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试题中心
》
月考试卷
阅读:277 2017-10-07
标签:
人教版
高一
上册
月考试卷
重磅:
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77]
广西省宾阳县宾阳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9月月考语文试题
宾阳中学2017年秋学期9月份考试
高一语文试题
命题人:程桂秀 审题人:黄羚
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本试题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II卷(表达题)两部分,共20小题;
2.考生答卷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贴上条形码;
3.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答题注意事项见答题卡),在本试卷上答题无效。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第I卷 阅读题
一、科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9分)
书 斋
凝石
书斋,顾名思义,是读书的房间,同时也是藏书的地方,还是书写的地方。读书、藏书、书写是书斋的基本功能。后来,文物古玩的收藏和鉴赏常在这里进行,诗词歌赋和书法绘画乃至篆刻的切磋和研讨也常常在这里进行。书斋是以个人名义建立,以主人和密友为主体,进行文化艺术活动的中心。书斋姓“文”,所以别名称作“文房”。
早在春秋时期,与朝廷兴建的学校——“官学”不同,诸子百家大兴私人讲学之风,诸子百家中的讲学之处往往白天是课堂,晚上就成了读书的地方。这应该就是书斋的雏形。汉代儒家学者和诗赋作家,均有自己的书斋从事文化艺术活动。因此,可以说汉代是书斋兴起的时期。唐代是一个相对自由、开放、多元化的时期,文化艺术繁荣而发达,学术氛围也比较宽松。可以说盛唐是书斋成熟的时期,如杜甫在成都的“草堂”,就是典型的文人书斋。
在中国传统宅院中,书斋往往是民居中唯有的精神场所。它一般位于宅院的僻静之处,如有后花园,必与之相邻,以形成高雅恬淡的良好环境。
书斋有三大特点。一是文化传承 的汇集点。书斋的主体——读书人或做学问的人,在这里藏书,在这里读书,在这里思索;以往优秀的文化,在这里以研读、考证、校注、阐发的方式得以传承;中华民族的文明之光在这里化整为零,熊熊燃烧,然后又影响社会的发展进程,使文化得到最好的传承和发展。二是个性创造的发酵池。书斋是个人的领地,是书斋主人个性得以施展的空间。在这里,他们的创造力得以进发,从而产生出新的思想,创造出新的艺术,使得文化发展的链条上,不断有闪动的灵光。三是人与自然和谐的典范。书斋宜明朗、清净,不可太宽敞。明净可以使人心情舒畅、神气清爽,太宽敞便会损伤目力。窗外四壁,藤萝满墙,中间摆上松柏盆景,或剑兰一二盆。石阶周围种上青翠的芸香草。书斋中宜设长桌一张,放古砚一方,置笔筒一个,墙壁上挂古琴一把;书斋右边设一书架,书架上陈列《周易古占》等书及字帖画卷。人独坐于书斋之中,或对日吟诵,或秉烛夜读,于书斋里享受一份清福,从学问中得到一份快乐。
进入21世纪,人们对传统的兴趣在逐步衰减。有些人认为,作为传统文化标志的书斋也将被“读图时代”的电脑和网络所替代。然而,从文化发展的宏观趋势上看,在新的时代,书斋仍将成为现代社会持续存在的文化现象。随着社会发展带来的人们物质生活条件的改善,必然促进精神文化生活品位的提高,这为书斋的普及提供了基础。
今天,历史传统和科技时尚在现代书斋已和谐地统一在一起。书斋永远是中国文人的精神家园。
1.根据文意,下列对中国传统“书斋”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书斋是文人读书、藏书、写书、作画以及从事其他文化艺术活动的地方。
B.书斋姓“文”,其中所设书桌、文具、字帖画卷等都体现了主人的兴趣爱好和精神追求。
