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学文摘备课资料
阅读:3595  
标签:备课资料
从总到分 逐步提炼——《物种起源导言》的信息筛选
                                       文/郭家海 

  《〈物种起源〉导言》一文比较艰深,专业知识性强,对广大同学来说比较陌生。然而从另一方面来说,它却正是一篇训练筛选信息能力的好材料。学习这篇课文我们不妨用“从总到分、逐步提炼”的方法训练我们筛选信息的能力。 

 首先,整体浏览,分清主次,把握主要观点。

 全文共7节。我们先整体浏览一下,简单归纳各小节的大意。第1小节,写一次去南美洲,生物的地理分布和现存生物与古生物在地质上的关系给他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回来后进行了长期的思考研究才写出《物种起源》。向读者说明《物种起源》的写作以及关于物种进化理论的提出不是“轻率”的,而是经过20多年的考察、实验、研究,审慎地发表出来的。第2小节,写《物种起源》现在发表的原因。一方面,作为进化论的绪论部分的研究工作“将近结束”,有必要把阶段性成果表达出来;另一方面,感觉体力不支;还有,有人也在着手研究。第3小节,说明《物种起源》还并不是他创立的进化论的全部内容,而仅仅是内容摘要。因此,论点依据的事实和参考资料不能详尽刊出。第4小节,开始谈专业性的知识,也是《物种起源》中最主要的观点:生物的种是从别的种演变而来的,而不是上帝分别创造出来的。第5小节,作者建议,研究物种变化及相适应的证据宜从研究家养动物和栽培植物入手。第6小节,作者认为,物种的进化有两个原因:一是自然遗传的原因,一是人工选择,且后者更为重要。最后一节作者大胆指出:传统的神创造万物的“创造论”是错误的。

 各小节大意归纳后,我们来筛选一下,哪些内容、观点是作者在这篇序言里所要谈的主要内容、观点?显然,第4—7节为主要内容,“创造论是错误的、一切物种都是进化的”是文章的主要观点。

 其次,局部分解,编号排队,选出关键语句。

 筛选出文章的主要观点仅仅是筛选性阅读的第一步。要学会辨析内容的性质、辨析内容间的关系,还要进一步弄清文章用哪些语句对关键句进行解说的,是如何解说的。即要正确判定内容之间论证与被论证、说明与被说明、原因与结果、前提与结论等关系。具体地说,就是要善于局部分解重要段落,对其内部句子进行编号排队,从而搞清其间的关系。如第7小节包含全文主要观点,我们对它进行分解,运用提炼概括法,把这节内每一句话的大意浓缩出来:①我们对四周许多生物间的关系还有不了解是不足为奇的;②某些生物分布广泛而繁多,其邻种分布狭小而稀少;③暂时无人能解释上述问题;④上述物种间关系非常重要;⑤我们对过去生物间的关系知之甚少;⑥根据现在生物学“精细的研究和冷静的判断”,可以“毫不怀疑地断言创造论的错误”;⑦创造论在现今科学研究的事实面前“决不能成立”;⑧生物的种不是不变的;⑨自然选择是物种变异最重要的条件。

 分解后作者的观点水落石出:⑥⑧⑨三个关键句蕴含着作者的观点。其中⑥句从反面说,⑧⑨句从正面说。同时,我们还从另一个角度找到关于物种起源需要研究的入手阶段,即①⑤句。这样一分析,不仅具体准确地把握了全文的观点,还解决了书后练习一和三两大题,起到了一石三鸟之效。

 最后,句内推敲,解剖语言,明了“服务”对象。

 语言是思想的外壳。要真正全面又准确地筛选材料中的信息,还要具有辨析文章语言的能力。辨析语言宜从对一句话冷静解剖推敲开始,这样才能搞清楚作者调动笔下的语言所“服务”的对象——思想。解剖语言主要从两个方面入手:准确,全面。如对语言准确的分析:“我们处理一个问题,必须把两方面的事实和证据加以详细叙述和比较,然后才能得到完善的结果……”这句既说“事实”(一般的感性材料),又说“证据”(材料是足以反映事物本质的例子),足见周密;既说“叙述”(能使人了解得比较全面、具体,但还不能表现本质),又说“比较”(能使人鉴别感性材料,去粗取精,由表及里,以掌握事物的本质),足见谨严。

 再如对语句意思全面的分析:“关于物种起源的问题,如果一位博物学家,对于生物相互间的亲缘关系、它们的胚胎的关系、地理的分布以及在地质期内出现的程序等等事实,加以思考,那么,我们可以推想得到,生物和种,和变种一样,是由以前别的种演变而来,而不是分别创造出来的。”这个长句信息量很大,怎样分析呢?从全句看,主要信息是“生物的种、变种,是由以前别的种演变而来,而不是分别创造出来的”。这个主要信息可以分为两个要点:一、明确“生物的种、变种,是由以前别的种演变而来”;二、批判生物的种、变种,是创造出来的错误观点。第三步,不能忽略这样一个信息“点”:上述认识仅仅是一种“推想”。第四步,这个“推想”建立在“对于生物相互间的亲缘关系、它们的胚胎的关系、地理的分布以及在地质期内出现的程序等等事实”认真思考的基础上。这样深入地分析,才全面把握了这个长句的信息。 

 

                                中国基础教育21世纪

标签:备课资料 从总到分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大写的“人” ——《狼》与《宋定伯捉鬼》人物谈
下一篇:新课程与教师的积极应对 ——与语文教师谈新课程背景下的角色转变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