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教案
》
教学设计
阅读:5575
标签:
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一教学设计
改造我们的学习 (教师中心稿)
一 背景简介
1941年,中国共产党发动了著名的延安整风运动。这次整风运动的目的,是对全体党员和全体干部进行一次马列主义教育。整风运动中,毛泽东同志作了《整顿党的作风》,《反对党八股》和《改造我们的学习》的报告,作为整风运动的指导文献。
二 课文思路
“改造我们的学习”,即改造我们的学风。文中反复论述的,就是要改造主观主义的学风,树立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的学风。
“我主张将我们全党的学习方法和学习制度改造一下。”——文章开门见山,用一句话作引论,提出了中心论点。
第一部分总结了中国共产党成立二十年来的基本经验,有力地证明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证明了改造主观主义学风的重要性。
第二部分讲缺点,从反面证明改造主观主义学风和重要性。
第三部分,论述了主观主义态度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态度的原则区别,进一步证明了改造主观主义学风,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
第四部分是全文的结论,是解决问题的部分,从”怎么办“的角度提出具体做法,即改造我们学习的途径。
三 论证方法的运用
文章采用了多种论证 方法。
例证法 文中常引用典型事例证明论点。
引证法 作者在举事例的同时,为了培养增强说服力,有时还引用革命导师的论断来加以证明。
对比论证 文章的第三部分运用了典型的对比论证方法,把主观主义的学习态度同马列主义的学习态度,从表现、特点等方面逐一加以对照,提示了主观主义的危害,论证雄辩有力。另外,文章第一部分谈成绩是从正面来论证改造我们学习的重要性,而文章的第二部分谈缺点则是从反面来论证改造我们学习的必要性,这也是一种对比。
四 语言准确、鲜明、生动
本文语言准确、鲜明、生动。作者还善于使用口语、成语和文言词语,善于运用修辞手法,使语言生动活泼。
第二课 <物种起源>导言
一 达尔文和<物种起源>
达尔文是“进化论”的创始人,出生于英国一位名医之家,1825年进爱丁堡大学学医,1828年进剑桥大学学神学,但他从小就热心研究自然科学,特别是生物学。1831年至1836年,由于汉斯罗教授的推荐,以自然科学家身份,随英国皇家军舰格尔号环球旅行。五年间,他考察了许多地方,对各种生物进行了搜集研究,从此确定了他一生的事业。1859年达尔文发表了《物种起源》,从根本上否定了当时甚嚣尘上的“社创论”“物种不变论”的传统观念,成为划时代的巨著,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马克思曾这样评价〈物种起源〉:“达尔文的著作非常有意义,这本书我可以用来当作历史上的阶级斗争的自然科学根据。```````虽然存在许多缺点,但是在这里不仅第一次给了自然科学的‘目的性’以致命的打击,而且也根据经验阐明了它的合理的意义。”
达尔文还有〈动物与植物在驯养下的变异〉〈人类起源〉等名著。
二 课文的基本内容
课文分两部分,第一至第三段是第一部分,交代了〈物种起源〉的写作经过,提早发表的原因,说明本书“还是摘要的性质”。第四至第七段是第二部分,介绍〈物种起源〉的主要内容。
第四段介绍的主要观点是“生物的种,和变种一样,是由以前别的种演变而来的,而不是分别创造出来的”。这个结论,是从“生物相互间的亲缘关系、它们的胚胎的关系、地理的分布以及在地质期内出现的程序等等事实”推想出来的。作者没有满足于这个结论,因为它还不能说明“地球上的无数生物,怎样经历变异而达到它们的极其完善的构造和相互适应”。
第五段作者说明了自己是怎样研究物种变异的原因的,他“从研究家养动物 和栽培植物着手”,“经常获得动物因由家养而变异的知识”。
第六段是由家养而变异的知识得出的结论:其一,大量的、遗传的变异是可能的;其二,人类选种力量是伟大的。家养变异的研究,为作者研究物种在自然状态下的变异提供了最良好最可靠的线索。
第七段作者总结性地介绍了〈物种起源〉的几个主要观点:创造论是错误的,生物的种不是不变的,自然选择是物种变异的最重要的条件。
三 课文的语言特点
本文语言准确、严密。作者讲究选词,讲究用结构复杂的名式表达周密谨严的意思。
四 教学设想
一 初读课文,辨析内容。
二研讨课文,把握内容。
三 按照要求,筛选有关信息。
第三课 神奇的极光
一 背景知识
1、极光的第一次命名