浏览完整试题
C.书斋空间一般较小,大多位于宅院的僻静之 处,环境优雅,明朗清净。
D.书斋是私人讲学的地方,白天是课堂,晚上便是书房。
2.下列对“书斋永远是中国文人的精神家园”这句话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书斋是私人空间,置身其中,可以充分展示个性,施展才华,并且从学问中得到快乐。
B.书斋的格局、布置和装饰大多体现了中国古人“天人合一”的思想,这也正是中国文人一直追求的精神境界。
C.书斋作为一种传统文化,已深入到中国文人精神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他们精神生活的重要内容,并将永远存在。
D.书斋往往是传统民宅中唯有的精神场所,历代文人在这里辛勤耕耘,研究学问,优秀的民族文化得以传承和发扬。
3.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书斋发源于春秋,兴起于汉代,成熟于盛唐,杜甫草堂就是成熟时期文人书斋的典型。
B.汉代是书斋的形成期,儒家学者和诗赋作家的文化艺术活动都在自己的书斋中进行。
C.21世纪是信息时代,作者担心作为传统文化标志的书斋也将被“读图时代”的电脑和网络所替代。
D.现代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改善,使人们精神文化生活品位的提高和书斋的普及成为必然趋势。
二、古诗文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6题。(每小题3分,共9分)
介 推 让 禄
晋侯①赏从亡者,介之推不言禄②;禄亦弗及。
推曰:“献公之子九人③,唯君在矣。惠、怀无亲④,外内弃之。天未绝晋,必将有主。主晋祀者,非君而谁?天实置之,而二三子以为己力,不亦诬乎?窃人之财,犹谓之盗,况贪天之功以为己力乎?下义其罪,上赏其奸,上下相蒙,难与处矣。”
其母曰:“盍亦求之?以死谁怼⑤?”对曰:“尤而效之,罪又甚焉。且出怨言,不食其食。”其母曰:“亦使知之,若何?”对曰:“言,身之文也⑥;身将隐,焉用文乎?是求显也。”其母曰:“能如是乎?与汝偕隐。”遂隐而死。
晋侯求之不获,以绵上为之田,曰:“以志吾过,且旌善人。”
选自《左传•僖公二十四年》
【注释】 ①晋侯:指晋文公重耳。②介之推:又称介推。春秋时晋国贵族。曾随晋文公重耳流亡国外。禄:禄赏,封赏。③献公:重耳的父亲。④惠、怀:晋文公之前的两个国君。晋献公死,子吾、子圉(yǔ)先后继位,称惠公、怀公。⑤怼(duì):怨恨。⑥文:花纹,装饰。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晋侯赏从亡者 (亡:逃亡。) B.天实置之 (置:安排。)
C.亦使知之 (使:使者。) D.不食其食 (食:名词活用为动词,译为“吃”。)
5.下列各组句子中,前后两个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难与处矣 // 失其所与,不知 B.焉用文乎 // 焉用亡郑以陪邻?
C.遂隐而死//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 D.以志吾过// 常以身翼蔽沛公
6.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晋侯是个卑鄙吝啬的小人,只可共患难,不可共富贵。他害怕“功高过主”的介推影响自己的势力,所以不赏赐介推。
B.介母对儿子的三次设问,表明介母是一个关心儿子但并不愿违背儿子意愿的人。
C.文章不仅颂扬介推母子不求赏赐,不图浮名的品行,也表现了介母是个深明大义、教子有方的人。
D.文章通过写介推让禄的事情,表现了介推不居功自傲的态度和不在乎荣誉利益的高尚情操。
(二)文言文翻译。
7.翻译下列句子。(共10分)
(1)窃人之财,犹谓之盗,况贪天之功以为己力乎? (选自上文《介推让禄》)(5分)
译文:
(2)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选自《鸿门宴》)(5分)
译文:
