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试题中心
》
月考试卷
阅读:454 2017-09-17
标签:
人教版
八年级
上册
月考试卷
重磅:
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454]
浙江省台州市书生中学2017-2018学年八年级9月起始考语文试题(解析版)
台州市书生中学2017学年第一学期起始考八年级语文试卷
命题人:盛莹 解题人: 2017.09
(满分:100分 考试时间:120分钟)
一、
1. 语文古诗积累
(1)王于兴师,修我甲兵,_____________________。 (《诗经》)
(2)兔从狗窦入,_____________________。 (《汉乐府民歌》)
(3)____________,竹露滴清响。(孟浩然《夏日南亭怀辛大》)
(4)清新庾开府,______________。(杜甫《春日忆李白》)
(5)邯郸驿里逢冬至,______________。(白居易《同李十一醉忆元九》)
(6)寻章摘句老雕虫,______________。(李贺《南园十三首》)
(7)______________,时有幽花一树明。(苏舜钦《淮中晚泊犊头》)
(8)《滕王阁诗》中,“闲云潭影日悠悠,______________”由空间描写转为时间描写,王勃以博大永恒的景象衬托了人生的短暂,抒发了珍惜光阴、积极进取的感情。
(9)“高山流水”讲述了知音好友可遇不可求的故事,李白在《听蜀僧濬弹琴》中巧妙化用此典故,以抒发遇到知音的感慨的诗句是“客心洗流水,______________”。
(10)韦应物在《寄全椒山中道士》中,用诗句“___________,归来煮白石”来隐露出自己归隐的志趣。
(11)蒙太奇指有意涵的时空人为地拼贴剪辑手法,常用在电影拍摄中,而“____________,犹是春闺梦里人”宛若电影中的蒙太奇,两相对照,虚实相对,用意工妙。
(12)冯延巳用现实主义笔法描述踏青美景,尤以“秋千慵困解罗衣,______________”为妙,物人一也,使春景芳情浑然莫辨。
(13)读到《书河上亭壁》的“萧萧远树疏林外,_____________”,一下就联想到白居易《暮江吟》中的“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来,让人陶醉,心向往之。
(14)在《木兰花》中,东风一改柔情姿态,变得“东风又作无情计,______________”, 怎不令晏几道触目伤情呢?
(15)朱熹用水上行舟作对比,说明读书有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到后来探得规律,懂得事理之时,就能“自在”而行了。“向来枉费推移力,______________”更是强调了艺术要基本功夫到家,在灵感的勃发下,才能让艺术创作流畅自如。
(16)翻开书卷,你会发现,“悲愁”是古诗中的母题之一:当皇帝被奸佞包围,自己报国无门时,“______________,长安不见使人愁”;当站在汀洲之上“挥手”送友人,久久不忍归去时,“谁见汀洲上,_____________”;当见到少妇思念丈夫的愁苦,诗人采用拟人化的手法时,“_____________”;当春梦无凭愁绪无际,透过窗户观缥缈朦胧的飞花细雨时,“自在飞花轻似梦,______________”;当欲借暮色苍茫,表现沉郁苦闷之孤怀时,“江晚正愁余,______________”。
