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高考模拟卷

阅读:442  2017-05-28
标签:人教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模拟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442]
湖北省襄阳四中2017届高三下学期5月模拟(一)语文试题
绝密★启用前
襄阳四中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模拟一)
语 文
本试题卷共8页,22题。全卷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祝考试顺利★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 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第Ⅰ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重新思考“乡”的独特意义 梁 鸿
日本学者竹内好提出“作为方法的亚洲”给学术界带来很大启发,子安宣邦依此提出“作为方法的日本”和“作为方法的江户”,即把亚洲、日本、江户作为一种生成性的存在,去考察这一存在的意义的起源、流变,以此来考察近代亚洲的生成和日本的生成。
那么,“作为方法的乡愁”,这一提法是否成立?乡愁不是一种实体存在,也没有具体的时空限定,它是自古以来产生于任何离家怀乡之人的头脑的情感。但如果把这一概念限定于自现代社会诞生工业文明发展以来,它就有了某种实在的含义。在这里,乡愁不只是一种超越于时空的情感存在,同时也是现代性发展过程中的一个产生物。所谓的乡愁是在现代性发展观照下的乡愁,只有在现代性的视野下,才能考察它所代表的时间维度和心灵指向的深层原因,乡愁才有作为方法论的可能性。
乡愁是与现代性相对应的产物。它不是一种终极价值,而是一种思维的起源。现代性是向前的,属于未来,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性,如波德莱尔所言,现代性是一种过渡、短暂、偶然,是艺术的一半,而另一半,则是永恒和不变。乡愁,正是属于“永恒和不变”的那一半。
日本文学评论家柄谷行人从勒南的文章《什么是民族》中得出一个颇为有趣的结论:本质上民族就是“美学”的。换言之,如果说民族是以“美学”的方式生成,根植于感情,那么,包含在这一美学中的悲哀、乡愁和自我则应该是我们思考民族存在时的基本起点。
把乡愁作为方法,意味着以此出发,把自己置身于民族生活之流中,去感受民族生活的种种。比如鲁迅以一种充满乡愁的情感书写《祝福》,他不只发现了记忆之故乡和现实之故乡自然风景之不同,发现了村庄、乡土、国民性与民族文化结构,更重要的是他发现了“人”的生活之源和精神之规约。
重返乡愁其实也是重新思考“乡”在中国生活中的独特意义。“乡”既是广义的“乡”,你我的家乡,某一个村庄,某一个小城,我们的民族;也是实际的乡村、大地、山川、河流、树林、花草;还指中国独特的文化意义上的“乡”,乡土、农业文明、亚洲文化、东方生活等等。我们要思考的是:这“乡”内部有怎样的生活样态,这些样态哪些应该属于“永恒和不变的那一半”,哪些属于“不停变化着的、过渡的、未来的那一半”。
以乡愁为视角,还包括重新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农业文明那种天人合一的思维形式逐渐为工业文明的科学思维所代替,每一个人生活在一种类似于唯物的清明和新的混沌之中,晨昏日落,风雨雷电,山川河流,都只被看作可征服的事物而轻蔑处之。老子所思考的天之道,康德在仰望星空时所产生的敬畏之心越来越少,人与自然的关系在不断疏离,而四时、农业、耕种、农业文明越来越成为要被遗忘的或注定要消失的事物。当以乡愁的视野来审视这些变化时,就会发现,人在越来越远离诗性思维,远离与自身存在之地的亲密关系和互相之间的感知能力。


浏览完整试题(选自《辽宁日报》2016年8月15日,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为方法的××”即把“××”作为一种生成性的存在,去考察这一存在的意义的起源、流