(三)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8-9题。(11分)
吴松道中二首(其二)
晁补之
晓路雨萧萧,江乡叶正飘。
天寒雁声急,岁晚客程遥。
鸟避征帆却,鱼惊荡桨跳。
孤舟宿何许?霜月系枫桥。
【注】:吴松:即吴淞,江名。
8.诗歌前两联描写了怎样的景色? 营造了一种什么样的氛围?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5分)
9.请结合全诗分析“孤舟”这一意象的作用。(6分)
(四)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毛泽东《沁园春•长沙》中,旧地重游,引发对往昔生活的回忆的诗句是
“ , ”。
(2)《荆轲刺秦王》中,“易水诀别”一段有两句写风吹水寒,渲染苍凉悲壮的气氛,
烘托荆轲去刺杀秦王时的悲壮情怀的诗句是 “ , ”。
(3)王湾《次北固山下》中“ , ”两句,描绘了昼夜和冬春交替过程中的景象。
三、阅读下文,完成(11-14题)(共22分)
朦胧的敬慕——悼念鲁迅先生
萧乾
①也许有人比我更怕死,我却不相信有比我再怕看死人的了。走在街上,我从没有胆子向寿衣铺里望望。夜半,即便从很远很远地方飘来的僧器或诵经声,也必害得我用棉被厚厚包起头来,直像那是什么符咒一样。
②我曾见过三位死人,在我的记忆中,他们都将是我永不会忘记的。而且,我还该陈说我都例外地不曾害怕过:一个黄昏,我的母亲死在我的怀抱里;小学时代,曾排着队去中央公园社稷堂瞻仰过孙中山先生的遗体;最近,在鲁迅先生灵前,我守了两天灵。
③扶着那绛色帏幔,职务使我看见了数千张陌生的但是诚笃的脸,一个个脚跟都像坠了铅球,那么轻又那么沉重地向灵堂踱。低垂的头,低垂的手,低垂的眉眼和心。待踱到灵堂中央,冥冥中似有什么使他们肃然驻足了。敬慕和哀悼如一双按住的手,他们的身子皆极自然地屈下了。然后噙了一汪眼泪,用手巾堵着嘴,仓皇地奔了出来。
展开余下试题
④最感人的莫如一群小学生的吊唁。在那近三十位小吊客中间,我特别留意一个衣服褴褛、腿下微跛的,他肋下夹着的画册和石板说明了是刚刚放学,如今正是回家或在街头玩耍的时候,然而他却结伴迢迢跑到了这里。那个微跛的孩子,一拐一拐地,一直来到灵前,两只颇清秀的眼睛直直地凝视着鲁迅先生的遗体,然后,又放下肋下的画册,深深地鞠躬。我不信作了那么些纪念周,他还不知道“三鞠躬”的礼数,然而,当我数到第三次以后,他仍向下屈着小小腰身,他一连鞠了七个躬才红涨着脸,也红涨着眼睛,走出灵堂。
⑤如果稍换一个情况,我将忍不住笑出来的,然而,我那时是用极大的崇敬心情替他掀开帏幔,一直目送他走下殡仪馆的台阶。
⑥那个背影唤起了我的一点回忆。十多年前一个傍晚,如一切贪爱窗外景色的孩子一样,四点钟以后的时间对我变了滋味,换成鲜艳颜色。然而我放下了玩具,和同伴沿着朱色皇城走好长好长一段路去瞻仰一位“民国缔造者”的遗体。空着的肚皮充满着的一半是对“尸骸”的恐惧,一半是对“伟大”的钦仰。我们跨进那座御花园的大门时,紫禁城角的太阳已向下沉落了。我喘着气向陌生的大人打听路线,好容易才攀了一道高大石阶,在花圈花篮的簇拥中,我看到安息着的孙中山先生。
⑦——我记得,当时我的心一点也没有跳!
⑧我们环着那铜棺走了一圈,又蹑着脚步走了出来。
⑨抬头,紫禁城角的太阳已经沉落下去了。我似乎打了一个冷颤,然而,除了模糊的“伟大”,我并没有摸清死的是什么人。只是冥冥中,一种超乎孩子胸膛容量的衰戚或尊敬感觉堵塞在我喉咙间,我赶不掉它。
⑩归途,我们放洋画的袋子里,每人都塞了一条传单:有工人发的,大学生发的,有国民党的,共产党的,说明孙先生的生平和抱负(这些我曾保留到六年前,直到一个朋友将我寄存的最珍贵的东西,如小学生时代的作文本,全当作烂纸卖掉了)。当时我们其实一点也不懂,但是当孙传芳乱批三民主义,张作霖满街捉革命党时,我却私下藏了一本《孙中山传》。
⑾伟大的人格也许有一种潜移默化的力量,这力量在茫然无知的孩子心灵上时常比成人更深刻,更恒久。
⑿我不知道如果鲁迅先生这时醒转过来,他将会怎样热烈地抱起那个微跛的孩子。
1936年10月,上海
(原载1936年《中流》第1卷第5期)
11. 下列对文章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5分)
