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育新闻教师随笔
阅读:1954  
标签:教师随笔
师生同考带来了什么
                        中国教师报     2003-03-06     

 

    “光明网”2003年2月7日,发表了一篇题为《临沂河东区“老师变学生”, “随考制”拉近师生感情》的报道,山东临沂河东区的2000多名教师以普通考生的身份参加了与学生“同场、同卷”的随考。据说这次考试在老师当中引发了“不小的冲击波”,而临沂河东区教育局的领导则认为:信息时代的学生,无论是获取知识信息的方式、速度,还是掌握知识信息的数量、质量,都有可能超过老师。“随考制”可以催发教师的“自我觉醒”,以海纳百川、兼容并蓄的知识与胸怀,赢得主动,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拉近与学生的距离。

让教师做到知己知彼

■ 屈鸿霞

  我所在的城市没有实行“师生同考”,可是我参加的全市高中教师考试,形式和学生考试一样,单人单桌,设两人监考,并且增加了电子监控设备。考前广播里一再声明:凡作弊者,必通报全市。试卷是高考模拟题。一进考场,我就觉得自己是个学生,那气氛、那心情体会的真真切切。有些选择题,得反复琢磨才能判断出正误。我就思忖:学生会从哪个角度考虑?作文会从哪几方面构思?虽然,平时备课也在“备学生”,但是绝没有像在考场上那样明确地意识到自己教学方面的不足,例如讲课速度太快,训练时要求学生一分钟必须答一道题等等。 

  因此,“师生同考”是对教师的一种挑战,能使教师知己知彼,知教知学,不断提高自身业务素质,把最优秀的教学设计呈现给学生。同时通过考试,也能考出老师的自尊和自信,亮出自己的水平。

“师生同考”之弊

■ 何碧峰

    首先声明,我并不是惧怕这种考试,因为作为一名高中语文老师,每年的高考卷、每次带高三时的模拟卷以及期中期末考试卷,我都要认真地做,自己的斤两自己最清楚。老实说,我未必每次都能胜过学生,但我想,即使我的分数比最优秀的学生低一些,但他们能理解老师,不会因此看不起老师。所以说,我对“同考”的做法有不同意见,不是怕“压力”,不是怕“丢面子”,不是怕“有失师道尊严”……

    就算是怕“有失师道尊严”,不是怕学生看不起,而是反感实施“师生同考”的当权者。因为说穿了,之所以推行“师生同考”,是因为当权者首先把全体教师假定为不努力拉磨的驴,所以,他们得扬起手中“师生同考”的鞭子——不努力拉磨?让你难堪,让你下岗,让你没草吃!

    所以,从本质上看,“师生同考”是对全体教师的不信任,是对教师人格的不尊重——此其弊之一。

    竞争的社会离不开考试,学生需要考试,成年人需要考试,当然,教师也不能逃避考试,这一点毋庸置疑。但考试的内容、考试的特点显然有别。学生考试,是基本知识基本能力,考查思维的敏捷度。相比较而言,教师的考试,应该更侧重教育的方式和方法,讲求思维的深度。做一个类比,谁都不会要求教练员同场竞技,谁都知道挺着大肚腩的教练不可能比运动员还更“动若脱兔”。教练员的能力以运动员的成绩说话,教师的水平也应该以学生的成绩(不仅仅是分数)来说话。教师承受的“考试”已经很多,学生成绩、学生给老师的评分、年度考核……种种“考试”都堪称严格,还不够吗?“师生同考”,势必使老师相当一部分精力投入到应考中,却没有更多的时间投入到教育教学方式方法的研究中。

    所以,从效果上看,“师生同考”,就是要把教师赶往“教书匠”的胡同,而不是引向“教育家”的大道——此其弊之二。

    考试的成绩表现为分数;分数,有高有低。于是乎,高分低分就成为了衡量一名教师好坏的重要标准。实际的情形呢?分数太低者固然不是好教师,但分数高者,也未必是好教师。在知识水平大体相当的情况下,好教师更需要教育技巧、表达水平(口才)和人格魅力。深圳某重点中学招考高中数学教师,使用的是一套模拟试题。应试者众多,且其中不乏高手,但结果,最高分为137分。但同样的题目,该校高三学生多人在140分以上,其中还有满分。是这些老师水平不如学生么?我绝对不这样认为。主要原因是老师的思维不及学生的敏捷,在规定的120分钟内,学生得分高并不奇怪。如果学生不明白这些,就会沾沾自喜,就会看不起老师,就会伤了老师的心。这对分数稍低的老师是不公平的。