变,以此来考察它的生成。
B.如果把乡愁限定于自现代社会诞生工业文明发展以来, 它就不只是一种情感存在,同时也是现
代性发展过程中的一个产生物。
C.工业文明让人们对天之道的思考越来越少,所以对自然的敬畏之心也越来越少,实际上古人所
讲的天人合一的思维形式是不科学的。
D.乡愁是与现代性相对应的产物。它不是一种终极价值,而是一种思维的起源。乡愁属于现代性
中“永恒和不变”的那一半。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乡愁需要放在现代性发展的背景下去观照,因为只有在这一背景下,才能考察它所代表的时间
维度和心灵指向的深层原因,才有作为方法论的可能性。
B.农业文明时期,每一个人生活在唯物的清明之中;到了工业文明时期,晨昏日落,风雨雷电,
山川河流,则都被看作可征服的 事物。
C.鲁迅先生写《祝福》时是充满乡愁的情感的,他把乡愁作为方法和出发点,把自己置身于民族
生活之流中,去感受民族生活的种种。
D.“乡”在中国生活中具有独特的意义,它是广义的,也是具体的,还包含乡土、农业文明、亚
洲文化、东方生活等独特的文化意义。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柄谷行人从《什么是民族》中得出一个结论:本质上民族就是“美学”的。由此可以推论,乡
愁是我们思考民族存在时的基本起点。
B.“乡”的内部样态哪些应该属于“永恒和不变的那一半”,哪些属于“不停变化着的、过渡的、
未来的那一半”,这是需要我们思考的。
C.乡愁不是一种实体存在,也没有具体的时空限定,它是自古以来产生于游子头脑的情感,因此
说,“作为方法的乡愁”提法不合理。
D.在 工业文明时期,人与自然的关系不断疏离,人越来越远离诗性思维,远离与自身存在之地的
亲密关系和互相之间的感知能力。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马一手 徐国平
过去,老家人常讲,哪儿不舒坦,找马一手把把脉,准好!
马一手的小诊所很简陋。两间旧南屋,四面土墙用白粉一刷,所有的设备,仅是两排药橱和一张桌子、几条长凳。
每次路过诊所,闻着那股浓郁的草药味,我踮脚趴在窗台上,总是瞧见马一手被一大群病人包围着。来看病的人通常是一声不吭地坐在他面前,把手往桌子上一伸,他便把脉。摸完左手脉,又摸右手脉。
没多会儿,马一手便一一说出病人的病症、感觉、起因等等。病人开始绷紧的脸,渐渐露出笑容,最后竖起大拇指,赞道,好脉条,好脉 条啊!马大夫一把脉,俺就知道自个儿的病有治了。
随后,马一手起身走到药橱前,拉开一个个小抽匣,十分娴熟地用手从中拿捏出一味味草药,再用草纸包好。
药钱总是由着病人,或多或少,即便不给,马一手也不计较。他说,谁没个三灾五难。
老家前邻徐生在县城做官。全村人都羡慕,可徐生高兴不起来。原来,他三世单传,结婚后,媳妇的肚子一点儿动静没有。据说,两口子去了好几家大医院。徐生整日耷拉着脑袋,喝上闷酒就跟媳妇吵
架。后来,媳妇竟然有孕了。他大喜过望,却又怀疑媳妇是不是在外偷人借种,闹得媳妇险些上吊自杀。
好在马一手走进徐生家门。原来,徐生怕乡人笑话,一直把自己的毛病捂着。有人让他找马一手,可他心里根本瞧不起一个乡医。他媳妇只好私下找到马一手,把病情一说,马一手给抓了几服药。媳妇拿回家,瞒着徐生说是大医院的 偏方,天天让他煎服 。
缘由说清,马一手又给徐生媳妇把了一下脉。对傻愣一旁的徐生说,好生待你媳妇吧,怀里是个男娃。
果真,半年之后,徐生媳妇产下一男婴,模样极像徐生。徐生感激万分,跑到马一手诊所,当众跪下。
不过,马一手也有诊错脉的时候。东街有个供销社,站柜台的姓郭,他媳妇连生了两个丫头。当时,计划生育已开始实施,可老郭传宗接代的思想观念很强,非要生个儿子。正巧,他媳妇又怀孕了,就拎上两瓶酒和一包点心,拉着媳妇,找到马一手,求他断出胎中男女。说男孩生下,女孩打掉。马一手一听,当即推辞。最终,架不住老郭苦苦磨叽,只好答应。诊过脉后,马一手硬是将东西退回,只说了一句话,待你媳妇生产后,喊俺喝杯喜酒便可。
老郭以为是个男娃,自然高兴。可媳妇又生下一个丫头,他气愤地找上门,指着马一手的鼻子,破口大骂,啥脉条?瞎坑人!