A.在数千吊唁鲁迅先生的人中,有一个衣衫褴褛、腿下微跛的小孩,对鲁迅先生连鞠了七个躬,所以作者对他由开始的忍不住想笑,转变为极大的崇敬。
B.当“我”和同伴跨进御花园大门时,“紫禁城角的太阳已向下沉落了”;当“我们”蹑着脚步走出来时,“紫禁城角的 太阳已经沉落下去了”。这两句景物描写烘托了“我”的哀戚心情。
C.“――我记得,当时我的心一点也没有跳”这句话的意思是:“我”看见孙中山先生的遗容时,对伟人的敬慕战胜了 对死人的恐惧,所以我的心情很平静。
D.文章第③段在描写数千位吊唁者的神情动作时,运用了夸张、排 比、比喻等修辞手法。
E.通观全文不难发现,作者在为鲁迅先生守灵时,对鲁迅的崇高精神、伟大人格内涵的理解及由此产生的敬慕之情都是朦胧的。
12. “朦胧的敬慕”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本文通过哪几个事例来表现“朦胧的敬慕”?(5分)
13.在文章的开头,作者为什么写自己害怕见到死人的心理?请作简要分析。(6分)
14. 这是一篇悼念鲁迅先生的文章,作者却用了大量笔墨回忆十多年前瞻仰孙中山先生遗体等有关情况,为什么?请作简要分析。(6分)
第Ⅱ卷 表达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24分)
15.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以及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3分)
A.遒劲(jìn) 菲薄(fěi) 拊心 书生义气
B.火钵(běi) 杀戮(lù) 寥廓 扭怩不安
C.玉玦(jué) 淬火(cuì) 瞋视 明察秋毫
D.下载(zǎi) 宫阙(què) 濡染 怒发冲冠
16.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面对大好河山的沦陷,很多有志气有才华的青年发表了激浊扬清 文章,抨击黑暗,宣扬真理。
B.将名著因素融进网络游戏,使中国网络游戏技术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这是一群风华正茂的技术人员勤奋刻苦的成果。
C.由于沉迷于网络游戏不能遵守学校纪律,他在初中期间转读了五间学校,如今虽上了高中,但初中那三年的峥嵘岁月还深深地印在他脑海中。
D. 面对外敌的肆意入侵,我们要团结一致,积极斗争,争取生存机会,决不能“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 坐以待毙。
17.下面的句子,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3分)
A.对《再别康桥》主题的理解,课后,同桌提出了一些异议,我认为是正确的。
B.关于《雨巷》中“丁香”的象征意义,我认为至少有三种以上。
C.大家在写作文时一定要注意表达真情实感,切忌不要胡编乱造。
D.科学的文字愈限于直指的意义就愈精确,文学的文字有时却必须顾到联想的意义,尤其是在诗方面。
18.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3分)
印象中,成熟的向日葵,花盘都是低垂的, 。 , , 。 , 。
①一阵晨风拂过
②可我家的这几株向日葵初出茅庐
③所以有诗人赞叹,愈是成熟,愈是谦虚
④在绿叶一片低沉而嘈杂的合唱中,传出她们清亮而高亢的欢叫
⑤依然高昂着头,开心而单纯地笑着,就像稚气未脱的乡野小妹子
⑥尚不懂得伟大的谦虚,也不懂得虚伪的世故
A.③①⑤②⑥④ B.④②①⑤⑥③ C.②⑥⑤①④③ D.③②⑥⑤①④
19.高中语文教材中的许多人物形象或文化景点、文学意象,常常会引发我们的情思。请从下列两组词语中各选一个进行联想,要体现人物形象或文化景点、文学意象特征。(6分)
(1)荆轲 项羽 刘邦 (2)橘子洲 康桥 雨巷
例句:
(1)烛之武,你深明大义,不计私怨,毅然应命。你,正是处于危难境遇中的国民要学习的榜样。
(2)赤壁,你的雄奇伟岸,你的大气磅礴,你的壮丽多姿,不正好激荡起我心中的豪情吗?
