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教案
》
教学设计
阅读:5855
标签:
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三教学设计
讲讲实事求是(网友来稿)
moli
学习要点:1学习运用立论的形式来开展思想斗争 2 学习引证法 3懂得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出发点和根本点
导入:背景:1978年5月~6月在北京召开了解放军全军政治工作会议,这是在粉碎四人帮之后我军政治工作拨乱反正的一次重要会议,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有重要意义。邓小平同志作了重要讲话。当时正是全国政治、思想理论战线上面临彻底肃清林彪、“四人帮”的流毒,纠正“左”的影响的关键时刻。这种流毒和影响的突出表现就是所谓“两个凡是”:“凡是毛主席做出的决策,我们都要坚决维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这种观点把检验真理的标准弄混乱了。1978.5.11《光明日报》发表了特约评论员的文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从根本事实否定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在全国引发了一场关于真理标准的大讨论。通过这场讨论,人们重新学习了实践是检验这里的唯一标准这个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原理,认清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本质。正是在这种情况下,邓小平在全军政治工作会议上发表讲话,深入阐述毛泽东同志关于实事求是的正确观点,本文是讲话中的一部分。
预习课文:速读,思考问题:1课文开头结尾的内容是什么?表达上有什么特色? 开头指出:开会、作报告、作决议,以及作任何工作的目的都是“为了解决问题”,接着就紧扣“讲讲实事求是”的论题,从正、反两个方面说明坚持实事求是是原则、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文章的结尾则呼应开头,先从正面说明不这样做不能正确解决问题。——开头和结尾都有很强的针对性,即是针对我国政治、思想战线的形式来谈,又是针对会议如何开法、解决什么问题来谈,有的放矢。结构上首尾呼应,十分周密、严谨。 2中心论点是什么?在那里提出?为什么要在这一段提出?中心论点:“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出发点、根本点” 这个论点在第三节提出。因为只有在此段提出才能具有充分的依据:在第 1、2节先从我们开会、作报告、作决议以及作任何工作的目的都是为了解决问题说起,从我们党的队伍的现状作了一些分析,为中心论点的提出打好了基础。
拟清文章的思路和结构 课文可分三部分:
一(1~3)明确提出中心论点
二(4~9)以毛泽东同志的革命实践和革命理论为依据,对中心论点进行透辟的阐述和论证。
三(10)指出怎样才能开好全军政治工作会议,肃清林彪、“四人帮”的流毒,使我们的思想来个大解放。
这三部分都紧紧围绕“讲讲实事求是”的论题,层层深入、步步推进,具有严密的逻辑关系:
绪论(引论)——————————→本论———————————→结论
提出问题 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
毛泽东思想的出发点根本点 毛泽东同志的理论和实践 在实际行动中坚持毛泽东思想
研习第一部分 1第一节:在会上讲话,自然从开会说起,讲得自然。开门见山,切入正题,说是“关键”可见重要。先用“……究竟能不能……是不是……关键在于……是否能够……是否善于……”的句式,概述正反两方面的意思。句中前面“能不能”、“是不是”与后面的两个“是否”相呼应,十分严谨明确。接着用“只有……才……”和“如果……就不……”的句式分别从正面和反面来反复强调采用实事求是的态度、一切从实际出发的重要性。(正反对比,更加有力) 2第二节 ⑴从我们党的队伍的现状来谈,作者也是从正反两方面来谈的,为什么把重点放在思想状况这一方面? 因为这是当时急需解决的问题,也是这篇讲话主要针对的问题,把这方面的情况谈清楚、谈充分,才能更好地引起与会者几全党、全军的注意,才能更加有利地提出并阐明本文的中心论点。⑵“忘记”、“抛弃”、“反对”三者的共同点与不同点:“忘记”是因为掌握得不牢固,“抛弃”是因为害怕或仇视,“反对”是因为不仅害怕、仇视,而且别有用心。三者虽然都不讲实事求是,但立场与观点大有区别,所以作者把它们分列之。⑶“……不但如此,有的人还认为……”句,称“有的人”而不称“同志”,指出问题的性质。⑷“实质上主张只要照抄……的原话”与第三节开头的“……的基本原则”,基本原则与原话有区别。
研习第二部分1第一层(4~8节)作者以毛泽东同志在各个历史时期的革命实践和理论为依据,对中心论点展开论述,先分析,再填写下列表格:
历史阶段 引述材料 侧重角度
分 :缔造党的最初阶段 1929为古田会议写的决议 1930《反对本本主义》 党的指导思想
战胜王明“左”倾路线以后 《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实践论》《矛盾论》 党的思想历来基础
从整风运动到党的“七大” 《〈农村调查〉序和跋》《改造我们的学习》《整顿党的作风》《反对党八股》 党的作风
新中国成立以后 《人的正确思想从那里来》 党的一切工作
总 毛泽东同志历来的观点 党的一切工作
