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育新闻教学论文
阅读:1215  
标签:教学论文
新课改推动教师走校本教研之路
          中国教育报  2003-03-01 戚群 本报记者 李建平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将我国百万教师的专业发展问题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教师的培训、学习,显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如何把学校构成一个学习型的组织,建立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摆在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面前 

  眼下,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以令世人瞩目的迅猛之势,在全国顺利推进。 

  在新课程实验的过程中,几乎所有的学校、所有的教师都面临着一个共同的问题——如何理解把握新课程的精神实质,改变教学方法,落实课程改革的各项目标。由此而提出了一个十分尖锐的问题——教师培训,在瞬息万变的21世纪,终身培训是每个人适应职业生活的最主要的武器。 

  更新培训观念,变革培训模式,提高培训的质量和实效,是新课程教师培训一项十分紧迫的要求。 

  目前,实验区教师普遍感到缺乏专业指导,随着实验范围的扩大,教师培训量大面广,而且后续培训更为关键,任务更加突出,仅靠专家的指导是远远不够的,送教师外出学习,人力、财力都有困难,这些矛盾随着时间的推移将更加凸现出来。 

  如何解决这个问题?专家认为,需尽快建立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机制,探索一条新的教师专业发展之路。 

  更加灵活方便自主的终身教育,将把成才的道路铺到每个人脚下 

  伴随知识经济的出现,未来教育与就业的界限将日益淡化,在学校和公共场所之间的交替活动,将成为每个人在未来社会中的基本生存模式。在全球范围内,终身学习的思想观念,正在变成社会及个人可持续发展的现实要求,学习越来越成为个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而不仅仅是义务和为了谋生。那种“一朝学成而受用终身”的观点已经过时。 

  许多教育工作者都有这样的体会:一名教师只有经常地进行科学研究,才能从平凡的、司空见惯的事物中看出新的方向、新的特征、新的细节。这既是教师形成创造性劳动态度的重要条件,也是教师工作兴趣、灵感的源泉。如果教师看不到教育现象的蓬勃生命力,感觉不到自己是教育现象的创造者,那么,怠惰、消极、漠不关心的现象就会蔓延开来。教师就会在教学工作中缺乏热情,因循守旧,消极应付。 

  课改成败,系于教师。此次新课程实验,不仅仅是验证课程标准和教材,更重要的是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锻造一支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教师队伍。因此,整个实验过程不是教师按照专家设计的图纸进行施工的过程,而是一个开放的、民主的、科学的探索过程,教学方式、学习方式到底怎么改,没有现成的答案,要靠广大教师在实践中摸索解决。 

  现代教师所面临的挑战,不但具有高度的不可预测性与复杂性,而且越来越找不到一套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应变办法。因此,教师只有随时对自己的工作及专业能力的发展进行评估,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保持开放的心态,把学校视为自己学习的场所,在实践中学习,不断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进行研究、反思,对自己的知识与经验进行重组,才能不断适应新的变革。这是身为教师者工作、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学校生存和发展的需要。 

  现代学校应该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学习型组织 

  有专家认为,所谓学习型组织,就是充分发挥每个员工的创造能力,努力形成一种弥漫于群体与组织中的学习气氛,凭借着学习和个体价值的实现,组织绩效可以大幅度提高。把学校构成一个学习型的组织,这是学校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 

  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终身学习的时代,在现代社会中,对于一个人来说,学习是生活、学习是工作、学习是一种责任,学习是人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养成时时、事事、处处学习的习惯。“只有学习精彩,生命才会精彩;只有学习成功,生命才会成功。”教育部基础教育司有关负责人指出,任何一项改革,都不可能事先把教师培训好了整装待发,教师的成长是与改革的深化和发展联系在一切的,教师在改革的过程中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更新教育观念,变革教学方式,改善教学行为,实现专业水平的提高。课程改革的实践表明,以校为本的教师培训最为有效。 

