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教学文摘
》
教学论文
阅读:1443
标签:
教学论文
对当前几种语文教学法的剖析研究
孙建军
(锡山高级中学,江苏 锡山 214154)
二十年来,语文教改异常活跃,教法学法探索尤为热烈,众多模式应运而生。但是,许多教法模式更多地强调了自身的功能和长处,而对其缺陷和不足谈得很少,甚至避而不谈,并且,每一种方法的诞生,常常伴随着对其他方法的否定,这不是一种科学的态度。过去或传统的教学方法,我们不能简单地斥之为浅薄、陈旧、落后,它的存在至少就某个时代而言,是有其价值的,研究教学方法应吸收和继承其合理内涵,为我们所用,凡是完全抛开我国传统教学中的“精华”,而企图简单地照搬和移用外国的东西或者割裂历史产生新方法,想形成所谓“全新格局”、“空前创举”,理想难免要成为泡影。
本文想就目前课堂中常见的一些教学法作些现实和历史的剖析,期望能借鉴历史传统,吸收外来精华,为寻找既符合母语学习规律,又体现现代教育需要,既符合科学化精神,又体现民族化要求,既符合学生实际,又便于教师操作的教学法作点探索。
讲解式。讲解是在秦汉以后设置的官私学馆中采纳的方法,是语文教学传统的方式,封建时代强调灌注儒家学说,讲解式在阐释辨析、理解分析、评价鉴赏上确实有着独到的作用。但是,如果不看教育对象,不看教育内容,都一概讲解分析,就失去了它本来的意义。现在许多语文教学课中,讲解分析的方法垄断着语文教坛,老师自我陶醉般地讲课,学生昏昏欲睡地听课,“一本教材一支笔,先分段落后释义。中心思想字词句,学生不辨东和西”。教师以“讲得透”“嚼得烂”为讲课标准,伴随着的就是“满堂灌”,一堂课成了字、词、句、篇、语、修、逻、文的大杂烩。老师认为学生完全应该理解、应该掌握的知识,学生却茫然不知所措。这种讲解的方法以静态描述为主,以讲解结果为主,孤立地学习老师事先苦心经营的有关知识。空话多,读得少,陈旧的多,创新的少,导致学生听起来易懂,用起来易错的结果。特别是能力的培养,更不是仅仅靠“讲”所能解决得了的。
教师的劳动成果必须通过学生内化实现,在接受教育汲取知识的活动中,学生是带有主观能动性来接受教学内容的,因此教师必须首先着眼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承认并正视现代学生的群体特征,才能有效地与学生沟通,达到教育影响他们的目的。尊重学生的人格是教育人、培养人的前提,在教育和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人格是平等的,应允许学生“辨别”和“商榷”。学生是有着丰富人性的人,珍视学生的主体性和培养具有主动性的人应成为我们对待学生的基本态度。
讲解法在概念的辨析、含义的理解分析、内容的阐释、思想内容和表现形式的评价鉴赏、写作指导方面有着独到的作用,但在强调学生的主体参与和知识能力内化上,又显示了它的不足。
问答式。在启发式、讨论式教学方法诞生之时,问答式也随之产生。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的“问答式”,开创了西方启发式教学源头。他一改过去原始的灌输教学,采用把存在于学生内心的知识(“胎儿”)导引出来的方法(即苏格拉底的“产婆术”),在与学生谈话中,不断提出问题,环环紧扣,题题推进,最终把学生得出正确的结论。它第一次确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也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又找到了获得知识的途径,“问答法”注重思维过程的诱导,设置层次,层层推进,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这种教学法对后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了启发式教学的源头。