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学文摘教学论文
阅读:3979  
标签:教学论文
对散文作品规律性的认识以及散文阅读在教学中的实践(网友来稿)
白山二中  杨广春

主题词:散文规律  总结  教学

参考文献:各册中学《语文》教材、教参,各期《语文建设》,网上资源,其余著作引用较散,恕不一一注明。

文学作品的阅读和欣赏,向来是中学语文教学中的重头戏,如果能够把握散文作品中的一些规律,对组织和引导学生对散文的阅读、理解、把握和赏析都会产生巨大的意义。

为什么如此重视现代散文的教学呢?因为在日常生活中,散文是我们最常见的表现形式,我们最常用的也是散文。语文是一门工具性学科,它是用来指导和训练学生如何运用语言材料实现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的学科,而散文就是通用的手段之一。

本文对散文的范畴做个界定,我们所说的散文的概念是宽泛意义的,而不是狭义的,它是相对于小说,诗歌、戏剧等文艺形式而言的,但也不是除了小说,诗歌、戏剧,其他的文字都是散文,这里还不包括不具备文学特征的公文。这样,我们所说的散文,指的就应该是包括说明性小品文、议论文、记叙文、描写文在内的文字。(文言散文也应列于其中,只是中学对学生文言水平的要求很低,本文不作探讨。)如果我们的学生对这一类文字研究得比较到位了,就能够更好地适应以后的学习、生活、工作,我们也算没白当一回中学语文教师。

一、散文的写作目的都是宣泄感情、表明观点、说清问题的

任何一篇文章都有其写作目的,散文的写作目的不外以上题目所说的几点,但是具有文学特点的散文所要达到的目的不应该是具体的、个别的,而应该具有普遍意义,具有代表性,

也就是文学作品的典型性。它基于生活,反映生活,却不是生活的本来面目,是生活的艺术摄影而不是生活照。大约这一点也是学生在学习时所遇到的难题,是学生感到困惑的地方。

例一:《荷塘月色》

《荷塘月色》写于第一次大革命失败以后,反映的是作者内心的苦闷和矛盾的情绪。问题来了,第一,它是写一个人的,还是写一类人的;是写朱自清的心理活动,还是写以他为代表的那群知识分子在那个时代的心理特征?第二,朱自清在写文章时,是要表达对他眼前的荷塘月色的喜爱吗?是要表达对他向往的古代江南生活的追求吗?

例二:《故都的秋》

《故都的秋》的作者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抒情高手,在这篇文章中,他又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情?他是为表明自己对北国的秋有一种特别的偏爱才写的这篇文章吗?为什么他的文章总能引起那么多人的共鸣而具有长久的生命力?

例三:《为了忘却的记念》

鲁迅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文学巨匠,他的作品总能让人读后激动不已,对社会、人生产生一种认识上的飞跃,他采用了什么手段,通过什么途径让读者有了这样的感受?对他的作品怎样进行文体分类?他的这篇《为了忘却的记念》是以记叙为主,还是以议论为主,亦或是以抒情、描写为主?

例四:《猎户》

《猎户》一般是归到记叙文中的,文章记述了三个猎户:尚二叔、百中老人和董昆。问题一,作者记述的这三个猎户是三个实实在在的人,还是三个形象?问题二,作者只是想让人们知道有这三个打猎技艺高超的猎户吗?问题三,对作者的最终写作目的的理解,能不能停留在就是要写猎户的这一层面上?

……

如果给我们指导学生的时间只有短短的几个小时,或者只有一两节课,那么学生所能读懂的文章就仅限于我们能够指导到的几篇文章吗?