    所以,从危害上讲,“师生同考”很可能会挫伤优秀教师的积极性,摧毁一些分数略低的普通老师的威望——此其危害之三。

    至于这样的考试耽误期中期末老师宝贵的时间,直接影响教育教学,动用众多人力物力,等等,只能算是弊之四、弊之五了。

特定环境下具有特定作用

■ 申屠待旦

  “师生同考”是否好事,这首先要看采用它的目的何在,如果说为了更好的了解学生,采用这种形式并非不可。从现状来说,一年内,学生要经历大大小小的考试数十次,而有些学校出的试卷难度很难降下来,平均分在70分以上的科目很少,特别是模拟考试难度往往大于高考,很多教师认为只有严格要求,才能在高考时轻松应试。而且,许多学校并非自己命题,照搬全国知名学校的试题,或者采用网上的考卷。这种脱离实际的考试,很难起到检测、评价、鼓励的作用。对脱离教学、难度较大的试卷,学生成绩自然不理想。而对考试的结果,有的教师大发脾气,有的教师则增多考试次数,很少能从自身的角度寻找原因。针对这种情况,引导教师“师生同考”,能促使教师反思,能让教师通过角色的转换来了解学生。因为,即使是优秀的教师,也无法保证自己的考试成绩胜过尖子生。教师对照自己与学生的的失分情况,能够更好地找准失分的原因,并拿出解决的对策。当然,“师生同考”并非是了解学生的最好办法。因为,现在的考试最能反映的只是知识掌握情况,学生的综合能力很难通过考试反映出来,作为教师不仅要了解学生的智力,而且要了解学生的其他能力。考试不是目的,只是教学工作的手段之一,为此,不能把考试的功能扩大化,更不能把“师生同考”的作用扩大化,我们应该真正做到一切为了学生,就要通过多种途径了解学生,比如观察、提问、交谈、家访、研讨等形式,而不是要求教师同考。


展开全文阅读
    如果说“师生同考”对教师有“冲击波”,这“冲击波”主要是针对那些视考试为宝,对学生频繁考试,以考试来衡量、评价学生的教师而言。而对那些教学观念先进、教学对策多样的教师来说,如果以行政手段采用师生同考,反而会带来负面影响。因为,为了保证自己成绩胜于学生,教师会为应考复习消耗精力。本来考试具有局限性,学生对此已经苦不堪言,现在让教师也来承受,这自然是不明智的。“师生同考”最多只是让教师来体会一下考试的烦恼,而不能形成制度。

    必须明白,师生同考不能当做新事物来看待。是否愿意参加“师生同考”不能作为衡量教师是否有爱心的依据。教师是否有爱心,看他是否热爱教师这个职业,看他是否尊重学生、了解学生、关心学生。只有尊重学生才能很好地了解学生,只有很好地了解学生才能很好地关心学生,只有很好地关心学生才能很好地教育学生。“师生同考”只是了解学生的途径之一,而不是惟一的途径。老师对学生的考试成绩关注多了,而对学生的观念、态度、兴趣、爱好、个性、能力等方面关注就少了。有人要说,“师生同考”不正是观念的更新,制度的创新吗?这种理解是片面的。是否是新观念、新制度必须符合邓小平的“三个面向”教育理论,必须符合素质教育的精神。而“师生同考”只是在肯定考试的功能上做文章,只是把考试的作用迁移到教师身上。显然,教师与学生是两个不同的角色,特定的角色应该有特定的要求。学生要学会学习,而教师是应学会教书育人。而学会教书育人,同考制并非最佳的选择。如果通过行政命令普遍推广这种制度更是不妥。作为行政部门应更多地从观念上引导教师,加强制度创新,来激励教师提高素质。

    总之,我们并非否定师生同考在特定的环境下有其特定的作用,如果教师自愿通过这种形式来了解学生,反思自己,也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方法。但它的作用是有限的。并且要注意师生同考带来的负面影响,不宜通过行政手段普遍推广。

教学改革应该维护教师心理健康 

■ 李观伟

    有些地方的教育主管部门的领导对教师有一种强烈的“不信任感”,你说你努力工作了,成果在哪里?不用分数卡一卡你,你能有那么高的自觉性?不用成绩来评议排队,怎么把你们分出三六九等?不将你们分成三六九等,我作为管理者还有什么权威可言? 