  在我国,以校为本的教师培训有着十分重要的价值和推广前景。所谓“以校为本”的教师培训,就是专家、理论工作者、教研员等以先进的教育理论为指导,对教师的教学进行诊断与评价,研究与分析,在此基础上所实施的培训。这种培训是教师培训的主要方式,不能把眼光总盯在外出学习,应当积极提倡——学校即研究中心,教室即研究室,教师即研究者。要充分利用本地资源,发挥学校教师集体的智慧,提高培训的质量和效益,实现培训资源共享;要加强教师与教师、学校与学校之间的沟通与合作,并形成长期有效的机制。只有这样,才能使学校具备研究的职能和能力,形成自我发展、自我提升、自我创新的内在机制,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学习化组织。 

  让参与式培训在教师中掀起“头脑风暴” 

  课程的最终实施者是教师,学校发展的动力是教师,教师观念的转变是一个长期艰苦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正如一位校长所言,通识培训把表层的土刨了一下,下面的土还非常坚硬,根深蒂固的东西要打破,是要下一番功夫的。要把新的理念转变为教师的教学行为,需要教师积极主动地参与。 

  为此,积极探索“参与·分享”式等双方积极互动的培训模式,以全新的理念和模式对教师进行全员培训、全程培训,显得至关重要。 

  传统的培训,形式上大多是讲座辅导,内容基本是从理论到理论,但教师最渴望的是如何将理论落实到实践之中。如今,在广大实验区,一种新型的培训模式正在形成,“自下而上”的培训、“互动式”培训、“参与式”培训、“实战式”培训受到教师们的热烈欢迎,“自主、合作、探究”成为教师培训的主旋律。内蒙古乌海市海勃湾区开展课堂研讨、即席指导,将培训地点设在课堂,一边教学,一边研讨。培训者先亲自上课,然后结合实践讲理论,一会儿给教师讲,一会儿给学生讲,将新课程的理念通过课堂直观地表现出来。还有的请教师先讲,针对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培训者走上讲台,组织教学,进行即席指导,引导教师讨论,整个课堂变成一个学习与交流的场所。 


展开全文阅读
  在这里,没有传统意义上的“教师”和“学员”,大家都是平等的参与者,教师不再把自己当作被动的受训者,而是积极主动地参与研讨。讲座学习也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不再单纯讲理论,而是分析案例,在案例中让教师潜移默化地接受理论。这种全新的培训,构建了一种新的学校文化,为教育管理者与教师搭建了平等对话、交流的平台,使教师们受到空前的锻炼和提高,教育观念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还有的实验区选择适合互动、合作式学习活动的场所,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引导培训者在活动中交流、反思,实现自我提高。大课堂变成了五六个小组,每个小组6个人,桌上摆放着彩色笔、大白纸、胶带和剪刀。每个人都将自己对新课程的理解和困惑拿出来,在相互追问中找到解决问题的答案。这种培训方式,在教师中掀起“头脑风暴”,教师们亲身感受到“参与式培训”的神奇魅力。 

  建立“以校为本”的教研机制 

  研究表明,教师真正的成长不在于岗前培训,也不在于过程中的脱产培训,教师能力的显著提高是在教学实践中。新的教育思想,必然在教育教学改革的实践中产生;新的教育观念,也只有在教育教学实验的探索之中逐步确立。 

  当前,国内外教育改革普遍认同的两个观点是:一、教师事关重大;二、改革最终发生在课堂上。我国众多优秀教师的成长无一例外地显示,在“课堂拼搏”中“学会教学”,是他们获得发展的重要历程。 

  由此可见,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把教师的教学实践与研究、在职培训融为一体,使它成为促进教师专业持续发展、能力不断提升的过程。建立“以校为本”的教研机制,这是一个亟待深入研究的问题。 

  目前,一些学校以课程改革为中心的教研活动相当薄弱。多年来,教师参加教研活动有很强的依赖性,亟待建立自下而上的、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学校是课程实施的最基本的单位,教师是课程实施的最重要的队伍,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的建立,将对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起到推动作用。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有关负责人指出,学校是建立以校为本教研制度的主体,校长是第一责任人,校长要成为校本教研制度的组织者与领导者。 

