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教学文摘
》
教学论文
阅读:3170
标签:
教学论文
语文研究性学习探索(七)
作者: riverliu - riverliu
二、语文课堂教学研究性学习设计
新的《高中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把探究式学习列为课堂学习的重要方法,这种方式的学习是对传统课堂教学方法的重大革新。我们今天的语文学习总的看来仍属于传统教学的范畴,有相对统一的教材、有相对一致的教学任务,在这个大的背景下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就必须直接把研究性学习的方法引入课堂,从而弥补传统课堂教学不重视个人学习的问题,并最终提高学习效率。
按照参与方式的不同,研究性学习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大体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阶段式研究性学习,另一种是全程式研究性学习。两者的表现形式不同,阶段式研究性学习是传统课堂教育模式下,在部分过程中引入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方法,按照时间的顺序可分为课前准备阶段、课堂教学阶段、作业总结阶段三个阶段的研究性学习;全程式研究性学习则是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本,以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为主,重新构造新的课堂教学模式的教学方法。然而这两者所追求的目标是相同的,都是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不断增强参与意识,并最终学会主动地构建自己的知识和能力体系。
(一)、阶段式研究性学习设计
1、课前准备阶段。
通常,在学习一篇课文的之前,为更好地完成语文课的教学目标,学生都需要做两方面的准备:一是语言形式范畴的准备,包括词汇、修辞、结构和写作手法等方面的知识,以及语感的积累;另一方面是与课文相关的背景知识、文化积淀和情绪准备。这两方面的准备情况,每个学生都是不一样的。在长期的母语环境中,他们都有着深浅不同、兴趣各异的语言和文化储备,这样他们对于一篇课文的接受情况也必然是不同的。有的学生喜欢抒情散文,对于抒情散文的知识了解很多,学习起来轻松自如,对鲁迅先生的杂文却有着很深的隔膜,如读天书;有的学生理性思维很强,对于评论性的文章非常喜爱,而对富于感性的细腻描写提不起兴趣;还有更多的学生对某个作家或是生活的某个领域有太多的偏爱,在他们善长的领域,他们游刃有余,而在其它更多的领域内却不甚了了。因此有必要让学生在正式进入课堂学习之前先对学习对象的情况有个了解的过程,这个过程在传统教学中我们称之为预习。
然而传统意义上的预习,并不都是符合研究性学习的要求的。在语文研究性学习体系中,课前准备应该是比较宽泛意义上的学生的自我准备,即教师指出一个比较宽泛的范围,在这个范围之中,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做出自我的选择。这个选择的过程是教师不能包办代替的。只有坚持了这一点,才能真正使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并对课堂学习产生一种渴望,形成主动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的态势。
这里以高中课文《琐忆》的课前准备为例。
鲁迅是一个说不完的主题,单就年龄而言,不同阶段的学生对鲁迅的解读程度差异非常大。在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们都接触过鲁迅的篇章,而且也都了解外界对于鲁迅先生的评价,但是这个印象毕竟还是模糊的,对于鲁迅的人格魅力和坚韧的精神他们还都缺乏比较深入的理解。高中教材中唐弢所写的怀念文章《琐忆》,恰好为学生进一步走近鲁迅,提供了非常好的契机。为了达到“走近鲁迅”的目的,教师可以要求学生调动原有的知识储备,把先前已经知道的有关鲁迅先生的信息做一个整理:
①列出你读过的鲁迅的文章(包括教材内篇目与课外自读篇目)。
②找出你最喜爱的文章,谈谈自己的感想;如果不喜欢,也思考一下不喜欢的理由。
③想想鲁迅在你脑海当中的形象。
④讲讲有关鲁迅的故事。
⑤在相关资料中查找有关鲁迅和他的作品的信息。
这样的准备过程,让所有的同学都能够动起来,比较了解鲁迅其人其事的同学可以带动周围的同学,从而提高他们学习的兴奋程度;不太熟悉作家作品的同学可以借此机会取长补短,形成主动接受的意愿。同时,这样的学习方式还推动学生们利用教师之外的多种渠道主动获得知识。正式的课堂教学完全可以从这个基础上展开。
