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案教学设计
阅读:2616  
标签: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一教学设计
灯(网友来稿)


李士建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以灯为线索组织材料,形散神聚的特点。

2.学习课文运用象征手法含蓄表达思想感情的写作手法。

3.学习通过联想,深入揭示文章中心的写法。

4.了解作者坚信正义事业必胜的信念,学习作者为实现信念而斗争的革命精神。

教学重点

l.把握感情基调,领会深刻的哲理。

2.体味含蓄之美,理解主题升华的过程。

教学过程

一.一提起“灯光”大家会想起什么?有何感受、感想和感悟?试用自己的语言快速地表述一下。

1.“灯光”的颜色

2.“灯光”的亮度

3.“灯光”的属性:星光、月光、航标光、电灯光、油灯光等

4.“灯光”的具体意义:带来光明

5.“灯光”的心理影响:温暖、勇气

6.“灯光”的抽象意义:希望、光明

二.课文导语

巴金在19岁时,发表过一首小诗“天暮了/在这渺渺的河中/我们的小舟究竟归向何处/远远的红灯啊/请挨近一些儿吧。”诗中虽然流露出几分人生之旅的寂寞无奈,但对“红灯”的亲近向往之情跃然纸上。从那时起,巴金就点燃了这盏“心灵之灯”,引照着漫漫人生路,钟爱灯光,追求光明成了巴金人生理想的动力。

只有像巴金这样的有思想、有个性的作者才会写出有个性、有灵性的篇章;而“真诚”的心灵乐章,才能赢得读者的“心灵”共鸣。今天,就让我们怀着真诚的心走进巴金先生的“灯”的心灵世界,去探索一下巴金先生的人生理想之路。

三.作者简介

巴金,现代著名作家,原名李芾甘,1904年出生于四穿成都一个官僚地主家庭,学生时代即参加了反封建的文化运动,受新文化的影响,特别是“五卅”运动的影响,使他具有了民主主义思想。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积极参加救亡运动。1933年与鲁迅有了交往。鲁迅曾称赞说:“巴金是一个有热情的有进步思想的作家,在屈指可数的好作家之列的作家。”巴金著述甚丰,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爱情三部曲”(《雾》《雨》《电》)、“激流三部曲”(《家》《春》《秋》),中篇小说《憩园》、《寒夜》,还有不少短篇小说、童话、散文、评著、回忆录等。曾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全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协主席。

四.阅读课文《灯》

1.文中哪些地方写到对“灯”或“灯光”的感受及什么样的感受?

2.本文属于散文,但是全文有一条明晰的记叙的脉络,而且,记叙的脉络是思想和心理两条线索,请划出文中不同阶段、不同情况下作者心理感受的文词或文句。文章以“灯”为线索,写了哪些灯?作者的思路是怎样的?

五.整体把握

六.本文的主题思想

本文的主题思想很深刻,有很深的象征意义,有很深的时代意义。

太平洋战争刚刚爆发,日军连续“扫荡”我抗日根据地,蒋介石连续掀起反共高潮,亲日派散布“亡国”论调,投降迷雾笼罩着国统区。中国的抗战前途,在许多人看来,云山雾罩,扑朔迷离。这时候,巴金在昆明、重庆、桂林一带颠沛辗转,面对严酷的现实,曾一度对国家民族的前途感到迷茫、困惑、忧虑,但他经过思想的洗礼、升华,最后还是坚定了抗战必胜的信念,坚信光明必将战胜黑暗,善美终将战胜丑恶。带着苦闷而又不甘沉沦的思想情绪,作者写下了《长夜》、《寻梦》、《怀念》、《火》、《灯》等几篇散文。作者把它们收人散文集《废园外》。作者在这个集子的后记中说:

这些天里,笼罩在太平洋上的暗云紧紧压住我的心,一定是它做了火种,我听够了叹息和疑虑的询问,我看够了报纸上那些可怕的标题,我的心反抗着,我的信念坚定执著。我怀疑过“将来”吗?我相信恶势力的胜利吗?我愿意在侵略者下面低头吗?不,这不可能。我的心始终在反抗。因此它燃烧起来了。

我无法使这颗心安静,便找出放在箱子里的一叠旧稿,拿起笔来校改。夜悄悄地在窗外进行,灯里的油在渐渐地减少,我的两只脚渐渐地变得不灵活了。就在这寒冷的冬夜里,我编好了这本小书。

这些不像样的零碎的文章,都被一个信念贯串着,那就是全国人民所争取的目标:正义的最后胜利。因此我愿意把它们献给读者。

这篇散文以灯为本象征物,通过现实、回忆、联想,写灯给人们照明、指路,从而使人感到希望和光明。作者以此给人们点燃心中希望之灯,表达对抗战必胜的坚定信念。

虽然本文有一定的写作背景,但是,对于光明和希望的企盼和追求,不管什么时代、不管什么人都一直没有停止过,因此,学习本文仍然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七..什么是象征手法?使用象征手法应注意些什么问题?