但是,后人却只注重启发式的形式,忽视了运用的条件和本质的东西,打着启发式、讨论式招牌的“问答式”在课堂中无限制地膨胀了。课堂上,一问一答,热热闹闹,一连串毫无启发性的提问,把学生往老师事先设计的结论上赶,也不进行从容研讨,教师便匆匆归结。我曾对一堂语文课作过统计,一节语文课,教师提问达100多次,大多是些简单的是否对错式的提问,缺少跳一跳才能摘果实的提炼。如果我们想一想,这堂课我给了学生什么知识和能力,学生在琐碎的问答中收获了什么呢?我们一定会面临捉襟见肘的窘境。语文教学的教学效率也就在这可有可无、牵强附会的问答中降低了。对我国语文教学中不恰当的“问答式”造成的原因,特级教师李吉林分析了两点:一是受原苏联“谈话法”的影响,二是由于1958年前后的“左”的思想笼罩下,大搞架空分析的阴影所致。在新时期,语文教师把它作为替代讲解法的新教法,也是“问答式”泛滥的一个原因。它直接导致了语文教学效率的降低,这是“启发式”的鼻祖苏格拉底始料不及的。
问答法注重思维过程,学生跟随教师的思维由浅入深,由易而难,由简单到复杂,随着思维的推进,理解进入新的高度,但是,教师运用时不应追求形式,不宜进行琐碎繁冗的“满堂问”。
操练式。所谓操练式,就是根据高考考点把知识点从整篇文章中抽出来、孤立出来,编成填空、判断、选择等题,让学生进行扩充训练、适应性训练、模拟训练等等各种操练。知识点操练题量大、名目多,许多练习超越了正常的语文词句篇、听说读写范围,对培养学生语言运用能力也没有用处。内涵丰富的语文教学,情文并茂的语文教材,竟然派生了那么多怪题、难题。语文学习的一切就是围着一套试题转,围着考试说明转。练习题实在是太多太多了,而且许多学校把“练”作为语文教学的经验来介绍,反复强调能力是“练”出来的,更助 长了“操练”的泛滥。而实际上这种枯燥反复的纯技术操练消损了兴趣,加重了负担,并不能真正提高语文能力,更不要谈语文教学应有的情感、意志、品质问题了。
知识点操练所以在现今独受青睐,是因为有四个强有力的支撑点。第一,它能有效地适应高考的需要;第二,学习语文知识的观点支持着知识点教育;第三,错误理解语文就是语言,把握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必须通过不断和“历练”;第四,简单理解语文学科的性质,认为语文学科是以工具性为主,而忽视了“人文性”。新时期,语文教学的最大失误就是文道分离,知识点操练的实质是搞文道分离,长期的知识点操练,就使得语文学科失去了其培养情感,提高审美情趣,改善人的基本素质功能,作品也失去了其特有的魅力,学生的精神世界变成一片荒漠。
展开全文阅读
语文学习需要一定的操练,操练对知识点的掌握是必要的,但是,操练不能停留在低层次的“炒作”上,我们应在“练”的基础上创新。
经验式。就在知识点操练频频受到指责的同时,人们不约而同地回到了“多读、多写、多练”的传统教学方式上来。经验式教学强调“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大声读,熟练背,刻苦写,多多练,强化综合性的读书训练、作文训练、语言训练。在这种传统的教育方式中,不少人成了“学富五车,才高八斗”的专家学者。正因为如此,许多教育工作者主张回到传统的经验式教学中去,认为多读多写,是提高写作能力的有效办法。多读多写,自会正确地使用语法、修辞,文理自会合乎逻辑。徐中玉先生回忆在中学里学习语文的情境时说,“字从‘描红’开始,天天写几页,读时要加圈加点,划划红线,旁边写点读后即时点滴感想。大小作文时常动动笔,老师抽查读、背、记情况,又鼓励比赛说得出《水浒》《三国》《封神榜》中英雄好汉的姓名、绰号、特别的本领,比赛谁默写唐诗篇数最多。”概括地说就是“读、背、抄、记、赛”。那时,对作文非常重视,教师主要以作文来衡量学生语文学习成绩,升学考试,语文科也以作文为主要成绩。作文训练方式多种多样。这对纠正目前浮躁的教学法是很有裨益的。