【答案】 (1). 与子偕行 (2). 雉从梁上飞 (3). 荷风送香气 (4). 俊逸鲍参军 (5). 抱膝灯前影伴身 (6). 晓月当帘挂玉弓 (7). 春阴垂野草青青 (8). 物换星移几度秋 (9). 余响入霜钟 (10). 涧底束荆薪 (11). 可怜无定河边骨 (12). 画梁双燕归 (13). 一半秋山带夕阳 (14). 艳粉娇红吹满地 (15). 此日中流自在行 (16). 为浮云能蔽日 (17). 相思愁白苹 (18). 吴山点点愁 (19). 无边丝雨细如愁 (20). 山深闻鹧鸪
二、名著阅读现代文阅读
(一)
2. 《红岩》
(1)________、________都是重庆中美合作所集中营的幸存者,他们亲身经历了黎明前血与火的考验,目睹了许多革命同志为革命牺牲的壮烈场面,根据这些亲身经历,于1957年写出了革命回忆录《在烈火中永生》,随后在这个基础上创作了长篇小说《红岩》。
浏览完整试题
(2)________在诱骗刘思扬失败后,又伪装成同情革命的记者________打入渣滓洞,妄图通过苦肉计刺探狱中地下党的秘密。余新江等人识破了他的伪装,并借敌人之手除掉了这个阴险的特务。
(3)在《红岩》这部小说里,有一位传奇式人物,令敌人闻风丧胆、恐慌不安。她就是被战士们亲切称为“________”的华蓥山游击队司令员。
(4)________是《红岩》中隐藏最深的共产党员,他忍辱负重,装疯卖傻,利用特务对他放弃戒备,经常叫他出去挑菜的机会,将狱中的情报送出去。最后越狱带领解放军前来营救狱中的同志。
(5)________是出身于豪门大户的中共党员,在党组织的教育下彻底地背叛了家庭,都成为放弃享受,甘愿吃苦,为人民大众谋幸福。
(6)小说《红岩》中,国民党反动派囚禁屠杀共产党员和进步人士的中美合作所集中营,主要包括两个地方:一个是________,由军阀白驹的别墅改造而成;另一个是________,由煤少渣多的小煤窑改造而成。
(7)叛徒________带领特务窜到乡下,______不幸被捕。在狱中,她受尽折磨,特务把竹签钉进她的十指。面对毒刑,她傲然宣告:“毒刑拷打是太小的考验,竹签子是竹做的,共产党员的意志是钢铁铸成的!”
(8)_______ 曾在地牢里创造了一个奇迹:把地牢挖穿了。他挖穿地牢后不久就牺牲了,一部分难友顺着他生前挖的秘密通道,逃出了虎口。
(9)由于终年住在阴湿的牢房里,吃的是发霉的米饭,小振中长到八九岁时,个头却只有四五岁孩子那么高,成了一个大头细身、面黄肌瘦的孩子,难友们都疼爱地叫他(_____)。他和爸爸妈妈一起被害后,就地被埋在小屋里,地面被浇灌了水泥,重庆解放后,他们的遗体才被发现。
A、小傻瓜 B、小萝卜干 C、小愣头青 D、小萝卜头
(10)叶挺被关进重庆“中美合作所”后,动笔在囚室的墙壁上写下了著名的(_____)。
A、《囚歌》 B、《国歌》 C、《革命者歌》 D、《正气歌》
(11)由于《新华日报》的被封,重庆消息闭塞,谣言充斥,许多人感到苦闷焦虑。地下党的同志和进步群众渴望了解解放战争的进展情况,(_____)就在这个背景下诞生了。该报的前身叫《彷徨》,是由南方局四川省委领导在重庆市出版的“灰皮红心”的杂志,主要的编辑者有蒋一苇、刘熔铸、陈然等。陈然被捕入狱后,仍坚持秘密刊印该报。
A、《光明日报》 B、《大公报》 C、《挺进报》 D、《中央日报》
【答案】 (1). 罗广斌 (2). 杨益言 (3). 郑克昌 (4). 高邦晋 (5). 双枪老太婆 (6). 华子良 (7). 刘思扬 (8). 白公馆 (9). 渣滓洞 (10). 甫志高 (11). 江姐 (12). 许云峰 (13). D (14). A (15). C