  殊不知,教育教学工作是一个特殊的行业,它的最终目的是培养人,而人的成长周期长、见效慢、内隐性强,很难在短时间内、用量化的方式进行定性定量的分析。如果硬要这样搞,那只能是用“政绩心理”、“炒作心理”来分析。其结果只能是使教师在“符合教育规律的长期的教育教学行为”和“不符合教育教学规律的片面追求分数和升学率”之间徘徊、矛盾、迷惘,造成教师当中普遍存在的“分裂的人格”。近年来许多出于老师的“爱”的“体罚”和“变相体罚”就很说明一些问题。 

  有些学校实行“教师聘任制”,对教师一年一聘,如此短的周期,能有什么教育教学成效?只能是“扎扎实实地抓一抓应试教育”了。 

  有些地方在每年的教师“考评”当中,规定所教班级的学生成绩占教师考评成绩的60%(甚至更高),虽然这不是评价老师的“惟一的标准”,但却是“最重要的”和“起决定作用”的标准,在这种评价体系之下,教师不“抓”学生,不将压力“转嫁”给学生,还有另外的选择吗? 

  有些学校为了督促老师提高教学基本功,在教学楼的前面竖起了一块大黑板,给每个老师划定了一块区域,每天要求老师在上面写几个粉笔字,然后让学生来打分; 

  有些学校在各个班级安插“校长助理”,负责监督老师的上课下课是否迟到、早退,是否体罚学生,是否与学生闲谈,是否布置作业; 

  等等,等等…… 

  在这样一种充满了“猜忌”、“片面”、“急功近利”的心理氛围中,老师们的心理健康又从何谈起?难怪有些媒体报道说,有50%的教师有心理问题,我觉得在有些地方这个数字恐怕还是一个比较保守的估计。 

  而今河东区搞的“师生同考”是否也是这种性质?是否考虑到了教师的心理健康维护?不得而知。

“师生同考”不解决任何问题 

 

■ 刘宏宇 

    学校这个地方,是用来教育人的。所以,有这么一句话“学校无小事,事事皆教育”。我实在想不通,这样的方式,能够对学生起到怎样的教育效果?用来表示师生平等,让学生觉得老师是自己的朋友吗?完全不用采取这种方式。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的建立,是要靠老师用爱心浇灌的。并不是一次两次的“同考”就可以解决问题的。

    既然是考试,就有两种可能,要么考好,要么考坏。作为老师和学生同场竞技,怎么才算好?当然要数一数二,特别是自己所教的学科,一定要数头名。也许,你会用“弟子不必不如师”之类的圣人之言来反驳我,但是,设身处地地想一想,如果你是学生,老师与你同场考试,成绩不如你。你会怎么想?你会去想弟子不必不如师吗?有两种情绪,是不可避免的,要么骄傲,要么瞧不起老师。能够正确看待这个问题的学生,能够想到“弟子不必不如师”的学生能有几个?由老师成绩不理想所引发出的学生的这两种情绪,哪一种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利呢?就算是学生可以正确看待这件事情,那么对学生的成长又有多大的益处呢?

    如果老师成绩顶呱呱,又能说明什么?让学生对你佩服得五体投地?让学生把你当成神仙吗?可是,大多数学生也许不会这样,他们会说:“他是老师,考得好是应该的。”在他们的心中引不起丝毫的波澜。

    我们费了那么多的脑子,费了那么大的气力,收获的就是如此的教育效果,请问,我们还搞它做什么?不可否认,教师为了不失面子,肯定会在考试前拼命复习,会全面把握此学段各科教材,可是,为了达到这个目的,至于用这种方法吗?所以,我觉得,师生还是不同考的好。