这种研究式的课前准备工作,同样适用于那些课外相关材料比较充足的著名作家和经典作品的教学。如《林黛玉进贾府》、《宝玉挨打》、《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智取生辰纲》、《失街亭》等我们古典名著的节选篇目,其中的故事已经通过电视、电影、书籍、广播等渠道深入人心,而且互联网和图书馆中都有好多的材料可供学生查阅。再如高中语文第五册的第五单元四篇课文是《蜀道难》、《将进酒》、《兵车行》、《杜甫律诗五首》,这些诗可谓代表了唐代诗歌的最高成就,教师在教学中完全可以引导学生以研究性学习的方法收集大量的相关资料,为理解李杜的差异进入李杜的精神世界做好课前准备。
2、课堂教学阶段。
在近几年的课堂教学改革中,人们越来越重视启发性原则的应用,即在教学过程中避免教师一言堂,教师要恰当地创设情境,用带有启发性的问题一步步引导学生自己找到正确答案。这种教学方法的使用与此前的语文教学相比无疑更科学更合理,但这还不是语文研究性学习所提倡的学习方式。启发性原则虽然在理论上肯定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但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却给学生设置了过多的障碍,这种观点要不得,那个分析也不对,就象是三面围堵猎物,只在一个方向上留有出口,看似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己得出答案,实则是学生在单一维度之下的无奈之举。按照研究性学习的方式,教师并不要求所有的同学都得出统一的结论。诗歌理论中有“所指”与“能指”的概念,就是要说明诗歌语言的多重解释功能,这其实也是文学作品的特色之一。按照接受美学理论的说法,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阅读课文也是如此。作品一经问世,作家就完成了自己的使命,意义的再现就在于读者的解读。可供多重解读既然是作品本身提供的可能性,任何人就没有权力规定读者的接受模式,因此研究性学习必然是开放式的。
展开全文阅读
这种开放式的教学方式可以用来构建课堂教学的核心部分。在讲授散文篇目时,辽宁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的时云老师就曾提出,在每篇课文之中找到一个问题作为课堂教学组织的核心,这个问题可以在正式进入课堂之时,由教师提出。
以《荷塘月色》为例。
这是一篇抒情和描写手法都非常细腻的美文,情景交融和大量修辞方法的运用,使得文章的精彩之处目不暇接。而作为高中学生,散文中的许多手法他们是非常熟悉的,通过认真阅读、品评,他们完全可以自己发现文章之美。
第一步,教师要设计好精彩的导语。
第二步,指导学生对课文进行美读。
第三步,引入研究性学习,选择一个比较宽泛的主题,引导学生围绕着这个主题仔细品读,合作讨论。品读的对象既可以涉及思想、语言等多个层面,也可以分为优点与不足。问题如下:
①这篇文章的成功之处有哪些,试举例说明。
②分析这篇文章所表现的情感态度和艺术手法。
③畅谈阅读这篇文章的感受。
第四步,组织学生们四人一组交换个人观点,就某一问题,初步完成自己的发言提纲,这个过程要充分。
第五步,课堂集体交流。个人意见不求一致,只求合理。
第六步,教师对各组完成的情况进行总结。
在这种教学中学生可以得到表达自己见解的机会,因此他们在阅读的过程中主动投入,积极思索;在讨论的过程中,交流思想,完善自我;在完成提纲的过程中,训练思维,学会表达。语文教材当中有许多散文篇目都适合这种开放式的阅读教学,如《背影》《灯》《灯下漫笔》等。而设置的核心问题既可以是有关语言表达的,也可以是有关思想情感的。对此,江苏省沭阳县怀文中学的田作明老师介绍了他设计的开放式主题讨论:
在教学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一文时,笔者在简单疏通文意之后。便要求学生自读课文,体会本文所描绘的意境和作者含蓄的感情。由于学生手头拥有部分资料,这两个问题很快便解决了。为了引发学生探究的兴趣。笔者又要求学生以自己的知识积累或者查阅手头资料,用歌词、唐宋诗句等表现作者此刻的心境。为了鼓励竞争,我又把他们分成10个小组,分头讨论,一人上黑板写,另一个同学陈述理由。沉默了一会,教室里马上热闹起来。有的翻书,有的沉思,有的讨论,还有的不知从那拿来了“文曲星”。
十分钟后,一组一同学在黑板上写下了歌词“我的心在等待”,另一同学解释说:“苏轼当时被贬,不甘心就此沉沦下去,所以夜不能寐,在等待朝廷能重新启用他。”
“苏轼的不少诗文都与月亮有关,他喜欢在月亮漫步,喜欢和月亮对话,以排遣心中的郁闷,此时此刻,应该用歌词‘月亮代表我的心’”
“苏轼性情豪放,志向远大,虽然被贬,仍相信自己能东山再起,所以应该用诗句‘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来表现他此刻的心情。”
“我认为应该用‘此地动归念,长年悲倦游’,因为苏轼一生几经沉浮,颠沛流离,四处漂泊,面对一轮皓月,产生了强烈的思乡之情。”
“我认为苏轼此时的心情是‘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他有远大的志向和抱负.”