马一手一脸愧色,也不反嘴。事后,仅对人说了一句,那可是一条性命啊。
后来,我远走他乡,关于马一手的事也便知之甚少。
去年年根儿,儿子患病,住进了一家比较有名气的大医院,七八天下来,儿子的病一点儿没见起色,医院里十几台仪器用遍了,检查后都说没病,可儿子就是迷迷糊糊的,一会儿发烧,一会儿发冷。妻子整日愁眉不展。
有病乱投医。我忽地想到马一手。跟妻子一提,妻子却半信半疑,说,大医院技术这么先进都看不了,一个乡医能看好?
我说,试试吧!
马一手细细给儿子把过脉后,淡淡一笑说,没大碍,这娃阴阳失调,调养一下便好。随即,他配了两服中药,都是院里现成栽种的。
走的时候,马一手还说,贵药不一定能治贱病。
果真,一服药后,儿子的身体有了起色。第二服药后,儿子活泼如初,我一算账,在市医院给儿子看病共用了两万多块钱,而在马一手那儿分文未花。
今年清明,我顺路回老家。妻子仍在感念马一手,非让我带些礼品回去,好好酬谢。
只是,还没进老家,就瞧见村西的老坟地,停着一溜车,围着一堆人。一问才知,马一手开春时无疾而终了。


展开余下试题 顿时,我心里闪过一丝哀伤。带来的礼品,看来只能放到马一手的坟前了。
挤过围观的村人,缓缓来到坟前。我看到徐生带着他的儿子,老郭带着他的三丫头,神情肃穆,垂首默立一旁。
马一手的墓碑是新竖的。身旁的 人说,徐生的儿子现在是一家大公司的老总,老郭的三丫头也成了省城一家大医院的主刀医生。两家今天来报恩 ,合手给马一手立了一块墓碑。
墓碑上书:恩公马一手千古。
(选自《百花园》2016年第3期,有删改)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马一手给人把脉很准,病人们围在他的周围,他只需要摸一下病人两只手的脉,便会说出病症,
告诉病人他们的病有治,让病人轻松。
B.当老郭家生下第三个女儿后,老郭指着鼻子骂马一手,马一手“一脸愧色”,这个神态描写非
常真实,写出了马一手因为诊错脉而羞愧难当的表情。
C.儿子患病,大医院医治没见起色,当“我”想到马一手时,妻子却半信半疑,但又拗不过“我”,
只好带儿子来老家让马一手给儿子把脉。
D.文章精选马一手治病的几个事件为写作内容,并借助神态、动作、语言等描写方法,完成了人
物形象的塑造。
5.概括马一手的形象特征?请结合文本内容简单分析。(5分)
6.大公司的老总和大医院的主刀医生却为一个乡村中医立碑,这是为什么?请结合文本并联系现实谈
谈你对人生价值的认识。(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一代史学大家朱希祖的痛与梦
朱希祖1918年任北京大学中国文学系主任,教授中国文学史。“五四”前后的北大,“卯字号”的诸位名教授,可谓北大的台柱子。所谓“卯字号”,就是几个属兔的大师级人物,两只“老兔子”是陈独秀和朱希祖。四只“小兔子”分别是胡适、刘半农、刘文典以及林公铎。其实,陈独秀和朱希祖是两只“中兔子”,还有一只“老兔子”蔡元培。
“中兔子”朱希祖似乎有点儿瞧不上“小兔子”胡适。胡适初进北大,还是末学新进,对朱希祖很尊重,朱希祖的藏书中有很多是海内孤本、秘本,胡适就经常到朱家来看看藏书,谈谈版本,请教学问。胡适的《中国哲学史大纲》上册一出版,引来叫好声一片,胡适在序言中特别感谢了朱希祖,而朱希祖似乎并不领情,说此书写得肤浅,还肯定地说,胡适既不懂佛学,也不懂宋明理学,他这本《中国哲学史大纲》是写不下去的。当然,朱希祖这番话是说给很亲密的朋友听的。但另一位章门弟子黄侃就不同了,在中央大学的课堂上,黄侃公开讽刺胡适的《中国哲学史大纲》只有上半部,没有下半部:“昔日谢灵运为秘书监,今日胡适可谓著作监矣。”学生不解,问何意。黄侃回答:“监者,太监也。太监,下部没有了。”引得学生大笑不止。后来胡适的《中国哲学史大纲》勉强出了中册,下册果然无疾而终。但这个小插曲,并不影响两人的交情。
对于学者来说,爱书、读书、购书、藏书、著书,是其生命中非常重要的生活内容。“不与人物接,不为山海游。终生伏几案,天地一书囚。”这首带有自嘲意味的自题诗,可谓朱希祖为书而奔走一生的写照。
