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学文摘作品赏析
阅读:3412  
标签:作品赏析
赏析古典诗词三法(教师中心稿)


      靖江市礼士中学  陈素志

      近年来,高考语文非常重视提高学生鉴赏古典诗词的能力,2002年高考语文全国卷把客观判断题改成了主观赏析题,增加了难度,对学生的语文素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此一题型的变化有可能朝着写整段赏析文字的方向发展。如何提高学生这方面的能力以应对形势的不断发展?笔者在学法指导中分别从思想感情、形象(意象)、语言等方面总结出了赏析三法。

      其一,整体认知,抓住“诗眼”,领会感情。

      古典诗歌倾诉的情感概括起来不外乎亲情、乡情、友情、爱情等,而这些情感的宣泄有时会聚焦在某一句甚至是某一个字上,这个“一句”、“一字”即为整首诗词的“诗眼”,它往往是通过直抒胸臆的方式显现的,教者引导学生在通读的基础上筛选出这些“诗眼”,将有助于准确把握诗人的感情倾向和诗歌的主旨。如2002年高考全国卷第17小题,选用了李白的一首绝句《春夜洛城闻笛》,其“诗眼”即是第四句“故园情”三字,“何人不起故园情?”运用反问的修辞直抒胸臆,“故园情”即乡情,表达了思乡之情。

      再如杜甫的一首律诗《月夜》(见后文的附录),整首诗的“诗眼”为颔联的“忆长安”,“忆长安”也即“忆亲人”(杜甫为叛军所获,解往长安,与妻儿分离),全诗表现了“月夜思家”的情愫。

      又如柳永的《雨霖铃》,全篇的“诗眼”为“多情自古伤离别”一句,抒发了恋人之间因离别而感伤的情怀。

      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晋代陆机有云:“立片言而居要,乃一篇之警策”,诗眼即全篇之“警策”。抓住了“诗眼”,领会了感情,把握了主旨,将起到高屋建瓴之功效,其他问题必定能顺势化解。

      其二,感受形象,二度创造,品味寓意。

      古典诗歌中的形象,也可称“意象”,不限于小说中塑造的人物形象,大凡涉及的人、物、景观,花、鸟、虫、鱼,都可曰“形象”。古典诗歌中的形象往往蕴含着丰富的意旨,寄托着复杂的情感,暗示着深刻的哲理,承载着诗人强烈的主观色彩,其客观之“象”与主观之“意”共同构成了极富美感的“形象”。教者应着重鼓励学生联系个人的生活经验,知识积累,在脑海中自我创造诗歌形象的动感画面,如电影里的特写境头一样,补充形象的细枝末节,以加深对形象理解(见后文学生练习中对“绿罗裙”这一形象的“二度创造”)。其中尤其要求学生注意搜集整理的是,在纷繁复杂的形象中,有些形象被赋予了鲜明的民族特色而具有了特殊的含义,如:“月”能思乡;“星”可传恨;“水”喻愁多;“梅、菊”有高洁品行;“松”有凌云之志;“柳”有温柔之美,又兼轻薄之嫌,同时“柳”在唐宋诗词中还特别地被赋予了“惜别怀远”之意,如前文引述的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中,第三句“此夜曲中闻折柳”,“折柳”的寓意是什么?如果我们的学生平时注重了整理归纳,考试时就能恰当地联系诸如柳永的“杨柳岸,晓风残月”(寓恋人的惜别伤感之意),王维的“客舍青青柳色新”(寓朋友间互道珍重),从而使“折柳”的寓意迎刃而解。

      其三,推敲语言,换字比较,传达效果。

      古人讲究炼字,贾岛的“推”“敲”二字,王安石的“绿”字可为印证。笔者在指导学生品味诗歌语言时感到多数学生欠缺的并非辨不清哪个字炼得好,而是对好在哪里,表达效果怎样颇费踌躇,说不出所以然来。可见我们的学生整体朦胧的感觉还是有的,只是没能掌握揣摩语言的方法。《红楼梦》第四十八回中香菱有云:“‘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想来烟如何直?日自然是圆的,‘直’字似无理,‘圆’字也太俗。合上书一想,倒象是见了这景的。要说再找两个字换这两个,竟找不出两个字来。”香菱不过是丫环、仆人,她的古诗鉴赏基础不会比我们的高中生好到哪儿去,但她所说的“再找两个字换这两个”的方法,笔者认为倒是非常简单有效的法宝,因此,我们在品味语言的表达效果时,可以运用换字比较的手段,引进比较对象,使高下、优劣的差异突显出来,有助于唤醒发散思维,准确表情达意。教者可引导学生着重注意诗句中的一些动词,如“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斜”换成“飞”行不行?——“斜”字里不仅有“飞”的动作,而且蕴含着“飞”字所不能表现的形态美)。其次是一些表色彩的词语,如“江碧鸟愈白,山青花欲燃”(“燃”换成“红”行不行?——“燃”不仅比“红”更艳丽,而且也写出了景物(花)的动态美)。通过比较,使学生进一步领略古典诗歌的语言美在准确、形象、生动,富有意蕴等。

      值得提醒的是,无论是感受形象,还是品味语言,切忌泛泛而谈,如上文香菱所云“要说再找两个字换这两个,竟找不出两个字来”,那么究竟好在哪里呢?香菱只有一个模糊的、笼统的感觉,还是没能道出这两个字给读者传达出什么具体的信息[参考答案:“直”字表现了“孤烟”的劲拔、坚毅;“圆”字给人一种浑圆,温暖而柔和的感觉]。即使像王国维这样的词论大家,他的一些话如“‘红杏枝头春意闹’,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境界全出”,什么“境界”?仍是没能说出所以然来(当然,这又当别论),笔者在此聊举学生练习一例,以资借鉴:

      设计题目:从语言、形象、思想情感等方面赏析牛希济的“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诗句。

      以下是学生写的赏析文字:

      ……很显然,诗中的“绿罗裙”、“芳草”(联想到“天涯何处无芳草”)是借指美丽多情的少女。

      我不禁要问,诗人为什么不引进“白色”的裙子、“红色”的裙子甚或“黑色”的裙子?[评点:此处为“换字”比较]。噢,我明白了:因为“白色”太高洁了,令人望而止步,所谓“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红色”太热烈、太奔放了,让人接受不了(也许诗人是个娴静、内向的人);而“黑色”呢?太庄重了,又使人敬而远之。唯有这充满生命感的“绿色”,这是怎样的青春、活力,富有朝气啊![评点:此为表达效果]在这我的脑海中,一个轻灵、小巧、活泼可爱的女子形象顷刻栩栩如生起来:那微微掀起的裙角,那“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的俏脸——“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对,非“芙蓉”不足以道其美丽、亭亭玉立。[评点:此为形象感受,二度创造]难怪诗人抑制不住内心的爱意,以一“怜”字倾诉衷肠了,这是由“忆”生“怜”,由“怜”生“爱”啊![评点:这是抓住“诗眼”]——蓦然惊醒,空回首,佳人已逝,一种落寞之感袭上心头,淡淡的哀愁伴着甜蜜的回忆,在诗人心中久久挥之不去……[评点:这是表述感情]


展开全文阅读
      该生以赏析三法一一写来,语言虽是稚嫩了点,可关键之处却也能一语中的,有声有色。

      笔者以为,只要能精选精炼,一段时间后,学生定能写出理解到位,又具有独立个性的赏析文字来。

      附:文中所引用的有关诗词:

      月   夜

      杜甫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又照泪痕干?

      
标签:作品赏析 赏析古典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考点复习设计(教师中心稿)
下一篇:中学作文教学再探(网友来稿)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