“都是月亮惹的祸.”一向文静胆小的A同学的话把讨论的气氛推向高潮,“月亮搅得他睡不着觉,引发他关于人生和命运的思考,仕途和富贵的慨叹。他感到无可奈何。”
“我认为此时他的心情是‘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他此刻感到非常孤独,所以要找张怀民。”
还有的说是“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野渡无人舟自横”、“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等。黑板上写得满满的,各组都把自己的“答案”圈起来,有的还在旁边写上“最佳”字样。气氛之热烈、积极性之高是我从未见过的。
叮呤呤,下课铃响了,同学们仍意犹未尽,拽住我不让走,要我评判哪一种说法最好。我对他们积极探讨、踊跃发言予以充分肯定,最后总结道:本文描绘了一幅清澄鲜明的月夜图景,抒发了一种空渺寂寥的感受,其中洒脱无羁与无可奈何同在,随缘自适与失意彷徨共存,但他以“平常心”对待一切变故,以顺乎自然的生活态度来求得个人心灵的平静。他以一种旷达的心理来对待种种不幸,也不愿以此自苦,而更多地在寻求人生中美好的、可以令人自慰的东西。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大家讲得都有道理。
这堂课给我了很大启发,研究性学习确实给我们的教学带了一片光明的前景:它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了学生团队精神与合作意识,在探究中还有可能进一步理解社会的意义和自我的价值。
3、作业总结阶段
在语文教学中许多教师都非常注意每堂课的小结,在小结中,课堂教学的重点再一次有条理的呈现给学生,以便加深记忆。同时教师还会留一定量的课外作业。课外作业是根据教师要求,学生在课外时间独立进行的学习活动,在教学活动总量中占有一定比例。它是课堂教学的延伸,有助于巩固和完善学生在课内学到的知识、技能,并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和学习习惯。然而传统教学中的每节课后的语文作业,除了写作作业,一般都着眼在语言积累和语言训练上。诚然,语文作业与其他学科一样,有“巩固和完善学生在课内学到的知识、技能”的功能,但“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社会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课内所学的,只是“沧海一粟”。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本只是些例子。”语文的课外作业,如果只是“以课文为中心编制习题”的话,那么,充其量无非是在帮助学生读懂“例子”而已。新加坡谢世涯在《新加坡与中国学生语文作业和考试比较》一文中,以鲁迅的《祝福》为例,比较分析了两国学生在语文作业和考试方面的差异。作者的结论是:尽管两国在处理《祝福》这篇课文方面并无太大差异,但测试题型和教学方法却各异。为了达到让学生具有文学欣赏能力,作业练习和考试,新加坡全是侧重于综合分析的表述(回答)题,中国在平时作业里,则包含着表述题和标准化的练习,但高考的试卷里,却主要是标准化的题型。如果仔细分析这些标准化题型是否能够达到培养学生“具有鉴别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值得商榷。高考是所有高中教师回避不了的话题,本来,“应试能力”作为人的能力的一部分,在应考之前进行必要的训练,无可厚非。问题是语文成绩的取得,决不是靠这种“题海式”的“训练”所能奏效的。即使从纯应试角度看,语文学习成绩也不能像某些学科那样,与做题的数量成正比。而且这种课后的作业训练,往往既独立于课文内容之外,又脱离了生活和文化的意义,不利于巩固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培养起来的学习兴趣,也不利于增加学生的文化积淀。因此有必要对传统作业进行研究式的改造。为此,上海市浦南中学的陆爱民老师为学生布置了“自主开放式语文作业”,他认为,理想的语文作业模式至少应该满足以下四个方面的要求:
其一,体现“主体性”的特点,使做好作业成为学生自觉自愿的行为。
其二,体现“开放性”的特点,给学生留下足够的自由翱翔的空间。
其三,体现“累积性”的特点,使学生学习语文的时间有充分的保证。
其四,体现“综合性”的特点,使学生的语文能力有可能在有限的时间空间里得到多方面训练。
应该说,具有以上这些特点的语文作业就应该属于研究性学习作业,对此许多教师都在自己的岗位上做了不少实验。然而令人高兴的是,在新语文教材的课后习题当中,编者已经将这种研究性学习作业纳入了我们的常规教学,因此对传统作业的改造要充分利用好现行的语文教材。
例如第三册语文教材《灯下漫笔》的课后习题第四题:
作者把中国历史概括为两个时代,对于这种概括,你是怎样理解?在班上展开讨论,交将你的理解和感想写成二三百字的短文。
又如《陈情表》的课后习题第五题:
中国古代统治者注重以孝治国,忠孝两全被看作封建社会的传统美德之一。阅读下面的材料,说说你对这个问题的看法。材料(均选自《孝经》)如下: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
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
大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
资于事你以事母,而爱同;资于事父以事君,而敬同。故母取其爱,而君取其敬,兼之者,父也。故以孝事君则忠,以敬事长则顺,忠顺不失,以事其上,然后能保其禄位,而守其祭祀。盖士之孝也。
子曰:“孝子这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者致其严,五者备矣,然后能事亲。
这两个作业,前者可以利用发散性思维训练展开一场开放式的讨论,重在剖析;后者可以从所给的材料延展开去,结合相关史实进行辨析,重在质疑。这两个作业都可以作为研究性作业留给学生们。
标签:
教学论文
语文研究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上一篇:
高三学生:爸爸妈妈我想对您说
下一篇:
语文研究性学习探索(八)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
苏教版
|
粤教版
|
语文版
|
北师大
七年级
|
八年级
|
九年级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教案
|
导学案
|
说课
|
课堂实录
|
教学案例
|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
教学计划
|
教学总结
|
备课资料
|
德育论文
|
作文指导
|
中考指导
|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
学生随笔
|
作品赏析
|
初中习作
|
中考范文
|
高中习作
|
高考范文
|
作文素材
|
散文小说
|
古文阅读
红楼梦
,
神话
,
孔子
,
庄子
,
李白
,
杜甫
,
苏轼
,
东坡
,
李清照
,
赏析
,
唐诗
,
宋词
,
诗歌
,
鲁迅
,
小说
,
散文
,
文学
,
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