黑格尔说:“象征一般是直接呈现于感性观照中的一种现成的外在物体,对于这种外在事物并不直接就它本身来看,而是就它们所暗示的一种较广泛的意义来看。因此,我们在象征里应该分出两个因素,第一是意义,其次是这意义的表现。”劳·彼林则说:“象征的意义,可以粗略地说成是某种东西的含义大于其本身。”庞德在《回顾》中说:“以为一只鹰就是一只鹰的人,乃是不理解象征本身的象征性作用的人。”一言以蔽之,艺术家在运用象征手法的时候,把自己的感受情绪移到一定客观对应物上去,并不直接表达出来。而读者在接受过程中,所得到的并不是事物本身,而是它所包含的“意义”,即作者移入的情感。在接受主体与客体之间,外界物体只是一种传送中介,传达的目的则是意义。二者之间的客观物体所包含的物理意义比它所包含的社会意义要少得多。

象征手法包括象征体和本体两个方面,象征体和本体之间必须有内在联系。象征体和本体之间的联系,依靠联想建立。所谓联想,就是从某一事物想到与之有一定联系的别的事物,也就是从本体想到象征体的相似点、相近点,从而使抽象的思想、意义、概念形象化、具体化。如“灯”(灯光)是本体,“光明、温暖、勇气”是象征体。“灯”(灯光)和“光明、温暖。勇气”有着内在联系。如在《白杨礼赞》中,作者由白杨笔直的干、笔直的枝、绝无旁枝,想到与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品质“正直”有相似点。联想,可以是纵向的,也可以是横向的,应该放得开,收得拢,力求做到形散神聚。


展开全文阅读
作者描写的灯光和所表达的希望之间也有着内在联系:黑夜里的灯光可以给夜行或夜航的人以鼓舞、安慰、勇气和力量,可以使人感到温暖,可以指引前进的方向;而希望,也可以给艰苦奋战中的人以鼓舞和温暖,可以使渴望胜利的人们得到精神上的安慰,增添他们的勇气和力量。如果人们由于灾难深重而陷入苦闷、惶惑之中,那心头燃起的希望,就会像灯一样给人指引前进的方向。

但象征体和本体之间并没有固定的联系,因为象征体的属性是多侧面的,在不同的场合,同一事物可象征不同意义,例如高尔基的散文诗《海燕》中雷电象征反动势力;而在郭沫若的剧本《屈原》中,雷电则成了歌颂对象。

本文多处运用象征手法,体现了含蓄美,如“心灵的灯”“熊熊的火光”“一点微光”等,都具有含蓄而深远的象征意义。就全文而言,作者运用象征手法,表达了在抗日战争最艰苦的情况下,对胜利仍然充满希望的思想感情。而象征的本体“灯”,又充当了文章的线索。    

八.突出关键词语(可在理清思路过程中采用提问的方式进行)

1.第一段,说明“噩梦”“空间”“寒夜”等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象征政治环境的黑暗和作者找不到理想出路压抑苦闷的心情。

2.第二段,“沉睡的大海”比喻什么?为什么“灰白色的马路”“像浪花似的浮起来”?

“沉睡的大海”比喻黑暗的浓重,越是“黑暗”,越衬托出灯光可贵。“马路”的浮现,显然是灯光的作用,写“马路”实际是巧妙地暗写灯光。

3.第三段,写灯光“从平房里射出”有什么用意?“扫淡”一词可否换成“照淡”“减弱”?

“灯光”来自“平房”,意在暗示光明、希望在人民之中。“扫淡”一词用得十分有力,它突出了灯光主动搏击,迫使黑暗变淡的情意,“照淡”“减弱”没有这样的表达效果。

4.第四段,灯光使几种人受益?文中强调哪种人最需要灯光?为什么?