2朗读课文,思考⑴这段文字在材料安排上的特点及作用:特点是①先总后分,第4~7节分述毛泽东同志在各个历史时期的革命实践和理论主张,第8节对这些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毛泽东同志历来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进一步论证了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就是具体地分析具体情况。②论证思路纵横交错。从纵的方面看,是以历史时期为顺序来阐述的,在各个历史时期也是按年代先后列举例证;从横的方面来看,又是从不同角度紧扣实事求是这个中心,阐明毛泽东同志在党的指导思想、党的理论基础、党的作风以及党的一切工作方面,都反复强调实事求是,反对理论脱离实际。 ⑵既然毛泽东同志说“报纸老引我的话,引来引去,我就不舒服”,为什么本文还大量引用呢?这是两码事:毛泽东同志的话,是批评那种只回照抄照搬语录而不会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错误倾向,即用引用代替对具体问题的分析。本文则属于对毛泽东思想的研究,①要论证“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出发点、根本点”,选用毛泽东同志自己的论述和革命实践最有说服力,而且,既然是“出发点”、“根本点”只引用一、两句证明不了,必须引用他的全部思想和全部历史,引用他在这个问题上一贯的言论。②针对当时具体情况,毛泽东思想的旗帜究竟掌握在谁手里?为了辩论清楚这个问题,就必须恢复真正的毛泽东思想,首先要恢复毛泽东思想的根本观点,因此,必须大量引用毛泽东本人的著作,没有这样的引用不行。③这样引用可以使读者对毛泽东思想的根本观点以及这个观点的发展有一个完整的概念。④针对那些天天讲毛泽东思想,却往往“忘记”、“抛弃”、甚至“反对”毛泽东同志实事求是的根本观点的人,作者有必要完整、准确地引用毛泽东同志的论述,“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从而彻底地驳倒他们的错误主张,确凿证实并清楚的指明“两个凡是”是对毛泽东思想根本观点的“忘记”、“抛弃”和“反对”。
展开全文阅读
3细读课文,分析文中引用的文字 ⑴第四节:①为什么按历史发展的顺序来说?为什么从最初年代说起? 毛泽东思想有一个形成发展的过程,按历史顺序来说,才能证明实事求是始终是毛泽东思想的根本点、出发点;从最初年代说起,才能证明毛泽东思想就是在这个出发点、根本点的基础上形成的。(两个“一直”概述了一个历史时期的情况,有概述有引证,点、面结合起来了。)②本小节引用的特点:根据论证的需要取舍,引用了主要观点、引用了切中时弊的话。特别是最后两条引语,针对“照抄照转照搬”的主张,实际揭露了主张“照抄照转照搬”的人“假高举”、“假拥护”的真面目。⑵第五节:从三部著作中各引一条,三段引文按条理排列,针对性很强:用毛泽东同志当年的话去批评那些表面上非常拥护毛泽东思想、实际上违背毛泽东思想的人。 ⑶第六节:①这一段共有几个引号?怎样组织成文?七个。有的两条引文能够衔接,有的加进一些字句使之衔接。②说“三大作风的第一项”不说“之一”,更能证明这是根本点。⑷第七节:①这一段里四处引文的意思都差不多,为什么不厌其烦地引用?反复地引,更足以证明毛泽东同志一贯坚持这种观点,证明本文的中心论点。②按时间顺序排列,注明年份显得整齐,也表明毛泽东在这些年月里的思想路线是一贯的。⑸第八节:第二句话的含义:时间不同、地点不同、条件不同,毛泽东的话就不能简单地照抄照转照搬,当然这是指的“讲问题”的那些话。
研习第九节 这是课文第二部分的第二个层次,是对前面到一层论证从理论上进行的小结,对4~8节的论述做了有利地收束,而且对第一部分提出的中心论点作了必要的照应。⑴分析四个问句的类型:第一、二句是疑问句,向与会同志提出问题,请他们思考;第三句是反问句,意思是“说不上”;第四句是设问句,自问自答。⑵为何这里不用肯定句式?前三个问句的答案已经在第8节中揭示了,这里以平等的同志式的态度,用商讨的口气提问而不用陈述句,有意让“有一些同志”和“有的人”好好想一想,激起他们心中的共鸣,使其自觉地接受真理。循循善诱,适合当时的斗争形式。对第四个问题,文章作了明确的回答,指出“有的人”的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思想根源以及他们的错误观点对于革命事业产生的危害性,极为有力。
研习第三部分 结尾部分从开全军政治工作会议应该采取的方法谈起,从正反两个方面论述,提出“……(好就好在),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的办法,这是坚决拥护毛泽东思想的表现。”的观点。这样,结合本次会议来讲思想路线,对会议有所指示,对论证也有作用。
小结 论证方法 1引证法(最为突出)⑴为什么要引来引去?(已讲,略)⑵引文有何特点?①引证如数家珍,只有通晓毛泽东的全部著作,精通其思想实质,通晓党的全部历史,才能作出这样的引证。②大量的引文相互连贯,具有历史性的特点,而不是简单的罗列。③选用精当,每一处印证都紧扣论点,论点与论据完全统一,根据当时政治思想斗争的需要,引证很有现实针对性。⑶引用的方法:直接引 间接引 两者兼用
语言特色:坚持原则、注意策略,措辞十分谨慎含蓄 1准确:“有很多同志”“有一些同志”“有的人”表量方式不同,说明坚持实事求是的同志是大多数。2通俗朴实:第8节“毛主席讲过……是说不要处处都引”;第9节的问句,前者深入浅出、亲切,后者循循善诱。
作者邮箱: xym70@yahoo.com.cn
标签:
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三教学设计
讲讲实事
链接:
浏览相关课件
相关音像素材
备课参考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上一篇:
一份工作总结(教师中心稿)
下一篇:
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网友来稿)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
苏教版
|
粤教版
|
语文版
|
北师大
七年级
|
八年级
|
九年级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教案
|
导学案
|
说课
|
课堂实录
|
教学案例
|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
教学计划
|
教学总结
|
备课资料
|
德育论文
|
作文指导
|
中考指导
|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
学生随笔
|
作品赏析
|
初中习作
|
中考范文
|
高中习作
|
高考范文
|
作文素材
|
散文小说
|
古文阅读
红楼梦
,
神话
,
孔子
,
庄子
,
李白
,
杜甫
,
苏轼
,
东坡
,
李清照
,
赏析
,
唐诗
,
宋词
,
诗歌
,
鲁迅
,
小说
,
散文
,
文学
,
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