传统格局,林风眠提出中西画系合二为一的动议,这引发了与潘天寿的论争,还有后来的“西湖一八艺社”的分裂[注],对林风眠所倡导的“艺术至上”理念,客观上造成了不小的冲击。
日本侵华战争的全面爆发彻底击碎了林风眠“艺术救国”的梦想。从国立艺专隐退后,他在嘉陵江南岸一个大佛殿附近租了一间旧泥房,他要单枪匹马、孤军奋战,以一己之力去改写中国绘画史,他要用自己的艺术实践和绘画作品向世界证明:“我林风眠倡导的道路不但是行得通的,而且是一条宽广的新路!”
从艺专校长到普通画师,从洋派教授到苦行之僧,离群索居,寒锅冷灶,林风眠对此却安之若素,泰然处之。从1938年直到1991年去世,在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林风眠大多数时候过的都是半隐居式的生活。他如同一个独自登山的探险家,在险绝的山崖间踽踽独行,没有人知道他的甘苦,也没有人了解他的艰辛,人们只看到那一行行不断向前延伸的足迹,如同为后来者昭示着登顶的路标。
展开余下试题
林风眠耗尽半生心血和才智创造出来的“风眠体”绘画,极大地丰富了20世纪中国绘画的创作面貌,对后来者具有渡世金针的作用﹣﹣如今,“方形布阵”的中国画早已司空见惯,而“风眠体”的后继者更是比肩接踵,绵延不绝,且名家辈出,风靡世界。林风眠也由此成为世人公认的标领时会、开资后学的一代宗师。
在林风眠90岁时,有一位香港实业家捐款为林风眠建立纪念馆,他却将这笔巨款捐给了中国美术学院(其前身即杭州艺专),设立“永芳艺术基金”。这一年,在北京和台北分别举办了林风眠九十诞辰大型回顾展。年底,这个展览终于回到了林风眠的故乡广东梅州。林风眠,那个从小就陪着祖父打石头的山里孩子,如今以他的作品回报了他的家乡。他可以问心无愧地告诉家乡父老:“祖父是在沉重的、粗硬的石头上消磨了一生,而我却是在轻薄的、光滑的画纸上消磨了一生……”他说,“我不能不感谢祖父对我的训诫:脚下磨出功夫,将来什么路都可以走!”
1991年8月12日,91岁的林风眠在香港溘然长逝。由此,中国现代美术史有了一个新的标识:在林风眠以后,中国绘画的整体格局已经与林风眠之前迥然不同了。
(选自《人物》,有删改)
【注】1930年春天,部分画社社员推重“为人生的艺术”这一富于时代特色的口号,与支持林风眠倡导的“为艺术而艺术”为宗旨的社员发生争论,最终导致“西湖一八艺社”分裂。
(1)文中哪些事情能够表明林风眠先生是画界中西融合的“先驱”?请简要概括。
(2)赏析文中划线句子的表现手法与表达效果。
①重回祖国,年轻的校长就如同站在一片榛莽丛生、无人涉足的荒原,他不知道自己“中西融合之路”的前面是通衢大道,还是断崖绝壁。
②从艺专校长到普通画师,从洋派教授到苦行之僧,离群索居,寒锅冷灶,林风眠对此却安之若素,泰然处之。
(3)文章以“先驱•画隐•宗师”为题有什么好处?
(4)林风眠先生的人生经历可以给予我们怎样的启示?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
七、(60分)
12.(60分)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四川一农民自造飞机。第一次试飞没有成功,再次试飞时因影响交通安全被交警拦下,试飞无限期推迟。近日他又在家造二代飞机,造的飞机酷似F﹣22战斗机,重要部件全部是自己手工制作。民航主管部门指出,个人擅自制造飞行器上天不合法。
对于这种事,你怎么看?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体现你的思考和看法。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2016年山东省潍坊市高考语文二模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15分,每小题9分)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庄重/庄严)的南湖书院,书香弥漫,静谧安然。书院正门有一副笔力道劲的楹联:“。”历经(幽远/悠远)的岁月,隽永的联句仍似甘霖点点,滋润着人们的心田。徽州莘莘学子在这里开启人生的智慧,,如一颗颗莲子,绽放成一朵朵璀璨的莲花。饱读诗书、搏古通今的学子们走出徽州,展翅高飞,擎天地日月,度人世沧桑。
粉墙黛瓦,曲径通幽,儒风雅韵,关不胜收。(徜徉/徘徊)于徽州,如痴如醉,真想在这片书香氤氲之地诗意栖居。
(1)文中加点的词语读音和字形没有错误的一项是 C
A.静谧 莘(xīn)莘学子 B.隽(juàn)永 搏古通今
C.璀(cuǐ)璨 人世沧桑 D.氤氲 曲(qǔ)径通幽
(2)依次选用文中括号里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B
A.庄严 幽远 徘徊 B.庄严 悠远 徜徉
C.庄重 幽远 徜徉 D.庄重 悠远 徘徊
(3)在文中两处横线上依次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D
A.细嚼梅花读汉赋,漫研竹露裁唐诗
书墨之香慢慢滋养了幼小的生命
B.漫研竹露裁唐诗,细嚼梅花读汉赋
幼小的生命被书墨之香慢慢滋养
C.漫研竹露裁唐诗,细嚼梅花读汉赋。
书墨之香慢慢滋养了幼小的生命
D.细嚼梅花读汉赋,漫研竹露裁唐诗
幼小的生命被书墨之香慢慢滋养。
【考点】语段综合考查.