三种人:“我”,“寒夜里不能睡眠的人”和“黑暗中摸索的行路人”。第三种人最需要灯光的指引,所以作者特意写了眼前一个“夜行者”,说灯光使他“眼里、心上”感到“明亮”“温暖”,给他指路。

5.第五段,说明“灯光,不管是哪个人家的灯光,都可以给行人——-甚至像我这样的一个异乡人——指路”这句话的含义:强调灯光的普遍作用——指路。

6.第六段,作者在“廊上”看到灯光和“在雨中摸夜路”看到灯光,感觉为什么没有一点分别?

迷途人需要灯光“指路”,迷途的“灵魂”更需要灯光的“指引”,才能从迷阵中找到归路。文意从灯的物质作用升华到精神作用。

7.第七段,“我的心渐渐地安定了,呼吸也畅快了许多。”

这是对上文的补充,强调灯光使“心灵”得到了慰藉。

8.第八段,“我爱这样的灯光”一句抒发了怎样的心情?“这样”指什么样的灯光;

说明作者对灯光的感情愈来愈深,由赞而到爱。指“心”得到益处,给那些困苦闷而不眠的人带来勇气和温暖的灯光。

9.第九、十段,作者引用欧洲两则古老的传说,用意何在?

揭示灯更深广的象征意义:哈里希岛上的长夜孤灯为捕鱼人导航,古希腊女教士希洛点燃的火炬曾给恋人以力量,既分别颂扬了骨肉之情和坚贞爱情,又含蓄而深刻地告诉人们,不管现代或古代,不管是中国或是希腊,不管是陆上或是海中,只要有“灯”就会激起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就会有光明,有温暖,就会给人们指出归路,给人以奋然前行的莫大鼓舞。

10.既然希洛的火炬早已熄灭,一对情人也已死去,为什么说“熊熊的火光至今还隐约地亮在我们的眼前”?

这里的“火光”已经不是实指,它是爱的象征,真善美的标志,至今“亮在我们的眼前”是说这种精神千秋万代照耀、鼓舞着人们,引导人们去追求美好的人生。

11.“我们不是单靠吃米活着的”言外之意是什么?人更需要精神“食粮”,才能更好地活着。

12.“永沉海底”是什么意思?比喻若没有灯光的指引,会迷失人生航向,绝望毁灭。

13.第十二段,“那一点灯光居然鼓舞一个出门求死的人多活了这许多年,而且使他到现在还活得健壮。”这句话的深层含义是什么?

进一步突出灯的巨大的精神鼓舞作用,它不仅救活一个人的生命,而且使他“成了一个热爱生命的积极的人”,灯所象征的团结友爱的奉献精神正是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

14.第十三段,“在这人间,灯光是不会灭的--我想着,想着,不觉对着山那边微笑了。”这句话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这句是全文的点睛之笔,表达了对抗战胜利的信心和高昂的乐观主义精神,相信希望之灯永照人问,光明终将驱散黑暗,正义必定胜利。“微笑”与开篇的“空间”照应,反映出作者由空虚到充实,由压抑到振奋,由迷茫到坚定的思想发展轨迹。“山那边”指开头的“山”。

九.问题:有人说,希望是人生漫漫长夜的灯塔,人有希望才活得有乐趣。没有希望也应给自己虚构一种希望,否则人会因为失望而意志消沉、悲观厌世、一事无成。也有人说:希望越大,失望越大,为了虚无缥渺的希望劳神费力,倒不如随遇而安,乐得清闲自在。对此不同的人生观你有何看法,请写下你独特的生活感悟。

《灯》的魅力 

格式塔心理学的异质同构原理认为,客观外界物体的构造形式与我们心理、情绪的构造形式有着某种相通、共通之处,因此,客观外界物体往往会形成、引发我们的某种心理感应。巴金先生的《灯》正是因此而形成了一种含蓄之美,使我们得以超越时空的限制,在阅读中得到了一种心理能量释放的满足。 

黑暗是什么?黑暗给人的感觉是什么?黑暗是外界对人的一种束缚与压抑,黑暗给人的感觉是无路可寻的困惑与迷茫。在这个意义上说,我们永远生活在黑暗之中。不管这种黑暗是巴金写作《灯》之时的“炸弹和机关枪的不断威胁”,还是我们今天在阅读《灯》之时的物欲与金钱对我们的包围,亦或是今后其他什么对我们的敌对。这是因为虽然历史是在不断地进步,但人对外界的要求程度也在不断地提高。在历史进步中,人在世界中获得了更多的自由,但相较于人更高的自由要求,外界对于我们又永远是一种束缚与压抑的存在,因此,我们永远生活在“黑暗”之中,我们心中,永远有着对黑暗感觉的存在。 