  当前,教师的在职教育形式多样,一般是短期课程、单元式研究、教学观摩和研讨等。不可否认它们的作用,但所有这些都要面对理论到实践的转换问题。实际上,大部分教师在这类培训后都很难把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运用到日常课堂上,在理论与实践的转换上,有一个很难逾越的鸿沟。这种困惑长期以来困扰着教师。但教师普遍认为“教师之间的广泛交流是提高教学能力最有效的方式”。一项研究发现,教师在培训时,如参与校内同事间的互助指导,有75%的人能在课堂上有效应用所学的内容,否则只有15%的人能有同样的表现。 

  目前,一些国家和地区正在推广这一方法,但同时也发现了不足,即有了同事间的互助与横向支援,但缺少了纵向引领,尤其在当前教育大变革的时期,如果没有先进的教育理论的引导,会在同一水平上重复。由此他们提出,研训一体,管训结合,更有利于教师的成长。专家、优秀教师和自己一起备课的方式最受欢迎,收获最大。教师认为:“理论是我们最缺乏的。”教研员说:“指导教学要避免盲目性,看来补上课程理论这一课迫在眉睫。”教育家提醒:“要引导教师学会理性地思考教学问题,不要小看理性思维。” 

  学校成功的内在机制,在于建立一个高水平的教学研究集体,确切地说,就是教师通力合作形成的支持教与学的氛围,有了这样的氛围,才能形成改革的力量。以往更多地关注教师的自治和个人发展,如今,在新课程背景下,应当强调同伴互助和合作,教师之间建立积极的伙伴关系,建立一种新的促进教师合作、发展的学校文化,形成宽松的环境和开放的氛围,加强教师之间以及在课程实施等教学活动中的交流与对话、沟通、协调与合作,共同分享经验与成功。 

  教师要增强研究意识,养成理论学习和实践反思的习惯,不断提高研究和解决教学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课程开发和建设的能力,使日常教学工作和教学研究、教师专业成长融为一体,形成在研究状态下工作的职业生活方式。 

  应当在教师集体中形成一种研究的氛围,帮助每一位教师制订专业发展计划,进行个案研究,促进教师不断反思,使课程改革与教师的专业发展结合起来。教师要根据课程改革的目标,结合学校和个人的实际情况,选择和确立研究课题。结合日常教学活动,围绕某一典型案例或教学细节,用新课程的理念和观点进行剖析,这样,教研就不再是简单的备课,而是研究问题,这应当成为教研活动的新亮点。 

  教师如何成为具有自觉改进意识与自我提高能力的专业人员?专家认为,当前,最需要做的是反思教学与行动研究,反思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回顾”,而是思考、反省、探索和解决教育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它具有研究的性质。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由单纯的教学者成长为研究型、专家型的教师,由“传道、授业、解惑”者变为“学习型”教师。 

  行动研究,是立足于教学的研究,是教师通过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所进行的研究,其特点可概括为“教师在教育教学中,通过教育教学,为了教育教学”的研究,这种研究是从问题出发,从教师的需求出发,这种研究并非在教学之外另外抽出时间来做研究,而是留心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并设法解决,解决的过程就是教学研究的过程。那么,什么样的问题值得去研究?应当从问题到课题,自下而上形成课题。教师一个人解决不了而且短期内解决不了的,以课题为龙头组织起学校的研究团队,进行集体攻关。 

  教师的研究能力,首先表现在对自己的教育实践和周围发生的教育现象进行反思,善于从中发现问题,从而改进自己的工作并形成理性认识。一套好的课程方案,只是一个平面的蓝图,只有落实到课堂教学中,才能变成鲜活的、富有生机与活力的课程。因此,教师将先进的教育理念变为教学行为,将所学到的专业知识与技能运用于教学之中,改善教学,从而促进学生的发展。这就是研究的成果,是最重要的成果,最有价值的成果。 

