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教学文摘
》
高考范文
阅读:4006
标签:
高考范文
高考作文备考四到位(教师中心稿)
云南省砚山县一中·田锦宁
一篇成功的文章,第一要具备的就是构成文章内容的思想材料。那么,思想材料究竟从何而来?我们都会说,这还不简单,是从平时的学习、生活、实践中来。可是,你知道吗?这样得来的思想材料往往是不完整的、表面化的、模糊不清的,还有待于加工的。备考时,我们还得做一番强化和整理的工作。即做到四到位:即思想到位,知识到位,生活到位,技巧到位。
思想到位,首先是要学好中学各门功课,各门功课系统化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只要你深入进去,就会发现这些理论知识都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这恰好是我们认识世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最基本的观点。其次是关心社会生活和时事政治,正确认识国际国内的一些热点、焦点问题,如伊拉克问题,朝鲜核问题,老美的反恐问题,还有社会主义新道德新风尚,科教兴国,教育改革,环境保护,西部大开发,法制建设,等等。做到“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同时,在作文中还要注意避免消极化、片面化、庸俗化、低级化等不良倾向。
知识到位,这一点,要与思想到位结合起来做。可注意阅读一些思想性、文化性、娱乐性较强的报刊,如《半月谈》、《中国青年报》、《中国教师报》、《读者》等;俗话说,“好记心不如烂笔头”,随时摘录、背诵一些典型的名言警句也是十分必要,以备考场上信手拈来。还可进行适当的搜集、分析事例的训练,大致做法为:通过课外阅读,每周搜集三至五个事例,并列出每个事例可以用来阐明一种或多种观点。如果能从现在做起,长期坚持,还可以锻炼审题能力,提炼中心能力,阅读水平也将会得到提高。可谓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
生活到位,这有多种途径,比如注意观察周围的人、事、物,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与老师、家长、同学、亲友交往、聊天、沟通等。通过这些途径,会收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真要做到生活到位,还得把上述活动的内容写进日记或练笔本中,特别是那些有动情点、有闪光点、有冲击力、有震憾力、有共鸣性、有启发性的人与事,要及时记下来。到监考前,翻出来整理一番,记住一些典型的事例及细节。考场 上,就会少走一些弯路,大大提高考试效率。
技巧到位,说到技巧,千万别以为可有可无,其实,也是很必要的。写文章不能没有一定的技巧,如怎样拟题,怎样开头,怎样过度,怎样衔接,怎样照应,怎样结尾,怎样活用材料……都有很多方法。这方面,平时要多留心,多注意老师的讲解,重点掌握几种,考试时合理选用就行。
“时代”就是指具有时代色彩。命题权威人士指出:“话题从哪来?从现实生活中来。”我们的作文训练要重视增强写作的现实意识。第一要体现时代意识,像创新意识、个性特征等等,是时代色彩的体现。第二要有现实针对性,不要东拉西扯,漫无边际,更不要胡编乱造。可以肯定地说,2003年高考命题和阅卷,对着眼现实的文章十分有利。当然,我们所说的现实性,最重要的,是强化学生这样一种意识:接到一个话题,在考虑“写什么”的时候,就往现实方面去想,要反映或解决什么现实问题。思考的方向正确了,文章的现实针对性就容易出来了。
再说理性。2002年高考语文《考试说明》作文部分最明显的变化之一就是在“发展等级”里新增“观点具有启发作用”这一条。可以预料,从命题方面说,所给话题或标题势必有利于表现考生的理性认识,表现思维的深度。从1999年“假如记忆可以移植”到2000年“答案是丰富多彩的”和2001年的“诚信”,再到2002年的“心灵的选择”(全国卷)和“规则”(北京卷)这样一个发展过程,我们也可以看到考题越来越注重对现实的理性认识这样一个特点。
人文,这里指的是思想文化方面的积累或积淀,主要指道德修养和文化积淀。材料丰富、语言精彩,是文化积淀的表现。2003年高考作文备考,要注重运用材料能力的训练,增强考生“调动”和“选用”这两个能力。“调动”是指善于调动课内材料这个库存,包括经过改造加工的材料。“选用”是指灵活选用社会上新鲜材料来用,力争做到材料丰富。同时要加大能够显示文化基础的语言表达的训练力度。
第一步以老师讲解为主,以学生练习为辅。老师必须讲清必要的知识,讲透典型题,讲明题型特点。而学生训练的目的是巩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第二步以学生练习为主,以老师讲解为辅。这一阶段的练习要讲求题型类别的选择,做题速度的培养,做题准确度的提高。老师在这个时候的讲解要注意查漏补缺,因人施教,共性问题集体解决,个性问题强调分类指导,忌讳老师对试卷一发一做一讲。
对于背诵名言名句,局限于教学大纲上要求背诵的篇目,在不超出教学大纲范围的前提下,按由课内向课外、由熟悉到陌生的顺序来选择背诵篇目。
三、突出考试重点,淡化考试内容的覆盖面。
语文学科的考试重点是阅读和作文。强调阅读和作文同步交叉进行。
对于阅读而言,首先从整体性原则出发,侧重训练学生全面理解句意和文意的能力、对于某些问题的推断分析能力、能够用恰当语言表达的能力、对某些方面的评价能力。
阅读题以选择题为主。自然科学类和社会科学类文章的阅读以理解为最高目标要求,它们在复习中不可偏废。
阅读复习在选材上注重材料与科学的联系,打破文体概念,主要从阅读上拓展阅读领域。