【解析】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名著《红岩》的作者、《红岩》中的重要人物、《红岩》中的主要情节等等。名著是我国文学之林中的珍奇瑰宝,它不仅能拓宽我们的阅读视野,而且能陶冶我们的性情,提高我们的人文素养。近年来名著题越来越为命题者所青睐。名著阅读题常见的题型有识记辨别类、理解概括类、感悟评点类等。答这种题,必须要熟悉原著的情节内容。死记硬背作者与原著中重要的人物。在记人物时可联系上情节,这样印象会更深写。
目 送
龙应台
⑴华安上小学第一天,我和他手牵着手,穿过好几条街,到维多利亚小学。九月初,家家户户院子里的苹果和梨树都缀满了拳头大小的果子,枝丫因为负重而沉沉下垂,越出了树篱。钩到过路行人的头发。
⑵很多很多的孩子,在操场上等候上课的第一声铃响。小小的手,圈在爸爸的、妈妈的手心里,怯怯的眼神,打量着周遭。他们是幼儿园的毕业生,但是他们还不知道一个定律:一件事情的毕业,永远是另一件事情的开启。
⑶铃声一响,顿时人影错杂,奔往不同方向,但是在那么多穿梭纷乱的人群里,我无比清楚地看着自己孩子的背影——就好像在一百个婴儿同时哭声大作时,你仍旧能够准确听出自己那一个的位置。华安背着一个五颜六色的书包往前走,但是他不断地回头;好像穿越一条无边无际的时空长河,他的视线和我凝望的眼光隔空交会。
⑷我看着他瘦小的背影消失在门里。
⑸十六岁,他到美国做交换生一年。我送他到机场。[A]告别时,照例拥抱,我的头只能贴到他的胸口,好像抱住了长颈鹿的脚。他很明显地在勉强忍受母亲的深情。
⑹他在长长的行列里,等候护照检验;我就站在外面,用眼睛跟着他的背影一寸一寸往前挪。终于轮到他,在海关窗口停留片刻,然后拿回护照,闪入一扇门,倏忽不见。
⑺我一直在等候,等候他消失前的回头一瞥。但是他没有,一次都没有。
⑻现在他二十一岁,上的大学,正好是我教课的大学。但即使是同路,他也不愿搭我的车。即使同车,他戴上耳机——只有一个人能听的音乐,是一扇紧闭的门。有时他在对街等候公交车,我从高楼的窗口往下看:一个高高瘦瘦的青年,眼睛望向灰色的海;我只能想象,他的内在世界和我的一样波涛深邃,但是,我进不去。一会儿公交车来了,挡住了他的身影。[B]车子开走,一条空荡荡的街,只立着一只邮筒。
⑼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⑽我慢慢地、慢慢地意识到,我的落寞,仿佛和另一个背影有关。
⑾博士学位读完之后,我回台湾教书。到大学报到第一天,父亲用他那辆运送饲料的廉价小货车长途送我。到了我才发觉,他没开到大学正门口,而是停在侧门的窄巷边。卸下行李之后,他爬回车内,准备回去,明明启动了引擎,却又摇下车窗,头伸出来说:“女儿,爸爸觉得很对不起你,这种车子实在不是送大学教授的车子。”
⑿我看着他的小货车小心地倒车,然后“噗噗”驶出巷口,留下一团黑烟。直到车子转弯看不见了,我还站在那里,一口皮箱旁。
⒀每个礼拜到医院去看他,是十几年后的时光了。推着他的轮椅散步,他的头低垂到胸口。有一次,发现排泄物淋满了他的裤腿,我蹲下来用自己的手帕帮他擦拭,裙子也沾上了粪便,但是我必须就这样赶回台北上班。护士接过他的轮椅,我拎起皮包,看着轮椅的背影,在自动玻璃门前稍停,然后没入门后。
⒁我总是在暮色沉沉中奔向机场。
展开余下试题
⒂火葬场的炉门前,棺木是一只巨大而沉重的抽屉,缓缓往前滑行。没有想到可以站得那么近,距离炉门也不过五米。雨丝被风吹斜,飘进长廊内。我掠开雨湿了前额的头发,深深、深深地凝望,希望记得这最后一次的目送。
⒃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选自龙应台散文集《目送》,三联书店2010年4月版)
3. 第②自然段作者描写目送孩子上学时的情景,有何作用?