长期以来,人们谈到“极光”一词,往往归功于法国数学家和天文学家加桑迪,因为英国天文学家、数学家哈雷在1716年的一期《哲学学报》上提到加桑迪在1621年观看描述了一次大的极光,并给极光起了名字,但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的西斯库近年来对“极光”一词 的起源作了新的研究,证明这个词最早是由意大利物理学家和天文学家伽利略和他的学生在1619年出版的一本书中记述了1616年的一次天文观测:夜空中,北半边天全照亮了,甚至亮到这样的程度,其亮度达到了晨曦最亮的地步,几乎可与太阳比拟。从而使我们可以肯定这是北方的晨曦。”这里,伽利略称极光为“晨曦”,拉丁文 即aurora。
2、第一本极光教科书
第一本有关极光的教科书是法国自然哲学家梅兰所著的《北极光的物理学和历史》,1731年写成。在书中,梅兰批评了当时关于极光的一种流行看法,即认为极光是极区冰雪反射阳光造成的,还批评了哈雷认为极光是由于水汽蒸发形成的理论,他认为极光是太阳大气的一种伸展。
展开全文阅读
3、第一张极光照片
19世纪末,照相技术不断进步,人们试图用相机拍摄极光。但由于曝光时间很难掌握及技术条件限制,一直没有成功。1891~1892年,德国物理学家布伦特尔到芬兰北部考察极光对磁场的影响,用一架光圈直径60毫米、视野为20~30、带有一个210毫米长焦镜头的照相机,曝光了7秒钟,拍摄了世界上第一张高质量的极光照片,1900年发表在德国一家气象学杂志上。
二 教学设想
这篇课文分为三个部分,内容比较好懂,学生通读后,教师可用提问的方式,请学生归纳每一部分的内容要点,找出全文说明的重点,并通过做课后的练习,加强对课文的理解,“背景知识”和“有关资料’部分,与课文内容相应,提供了相关的知识,作为一种教学补充和参考,教师可以有选择地讲给学生。有关极光的故事,颇具文化色彩。教师还可以利用这些资料,结合写作部分的学习,指导学生写一篇自然科学小论文。
二 内容理解
第一部分,从中国古老的神话传说谈起。引述了两个有关极光的神话,增强了读者的感性认识,作者拷对极光作出科学的解释:“极光是天空中一种特殊的光,是人们能用肉眼看得见的惟一的高空大气现象,它常常出现在南北半球的高纬度地区,主要是在南极区和北极区。这种光的美丽显示,是由高空大气中的放电辐射造成的。”然后,又说明我国古代没有极光这一名称,而是根据极光不同的形状来命名的,如称为“天狗”“刀星”“蚩尤旗”“天开眼”“星陨如雨”等。
第二部分 ,从外观上介绍极光。极光是自然界中最漂亮的奇观之一,它多姿多彩,瞬息万变,难以用语言形容。对这神奇的自然景观,古代的人们只能站在地面上遥望,再强加给它一点神话色彩。然而,科学发展到今天,科学家已经能够从遥远的太空来研究它。在太空中遥望地球,可以看到地球的两个磁极周围都有一个“闪闪发亮的光环”,由于受引力的作用,呈现为“卵状”,即极光卵。在南北极光区内,人们得天独厚,经常能看到美丽的极光;而在赤道附近,只能看到特大的极光,那是几十年不遇的事。
极光“五光十色,千姿百态,各种各样”,没有外形是一模一样的。但极光的形态大体上可以分为五种,即极光弧、极光带、极光片、极光幔、极光芒。
第三部分,谈“极光的来龙去脉”,即极光的成因,作者先介绍了三种古老的说法,无论认为极光是“火光”还是“辉光”,都是不科学的。一直到本世纪60年代,有了空间观测的条件,并结合地面观测,“才逐步形成了极光的物理性描述”,也就 科学 的描述。
课文最后一段,对极光的本质作了进一步论述,指出它“不仅是个光学现象,而且是个无线电现象 ”,还影响到一些实用及气候、生物学过程。也就是说,人类对极光的认识,不能只限于对它本身的“物理性描述”;极光的作用和影响,还有许多未解之谜有待破解。
四 说明方法
1、形象的描述
2、通俗的比喻
3、准确的概括
标签:
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一教学设计
改造我们
链接:
浏览相关课件
相关音像素材
备课参考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上一篇:
高一第一单元单元说明(教师中心稿)
下一篇:
空间和时间旅行(教师中心稿)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
苏教版
|
粤教版
|
语文版
|
北师大
七年级
|
八年级
|
九年级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教案
|
导学案
|
说课
|
课堂实录
|
教学案例
|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
教学计划
|
教学总结
|
备课资料
|
德育论文
|
作文指导
|
中考指导
|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
学生随笔
|
作品赏析
|
初中习作
|
中考范文
|
高中习作
|
高考范文
|
作文素材
|
散文小说
|
古文阅读
红楼梦
,
神话
,
孔子
,
庄子
,
李白
,
杜甫
,
苏轼
,
东坡
,
李清照
,
赏析
,
唐诗
,
宋词
,
诗歌
,
鲁迅
,
小说
,
散文
,
文学
,
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