  建立与新课程相适应的教学管理制度 

  为保证新课程的顺利实施,应当探索一种新的教学管理制度,一句话,建立一种新的教学秩序。以往为什么会出现“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原因是教学管理模式未改变。 

  那么,什么样的教学管理有助于激发教师的主体性、积极性、创造性?答案只有一个——赋予自主权。因此,要建立教学管理新机制,赋予教师自主权,激发教师的主体性、创造性。教师在教育过程中,需要有很大的自主性,不应该受拘束与模仿他人或服从他人,教师应该有机会在工作中发挥自己的主见,做出自己的决定。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副司长朱慕菊指出,要建立以校为本的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机制,创造有利于教师研究的氛围,使教师有机会对改革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公开而自由的讨论,鼓励思维的独立性与创造性,加深教师对改革目标的理解。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是作为研究者、作为主人来参与的,带着疑问与困惑,进行理性的思考,而不是被动地接受,不应该以任何形式、任何权威来压制教师个人的专业见解。教师是在由社会发展所牵动的教育改革当中,通过批判性的反思,做出新的选择。在这个意义上说,这样一个动态的过程,必须是以校为本的,对教师来讲,这是一个不断成长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教师、教师与管理者之间的沟通、交流、对话,显得尤为重要。在教育变革的过程中,教师承担了巨大的心理压力,对教师应当给予帮助,给予宽松的环境。 

  关于制度建设,专家认为,首先是理论学习制度,专家提醒:“要引导教师学会理性地思考教学问题,不要小看理论思维。”理论的指导是促进教师专业提高的有效保证,这种理论学习,更加指向实践中发生的真实问题。其次是建立对话交流制度,进行信息的交换、经验的共享、深度会谈、专题研讨。三是建立课题研究制度,形成浓厚的学术研究氛围。 


展开余文
  如何从制度上保证研究,许多实验区都进行了有益的探索。福建南安市建立了新课程研讨制度,确定每周六为“新课程教研日”,开展形式新颖、实效性强的教学研讨活动,以学区、校为单位总结、交流、反思本周教学情况,思考、研讨下周教学内容。如集体备课、教学研讨、教学观摩、说课、评课、教学反思与交流、案例分析、问题会诊、教师与专家对话、专题研讨、教育沙龙等。在观念的碰撞与交流中达成新的共识,在实践与摸索中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南安市还建立了局机关干部、市级教研员与学区、片挂钩制度,设立“校长课改讲坛”、“教育改革创新论坛”,要求教师每周做一次教后记、提供一个典型个案、上一节研讨课、建立学生成长档案记录、提供一个研究的问题等,举办教学开放周、学科教学观摩研讨。同时,规定教师参加教研活动计入继续教育学时,教研工作作为新课程实验评估的主要条件之一,通过这些制度保障,使教学研讨活动扎扎实实地开展起来。 

  武汉市武昌实验区通过“主题月”活动,抓住共性问题,进行全员学习,针对“课堂教学与学习方式的变革”、“课堂教学与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等主题,开展群众性的说课、评课、议课,通过“我讲我的故事”,教师们把自己在变革过程中的体会、感悟、思考、变化以讲故事的形式现身说法。 

  课程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方方面面,还应当协调好教育系统各职能部门的关系,整合各方面的力量,为课程改革提供条件和保障。同时要争取各级教研机构和教师培训部门的支持与指导,加强与院校、科研机构的联系与合作。 

  [新闻背景] 

  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整体规划,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工作于2001年秋季在全国38个地区开始。2002年秋季,新课程开始在省级实验区进行实验,全国大多数地(市)级都有一个县(区、市)作为各省的省级实验区。省级实验区将覆盖530余个县(区、市)级单位,参加实验学生达870万人,约占同年级学生总数的18% ̄20%。由此,新课程进入由点向面过渡的关键阶段。2003年秋季,实验规模将进一步扩大,在全国范围内,起始年级使用新课程的学生数将达到同年级学生的35%左右。届时,将有更多的教师投身于新课程实验之中。 
 

标签:教学论文 新课改推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廉价表扬可以休矣
下一篇:个别谈话技巧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