4. 根据作者的情感,解释文中画线的两句话的深层含意。
[A]告别时,照例拥抱,我的头只能贴到他的胸口,好像抱住了长颈鹿的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车子开走,一条空荡荡的街,只立着一只邮筒。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文中两次写到同一段话:“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简要分析这种写法的好处。
6. 《目送》一文红遍东南亚,在美国影响也很大。读完此文,你能说出它流行的原因吗?请结合你的阅读体验谈谈自己的看法。
【答案】3. ①表现了母亲对年幼孩子的牵挂之情;②写孩子初涉世的胆怯、弱小,为下文写他长大后内心的闭锁、渐行渐远作铺垫(或:与后文对比,为表现孩子心理、情感随成长而发生变化作铺垫。)
4. (1). 分手时,面对已经长大的孩子,母亲深情涌动,而孩子却不为所动。 (2). 孩子离去,母亲分明地感到内心的失落,和母子之间的隔膜。
5. ①用目送两代人离别的共同感受强化了对亲人间难舍难分却又不得不舍的人生滋味的理解,增强了文章的哲理性和感染力。②前后呼应,使结构浑然一体。(或:使文章层次分明,结构完整。)③反复感叹使语言富有韵味。
6. 参考角度:(1)文章的选材;(2)文章的情感;(3)文章所蕴含的哲理;(4)文章的语言;(5)文章的表现手法。 例:文章将深刻的哲理寓于深情的叙述之中。透过作者极富真情的描述,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寄寓其中的人生哲理,让人学会珍惜亲情、珍惜生命,让我们沉静下来,纯粹起来,带着爱和释怀与生命和解。
【解析】
3. 试题分析:第②自然段作者描写目送孩子上小学时的情景,也是描写的第一次目送:目送儿子上小学,写儿子不断回头。可从两个角度来分析,一个是表现了母亲对年幼孩子的牵挂之情;一个是写孩子初涉世的胆怯、弱小,为下文写他长大后内心的闭锁、渐行渐远作铺垫。答题时两个方面的作用都要答出来。
4. 试题分析:考查语句的深层含意。[A]母亲“照例拥抱”,表达了面对已经长大的孩子,母亲深情涌动。“我的头只能贴到他的胸口,好像抱住了长颈鹿的脚”是写孩子的不为所动。[B]这是一处景物描写。孩子离开,母亲分明地感受到内心的失落与隔膜,“空荡荡”写出了儿子在他心中的位置很重要,“只”写出了她渴望与儿子沟通。儿子乘公车走了,眼前除了一只孤零零的邮筒什么也没有。烘托了“我”在高楼上目送儿子,感受到进不去儿子的内心世界后的万般落寞的情感。
点睛:赏析语句实际就是分析语句的含义和艺术手法,在小说中的含义注意是反应人物的性格特征,手法除一般的手法对比、衬托、抑扬等表现手法和基本的修辞之外还要注意小说塑造人物的手法,主要是正侧面描写的结合,正面主要是肖像、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层面注意是次要人物和环境的烘托渲染等,答题时注意结合具体的语境进行分析。
5. 试题分析:考查语段的写法特点及其作用。可从内容和结构角度分析。“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这句话是写目送两代人离别的共同感受。从内容上讲,这种感受强化了对亲人间难舍难分却又不得不舍的人生滋味的理解,增强了文章的哲理性和感染力。从结构上说此语段起到了前后呼应,使结构浑然一体的效果。
6. 试题分析:题干“说出《目送》一文流行的原因”。可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一篇文章的流行是有其重要原因的。往简单上讲,就是人们喜欢读。人们喜欢读说明文章在内容或情感或结构或语言或手法上有独到之处的。可抓一方面写即可。比如可分析文章情理的结合,感情的真挚抒发等。
三、古诗文阅读
阅读徐俯的《春游湖》,完成下列各题。
春游湖
双飞燕子几时回?夹岸桃花蘸①水开。
春风断桥②人不渡,小舟撑出柳阴来。
【注释】①[蘸]zhàn。 ②[断桥]指湖水浸过桥面。
7. “夹岸桃花蘸水开”中的“蘸”字用得好。请做简要分析。