(1)人物形象:
(2)文化景点、文学意象:
20.观察漫画《等待》,用简洁的文字说明漫画内容及寓意。(5分)
画面内容: (3分)
寓意: (2分)
六、写作(60分)
2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文。(60分)
著名翻译家力冈先生说:“诗越是写得出人意外,越能如实地表现悲怆的境界。”清代袁枚也曾说:“出人意外者,仍须在人意中。”生活中的意外,既能让人在历经“山重水复”的绝望后,突生“柳暗花明”的惊喜;也能让人于满心欢悦之后,顿陷悲苦深渊。
请根据以上材料内容的含意,以“意外”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
宾阳中学2017年秋学期9月份考试高一语文答案
1.答案:D。原文中交代“往往白天是课堂,晚上就成了读书的地方”。“往往”漏缺。A、B项第一段,C项在第三、四段。
展开余下试题
2.答案:C。“作为一种传统文化”不当,应该是一种文化现象或标志。原文有“作为传统文化的标志”。并且“永远存在”在原文找不到依据。
3.答案:A。B项中是“兴起时期”不是“形成期”,“都在”过于绝对。文中有“常常”;C是“有些人的观点”,作者并不这么看;D项“随着社会发展带来的人们物质生活条件的改善,必然促进精神文化生活品位的提高,这为书斋的普及提供了基础。”“必然趋势”是物质对精神的提高,但不是成为书斋的必然趋势。
4.答案:C。(解析:使:让)
5.答案A。(解析:A.介词,跟、和。//动词,结交)B.疑问副词,为什么,哪里。C.连词,表承接关系。D.介词,用。)
6 .答案A. (解析:“卑鄙吝啬”无中生有。是因为介之推不谈爵禄,于是爵禄也没有赐予他。)
7.翻译下列句子。
(1)盗窃别人的财物,还叫他做小偷,何况窃取上天的功劳,并把这功劳当作自己的功劳呢?(5分)(况……乎,贪,以为。句意通顺2分)
(2)派遣军队守住函谷关的原因,是为了防备其他流寇的进来和意外事故(的发生)。(4分)(所以,出入,非常。句意通顺2分)
译文:晋文公赏赐跟从他逃亡的人,介之推不谈爵禄,于是爵禄也没有赐予他。
介之推说:“献公的儿子有九个,只有国君在世了。惠公、怀公没有亲人,国内外都厌弃他们。上天没有断绝晋国的后嗣,一定会有君主。主持晋国祭祀的人,不是国君是谁?实在是上天立的他,而那几个人以为是自己的功劳,不是骗人吗?盗窃别人的财物,还叫他做小偷,何况窃取上天的功劳,并把这功劳当作自己的功劳呢?下面的人赞美他们的罪过,上面的人奖励他们的欺诈,上下相互欺骗,就难以和他们相处了 。”他的母亲说:“何不也去请求爵禄?就这样死了,怨谁?”介之推回答说:“明知是错误而效法它,罪过更要加重了。而且我发出过怨言,不吃国君的俸禄。”他的母亲说:“也要让国君知道这件事,怎么 样?”介之推回答说:“言语,是身上的装饰品。身子将要隐藏,哪里还要用言语去装饰它?这样做,就是为了显露自己了。”他的母亲说:“能够像你说的这样去做吗?我和你一块儿隐居。”于是母子俩隐居到死。 晋文公寻找他没有找到,就以绵上作为介之推的封地,说:“以此铭记我的过失,并且表彰爱惜名节的人。
8.(5分)诗歌前两联从视觉和听觉的角度,描写了诗人清晨起航时看到的萧瑟悲凉的深秋景色(2分):江南水乡里,天刚蒙蒙亮,风声雨声萧萧,落叶随风飘飞,大雁在清寒的天气中悲切地叫唤着,一位羁客在匆忙赶路。(2分)这萧瑟悲凉的秋景,营造了一种凄冷、感伤的氛围。(1分)
9.(6分)①孤舟有象征的作用,象征孤独的羁客,舟孤也寓意人孤。通过描写舟孤独漂流、不知宿何处的茫然情景,表达了诗人漂泊、思乡、孤寂、茫然之感。(3分)②线索作用。孤舟联结着雁、鸟、鱼、霜月、枫桥等意象,把航程中的所见所闻所想贯穿在一起,是全诗的线索(3分)
10. (6分) (1)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2)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3)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11. (5分)解释:D3分, B2分, C1分。选A、E不给分。(A“他由开始的忍不住想笑,转变为极大的崇敬”有错,原文是说“如果稍换一个情况,我将忍不住笑出来的,然而,我那时是用极大的崇敬心情替他掀开帏幔,一直目送他走下殡仪馆的台阶。C中的“所以我的心情平静”理解不是很准确,而应是没有害怕恐惧的心理了,当时心里是有着对伟人的敬慕之情的,所以心里应是有波澜的。E“对鲁迅的崇高精神、伟大人格内涵的理解及由此产生的敬慕之情都是朦胧的”这句话有错,作者为鲁迅先生守灵时已是成年,这时对鲁迅的崇敬就已经不是孩提时的朦胧)