文学作品的阅读应以理解为起点,核心是加强思维能力,如推断、分析、整合等能力。这类阅读训练要注重将解读文章意义、命题者的指向性和阅读者的主观性相结合,即学生不能仅满足于将题目答案弄清楚,重要的是理解文章本身。选择文学作品的范围侧重于散文,以言志散文和写人散文为主,选材强调散文的文学性。
作#{1edu.sina.com.cn/ target=_blank>文教1}#学要贯穿整个高三复习备考中。2003年虽然仍是话题作文,但是不应把此当作作文复习的惟一点对待,应根据高考评分标准从各个侧重点,各种作文类型,不同层次进行训练。
作文水平的提高主要靠学生“练”,千万不要靠老师讲。训练的重点依然是理性的思考与分析,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多在真情实感和内容充实上下功夫。
展开全文阅读
因为以前高考强调知识的覆盖面,所以在备考中各个知识点要一一顾到,但是现在的高考注重考查能力,因此要淡化知识点的覆盖面,突出考查重点。
四、复习资料以一两种为主,不宜过多。
目前,各校使用的材料都是自己选择的,各有特点。老师应掌握丰富的资料,对其优化、重组,但是学生以一两种资料为主就行。
不少学生在这个时候产生了厌倦感、压抑感,所以老师要留给学生一定的空间,让他们进行自我调适。
目前,绝大多数学生还是视写如虎,归结其因,无非三条:其一,缺乏材料。没有充分的论据,没有感人的事例,没有针对的现象,因而写出来的文章枯燥无味,空洞干瘪。其二,思维短路。想到一个观点,却不知如何展开,只好拼拼凑凑,重复论述,既没有广度,也没有深度。其三,表达困难。尽管高中学生学了不少课文或名篇,但毕竟名家的语言和表达技巧与学生的实际水平相差太大,因而课文中的语言及表达技巧真正为学生掌握的还是很少的。尤其是课文的内容与学生要写作的内容有着一定时代的差异。所以学生在写作时,胸中几乎很少会有课文的“成竹”,而最值得他们借鉴的同龄人的佳作,又限于现有条件,很少阅读。如此缺乏借鉴和磨练,要想不困难也难了,除非天生禀赋。
尽管有许多教师已十分清楚地看到了学生写作的窘迫,也已经做了很大的努力试图改变这种现状,但在传统的写作教学环境下,又不得不感到困惑和乏力。仅就材料这一点来说,要想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参考材料,教师就必须费尽心思去搜集相关的资料,然后印发成讲义发给学生,或者向学生推荐某本“材料库”之类的书籍,且不说如此以来给学生增加的经济负担(特别是像我们这样一些贫困山区的中学,再加上书簿费的严格限制),就从教师备课上来说,我想也没有几个人能有如此精力。也正是基于这一点,许多教育软件开发商开发出了作文辅导软件,但那些软件基本上是自学型的,并不适宜课堂教学。
冉华:你好!
我也想不到,会很快就收到你的回信。老乡就是不同于一般的网友,是什么就说什么,实实在在。难得。
我们学校去年暑假组织去越南旅游,我们和越南很近,可以一脚就跨出国门,不管怎么说,终究还是走出了国门。亲眼目睹了不少异国情调。在越南旅游期间,所见到的,我几乎都记了下来,就象记流水账。叫《越南之行》,已经发表在http://www.rongshu.com/rss/viewart.rs?aid=1832766。
上海《学生计算机世界》(2002年6月24日)有我的一篇文章,还有北京《中国教育资讯报》(48C4)也有我的一篇文章。在我们省内的,就别提了。你不妨看看,但是,看了后,一是别笑话,二是要批评批评。更多的,更不值得一看的东西,可以看:
http://www.teacher.net.cn/forum/bin/frame.pl?name=tianjn888&userkey=011-9514320-5370629
你的一些想法我很赞赏,我甚至也这么想,说成如出一辙,也不算过分。
走出去,能长不少见识。我就尝到走出去的不少甜头,至少,我认为,如果没有当年的走出去,也就没有我的今天。其实,上海苏杭我已经去过两次,第一次是91年,是只身一人,应邀去参加在那里举办的全国青年语文教师暑期研修班。其间,组委会说我很不容易,还专门安排作了专题发言。要知道,我是农村出生的,能在那种场合亮相,有点不可思议吧。从那以后,我真正知道天地有多大了。第二次是上次跟你说的97年。
我今年教高一。还当班主任,上起课来,也很忙。
祝
教安
标签:
高考范文
高考作文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上一篇:
乡情浓浓 质朴真率——苏轼《初发嘉州》简析(网友来稿)
下一篇:
等待戈多(论坛精华帖)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
苏教版
|
粤教版
|
语文版
|
北师大
七年级
|
八年级
|
九年级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教案
|
导学案
|
说课
|
课堂实录
|
教学案例
|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
教学计划
|
教学总结
|
备课资料
|
德育论文
|
作文指导
|
中考指导
|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
学生随笔
|
作品赏析
|
初中习作
|
中考范文
|
高中习作
|
高考范文
|
作文素材
|
散文小说
|
古文阅读
红楼梦
,
神话
,
孔子
,
庄子
,
李白
,
杜甫
,
苏轼
,
东坡
,
李清照
,
赏析
,
唐诗
,
宋词
,
诗歌
,
鲁迅
,
小说
,
散文
,
文学
,
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