8.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7. 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桃花开得繁密(多);或写出桃花娇艳欲滴的美丽。
8. 表现了作者的喜爱之情.即惊喜之情。
【解析】
7. 试题分析:考查诗句中的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蘸”字运用拟人化的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桃花开得繁密程度,写出了桃花娇艳欲滴的美丽,表现了诗人看见小船撑出的惊喜心情。答效果时最好答出所表达的感情。
8. 试题分析:思想感情分析。此诗抒发了热爱大自然,喜欢美丽的春天,抒发了作者惊喜的心情。答题时注意从分析诗句入手。比如“双飞燕子几时回”,诗人遇上了在田野中忙着含泥的燕子,马上产生了春天到来的喜悦,不禁突然一问:“双飞的燕子啊,你们是几时回来的?”这一问问得很好,从疑问的语气中表达了当时惊讶和喜悦的心情。
点睛:怎样把握诗歌的思想内容、主旨以及作者表达的思想情感?紧盯诗歌的“眼睛”。题目是诗歌的“眼睛”。透过这只眼睛我们常常能窥探出诗歌的类型、题材、描写或咏叹的对象乃至诗作的主旨和作家表达的思想情感。因此,紧盯诗题就等同掌握了理解诗歌的钥匙提了纲挈了领。直捣诗歌的“心脏”。诗贵含蓄,但无论如何含蓄委婉到头来总要表情言志,总要把自己的感情态度借助文句表露出来,所以自古以来诗人特别注重诗中最能显现感情、诗旨的那些字眼或诗句,诗歌离不开意象。意象是诗歌的“建筑材料”,作者塑造形象、表情达意都要靠意象来建构。
阅读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治国犹栽树
唐太宗谓侍臣①曰:“往昔初平京师②,宫中美女珍玩,无院不满。炀帝③意犹不足,征求不已,兼东征西讨,穷兵黩武,百姓不堪,遂致灭亡,此皆朕所目见。故夙夜孜孜④,惟欲清净,使天下无事。遂得徭役不兴,年谷丰稔⑤,百姓安乐。夫治国犹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盛。君能清净,百姓何得不安乐乎?”
(节选自《贞观政要》)
【注释】①侍臣:周围的大臣。②京师:京城。此指隋朝京城大兴(今陕西西安市)。③炀帝:指隋朝末代皇帝杨广。④孜孜:勤恳的样子。⑤稔(rěn):丰收。
9. 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1)征求不已(__________________) (2)穷兵黩武(__________________)
(3)惟欲清净(__________________) (4)遂得徭役不兴(______________)
10.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夫治国犹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盛。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 结合选文,用自己的话说说唐太宗的治国之道。
【答案】9. (1). 停止 (2). 用尽;穷尽。 (3). 只 (4). 于是
展开余下试题
10. 治理国家就像栽种树木,不动摇它的根基,它就会长得枝叶繁茂。
11. 治国以民为本,让百姓安居乐业。
【解析】
9. 试题分析: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根据语境判断字词义。此题多为古今异义,如“已”:停止。“穷”:用尽;穷尽。
10. 试题分析:翻译时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如此题中的“犹”“本根”“则”等词语,还要注意翻译完之后一定要对句子进行必要的整理,使句意通顺。此题比较简单,没人晦涩难懂的词语,翻译起来很容易。
11. 试题分析:题干“说说唐太宗的治国之道”。此文体现的为政之道,具体来讲要用轻徭薄赋、劝课农桑等措施来实现清静抚民的以民为本的治国思想。总之是治国要以民为本,让百姓安居乐业。答题之前首先要理解好全文,扫清文字障碍,疏通文意,这是归纳概括的前提和基础。
学.科.网...学.科.网...学.科.网...学.科.网...