传统的经验之所以成为传统,因为它包含着合理的成分,它符合学生学习语文的规律。可是,语文教学也不能搞轮回,不能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我们现在的学生因为“满堂灌”、“题海战”、“程序化”,看的书太少,背的书太少,写文章更少,这是事实。但不恰当地强调多,恐怕只能是一种良好的愿望,只能是不切实际的空中楼阁,君不见,目前的教育,随着学科分类越来越细,学生学的科目越来越多,并且,数学课以数学专业的要求来要求学生,物理课以物理专业的要求来要求学生,语文课就不能采用传统的私塾中的那一套,上午背书、对对子,下午习字、写作文了,经验式教学显然已不是很适应时代的要求了。
因此,我们觉得,与其强调多,不如强调精,变多读、多写、多练为精读、精写、精练,对学生进行适当的点拨指导,使他们体会优秀课文中的思想美、艺术美、情感美、语文美。让学生有选择地模仿某些语句、文章的写法,使学生更主动地学习语文。
生活式。语文学习脱离生活,脱离社会。阅读,不重视引导学生运用生活体验领会文章的妙处;写作,不重视引导学生开发生活宝库以为写作无源,只在写作方法上打转。这样阅读,难以获得对文章的真正理解,这样写作,只能养成新的八股调。因此,许多人强调生活式教学。语文教学不仅是会写字,会念一篇文章,更重要的是一种对生活的体验,语文教学要求我们去关心生活,用心去感受生活,去写文章。否则,套话、假话、空话连篇是在情理之中的。这固然不错,但是,必须要有正确的理解和采用正确的教学法。
20年代曾经流行过的废弃课堂教学为特征的“设计教学法”和“道尔顿制”。前者源于杜威育思想,提倡教学与儿童的实际生活密切结合,突破课堂四堵墙的闭锁,让学生在各科教师为之创设的特定生活环境中自由地进行各种学习和必要的读写活动,课内课外联成一体,教材也根据需要随时组编。后者是美国教育家柏克赫斯物所创建。要求把教室一律改成“作业室”,废除课堂讲授,教师把授课内容编制成各种作业题,让学生在陈列着各类参考书和实验仪器的作业室,按规定的进度在教师指导下完成作业题,企图以此严格训练,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独立操作的能力。在20年代,试行这种“崭新”的教学法,对我国传统的教学模式无疑是巨大的冲击,有新人耳目、发人深思的作用。但由于当年试行这类’崭新”教学法的人们忽视了对传统的“精华”的摄取,导致了两种教学法的失败。
因此,与其倡导生活式教学,还不如提倡研究性教学。教师提出问题,学生通过各种渠道去获取信息,从而形成一些具有研究性的结果。对学生的评价,并不看他一个题的结论怎么得出来,而是看他从哪些方面获取信息,看他信息的渠道有多宽,看他对这些信息的有效利用情况。最后得出结论,究竟体现的是一种创新的,还是一种平淡的思想。我们对创新人才的培养,要从研究性的学习开始。(有关“研究性教学”内容引自教育部基础教育司李连宁司长在第十六期中学校长培训班的讲话材料)
剖析研究几种教学法目的在于改进教学方法,方法的改进牵涉到对语文学科性质的认识以及教学观念、教学目标、课堂内容、教材、学生基础和教师的素质等众多因素。尤其是教师素质,每一种新的方法都以教师素质为前提。语文教师都应清醒认识到教学改进的重要性,尽力提高语文教学效率,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我们要把某种方法完全公式化是困难的,但是语文教学的某些规律是值得研究的。
一、教学法的运用要切合实际。各种教学法都有所长,也有所短,教师运用时应灵活掌握,相机处理。因为每个人教学风格不同,面对的课文内容不同,用固定的模式去套用,是一种削足适履的简单做法,不利于语文教学的发展。同时,我们认为,语文教学还应慎提“模式”,一种方法一旦成为“模式”,就会变成僵化的教条的东西。生搬硬套,盲目模仿必然闹出东施效颦的笑话。目前的教学模式不下20种,需要我们在自己的教学实际中摸索探讨,借鉴学习。教师应认真领悟模式的内核,否则,给大面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带来明显的负效应。