下面让我们看看这几篇文章是不是有共同的特征。

第一,这些文章写的都不是具体生活中具体的人或物,而是已经具有典型意义的形象,是现实社会中一类人或物的代表,具有普遍性。如《荷塘月色》中的“我”,已经不是作者,而是当时这一类知识分子的代表;郁达夫如果不是写了一大批人的内心情感,他也不会让那么多的读者产生共鸣而欣赏他的作品,显然他笔下的情不是他个人所独有的;鲁迅的作品更不用说,我们知道他是非常注重作品中形象的典型意义的;吴伯箫在《猎户》中记述的绝不仅仅是几个猎户,而是以这几个猎户为代表的“猎户”的形象。

第二,作者在进行散文作品创作时,不是仅仅写出“形象”就完事了,而是要通过这些“形象”来表达其内在的、本质的东西。这个东西就是对生活的体验和感悟,对社会的看法和观点,因而以此适应社会的方法和途径。象《荷塘月色》,作者写荷塘,写月色,最终目的是要抒发内心的抽象的感情,如果只理解为他对荷塘月色等景色的喜爱,或是对古代江南生活场景的向往,那也还没意思,而是没有直接说出来的对现实生活的不满和矛盾心情。《故都的秋》也不是仅表达了作者对北国的秋的喜爱,而是表现了他对当时社会的一种看法,一种感情;鲁迅先生在《为了忘却的记念》中,无情地揭露和批判了那个时代社会的黑暗提示人们选择生活的方向,因而引起反动当局的巨大恐慌;至于《猎户》,作品表现的是一种“猎户”的精神,描绘猎户的形象只是为表现这种精神而作的铺垫。

第三,散文作者是处在特定的社会背景下有感而发,才写出这些作品的,因此散文作品一般都具有很强的时代性。朱光潜老先生在说到文章鉴赏和评价时,讲了一个“知人论世”的原则,就是在肯定文学作品的时代性。如果我们在分析一篇文章时清楚这一篇文章产生时所处的时代的特征,这个作者在写这篇文章时所充当的社会角色,那么我们眼前的文章就不难理解了。朱自清是一个爱国的知识分子,在大革命失败后,中华民族的前途暗淡无光的情况下,担心民族命运的安危,心中苦涩,对现实产生强烈的不满,这种不满还不能直白地说出来,于是通过写景来抒发感情,就是一件很自然的事了。这种感情,隐于文中,溢于言外,形成了朱自清特有的文风。比之于朱自清,郁达夫的情绪要消极一些,爱国的热情也没朱自清那么强烈,在他的笔下,个人的文人情结就要浓郁得多,文章的气势也没有朱自清的文章来得宏大,但是文人细腻的笔触却能写出很多人的内心情绪,让人“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同样是进行文学创作,鲁迅的文章给人的感觉是铜琶铁板,烈酒西风,因为他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和高度的拯救民族的历史责任感,所以,只要是危及民族利益的,他就给予痛击,只要是有损于国家前途的,他就坚决批判,毫不留情。这样伟大的人格,这样强烈的情感,他的笔下能产生风花雪夜式的文字吗?《猎户》写于新中国建国初期,作者写这篇文章的主要目的是要号召人民保卫既得的果实,全文用了古代“比”的手法,政治色彩很浓,相对少了些人文的东西。与之相类的还有很多,如《雨中登泰山》、《长江三峡》等。


展开全文阅读
语言是用来进行交际的,书面语言的本质也是如此。如果我们能够很好地把握这一点,在指导学生学习时,就能够较好地确定教学目的,选择教学内容,运用教学手段,完成教学任务。

二、散文使用的材料都是为达到写作目的而使用的媒介和途径

散文,无论是什么样表达方式的散文,想要达到文章的写作目的都要运用相应的材料。就其写作的内容而言,文章的材料是千变万化的;就其写作思路来看,使用材料的手段确实有规律可寻。

我们先按照表达方式的不同对不同类型散文的写作进行归纳。

1、以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的:

a、情景交融的

例一:《荷塘月色》

思路:交代感情基调——提示下文涉及的范围——对规定范围内的景物进行描写(突出特点,给读者以想象的空间)——比较眼前的景和内心理想的景的异同(情在景中)——扣回开头,结束全文。

      

这里面有两点需要注意,一是文中的景都是具体的景,而不是凭空想象出来的。一是文中景物的特点是有严格取舍的,即可为中心服务的特点则取,不能为中心服务的特点就不取。这一点下面的例子尤为突出。

例二:《故都的秋》

思路:划定描写范围,明确感情基调——就描写范围内的景物进行细致描写(先写辅助性材料,以便突出景物特点)——进一步分类描写,突出北国的秋的特点——表达自己的愿望,扣住中心。