也正因此,我们对于光明,永远有着一种渴求与期盼。我们希望抗拒外界对我们的束缚与压抑,我们总是在寻求着挣脱这种束缚与压抑的道路与办法,我们总是在希望着一个更理想更美好境况的存在,这就是光明对于我们的意义之所在;人最感痛苦的,不在于感受着束缚与压抑,而在于在束缚与压抑中,找不到挣脱的方向、道路与办法,这就是光明对于生活在黑暗中的我们的意义之所在,所以,人不可以失去光明。 

但是,历史永远是在新旧交替之中行进,幼小的新的萌芽总是在巨大的旧的包围之中挣脱而出,因此,无论时代怎样进步,在我们的切身的实际感受中,相较于我们对外界更高的期望,光明总是微小的,但正是这种微小的光明,会给我们以鼓舞、信心与希望,因此,当我们读到巴金所写“灯光带着昏黄色,似乎还在寒气的袭击中微微颤抖。有一两次我以为灯会灭了。但是一转眼昏黄色的光又在前面亮起来。这些深夜还燃着的灯,它们(似乎只有它们)默默地在散布一点点的光和热,不仅给我,而且还给那些寒夜里不能睡眠的人,和那些这时候还在黑暗中摸索的行路人”,我们才会感到分外的亲切,因为这样的文字,准确地写出了在我们感受之中的黑暗与光明的力量对比,更写出了光明对于前行中的我们的意义与作用。 

人生如旅,人的或长或短的一生,就是在旅途中奔波的一生。在人生的旅途中,不仅有巴金写作《灯》之时的“炸弹和机关枪的不断威胁”,也有我们阅读《灯》之时所感受到的物欲吞噬人性的威胁,要而言之,人生之旅中,不如意事十之八九,这些威胁和不如意的具体内容尽管随着时代的变化而有了不同的变化,但对威胁与不如意的感受的心理构造形式却是相同的,这种威胁与不如意,在巴金的《灯》中,化成了“大片的飞雪”“泥泞的土路”,化成了风与污泥,化成了“一个迷阵”,似乎让人“永远找不到出口,看不见路的尽头”。所以,巴金的《灯》唤起了我们心中的心理记忆,使我们的心理图式得以在阅读中明晰,从而给我们以阅读的快感,以回味咀嚼的愉悦,这种快感、愉悦与异质同构所形成的象征、含蓄的艺术力量是分不开的。 


展开余文
说来有趣,巴金也许能预见到后来的读者——自然也包括今天的我们——的阅读感受吧。他在《灯》中写了自己对灯的两次切身体验。一次是在风雪的胁迫中,一次是在“安安静静”的“自己楼房前面的廊上”。生活已经有了“好些大的变化”,已经从风雪交迫变得安宁舒适了,但巴金写道,这两次的“灯光不是同样的么?我看不出一点分别”。的确,虽然今天阅读《灯》的我们与昨天写作《灯》的巴金的时代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已经从风雪交迫变得安宁舒适了,但灯光的意义对于巴金和我们是同样的,“看不出一点分别”。 

难能可贵的是,巴金不仅写出了灯光(光明)对于生活在黑暗感觉之中的我们的意义、作用,还写出了灯光(光明)的源头,那就是无私的爱心。巴金写道: 

“灯光,不管是哪个人家的灯光,都可以给行人——甚至像我这样的一个异乡人——指路。”不仅施惠给与自己相同的人,也施惠给与自己不同的异乡人,这样的爱心是怎样的无私与博大啊。 

不计回报不计成败得失的奉献也是这灯光(光明)的源头。巴金写道:“他们点灯不是为我,在他们的梦寐中也不会出现我的影子。但是我的心仍然得到了益处。我爱这样的灯光。几盏灯甚或一盏灯的微光固然不能照彻黑暗,可是它也会给寒夜里一些不眠的人带来一点勇气,一点温暖。”读着这样的文字,我不禁想到了我们所生活的今天,世风日下,物欲横流,人心不古。不是时时有人在慨叹着这些由于个人人微力小而不能改变的实际现状从而随波逐流吗?他们忘记了“几盏灯甚或一盏灯的微光固然不能照彻黑暗,可是它也会给寒夜里一些不眠的人带来一点勇气,一点温暖”。所以,巴金才要赞颂“哈里希岛上的姐姐为着弟弟点在窗前的长夜孤灯,虽然不曾唤回那个航海远去的弟弟,可是不少捕鱼归来的邻人都得到了它的帮助”。所以,巴金才要赞颂虽然“夜晚暴风雨把火炬弄灭了,让那个勇敢的情人溺死在海里。但是熊熊的火光至今还隐约地亮在我们的眼前”。 