语文教学要适应21世纪的需要,必须更多地在多媒体组合上动脑筋,如果各种成功的教学方法结合多媒体组合,那么语文教学的高效益就会变成现实,但是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也必须符合实际需要。因此,任何方法的运用,都是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效益。任何方法的选择,都包含着教师自身因素(包括政治观念、思想水平、思维方法、感性、情绪、性格、语言、行为、知识结构等)、学生因素(包括个性、家庭状况、社会动态等)和教材内容的安排。
二、建立正确的学生观。就目前语文教学的现状而言,提倡关注“人”的发展更显得急迫和重要。因此,教师必须转变角色,对学生要有个正确的看法。现在经常讲学生主体,对学生的把握可以有这么几个层面。一是学生是人,人有感情、有思想、有人格。如果不把学生当作人,而是当作可以任意摆布、约束、要求的没有独立人格的工具,对学生的基本认识就把握不准。二是学生是一个有主观能动性的人。教师是成年人派到儿童中去的一个全权大使,必须到那个世界里去,而不是强迫孩子到你的世界里来。学生是一个能动的主体,这个问题一定要把握住。三是学生是发展中的人。现在的教育在迫使学生就范,就范到成人为小孩设计的那个世界里去,而不是真正地到儿童世界里去。
三、遵循母语习得规律。语文教学方法虽然多种多样,但都不能违背母语教学的规律。学生在学校学习,他们都已经有了一定的听说读写的能力,忽视这个能力,往往会使我们的教学事倍功半,学生早已懂了的东西,我们还在反复无意义地“炒”,这就失去了语文学习巨大的吸引力。母语习得是一具绶慢的、经验积累的过程,语文教学则是利用学生智力发展、语言能力形成的最佳时机,科学地加速这一过程。通过阅读具有适当深度的著作(尽量不看通俗文学),在语文课堂上进行符合语文基本规律的学习。适当的训练,提高语文素质,克服现在忽视母语习得规律带来的弊端。
四、强调语文教学的实践观。现在的语文课教师讲得太多,分析得太多,提问太多,学生的书读得太多,背得太少,写得太少,因此,有人慨叹道,如果把语文课近3000个课时都还给学生,让他们自己读、自己背、自己写,也比现在语文教学的成绩好。这话虽失之偏颇,但语文教学的低效率也是有目共睹的。因此,语文教学应强调实践观,学生要形成自己的语言能力,必须通过学生的主体活动,通过运用,把语文作品内化为自己的心理要素,才能形成语言能力。我们必须十分强调学生自学,在自学的实践中提高,在自学的实践中创新。
标签:
教学论文
对当前几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上一篇:
以人为本 教文育人—特级教师于漪谈语文教学改革
下一篇:
谈怎样让学生学好语文 (顾德希)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
苏教版
|
粤教版
|
语文版
|
北师大
七年级
|
八年级
|
九年级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教案
|
导学案
|
说课
|
课堂实录
|
教学案例
|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
教学计划
|
教学总结
|
备课资料
|
德育论文
|
作文指导
|
中考指导
|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
学生随笔
|
作品赏析
|
初中习作
|
中考范文
|
高中习作
|
高考范文
|
作文素材
|
散文小说
|
古文阅读
红楼梦
,
神话
,
孔子
,
庄子
,
李白
,
杜甫
,
苏轼
,
东坡
,
李清照
,
赏析
,
唐诗
,
宋词
,
诗歌
,
鲁迅
,
小说
,
散文
,
文学
,
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