此处着重说一说选材,北国的秋那么多鲜艳的色彩作者不选,却专门去选那些冷色调的颜色,稍有一点暖意就被排到下等;北国的秋那么多动听的声音作者不听,却专门去听那能带给人凉意的声音……总之,凡是能给人以热烈的事物统统不要,全要那种能给人带来“清、静、悲凉”的东西作材料,文章这样选材,所反映的还能是生活原来的样子吗,只能是作者内心所要表达的情怀。

B、体物写志的

例三:《蒲公英》

思路:开头入话,引出要说的对象——对确定的对象进行具体描写,突出特点——运用相应的修辞手段

使具有某种特点的描述对象发生象征意义,从而具备了人类才具备的某些特性(与人一起对照着写)——表明人的一种追求、爱憎——结构上的回扣。

这篇文章多次突出“遭践踏被蹂躏“的特点,而对蒲公英其他的特点忽略不写,就是要达到“反对罪恶的战争,维护人类的和平”这个写作目的。

体物写志这类散文选入课本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茅盾的《白杨礼赞》,此不赘言。下面举一篇对学生进行阅读训练的例子。

阅读下文,完成1—4题。

老          树

                      ——选自“语文练习册”

你站着,你就这么站着,你就这么孤零零地站着,站在荒漠无边的旷野里。

那一片片飘舞着你生命旗帜的树叶呢?那小憩你的枝头又远走高飞的小鸟呢?那从远方匆匆赶来读你满脸深刻皱纹的风风雨雨呢?

几度悲欢离合,一切都已远去。只有你无言地伫立着,撑起一片清淡高远的天空。

从你日渐稀疏的枝叶,我知道你衰老了。

不是么,你那遒劲的根须裸露在地面上,是丧失竭力扎向泥土深处的欲望么?而在你嶙峋的脊背里除了浓缩多少人都无法经历的年轮外,不也留下风雨剥蚀的伤痛疤,不也刻下岁月沧桑的印记么?!现在,我就静静地坐在你的根上,让苍茫的落照和无边的旷野作为背景,仔细感知你的生命之轻,感知你的生命之重!

黄昏到了,冬季也已临近。

在黄昏的风里,我低吟起一句名诗:“如果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吟着唱着,我思想的汁液顺着你的根须仿佛就要抵达冬的深入,我知道,当杨柳风后,杏花雨间,你刻满皱纹的脸上定会绽出几星嫩绿的笑颜!

1、文中“生命之轻”“生命之重”的“轻”、“重”含义分别是什么?

2、作者在最后一个自然段中不直接写“当杨柳风后,杏花雨间”,作者这样写的意图是什么?

3、本文采用第二人称手法,大量运用问句,这在表达上有什么作用?

4、下面对文章的分析和鉴赏错误的三项是

A、本文运用拟人手法,表现了老树的寂寞和顽强。

B、文章运用诗人雪莱的诗句,寄托了对未来的美好希望。

C、“黄昏来了,冬季也已临近”渲染了一种悲凉的气氛。

D、“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与本文的旨趣很接近。

E、作者对老树表现出无限的同情和伤感。

这篇文字的主旨还是比较好懂的,就是表现了处在困境时对生命的追求和对美好的未来的希望,很容易让人想起安徒生的《卖火柴的小女孩》那则童话。但是语言感知能力差的学生往往只理解到对老树本身的赞美,所以答题就答不到点子上。

文章开始就采用呼告的手法把老树人格化,这标志着写的是客观的事物,要抒发的却是人类的某种感情。在以后的行文中作者抓住老树的某些特征,如“日渐稀疏的枝叶”,“遒劲的根须裸露在地面上”,“嶙峋的脊背”,暗示了要抒发的感情的范畴,就是自身的处境和对生命的渴求。明确的这个主旨,答题时就容易答到点子上了。

16题,“轻”:老树生命的衰老;“重”:老树生命力的顽强。

17题,文章中各种材料之间的关系大体如下:

主体材料:文章中直接要用的,主要凭借的材料,如《荷塘月色》中的“荷塘”、“月色”,《老树》中的“老树”,等等。

辅助材料:文中帮助主体材料共同完成文章中心的,如《荷塘月色》中的“周围的树”,“墙外的蝉声”“妻”,《老树》中“杏花”、“杨柳”等

主体材料和辅助材料之间的关系

地位相等 地位不等

主体材料的类别和辅助材料的类别相同,如主题材料是树,辅助材料也是树(“老树”和“杨柳”“杏”都是树 主体材料的类别和辅助材料的类别不同,如主体材料是“荷塘”、“月色”,辅助材料是“周围的树”、古代的诗文