人生活在一个物质世界里,人又生活在一个精神世界里,仅仅是物质世界的满足,远远不能让人感受到真正的幸福,无论是对身边黑暗的感受,还是对灯光(光明)的渴求,都是人的一种更高层次的精神活动、精神追求,只有具备了这样的一种精神活动、精神追求,才是区别于动物的人之所以为人的所在。所以,巴金在文中借朋友的口说出了这样的话:“我们不是单靠吃米活着。”如果仅仅是米(物质)就能够给我们以幸福与满足,我们就不会感受到身边黑暗的存在,不会感受到风雪的胁迫,我们就会与黑暗融为一体,从而丧失了对灯光(光明)的追求与期盼,我们也就更不会用自己的一点微光,给别人在寒夜里“带来一点勇气,一点温暖”。 

用异质同构的原理,把自己在今天的感受与巴金在昨天的感受,通过“灯”作媒介来融为一体,你才能真正地体味到《灯》的艺术胜力。 摘自:《语文教学通讯》 

 象征:借用某种具体的形象的事物暗示特定的人物或 事理,以表达真挚的感情和深刻的寓意,这种以物征事的修辞方式叫象征。象征的修辞效果是:寓意深刻,能丰富人们的联想,耐人寻味,使人获得意境无穷的感觉;能给人以简练、形象的实感,能表达真挚的感情。例如:

①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杜甫《绝句》)

②〈雪〉压冬云白絮飞,万花纷谢一时稀。高天滚滚〈寒流〉急,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熊罴〉。〈梅花〉欢喜漫天雪,冻死〈苍蝇〉未足奇。(毛泽东《七律·冬云》)

③在苍茫的大海上,风聚集着乌云。在乌云和大海之间,〈海燕〉像黑色的闪电高傲地飞翔。〈暴风雨〉!暴风雨就要来啦!这是勇敢的〈海燕〉,在怒吼的大海上,在闪电中间,高傲地飞翔;这是胜利的预言家在叫喊: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高尔基《海燕》)

④我怎么答对呢?我说“朝鲜〈半边红〉,〈半边黑〉,这算什么话呢?”(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

⑤在月光下,我看见她眼里晶莹发亮,我也看见那条枣红底色上撒满白色〈百合花〉的被子,这象征纯洁与感情的花,盖上了这位平常的、拖毛竹的青年人的脸。(茹志鹃《百合花》)

上面例①中,借“黄鹂鸣翠柳”象征“大地回春的气象”,借“白鹭上青天”象征“脱离避难生活”,借“西岭千秋雪”象征“久滞客中的绝望”,借“东吴万里船”,象征“希望终于到来”。全诗通过象征手法,充分表现了诗人渴望回乡和无限喜悦的心情。例②中,借“雪”、“寒流”、象征“国际上帝国主义和反动派掀起的反华的逆流”,借“虎豹”、“熊罴”、“苍蝇”、等象征“貌似强大,本质虚弱的帝国主义和各国反动派”;借“暖气”象征“坚持马列主义、坚定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力量”,用“梅花”象征敢于冲破困难、战胜困难的马列主义者和革命战士“。例③中,用“海燕”象征“英勇战斗的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者”,用“暴风雨”象征“日益高涨,迅猛异常的革命形势”。例④中,用“半边红”象征“革命的北朝鲜”,用“半边黑”象征“暗无天日的南朝鲜”。例⑤中,用“百合花”象征军民之间纯洁、深厚的感情。上面这些象征是拿具体、形象的事物来表现人的品质或社会现象的本质,目的是激发人们的感情,深刻地认识这些本质特征。在象征这种修辞形式中,本体与征体之间是一种外在联系,就是说征体和本体在心理感觉上必须相关联,必须合乎传统习惯,必须明朗积极,富有革命意义,全凭读者智慧的桥梁把征体和本体联系在一起,这是“象征”区别于“借代”或“借喻”的主要特征。应该注意:从词语着意加工方面来看,象征是一种修辞手法;从文章的艺术构思来看,象征又是一种艺术表现手法。这是文艺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的交叉现象。有人承认象征是修辞格,有人不承认,我们把它收作辞格,以供讨论。 作者邮箱: sjlqf@vip.com.cn

标签: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一教学设计 灯(网友来
链接:浏览相关课件 相关音像素材 备课参考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灯下漫笔(网友来稿)
下一篇:孔雀东南飞(并序)(网友来稿)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