12.(5分)答:①“朦胧的敬慕”在文中是孩提时的我与现在这些孩子(微跛的小孩)对伟人的模糊的敬慕。(2分)②文中通过三个事例来表现对“伟人”的“朦胧的敬慕”:微跛的小孩吊唁鲁讯先生;“我”瞻仰“民国编造者”孙中山先生的遗体;“我”珍藏有关孙中山先生的资料。(3分)
13.(6分)①开头写自己极其害怕见到死人的心理,是想引起读者阅读、探究的兴趣。②与下文构成对比,先写自己极其害怕见到死人,再写自己不再害怕见到死人,两者对比,突出伟人精神的感染力、影响力。③开头写自己害怕见到死人的心理,接着写自己不再害怕见到死人,突出了文章的主旨:一个人的伟大精神或情怀会改变另一个人心理或精神,从而影响或改变着世界。④行文荡开笔,使文章内容丰富,行文富于变化。(任答其中三点即可)
14.(6分) ①用孙中山先生的伟大人格衬托鲁迅先生的伟大人格。②用作者孩提时代对孙中山先生的“敬慕”衬托现在“微跛的孩子 ”对鲁迅先生的“敬慕”。③孙中山影响我的成长,以至我长大后敬慕鲁迅,暗示着鲁迅也将影响着“微跛的孩子”未来的成长。④使文章内容充实, 行文有变化,通过穿插孙中山的有关事情,让两人交相辉映的同时突出了文章的主旨。(任答其中三点即可)
15、【答案】C (解析:A.遒劲jìnɡ 书生意气 B.火钵(bō) 忸怩不安 D.下载zài )
16、【答案】C。(A、激浊扬清:激,冲去;浊,脏水;清,清水。冲去污水,让清水上来。比喻清除坏的,发扬好的。B、风华正茂,意为外表或面色明亮而且通常表现出光明和欢快的内在精神,形容朝气蓬勃,才华横溢。C.峥嵘岁月:指不平凡的岁月。一般用于指做出不平凡的业绩的岁月。D项“人为刀俎,我为鱼肉”比喻人家掌握生杀大权,自己处在被宰割的地位。)
17、【答案】D。(A、“我认为是正确”表意不明。认为什么正确?“同桌的看法,还是原先的理解?”B.“至少…以上”矛盾。C.“切忌不要”表达的意思相反了)
18.【答案】:D(④描写的应该是未成熟的向日葵,才有“高亢的欢叫”状,应在②后,排除B; ①句后面应接着描写,第四空后是句号,可排除C;AD都以③续前,①写晨风,后面⑤作描写,似乎可 以,但②在其后不当,且第四空后为句号,故排除A。)
19. 6分。【参考答案】
荆轲,你侠肝义胆,果敢勇决,机智冷静。你,正是每一个奔赴前线的战士要学习的楷模。 (3分)
康桥,你的温婉艳丽,你的灵动娇美,你的脉脉含情,不正好唤醒了我沉睡的柔情吗? (3分)
20.5分。画面内容:有一个人掉进水里,只露出一只手,正亟待救援;几个新闻记者赶到岸边,架起摄像机或拿着话筒、纸笔,焦急地回头望,等待救援者的出现。(3分)
寓意:漫画借媒体记者的丑
上一篇:
吉林省乾安七中2017-2018学年高一实验班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
下一篇:
河北省涞水波峰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9月月考语文试题
标签:
人教版
高一
上册
月考试卷
相关:
关于“广西省宾阳”的其他试题
重磅:
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77]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红楼
孔子
庄子
李白
杜甫
苏轼
东坡
鲁迅
高考
讲坛
神话
唐诗
宋词
诗歌
小说
散文
关闭本页
》
返回网站首页
》
退出登录
导航:
课件下载
》
教学文摘
》
杂文参考
》
教学设计
》
音像素材
》
作文素材
》
试题下载
》
备课中心
》
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
》
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联系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