对比、类比 衬托、渲染

都是为了突出主要写作对象的特点

答案:与杨柳、杏花形成比照,表现老树生命力的顽强,富有形象感

18题,散文中使用各种手法,所追求的是这种手法所能达到的效果,那么教师在指导学生答题时,也应紧扣这一点来做文章。呼告的修辞效果是通过直接和作品中的形象对话,使得作者要抒发的感情更容易表达出来,而显得直接、亲切。而使用问句,则能引导读者思考,加强语气。学生明白了这一点,把修辞效果答出来,就可以了。答案:亲切、自然,拉近了作者与写作对象的距离,把读者引入所营造的氛围中,启发读者思考品味。

19题,CDE

2、以记叙为主要表达方式的:

a、写人的

例四,写单个人的

《记念刘和珍君》

写作目的:一是要人们牢记“三一八”惨案,揭露反动军阀的凶残卑劣,一是要人们彻底认清执政府的反动、腐朽,号召人们推翻它。为了这个目的,写刘和珍就要突出刘的以下几个特点:善良、和蔼,正直、爱国,天真、单纯,具有这样特点的青年应该是人见人爱的,却被人无情地虐杀,文章主旨呼之欲出,非常突出。由此来看,本文的主要写作目的就不在于记念刘和珍这个方面了。

按照我们这篇论文的说法,写人的最终目的应该是表达对社会、对生活的看法、评价和态度,在这一点上,《记念刘和珍君》也没离开这个思路。


展开余文
例五,写几个人的

《猎户》

《猎户》要表达的是一种“猎户”精神。那么,用一个猎户来表达行不行呢?可以,但是费劲,这得要求所写的这个猎户要活很多年,而且要具备很多的长处,这样的素材不太好找,还显得不自然,有巧合性,再说,“猎户”精神本来是一种群体精神,用一个人来代表也太不象话,于是这种互相补充方式的记叙方法就成为最合理的方法。“尚二叔”这个形象主要侧重猎人在旧社会生活的艰辛,以突出我们生活的新社会的美好;“百中老人”主要侧重猎户狩猎技艺的高超,要不怎能上山擒虎,下海捉蛟;“董昆”这个形象则主要突出他思想上的进步,当然技艺也绝不含糊。这样,三个人互相补充,相互弥合,共同完成了对“猎户”精神的建设。这要叫一个人来完成这么繁重的任务,岂不要把他累死?

记叙几个人的文章关键在于各有侧重,互相补充,行文自然,接近生活。

例六,写群体形象的

《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弟兄》

为了表达“一方有难,八方支援”这个社会主义新风尚,创作者们在取材上苦心经营,这在有关的教学参考资料上都有很多的介绍,此处不再多说。在选取的材料中,有的是以点代面,如送药的工人和司机;有的是集合了集体的力量,如空军部门;有的是几个部门的合作……这样,主题表达得十分突出、鲜明。

B、记事的

记事的文章和写人的文章差别不大,写人的文章是通过对人物的叙写显出他的性格,从而表现出他的精神面貌,记事的文章是借助事件来写人的性格,再进一步体现出人物的精神内容。

阅读下列文段,按题目要求回答第13——15题。

日本某一名牌大学的一名毕业生应聘于一家大公司。

社长审视着他的脸,出乎意料地问:“你替父母洗过澡擦过身吗?”

“从来没有过。”青年很老实地回答。

“那么,你替父母捶过背吗?”

青年想了想:“有过,那是我在读小学的时候,那次母亲还给了我10块钱。”在诸如此类的交谈中,社长只是安慰他别灰心,会有希望的。

青年临走时,社长突然对他说:“明天这个时候,请你再来一次。不过有个条件,刚才你说从来没有替父母擦过身,明天来这里之前,希望你一定要为父母擦一次。能做到吗?”

