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学文摘教学论文
阅读:856  
标签:教学论文
俾善读书,其功至伟


  

俾善读书,其功至伟

——阅读教学改变思路之思考  

西安市教研室 吴疆

 

 

  阅读教学的最终目的,应是让学生乐于读书和善于读书,但由于许多原因以致阅读教学收效甚小。而忽视了对学生的研究,教学中常常违背学生阅读心理,不能不说也是非常重要的原因之一。
  国外阅读学研究中有一种称为“杰克现象”的,是说一个叫杰克的学生,父母埋怨他过分地迷恋阅读,简直到了如醉如痴的地步。一张旧报纸,一份杂志,一纸什么说明书,甚至一页广告都可能使他百看不厌。然而杰克的语文教师却反映,杰克是一个缺乏阅读兴趣的学生,杰克常常抱怨课文太没味道,不精采,没意思而难以卒读。类似杰克这样的学生并不是少数,究竟应当怎样认识这种现象?它对阅读教学有多么大的意义呢?国外有位叫卡罗尔的阅读学家认为:杰克在家的表现并不是阅读兴趣浓厚,但也不是教师所反映的那样“阅读冷淡”。这是因为阅读心理意义上的阅读兴趣,是指从事阅读活动主动性的心理倾向,是对阅读材料的内容和意义进行积极探究的心理倾向。杰克的嗜书不是这样,他并非对读物和阅读活动有兴趣,而只是借此聊以打发时

光而已,这和人们排队时读读报纸和旅客在候车室、在列车上读些新奇的杂志一样,都是借以消磨时光的方法。然而杰克消磨时光的方式,不是采取了下棋、打扑克,也不是闲谈或者玩别的什么,而是阅读他所能见到的一些读物,这不能不说他对这些读物是有着一定的“兴趣”的。那么这又是一种什么“兴趣”呢?

  原来阅读兴趣分为直接阅读兴趣和间接阅读兴趣。直接阅读兴趣指由读物或阅读活动本身引起的阅读兴趣;而间接阅读兴趣是由阅读活动目的、任务引起的兴趣。杰克对读物有偏好,稍加引导便可促使他的“直接阅读兴趣”。所以说杰克无阅读兴趣是不公平的,当然杰克离自觉主动的“间接阅读兴趣”还是很远的,所以他父母的反映也是不对的。

  常常可以看到这样的现象,同一作者的同一作品,放在课本以外,可使学生津津乐道,爱不释手;但一入选课文,一到课堂上其精采非昔了。“课内海明威没有课外的海明威精采”,这又是中学生常见的阅读心态。

  有人做过这样一种试验,找同一篇文章,甲班只要学生阅读,不做什么要求;乙班要求阅读后划分段落、归纳中心、抄录词语等。事后调查,甲班学生中对文章阅读表示“有兴趣”的人数要比乙班高得多。有意思的是事后设计了同一份试题(知识能力仅限于本文)进行测试,除字词一项乙班较好外,其余试题成绩两个班竟相去无几!然而两个班的成绩都不高。

  看来,阅读教学提高效率,要面对以上事实,只有努力克服“杰克现象”,改变课内海明威的“困境”,才会有出路。这就要研究这种现象,促使学生的直接阅读兴趣并使其转化为间接阅读兴趣,这样我们原来惯用的教学思路已经不适应了。然而还有一种情况,迫使我们不得不改变阅读教学的思路。

  原来语文学科的教学另有一种特殊情况。章熊先生说过这样一段话:各门文化学科都是“教而后会”,唯独母语(语文课)能够不“教”而“会”……如果说通俗一点,其他各门文化学科的学习都是“从零开始”,语文课却不是这样,对于一篇课文,哪怕是文言文,也大都是“似曾相识”。(《谈中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忽视这一事实的教学设计是随处可见的。不考虑学生的需求,主观设计一套程序,从作者、时代、字词到段落中心,或者是从头至尾按结构或内容分析公式、条条让学生抄记,或者是习惯于把课文意义看成是固定不变的,老用同一个调子、一种方法、一个结论……且不说这种生硬、死板的教学方式令学生感到窒息,光是这种处处“从零开始”的做法,就够学生烦恼的了,哪来的兴趣可言。试想一篇课文钻研什么,掌握什么,全由教师主观而定,这就难免有许多不是实用的,不是学生需要的。加上教师巨细无遗的讲析,学生不读自明,无“思”自通……课文阅读时强烈的期待心理无法形成,自觉性就难以发挥。

  鉴于上述情况,提高阅读教学效率,除了要研究“杰克现象”,研究“课内海明威 ”,还不可忽视语文课不是“从零开始”的事实。阅读教学不仅要调动学生的直接尤其间接阅读兴趣,还要考虑切合学生实际的、实在有用的知识技能,这里不仅有内容也方法问题。以下就如何调动学生阅读兴趣谈一点认识。

  怎样促使学生的直接阅读兴趣,并使其能转化为间接阅读兴趣,将被动阅读转化为动阅读,看来,不可忽视学生主动阅读心理过程形成的研究。 现代阅读学认为,阅读不只是简单的信息输入,重要的是对信息进行加工、筛选, 使之与阅读者头脑中已经储存的信息相互联系和重新组织。也就是说,阅读事实上是一 种吸收和转换信息的心理过程,显然必需采取主动性的阅读心态才能完成。 使读者进入主动阅读状态有两个方面的必要条件:一是“问题驱动”,二是“主动 介入”。所谓“问题驱动”,是使阅读者带有解决问题的需要,进而还会产生悬念般的 阅读期待,从而产生迫切的阅读动机。只有在这种情况下,阅读者不仅增强了阅读过程中的理解、记忆和推理等思维活动,同时这种“问题驱动”还可以增强阅读的指向性, 即对材料的形式、内容、意义进行探索。这样就能克服凭兴趣出发盲无目的的阅读心境 。最为重要的是在这种“问题驱动”之下,阅读者即便是碰到有一定难度的、不合自己 口味的读物,也能坚持读下去,较全面、合理地吸收各种知识营养,这正是语文教学最 需要的阅读心境。