四、语言运用
12. 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众人拾柴火焰高。”《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是整个小说系列的终结篇,交代了所有重要人物的最终命运,最后哈利能够战胜伏地魔,离不开团队的力量;“8.8”九寨沟七级地震,遇难同胞能够得到及时救助,离不开社会的支持。
请根据你对材料的理解和感悟,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文章。
要求:①自拟题目,自定立意;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③不要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等。
【答案】团队的力量
俗话说:“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在当今社会,个人英雄主义是难以取得成功的,只有发挥团队的力量,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占得先机。
大家都知道著名的筷子定理,当只有一根筷子时,我们可以很轻易地折断它,当几根筷子分开时我们同样也能够不费多大劲就折断他们,但是当一把筷子绑在一起时,我们会发现,似乎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也还是无法折断他们。这就像是团队的力量,联合起来,就是坚不可摧,所向披靡。
有一个比较另类的例子很能说明这个道理。田忌赛马,想必大家都听过,用劣等的马对付对方优等马,以优等马对方的中等马,以中等马对付对方的劣等马。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团队中的人员并不一定全都是优秀至极的,但是却通过配合赢得胜利,若是让一匹优等马和三匹马轮流比赛,就像它在优秀,恐怕也难退失败的结局吧?
三英战吕布的故事广为众人所知,吕布有着超乎常人的武力,却仍然难以抵挡刘关张三兄弟的联合进攻。而相反的例子在春秋战国时期也有,战国后期,秦国异常强大,它采用了连横的策略,远交近攻,而另外六国则因为自身利益而不肯联合,最终被秦国一一击破,最终落得个亡国的下场。“一箭易折,五箭难摧”正是这个道理,团队合作使人成功,刚愎自用,自私自利使人失败。
《动物世界》是大家都十分喜爱的节目,而其中讲述一种候鸟,每年在迁徙的时候,都会飞越喜玛朗雅山的珠穆朗玛,那个8848.13的高度,它们要经过生与死的浩劫。而这只是其中之一,高空中虎视眈眈的金雕时不时就要进行偷袭。而候鸟们的团队合作堪称典范,它们集体飞行,金雕就不敢靠近,这样就能轻易的避免死亡,而落单的候鸟,则很容易就被金雕们捕获。这就是大自然的规律,一个团队能股更好的在适者生存的环境中取得优势,而人类是高等动物,更应该尊重自然的规则。
“人心齐泰山移,众人拾柴火焰高”一个生活在二十一世纪的人,不仅要拥有智商,而应该掌握团队的力量,这样在人生路途上必是势如破竹,一帆风顺!
【解析】试题分析:材料的观点是“众人拾柴火焰高。”有两个材料。其一是“《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是整个小说系列的终结篇,交代了所有重要人物的最终命运,最后哈利能够战胜伏地魔,离不开团队的力量”;其二是“‘8.8’九寨沟七级地震,遇难同胞能够得到及时救助,离不开社会的支持。”所以要审题立意,就得注意以下两点:一个是要找出这两个材料的共同点;另一个是找到关键句即“离不开团队的力量”和“离不开社会的支持”。通过分析,我们不难得出结论:团结起来力量大。此立意为最佳角度。
点睛:材料作文时,如果能准确地提炼出材料的中心,并以其作为文章的主旨,一定会使所写文章既切题又有深度。所以,写材料作文时应尽量采用这种方法来立意。关键句常常有暗示材料中心的作用。所以,有些材料作文材料中的关键性语句可以作为选择立意角度的突破口。在材料作文的材料中,关键句常常是命题者或材料中的人物的评议性语句。 (113.220.36.65)
上一篇:
浙江省杭州启正中学2016-2017学年八年级10月月考语文试题(解析版)
下一篇:
湖南省张家界市永定区2016-2017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语文试题(解析版)
标签:
人教版
八年级
上册
月考试卷
相关:
关于“浙江省台州”的其他试题
重磅:
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454]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红楼
孔子
庄子
李白
杜甫
苏轼
东坡
鲁迅
高考
讲坛
神话
唐诗
宋词
诗歌
小说
散文
关闭本页
》
返回网站首页
》
退出登录
导航:
课件下载
》
教学文摘
》
杂文参考
》
教学设计
》
音像素材
》
作文素材
》
试题下载
》
备课中心
》
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
》
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联系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