这是社长的吩咐,因此青年一口答应。

青年虽大学毕业,但家境贫寒。他刚出生不久父亲便去世,从此,母亲为人做佣拼命挣钱。孩子渐渐长大,读书成绩优异,考进东京名牌大学。学费虽令人生畏,但母亲毫无怨言,继续帮佣供他上学。直至今日,母亲还去做佣,青年到家时母亲还没有回来。

母亲出门在外,脚一定很脏,他决定替母亲洗脚。母亲回来后,见儿子要为她洗脚,感到很奇怪:“脚,我还洗得动,我自己来洗吧。”于是青年将自己必须替母亲洗脚的原委一说,母亲很理解,便按儿子的要求坐下,等儿子端来水盆,把脚伸进水盆里。青年右手拿着毛巾,左手去握母亲的脚,他这才发现母亲的那双脚已经像木棒一样僵硬,他不由得搂着母亲的脚潸然泪下。在读书时,他心安理得地花着母亲如期送来的学费和零花钱,现在他才知道,那些钱是母亲的血汗钱。

第二天,青年如约去那家公司,对社长说:“现在我才知道母亲为了我受了很大的苦,你使我明白了在学校没有学过的道理,谢谢社长。如果不是你,我还从来没有握过母亲的脚,我只有母亲一个亲人,我要照顾好母亲,再不能让她受苦了。”

社长点了点头,说:“你明天到公司上班吧。”

13、社长设计“你替父母洗过澡擦过身吗?”这一提问的用意是什么?纵观全文,你认为社长选聘职员的标准是什么?(3分)

答: 

14、写出文章的中心意思。(4分)

答: 

15、读完本文后,你一定有许多感触,请结合自己的实际,写出自己感悟最深的一点。(100字左右;6分)

     〖参考答案〗13、社长设计这一提问是想考察应聘者对父母是否尽过孝道。社长选聘职员的标准是德才兼备,即不但要有过硬的专业技能,还要懂得孝敬父母。    14、本文通过社长选聘职员而引发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优秀的人才,不仅要有拔尖的专业技能,还要有良好的道德情操,如孝敬老人等。

这组题下载于http://www.xinyuwen.net/word_doc/doc_upload/rad714DF.tmp/,“新语文”网站,原文写了一件事,写作目的还是在于提倡一种精神,新时代的青年不仅要具备一定的工作才能,更要具备美好的道德修养,这样才能使人放心。如果这是一篇小说的话,那么主人公应该是谁呢?是青年?是社长?是青年的母亲?我觉得应该是社长,不仅是他推动了情节的发展,而且在故事中他的性格特征也表现得最清晰,形象最丰满。

3、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的

议论文的写作中心是必须要清楚的,不然就不是好的议论文,叫做“观点明确”。议论文的写作目的是让别人接受或认同作者的观点。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不管作者采用什么手段,只要能让读者接受自己的观点就行,当然是手段越高越好。

下表是对几种表达形式的散文所做的小结:

表达形式 过程 中心

描写性的散文 情景交融的 一般先作情绪上的铺垫,暗示文眼——写景状物,突出特点——景物特点与人的心情相合,使人产生感情上的共鸣——回扣主题 表达作者的好恶、希望、追求

托物言志的 写景状物,突出特点——景物的特点与人的性格的某一方面有相似点,从而使所写对象具有了象征意义,即具备了人才有的精神面貌——进一步评价这种人类才具备的精神内容——突出主题,回扣中心 同上

记叙性的散文 写人的 要写人的某种精神面貌,通过他的言谈举止,为人处世来达到显示性格的目的,进一步对要写的这个人的行为品质进行评价,然后表明作者对某种精神的评价 对人(类)的某种精神的评价,或赞美,或否定。

记事的 记事的目的是写人——写人的目的是突出人的性格——写人的性格的目的是展示人的精神——表明对这种精神面貌的态度 同上

议论性的散文 如有可能,直接评价人的行为,人的品质,人的精神面貌,要是有人不服,采用各种手段说服他 同上

这个表显示了一些规律,实在不愿意打下一页,敬请阅者自行总结。

 作者邮箱: baishanygc@163.com

标签:教学论文 对散文作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山西各学校周边481家违法“店铺”被取缔
下一篇:庄暴见孟子(教师中心稿)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