在内忧外患的年代,战争的阴影,始终笼罩在朱希祖那一代学人的头上。藏书的命运和人的命运一样,几经颠沛流离,在飘摇的旅途不知何处可安身。自从1935年开始,朱希祖为他的藏书免遭兵燹而忧心奔走,寻觅安稳的、理想的藏书之所。从朱元曙《郦亭藏书的艰辛与悲凉》一文可知朱希祖为藏书东奔西走的情形:“9月16日开始运书至徽州,暂存徽州师范学校。19日,先生返南京处理事务,途中遭遇轰炸。20日,连夜抵宣城,督运书籍。10月2日,运书完毕,先生赴徽州。后先生又觉不妥,乃于18日至隆阜,与学生戴伯瑚商议……最后决定将书藏于戴震藏书楼,托戴伯瑚保管。”从朱元曙的记录来看,我们仿佛看到朱希祖先生冒着敌寇的飞机轰炸,风尘仆仆地穿行于皖南山区,忧心如焚地看护在路上的书籍,多次转移,直到认为绝对安全为止。
1935年8月13日,朱希祖看报纸得知,日本陆军省军务局局长永田铁山在陆军省被刺死,他在日记中写道:“永田为稳健派中心人物,激进派恨之入骨,故有是难。日本军人不服从命令,不守法纪,亦为中日将来之大祸,而吾国华北风云恐又将为彼激进派所掀动矣。”后来局势的发展,正如朱希祖日记中的预料。
正是在中日战争的阴云下,朱希祖、朱偰父子,开始对南京六朝陵墓进行调查。为何要调查六朝古墓?“杜外人之觊觎,扬先哲之耿光。”维系着中国文化的六朝遗迹、石刻等,却湮没在荒草之中,无人问津。“爱国之情”加上“亡国之痛”,促使朱希祖、朱偰父子挑起调查六朝古墓的大梁。
抗战爆发,避地巴山,客居重庆,这是朱希祖生命中的最后时光。日寇对重庆实施了野蛮的轰炸,严重危及学者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抗战时期客居重庆的知识分子过的就是东躲西藏的日子。
1944年7月5日,朱希祖病逝于上海医学院附属医院,享年六十有六。一代史学家朱希祖遽归道山,“及身未见中原定”,他没有支撑到山河重光、抗战胜利的那一天。
朱希祖的丧事“极一时之哀荣”。蒋介石特颁“渊衷硕学”的挽词。各界赠送挽联三百余副,学界名流及官员出席者三百余人,这在抗战时期的重庆,实属罕见。国民政府颁发《褒扬朱逖先先生令》,赞其“生平专研历史,旁搜远绍,考证精勤。著述流传,成就甚伟”。
(选自《名人传记》,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朱希祖(1879—1944):字逖先,生于晚清,曾留学日本。作为历史学家,朱希祖在担任北京大学史学系主任期间,制定了中国最早的现代大学史学课程体系,使史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②“九一八”事变后,尝恨民族败类在东北、华北、南京组织伪政权,先生愤于日寇沿袭金人封张邦昌、刘豫故技,因而钩稽两宋史料,撰《伪楚录辑补》六卷、《伪齐录校补》四卷、《伪齐国志长编十六卷,发敌人奸谋,揭汉奸秽迹,以昭告国人,以明学以致用之旨。(傅振伦《朱希祖传略》)
7.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朱希祖对史学问题有真知灼见且有预判能力。如他认为胡适所写的《中国哲学史大纲》是写不
下去的,事实证明他的判断正确。
B.黄侃公开讽刺胡适的《中国哲学史大纲》只有上半部没有下半部,而朱希祖评价此书时只说给
很亲密的朋友听,这一对比,突出了朱希祖待人恳切温厚的特点。
C.因为看到具有重要文化价值的六朝遗迹、石刻等湮没在荒草之中,无人问津,所以朱希祖父子
决定开始对南京六朝陵墓进行调查。
D.1944年7月5日,“专研历史”“成就甚伟”的朱希祖因病逝世,抱憾而终,他的学术成就和
人格魅力得到了社会的高度肯定。
8.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4分)
A.文章开篇用幽默的方式介绍了朱希祖在北京大学的地位,他与陈独秀并列,但他比胡适、刘半
农、刘文典以及林公 铎成就要大。
