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学文摘教学论文
阅读:2400  
标签:教学论文
教材处理的艺术(之五)
                                       文/余映潮 

 

    七、一课多篇 

 一课多篇,也称一次多篇、多文联教,有时也称比读、联读。简言之,就是在一次教学过程中教学几篇课文,或者是在一节课中教学几篇课文。 

 一课多篇是一种教学设计的思路,也是一种教材处理的方式。它的设计目的,一是让教学更好地顺应教材,二是进行高效率的阅读教学。

 一课多篇教材处理的实质,是在分析某几篇课文组合的规律和特点的基础之上,提出对它们进行教学的最佳角度,为顺利地实施教学迈开有指导的第一步。

 一课多篇式的教学是被教材“法定”了的教学,从初中语文教材来看,每一册中都有“短文两篇”“诗词五首”之类的编排,表现出一种“微型教学单元”的态势。就拿初中语文第一册来讲,第一课就是《短文两篇》(《金黄的大斗笠》《散步》),然后有《〈伊索寓言〉两则》《短文两篇》《诗五首》《诗词五首》等篇目,占第一册总篇数的16%左右。根据对初中语文教材(试用修订本)1—5册的统计,平均每册课本内都有5课以上的此类课文。从高中语文教材来看,第三册多次出现“中国现代诗四首”“中国当代诗四首”“外国诗四首”这样的课文,甚至还有《近体诗八首》《词七首》之类。所以,对这样一个“教学群体”,必须进行教材处理、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各个方面的研究。

 一次多篇教学对教材的处理,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一“课”之内的几篇课文如何处理,一是如何为单篇课文找到配读、扩读的教材内外的材料。前者为“自然式处理”,也称“近距处理”,后者为“跨越式处理”,也称“远距处理”。

 所谓自然式处理,就是依据教材的编排,自然而然地进行一次多篇教学。初中语文教材有众多的《短文两篇》之类,它们当中不乏硬拼硬凑的组合,但也有一些有着紧密联系的组合,这就为自然地处理一次多篇教学提供了良好的机会。

 那么,这些有着紧密内在联系的课文组合,其联系性表现在哪里呢?现以初中语文教材为例进行分析:

 1.两篇之间相互吸引。如第二册的《短文两篇》(《爱莲说》《陋室铭》)都是托物言志的名作,有异曲同工之妙,在教学上可谓形影相随。又如第一册《诗五首》中的《过故人庄》与《游山西村》,是可以天生配对、组合在一起进行教学的。

 2.两篇互为支撑。如第四册《韩愈短文两篇》《西湖游记二则》,第五册《孟子二章》等等,都是同一作者之作品,两篇课文共同表现出作者的思想个性与写作个性,教学可重在求异,从不同的侧面表现作者的写作特色。

 3.一篇为另一篇的复现。如第一册的《〈伊索寓言〉两则》就是。又如第四册《阿西莫夫科普短文两篇》——《恐龙无处不有》《被压扁的沙子》及第五册吕叔湘的《短文两篇》——《论“基本属实”》《“偃旗息鼓”和“圆满结束”》,写法、思路也差不多,所以重点教学一篇即可。

 4.一篇与另一篇组成“台阶”。如第二册第一课《短文两篇》——《敬畏生命》与《热爱生命》。从内容讲,从结构讲,前一篇的难度大于后一篇,两者之间有明显的难度差异。所以,应重点教学《敬畏生命》,热爱生命》可由学生自得其解。

 5.两篇互为补充。如第一册《短文两篇》中,《金黄的大斗笠》写姐弟之情,表现纯真和童心;《散步》写三代人之间深沉的爱,表现中年人对生活的感受。两者的重点内容互为补充,形成完整的教学内容,教学时可以突出其各自的特点。

 6.两篇互为对比。如第三册中的《短文两篇》——《三峡》《记承天寺夜游》,在描写、意境等方面构成鲜明的对比;又如第三册的《乡愁诗两首》,表现手法与意境明显不同;再如第四册的《短文两篇》——《荔枝图序》与《山市》,题材、手法都相去甚远,可用比同求异的方法理解两篇课文的特点。

 所谓“跨越式”处理,就是将不在同一单元之内或者不在一册之内或者不在一个学段之内的两篇或几篇文章组合起来一起上,或将课内与课外的两篇文章组合起来一起上。这种“跨越式”的组合,一般采用比较的方法进行教学,因此特别强调选择对象。

 总的来讲,对一次多篇的教学,我们可主要研究如下的教材处理角度与处理艺术:

 1.“学法点拨+读法实践”式:这样的处理方式着眼于培养学生的阅读技能,适用于在风格上、写法上有共同特点的几篇课文。

 2.“教读+自读式”:这样的处理方式着眼于学生阅读技能的习得与自读感悟,强调突出学生阅读的“个性化”行为,适用于在难度上有差异的几篇课文。

 3.“精读+略读”式:这样的一次多篇教学着眼于充分遵照教材的编排意图,教一带一或教一带二,以求教学中的省时高效与学生活动充分。

 4.“第一组+第二组”式:这样的处理很适合多篇短小诗文的教学,如《诗词五首》之类的课文,可将五首诗词有机地分为两个“小组”进行教学。

 5.“教读+综合”式:这样的处理主要用于有相当难度的两篇文言短文或是两篇精美的现代散文。在对两篇文章进行教读之后,还要进行“综合”,以提炼、积累课文中的语言材料。

 6.“1+1联读互补”式:这样的处理,或是为了读法实践的需要,或是为了补充单篇课文教学量的不足,或是为了深化学生对所教知识点的理解,或是为了完善某个知识点的各个侧面,让学生对所学内容有完整的认识。

 7.“比同求异”式:或者主要探求几篇课文在某些方面的共同特点,或者探求几篇课文在某个方面或某几个方面的不同特点。

 8.“总—分—总”式:这样的处理就是我们所常用的单元教学模式,即把课文篇数众多的一“课”当作一个教学单元来处理。如《近体诗八首》《词七首》,可先上“单元”提示课,然后分组进行教学,最后进行单元小结。


展开全文阅读
 ……

 下面是笔者在“一课多篇”方面的两例教学设计。

 (一)自然式处理一例——《〈伊索寓言〉两则》教学设计

 课时:一节。

 课文类型:自读课文。

 教学内容:初中语文第一册《〈伊索寓言〉两则》。

 教学目的:了解寓言的特点,学习阅读寓言的方法。

 教学重点:诵读;教给学生“通过品味关键词来理解寓言的含义”的阅读方法。

 教材处理方式:教读——自读。教学过程:

 第一步,学习“自读提示”,了解寓言的特点,粗知寓言的读法。(5分钟以内)

 第二步,切入到《赫尔墨斯和雕像者》。(教读,18分钟左右)

 1.诵读课文,同学们自讲这则寓言的大意。

 2.分角色朗读并进行评议。

 3.运用一定的句式,说说赫尔墨斯这个“人”。

 4.组织讨论,确定需要重点品味的词语:一“笑”,两“想”,三“问”。

 5.教师带领学生品味重点词语,理解赫尔墨斯爱慕虚荣的性格。

 6.表情诵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寓意。

 7.教师小结阅读方法,指出阅读理解寓言的方法之一是品味关键的词语。

 第三步,过渡到课文《蚊子和狮子》。(自读,16分钟左右)

 1.同学们各自阅读,理解文章大意。

 2.请同学们进行个性化阅读,自己为“蚊子”配音,朗读课文。

 3.自告奋勇进行演读,相互评论“配音”的“质量”,说明为什么应该这样读,为什么不应该那样读。从而初步理解“蚊子”骄傲自大、目空一切的性格特点。

 4.教师顺势要求同学们实践所学的阅读方法,同学们畅读课文,就重点词语的品味在书上圈点,找出课文中的两“吹”一“叹息”。

 5.品析两“吹”一“叹息”,理解蚊子的性格特点和故事的寓意。

 第四步,教师总结:(2分钟以内)这两则寓言的主人公不同,有神,也有动物;赫尔墨斯有“权力”,蚊子有打败狮子的骄人胜利花环。它们的共同弱点是——不能够正确地对待自己,特别是在权力、荣誉面前不能够正确对待自己。这两则寓言,以其深刻的寓意,在警示着我们。

 (二)跨越式处理一例——《口技》+《核舟记》教学设计

  这两篇课文都是文言文,都是写“技艺”的,都用了“描摹”的方法。它们一人一物,一动一静,一以事件发展为序,一以方位变化为序,组合在一起,可谓“珠联璧合”。

 这一次课可以这样设计:

 第一节课,分为两个板块,以学生的课堂阅读活动为主。

 1.用赛读赛讲的方式,快读《口技》,解决练习一、练习三、练习四。(20分钟)

 2.用图示的方法或表演法,反复诵读《核舟记》。(20分钟)

 第二节课,可分为两个板块。

 1.对比阅读。(30分钟左右)

 角度有:

 说明对象:口技 雕技 都是技艺

 说明顺序:时间 空间

 说明方法:摹状 描写 都是描摹

 说明内容:一户人家 一个桃核

 结构特点:首尾呼应 首尾呼应

 文眼:善 奇巧

 总括句:凡所应有无所不有 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重要特点:正面侧面相结合 写左必写右

 品读内容:《口技》:动静 大小 远近 多少 高低

《核舟记》:静动 左右 主次 详略 疏密

 2.背诵课文精彩片段。(15分钟左右) 

                                中国基础教育21世纪
标签:教学论文 教材处理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教材处理的艺术(之四)
下一篇:让学生成为作文的主人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