推进素质教育不要哗众取宠

■ 王明祥

    临沂河东区教育局的领导对“师生同考”的看法表达了组织这次考试的原因、目的和意义,其目的在于:催发教师的“自我觉醒”,以海纳百川、兼容并蓄的知识与胸怀,赢得主动,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拉近与学生的距离。乍一看来确实是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的一个了不起的新举措,但是只要认真地分析一下就不难看出,这是一个毫无意义的、哗众取宠的花架子。 

    第一、从原因上讲,临沂河东区区教育局领导认为“信息时代的学生,无论是获取知识信息的方式、速度,还是掌握知识信息的数量、质量,都有可能超过老师”。这一论断犯了一个常识性的错误:诚然,现在的学生通过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可以获得比课堂上教师传授的更多更新的知识,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中小学生所掌握的知识信息的数量、质量,都有可能超过老师。因为稍有常识的人都知道,学生所掌握的学科知识几乎不可能超过与他同学段的正在授课的老师,当然某些聪明好学的学生也许会从其它渠道获得一些最新观点的只言片语,但不代表他所掌握知识的深度、广度就超过了他的老师。否则,我们的学校也早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这个论断的错误在于否定了掌握知识的过程其实是一个积累的过程,是需要花费相当长的时间和付出相当大的精力的。 



展开余文    第二、从目的上讲,认为“‘随考制’可以催发教师的‘自我觉醒’,以海纳百川、兼容并蓄的知识与胸怀,赢得主动”, 这一说法也欠妥当。让人觉得教师都是不思进取的,不进行知识更新的,只有通过这种“师生同考”的方式才能督促教师进行知识更新、观念更新,才能与时俱进。实际上,众多的中小学老师从踏上讲台的那天起,就在不断地进行学习、不断地进行知识更新、观念更新。凡在教学第一线的教师都知道,如果不进行知识和观念的更新,仅凭在学校所学的知识是难以胜任教学工作的。那种不思进取的人的确在教育系统中存在,但毕竟是极个别的,不能代表教师的大多数。全面推行素质教育也好,进行教学改革也罢,总是离不了绝大多数的教学一线的教师的亲身实践,而不能靠个别领导一夜之间想出的花点子。如果把广大教师都当做了不思进取的懒人的话,那素质教育将无法推行,任何教学改革都只能是纸上谈兵。 

    第三、从考试的意义和效果上看:果真能够“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吗?师生之间的距离是因年龄、学识、兴趣、爱好及其他们之间的特殊地位等等因素造成的,在中小学,一般来说,青年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近些,相处的融洽些;中老年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远些,他们要想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关键在于要有一颗不老的童心。请问,考试如何又能够拉近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呢?

    第四、抛开临沂河东区教育局领导口头上的官样文章来看这场考试,背后不外有这样两个动机:一、作为检验老师掌握知识的程度的标准。二、作为评判一个老师是否合格的标准。这其实是很可笑的。作为一个教师,如果连他所任学科的知识都搞不懂的话,还有什么资格任教呢?就目前的教育与考试而言,中小学生所接触的主要是基础性的知识,而基础性的知识大部分是要靠记忆的。从生理上讲,中老年人的记忆远逊于青年人,教师的记忆一般来说要远差于学生。所以,对于个别知识点的记忆,老师也许比学生差,这是很正常的,难道就可以因此说教师所掌握的知识面不广、深度不够吗?就可以以此来判断教师是否合格吗?教师比学生强就强在教师有丰富知识的积累,同时教师获取知识的渠道广泛——会利用工具书、会把已掌握的知识融会贯通,懂得更多的学习方法和教学方法。 

    因此,我认为“师生同考”不是在推行素质教育,这是实实在在的哗众取宠。 

简短发言

    我是一名高中生。我认为,“师生同考”是有意义的:第一、让教师融入学生的考试氛围当中,从而总结出对学生有益的经验;第二、可以让教师体会到学生考试时的心理状态;第三、有利于教师更好地把握试题方向;第四,给教师一种紧迫感——既为人师,怎能不为人师表。当然,不应该把教师的成绩和学生进行比较,只要教师自身明了就已达目的。并且,这种活动要搞出意义,也不能次数太多,2-4学年一次就够了。 

标签:教师随笔 师生同考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别让中小学图书馆成为“角落”
下一篇:教师必须注重教学反思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