  从教育方式上讲,“问题驱动”也应是行之有效的一种。

  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把人类教育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师徒制”,学生只能重复教师的言行,老师怎么说学生怎么做;老师反对什么,学生也一定要反对什么。第二类是“课程制”,即把对学生的要求具体化为各类课程,当学生按规定学完一定课程,并通过考试便万事大吉了。第三类是通过一系列的提问、对话,对学生的既有观念提出质疑,为了寻找合理答案,学生不得不进行更进一步的反省,为自己的观念寻找根据。然后又会有新的质疑,学生又得为自己的根据寻找更新的根据……在这样一个相对的“无穷无尽”的过程中,学生的心智被充分地调动起来,渐渐地懂得了如何从事物的表面进入它的核心,并且能学习如何区分真理与谬误……雅斯贝尔斯认为前两类方式尽量回避在心智上进行艰苦而孤独的努力,企图依靠老师或课程来一劳永逸地解决一切问题。别的先不说,单是从阅读心境上讲,前两类情况下学生是受压抑的。而第三类学生是处在积极的阅读心态中,调动起了阅读、思考的兴趣,这和上边谈的“问题驱动”原理完全是一致的。所以雅斯贝尔斯说这第三类方式是最符合人类求知本性的教育方式。值得一提的是并非从零开始的语文课教学更应很好地研究如何运用这第三类“问题驱动”教学方式。因为学生在初次阅读完课文(预习),已形成了许多固有的“观念”,如何引导他们验证、深化,这也正是阅读教学中未能很好解决的难题。


展开全文阅读
  现在再来说说主动阅读的第二方面必要条件“主动介入”。这是指在阅读过程中,读者应当充分地淋漓尽致地融入个人的情感、生活体验、价值观念以及知识结构,所谓“为我读书”。西方接受美学认为“主动介入”的阅读心理过程是“投入—参与—个性化”,这和我们一贯用的阅读操作程序“认知—理解—鉴赏”是不相同的,其明显的区别在于前者强调“主动”。

  读者全身心的投入、参与,就能够充分调动读者自己的知识、思想、情感,能与作者一起完成阅读审美,然而这一心理过程又是符合我国传统审美思想的。古代孟子的“以意逆志”,近代朱自清的“以己意己志去推作者之志”,都是说的这种积极的参与。阅读审美学认为:文本是处于潜在状态的,其意义的生成与开发,有待文本与作者的“双向交流”,因而优秀作品是不会把话说尽的,往往要留下“空白”,召唤人们参与其中去“填补”。正是由于有了读者的“再创造”,这样很自然地赋予作品更多的意义和解释。我们以为学生阅读也应同此理,至少不应是被动地直映作家、文本和老师以及教学参考书上的固定“见解”。当学生“参与”其中,把自己的主观认识注入到课文(文本)中去,这就又构成了课文意义的一部分。这是最有意义的阅读效果。

也有人主张读书时,在学以致用的同时,多些自己。有时读书时并非为了所用,而求其阅读时精神之愉悦。因为精神境界的高低并不在于书读得多少,而在于书读得是否有自己,多些自己,素质就会高。古人所谓“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也

就是指这种阅读心态。 

  这些给我们的语文教学提供了一条新的思路。因为学生日常生活中,更多的阅读正是需要这种心态,而不是语文课上所教授的那种有众多目的要求的阅读方法。既然阅读教学的最终目的是教会学生爱好和善于读书,那么就应当重视惯常运用的阅读心态和方法的教学。

  至于“个性化”原则不只是“为我所用”,最主要的是对读物要作出充满个性色彩阅读评价,这就更不易做到了。

  由于我国的个性研究一度是禁区,长期以来忽视个性教育。学生从入学起,老师和程要求于学生的是“高度统一的标准”,别说课文的理解,就是朗读课文的节奏、调都是一式一样的。我国一些教育实际工作者早就指出了,“计划经济体制下教育最大

的弊端在于忽视个性发展,在于教育目标共性与个性关系上的严重失衡”。这在语文教学中尤为突出,比如不少教师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至少还只是局限在“主题思想”上,而且又是依据教学参考书上的“标准主题”。

  若是阅读教学能顾及学生心理需求,符合主动阅读心理,学生能学会选择和利用表明重点的概述句、标点和强调符号之类的信息,学会主动地筛选、概括和提炼,学会对比联想、推类思考等方法,同时又能形成自己对课文的评价,那么这样的阅读,不仅有助于获取知识、发展智力,还将促进学生的个性、气质、人格、精神的发展。这中间教师鼓励、尊重每个学生的阅读评价是至关重要的。

  将来学生在社会化过程中对个性的要求会越来越强烈,因为鲜明的自主发展个性是创造的前提。只有学生的千差万别都受到教师精心呵护的时候,学生才能不拘一格地健康成长。

  综上所述,阅读教学要提高效率,不可不重视对学生的研究,迄止今日单就语文学习方面讲,对中学生较全面、细致的调查、研究还不是很多的,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失误。随着这个问题的逐步解决,不能不引起阅读教学思路的改变。

               摘自:《中学语文教学参考》1995年第5期

 

 

  

 
标签:教学论文 俾善读书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高三作文训练初探
下一篇:论中学文言文阅读教学的几个问题(三)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