B.胡适刚进北大,并且还是末学新进,所以朱希祖瞧不上胡适。但胡适对朱希祖却很尊重,经常
到朱家来看海内孤本、秘本或请教学问。
C.“终生伏几案,天地一书囚”是朱希祖为书而奔走一生的写照,他为藏书免遭兵燹而忧心奔走,
一生都在为他的书寻觅安稳而理想之所。


展开余下试题 D.从日本稳健派中心人物永田被刺一事,朱希祖推测我国华北风云恐怕会被激进派掀起,后来局
势的发展可证明他对中日局势发展的预见性。
E.文章从1918年朱希祖任北京大学中国文学系主任写起,选取了他一生中有代表性的事件,串联
起他的一生,重点突出,详略得当。
9.文章的标题是“一代史学大家朱希祖的痛与梦”,“痛与梦”指的是什么?请结合文本及自身经历
对“痛与梦”的关系加以探究。(5分)
二、古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李沆,字太初,洺州肥乡人。会契丹犯边真宗北幸命沆留守京师肃然真宗还沆迎于郊命坐置酒慰劳久之累加门下侍郎、尚书右仆射。一夕,真宗遣使持手诏欲以刘氏为贵妃,沆对使者引烛焚诏,附奏曰:“但道臣沆以为不可。”其议遂寝。驸马都尉石保吉求为使相①,复问沆,沆曰:“赏典之行,须有所自。保吉因缘戚里,无攻战之劳,台席之拜,恐腾物议。”他日再三问之,执议如初,遂止。帝以沆无密奏,谓之曰:“人皆有密启,卿独无,何也?”对曰:“臣待罪宰相,公事则公言之,何用密启?夫人臣有密启者,非谗即佞,臣常恶之,岂可效尤?”
沆为相,王旦参政事,以西北用兵,或至旰食。旦叹曰:“我辈安能坐致太平,得优游无事耶?”沆曰:“少有忧勤,足为警戒。他日四方宁谧,朝廷未必无事。”后契.丹.和亲,旦问何如,沆曰:“善则善矣,然边患既息,恐人主渐生侈心耳。”旦未以为然。沆曰:“人主少年,当使知四方艰难。不然,血气方刚,不留意声色犬马,则土木、甲兵、祷祠之事作矣。”沆没后,真宗以契丹既和,西夏纳款,遂封岱祠汾,大营宫观,蒐讲坠典,靡有暇日。旦乃以沆先识之远。
景德元年七月,沆待漏.将朝,疾作而归,诏太医诊视,抚问之使相望于道。明日,驾往临问,赐白金五千两。方还宫而沆薨.,年五十八。上闻之惊叹,趣驾再往,临哭之恸,谓左右曰:“沆为大臣,忠良纯厚,始终如一,岂意不享遐寿!”言终又泣下。废朝五日,赠太尉、中书令,谥文靖。
沆性直谅,内行修谨,言无枝叶,识大体。居位慎密,不求声誉,动遵条制,人莫能干以私。公退,终日危坐,未尝跛倚。治第封丘门内,厅事前仅容旋马。或言其太隘,沆笑曰:“居第当传子孙,此为宰相厅事诚隘,为太祝、奉礼厅事已宽矣。”至于垣颓壁损,不以屑虑。
(选自《宋史》,有删改)
[注] ①使相:官名,与宰相并称,但不行使宰相权力。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会契丹犯边真宗/北幸/命沆留守京师/肃然/真宗还/沆迎于郊/命坐/置酒慰劳久之/
B.会契丹犯边/真宗北幸/命沆留守/京师肃然/真宗还/沆迎于郊/命坐置酒/慰劳久之/
C.会契丹犯边真宗/北幸/命沆留守京师/肃然/真宗还/沆迎于郊/命坐置酒/慰劳久之/
D.会契丹犯边/真宗北幸/命沆留守/京师肃然/真宗还沆/迎于郊/命坐/置酒慰劳久之/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漏,指漏壶,古代计时器,铜制有孔,可以滴水或漏沙,有刻度标志以计时间。文中代指时间。
B.契丹,中国古代的一个民族。唐末建立了强大的地方政权,907年建立契丹国,后改称辽,统
治中国北方。
C.景德,年号。年号是我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一般由皇帝发起。先秦至汉初无年号,
汉武帝即位后首创年号。皇帝登基一般要更改一下年号,一个皇帝只有一个年号。
D.薨,古代称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死去。古代时人分等级,死也分等级,如帝王死为崩、大夫死
