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学文摘教学论文
阅读:3426  
标签:教学论文
对对联将成为明年中考试题的新亮点(教师中心稿)


          莫冲海
       明年中考的走向如何?题型有什么变化?这是许多考生和老师都十分关心的问题。我想,从多年来的中考试题进行分析,无论是哪个省市,一般都会保持稳中求变,继承中有发展的特点,当然题型将会越来越成熟。

             以我掌握的《2003年全国初中升学模拟试卷(12套)》资料来看,一种新的题型“对对联”不约而同地受到了各省市的青睐,12套中就占了半数,比率之大,值得大家的重视。下面列举出来供大家参考:

      (一)重庆模拟试题

      30、对对联

      (1)上联:雄才多磨难                     (2)上联:----------------------------------------

                下联: ----------------------------------------                    下联:阅山水品评无字华章

      (二)吉林模拟试题

      33、对对联

      (1)上联:风吹芳草绿                     (2)上联:-----------------------------------------

                下联:------------------------------------------                   下联:一园春雨杏花红

      (三)河南模拟试题

      33、对对联

       (1)上联:------------------------------------------        (2)上联:春回大地春光好

                 下联:求名应求万世名                       下联:------------------------------------------

      (四)江苏模拟试题

       32、对对联

       (1)上联:丹心照日月                      (2)上联:------------------------------------------

                 下联:-----------------------------------------------                下联:桃欢李笑春满园

      (五)广东模拟试题

       一、对对联

         1、出句:性格韧似藤                        (2)出句:-------------------------------------------

               对句:----------------------------------------------                   对句:植树造福子孙

      (六)河北模拟试题

      32、对对联

      给自己的书房拟一幅对联,可让读者从中读出你的人格修养和志趣抱负来。(每联字数最少为5个)

      上联  ----------------------------------------------------------------     下联----------------------------------------------------------------------

              为什么“对对联”这种题型如此受欢迎,“对学生的评估要重视语文积累、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和语文水平发展的评价,实行定量与定性相结合、客观与主观相结合、笔试与口试相结合,坚持态度情感与知识能力并重、过程与结果并重,有利于激励和引导学生语文素质的全面发展。语文考试要以主观性试题为主,鼓励学生有创见。”《初中语文教学大纲》的这段话就是最好的阐述,当然,这种题型也很符合如今提倡的语文要注重人文色彩的要求。

              从上述例题中,我们得到几点启示:(1)要求学生平时认真积累课内外文章里典型的骈偶句,认真品味,养成良好的欣赏习惯,提高欣赏能力;(2)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写作实践中,注意锤句炼字,以优美的句式去表达内容。(3)可组织一些专项训练,如收集楹联活动,对对联趣味活动,古代名联欣赏活动,中考前出些强化训练题目进行演练等等。只要我们重视了平时的积累与能力的提高,这种题目也是完全可以做好的。

      (联系:广东省始兴县墨江中学;512500。电话0751—3323764)

      
标签:教学论文 对对联将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木兰诗》主题思想之我见(教师中心稿)
下一篇:兰亭集序(教师中心稿)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