【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考生识记字音、字形的能力,解答本题首先要明题目要求,然后认真分析每组词语,先看字形,然后根据词语的含义确定字的读音.
(2)本题主要考查“庄严和庄重”“悠远和幽远”“徜徉和徘徊”,解答本题首先要辨析词语的含义,其次要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来看词语运用是否恰当,看词语运用得是否恰当可以看是否属于“望文生义、搞错对象、不和逻辑、不辨褒贬、重复赘余、歉敬不分”等几方面考虑;
(3)本题主要考查考生语句衔接的能力,解答本题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来分析选择,首先要阅读语段,根据上文是一幅书院正门的“楹联”所以要思考“楹联”的特点和内容(与读书有关),第二处是关于学子这一内容,所以要注意语句要和上下文衔接;
【解答】(1)
A.莘(xīn)莘学子应读“shēn”;
B.“ 搏古通今”应写作“博古通今”;
C.正确;
D.曲(qǔ)径通幽应读“qū”;
故选C.
(2)
庄严:庄重而严肃.庄重:<言语、举止>端庄稳重;不随便;不轻浮;
悠远:①离现在的时间长.②距离远;
幽远:深远;远而幽静;
徘徊:①在一个地方来回地走.②比喻犹豫不决;
徜徉:闲游;安闲自在地步行;
第一处根据语句“南湖书院,书香弥漫,静谧安然”可以看出,语句强调的是“书院庄重而严肃”,所以用“庄严”符合语境;
第二处根据语句“历经…岁月”可以看出,语句强调的是“时间的长远”,所以用“悠远”符合语境;
第三处根据语句“于徽州,如痴如醉,真想在这片书香氤氲之地诗意栖居”可以看出,语句强调的是“在安徽悠闲、安闲自在的步行”,所以用“徜徉”符合语境;
故选B.
(3)
第一处依据对联一、三字平仄未对,其余平仄完全相对,上联末尾字即上联脚必须仄声,下联脚必须平声,可排除BC,可选AD;
第二处根据“徽州莘莘学子在这里开启人生的智慧”和语句“如一颗颗莲子,绽放成一朵朵璀璨的莲花”可以看出空白处应填写“幼小的生命…”承接上文,然后说开启智慧的作用相衔接;故排除A;
故选D.
参考答案:
(1)C;
(2)B;
(3)D.
【点评】本题属语言的综合运用,解答本题首先要认真阅读语段,根据语段内容推断字音、字形,根据词语的含义和具体的语境选用词语,对于语句的衔接要注意语句的前瞻和后延,根据分句之间的关系填写语句,是语句连贯衔接,根据分析可以看出平时要正确运用现代汉语,规范使用现代汉语.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如果我们违背了这个规律,
上一篇:
江苏省泰州二中2016届高考语文四模试卷
下一篇:
山东省潍坊市2016届高考语文一模试卷
标签:
人教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模拟卷
相关:
关于“山东省潍坊”的其他试题
重磅:
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29]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红楼
孔子
庄子
李白
杜甫
苏轼
东坡
鲁迅
高考
讲坛
神话
唐诗
宋词
诗歌
小说
散文
关闭本页
》
返回网站首页
》
退出登录
导航:
课件下载
》
教学文摘
》
杂文参考
》
教学设计
》
音像素材
》
作文素材
》
试题下载
》
备课中心
》
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
》
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联系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