为卒、士死为不禄等。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李沆为人正直敢言。他敢于对皇帝直言,敢于烧真宗的手谕,还敢于拒绝任命驸马都尉的提议,
他也从不呈送秘密奏章。
B.李沆具有远见卓识。他认为天下太平,朝廷不见得无事,应该让皇帝明白治国的艰难,不然就
会懈怠。事实证明他的担忧是正确的。
C.李沆深得皇帝恩宠。他突发疾病,皇帝派太医诊治,派去询问病情的使者不断,并亲自探视;
去世后皇帝对着遗体痛哭,并停朝五天。
D.李沆修身自律严谨。他任职时谨慎细致,不追求名声荣誉,行动遵守规章制度;离职后,他也
是整天正襟危坐,未曾斜靠着坐。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夫人臣有密启者,非谗即佞,臣常恶之,岂可效尤?(5分)
(2)善则善矣,然边患既息,恐人主渐生侈心耳。(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成14~15题。
秋 霖① 张维屏
秋霖十日失高秋,独眺江天起暮愁。
正寂寥时惟有雁,极空濛处并无舟。
濛濛路滑征夫骑,漠漠寒生思妇楼。
已苦阴霾害禾稼,更催霜雪上人头。
[注] ①秋霖:秋天的淫雨。
14.下列关于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诗歌的首联中“独眺”起到统领的作用,登楼远眺引发后面的所思所感。
B.诗歌的颔联则从仰视和俯视的两个观察角度进行描写:大雁南飞,江面无舟。
C.诗歌的颈联主要写征夫在湿滑的路上骑行,开始思念其远在家乡的妻子。
D.诗歌的尾联运用比喻手法,写阴霾损害作物,诗人感到伤心,因此头发开始变白了。
E.诗歌的语言很富有表现力,如“苦”“害”就突显了诗人对百姓的同情。
15.诗人“独眺江天起暮愁”,那么,“秋霖十日”引发了诗人哪些“暮愁”?请结合诗句分析。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5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5分)
(1)在《琵琶行》中,白居易描写琵琶女初次出场时,因羞怯矜持而犹豫不决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苏轼描写周瑜正值青春年少、有美人相衬的英雄形象的词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诗经•氓》中女子对自己的命运进行了诉说,反思自己嫁到男子家中后的生活经历。其中
写自己从早到晚,终日操劳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靡有朝矣。
第Ⅱ卷 表达题
三、语言文字应用(20分)
17.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两项是(4分)
A.欧洲学者认为,倘若日本右翼保守势力一意孤行,东亚将面临日本军国主义复活的威胁,而且
不排除战争爆发的可能性。
B.月圆之夜,“天宫二号”成功发射,举国上下弹冠相庆。“天宫二号”翱翔天外,标志着中国载人
航天进入空间应用发展的新阶段。
C.负责人说,公司这几年正是从破茧到蝶变,再到起舞的过程。理顺了内部和外部的架构,接下
来的增长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了。
D.老龄化社会正大步走来,传统的家庭养老、机构养老模式,已经不
标签:人教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模拟卷
相关:关于“湖北省襄阳”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442]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