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语言文字运用(共21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
1.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全正确的一组是( )
A. 垝垣(guǐ) 锁钥(yuè) 徇私(xún) 怙恶不悛(quān)
B. 瞋目(chēn) 玉醅(pēi) 雪褥(rù) 转弯抹角(mò)
C. 敛裾(jū) 愀然(qiǎo) 草窠 (kē) 纨绔子弟(kuà)
D. 谂知(shěn) 懊丧(sàng) 矿藏(zàng) 亘古不变(gèn)
2.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我想停下来深情地沉缅一番,怎奈行驶的船却没有铁锚;我想回过头去重温旧梦,怎奈身后早已没有了归途。
B. 这里有金碧辉煌的紫禁城,青砖灰瓦的四合院,大街旁、胡同口,处处有文韵,步步有故事。这里散落的文化遗存大多名噪一时,如今却带着几分落寞。
C. 农业部日前印发了《2017年全国农资打假专项治理行动实施方案》,对全国农资打假工作进行了全方位布署。目前各地正在开展专项行动,对假劣农资进行重点检查。
D. 南昌新动物园首支女子骑士队惊艳亮相,她们一方面成为园内的一道独特风景线,一方面为游人提供服务,这真是一件两全齐美的事情。
阅读下列文字,完成3~4题
总体上,梁漱溟是一个真诚的理想主义者和信仰躬行者。既有传统士人的铮目傲骨和大道治世的儒子情怀,又兼西方知识分子的独立秉性和理性精神。即使推崇国学大师,但他更指出:“中国文化最大之偏失,就在于‘个人’永不被发现上。”【甲】人们往往把“梁”的“孤独”与“异行”归于恃才傲物,【乙】其实,这种不合时宜的生命行为——折射的正是现代知识分子最有价值的一面:【丙】即独立品格和理性原则。仅凭士大夫的“耿直、不阿、清正”之道德储备,是绝对奏不出“人权”“自由”这等现代声部的。
3.文段中的加点词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铮目傲骨 B.即使 C.恃才傲物 D.折射
4.文段中甲、乙、丙三处,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甲 B.乙 C.丙
5.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网友尽管不了解现场情况,提出的质疑、批评也有偏激之处,但如此大规模的“挖地救人”显然缺乏科技含量,毕竟生命的凋谢是不可否认的事实。
B. 如何使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家庭美德通过家风代代相传,为塑造个体人格、形成良好社会风尚提供支撑,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我们下一番功夫不可。
C.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购房者越来越重视居住环境,因为环境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居住者的心情。
D. 对演员来说,遇到一个让自己大红大紫的角色十分不易,一直不温不火的赵又廷在电视剧《三生三世十里桃花》中娶了“姑姑白浅”后,许多观众都亲切地称呼他为“姑父”。
6.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韩愈、柳宗元倡导的唐代“古文运动”,其内容主要是复兴儒学,反对骈文,提倡散文;而白居易、元稹倡导的“新乐府运动”,提倡诗歌自创新题,咏写时事,体现汉乐府的现实主义精神。
浏览完整试题B.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间的作品,分为“风”“雅”“颂”三类;而屈原的《离骚》是我国最长的一首政治抒情诗,作者常用“美人”比喻君王,或是自喻,有着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
C. 《兰亭集序》全文以“乐”“痛”“悲”三种思想感情为线索,叙中有情,以情说理,表达了作者对生命无常、人生短暂的无奈与悲伤,流露出浓浓的人生幻灭感,而这又与当时黑暗的现实以及崇尚老庄的社会风气息息相关。
D.“壬戌之秋,七月既望”中,“壬戌”使用的是我国古代的天干地支纪年法,“天干”是指甲、乙、丙、丁等,“地支”是指子、丑、寅、卯等,而“望”是指我国农历的每月十五,而“朔”是指我国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
7.根据上下文,在下列语段横线处填上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连贯,内容贴切,逻辑性强。(每处不要超过10个字)(3分)
早在先秦时期,鸡就以其形象和特点赢得世人尊重, ① 。《尔雅翼》《韩诗外传》都赞美鸡有文、武、勇、仁、信五种美好的品德。雄鸡给人文质彬彬的感觉,是为文德;鸡脚后面有突出的足趾,是天生的进攻武器,是为武德;在强敌面前,鸡敢于一拼,是为勇敢;母鸡对子女更是关爱有加, ② ; ③ ,极大地方便了人们的生产生活,即使在风雨交加、天色昏暗的早晨,雄鸡依然啼叫不止,所以《说文解字》说鸡是“知时畜也”,鸡是大自然的闹钟,是为守信。
① ② ③
二、现代文阅读(共29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0题。(9分)
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艺术风格独特的作家,施蛰存面对现代社会带给人的种种“不适”,充满了“惊奇”,而不是“震惊”。其区别在于 :一、“惊奇”属于“推测”和“理解”的范畴,而不是“拒绝”。二、从“惊奇”开始经由“推测”而抵达“理解”,是对一个新的“秘密领域”产生好奇心,并进入对话的过程,因此是“治愈系”话语,而不是“神经症”话语。三、面对新的、陌生的、甚至不可知的对象或谜团,要避免价值观念上的乃至理性上的先入为主,这是“惊奇”的基本前提,因此是“相遇”,而不是“逃亡”。与此相应的是施蛰存的小说观念(或称“惊奇的美学”):一、小说不是“笔记”和“新闻”。提供“震惊”体验的,不仅仅是现代城市、街垒、机器,“新闻”本身也是产生“震惊”体验的源头,或者说也是产生“创伤性神经症”的一个新的源头。二、小说注重“描写”,对于理性的归纳总结而言,对给予价值判断而言,小说就是“噜苏”的部分。“噜苏”是短暂的“震惊”之后对事物的细致观察、相遇和理解,因而它只属于“惊奇”的范畴。三、讲究叙事技术但不刻意为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