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学文摘教学论文
阅读:2403  
标签:教学论文
学生怎样学新课程
K12专稿     2003-03-18     山东省滕州市教育科学研究所 蒋振远 

 

    学生是学习生活知识,学习生存在技能,学习生命意义的人。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之一。那么学生怎样学习新课程呢? 

    一、要采取新的学习方式 

    新课程强调的学习方式是“主动、探究、合作”,主动学习是指学生对学习有兴趣,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意义,不是“要我学”而是“我要学”;探究学习是指学生研究自己身边感兴趣的现象,是学生从未知到已知,亲身体验、感知学习与认知的自主探求的过程;合作学习是指学生以主人翁的姿态,在学习中同老师、同学和学校、社会之间的合作,通过合作学习交流使之相互认同、相互接纳,共同发展。 

    二、要掌握新方式的特征 

    1.主动学习的特征 

    ⑴参与学习目标的提出,自己制定学习进度参与设计评价指标。 

    ⑵发展各种思考策略和学习策略,在解决问题中学习。 

    ⑶有情感投入,有内在动力的支持,能从学习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⑷对认知活动能够进行自我监控,并作出相应的调适。 

    2.探究学习的特征 

    ⑴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让学生熟知进行决策、参与公民事务活动所需要的科学概念和科学过程。 

    ⑵学以致用,发展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⑶重视知识的获得过程。 

    ⑷全体参与探究。 

    ⑸探究学习不只局限在课堂上、学校内,需要走上社会,认识社会,参与实践。 

    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学生提出的问题一般都具有探究性,通过探求来提高学生的创造意识和能力。 

    ⑺激发学生深层次的兴趣。 

    3.合作学习的特征 

    ⑴尊重与欣赏他人,善于倾听他人的观点。 

    ⑵自信与创造,个性化地表达下降的思想。 

    ⑶互相碰撞,加强沟通,形成共识。 

    ⑷互相补充、支持与配合,拓展思维。 

    ⑸在互动中理解个人与集体智慧的价值。 

    三、要会用新的学习方式 

    1.主动学习 

    ⑴主动利用学习条件。在“个别学习”的基础上、参加“同桌学习”、“小组学习”、“全班讨论”、“学生执教”和“情景表演”五种基本学习组织形式。 

    ⑵主动利用学习的“工具”。即掌握学习内容的结构和学习方法的结构。 

    ⑶具有质疑问难的探究精神。掌握“两类问题”的学习方法,一类是自己已经弄懂、提出来考考别的同学的问题;一类是自己不理解或者有不同看法的问题。 

    2.探究学习 

     ⑴提出一个科学性的问题,但不是一个一目了然的问题。 

     ⑵收集证据,如收集资料、动手实验、进行调查等。 

     ⑶处理信息,提出解释。 

     ⑷求证过程。 

     ⑸获得认识并发表探究结果。 

    3.合作学习 

    ⑴互相支持、配合做到面对面的促进互动。 

    ⑵承担在完成共同任务中个人的责任。 

    ⑶在合作中有效的沟通。 

    ⑷对个人完成的任务进行小组加工。 

    ⑸对共同活动的成效继续评价,寻求提高其更有效的途径。 

    四、要积极参与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是最重要的学习环节,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必须积极参与。 

    1.在自学中 

    要弄清自学的范围、目标、要求、方法;迅速通读自学的内容;将自学内容理解的、未理解的理清;对未理解的进行深入的思考,以备合作探究时发表意见。 

    2.在探究中 

    要积极参加同学间的合作探究;提出有疑难的问题;认真倾听同学的见解、参与讨论;迅速接受自己未掌握的知识。 

    3.在研讨中 

    积极参与师生的共同研讨;认真倾听优秀同学的发言;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将本节课的知识点、及感受整理记录。 

    4.在练习中 

    练习时要动口、动手、动脑;独立、按时完成;积极提出下步学习的建议。

 

标签:教学论文 学生怎样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让考生有更多的知情权
下一篇:“五年四变”说明了什么?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