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学文摘教学论文
阅读:1245  
标签:教学论文
中学生阅读能力发展与培养
 

    

  

信阳师范学院  李宝峰 

 

  一、中学生阅读能力的构成

  阅读能力是顺利地进行阅读活动所必须具备的心理特征的总和,它是在阅读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它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结构系统。近年来,中外研究者一般认为,认读能力、理解能力、想象力、鉴赏力等是构成阅读能力的重要组成成分。

  1、认读能力

  认读能力就是学生对书面语言准确而快速的感知能力,具体指认知字形,认读字音、初步了解文字意义所表现出来的心理特征。认读能力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①视读广度。它是指阅读时视知觉范围的大小。视读广度越大则知觉单元越大,理解越完整,阅读能力越强。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视读广度随着年龄增长而逐渐增大。

  ②感知的精确性。它是指学生在阅读时能够正确辩认输入感觉器官的言语符号和它们之间的组合关系,并准确地将这些符号化为语义加以吸收。

  ③感知的选择性。它是指感知文字符号时,学生总是随着自己的思路,依据先前的信息预测后继的信息,并从冗长的文字符号中选择最精炼、最需要的语言讯号重组意义,不断证实和修正自己的预测结果。

  ④敏锐的语感。它是指学生迅速而有效地感知表层文字与深层内容的联系和统一。人的大脑和感官在接受语言文字信息时,是否能迅速地作出反应,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种感知能力的强弱。

  2、理解能力

  理解能力是指学生感知的书面语言符号经过大脑一系列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等复杂的思维活动,正确而敏捷地认识文章本质意义的能力。理解能力是构成阅读能力的核心成分。阅读理解能力有复杂的结构,主要包括理解词语的能力、理解语言构造(句、段、篇章思想)的能力、理解表达方法的能力和理解修辞格的能力。

  学生在阅读文章时,一般要经历由语言到思想、由形式到内容、由外表到内部、由部分到整体的理解,再进一步由整体到部分、由内部到外部、由内容到文章表现形式、由思想到语言的理解。只有经历了这样一个循环的心理活动过程,才是全面地完成了对一篇文章的阅读理解过程,才能真正认识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意义。

  3、想象力

  阅读想象力是人们在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根据词语所提供的间接表象,重新创造出新形象的能力。学生在阅读时,在初步感知课文内容之后,只有借助于丰富的想象力,才能在头脑中再造出文章所描述的人物、场景、情节、思想感情等,并把它们与现实生活和知识经验联系起来,使新旧知识之间相互触发,从而进一步丰富、加深对文章的感知和理解。想象力架起了抽象与具体、概念与实体之间的桥梁。

  4、鉴赏力

  阅读鉴赏力是指人们运用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阅读材料的思想内容、表现形式、文章结构、艺术技巧、写作风格等方面进行鉴别、欣赏和评价的能力。鉴赏能力是阅读能力发展的最高阶段,它直接关系到阅读的质量和效果。

  理解是从形式到内容,认识文章的意义,解决的是文章是什么的问题。鉴赏是从内容到形式,是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领悟文章内容的是非好坏和表达方法技巧的优劣高低,解决的是文章为什么和怎么样的问题。鉴赏也可以说是理解的进一步深化和提高。此外,记忆力、阅读速度等也是构成阅读能力的重要要素。

  二、阅读能力发展的阶段

  1、阅读能力发展的四阶段说

  Terry D·Johnson 在《阅读教学》一书中,提出了阅读能力发展的四阶段说。他认为阅读能力的发展要经历四个阶段:

  ①译码阶段。这是最低的机械水平,人们只是将文字符号翻译成口头的或与其相应的内心言语。

  ②字义阶段。人们只能理解文章表面意思。

  ③表述阶段。人们产生一种给他人讲述自己阅读所得的欲望。在讲述过程中,把自己的理解、感受掺进文章内容中去,给读物以新知的个性化的特色。

  ④评价阶段。这一阶段,人们的阅读往往具有自己的独特的、明确的目的。在阅读中和阅读后,往往能够冷静、客观地审查自己的阅读心得和收获。这种有目的的、理智的阅读活动是人类获取知识、创造新知的重要途径。

  2、阅读能力发展的三阶段说

  我国学者们一般认为,阅读能力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①积累性阅读阶段。学生在小学乃至初中一二年级,主要是通过在教师指导下的范文阅读和自己广泛的课外阅读来进行有效的积累。通过熟读背诵,学生既进行了字、词、句、篇等语言表达形式方面的积累,又进行了文章所包含的思想内容、语言知识和自然社会知识方面的积累。只有当这些材料有了相当的积累之后,才能逐步形成阅读能力。

  ②理解性阅读阶段。到了初三、高一年级随着学生思维能力的进一步发展,他们逐步在较全面、深入理解字词句篇的基础上,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进入到理解性阅读阶段。这种阅读水平的提高有一个由模仿到独立、由单项到全面、由浅近到深刻的分析综合的过程。

  ③评价性阅读阶段。高中二三年级,随着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进一步增强,对文章的阅读评价能力有了一定的发展和提高。阅读只有发展到这个阶段,才能圆满地达到阅读的目的。

  中学生阅读能力发展过程有一定的连续性,各阶段相互联系、相互交叉重叠,不能截然分开。上述阶段的划分,是为了更好地研究中学生阅读能力发展的规律,以便于在教学过程中,科学地安排培养的步骤和在各年龄时期的侧重点,从而取得更好的训练效果。

  三、中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

  1、自读与教读相结合,提高课堂阅读教学的质量。

  自读是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独立地钻研课文、理解课文。教读是由教师对学生作必要的启发、点拨和讲解,引导学生读懂课文并进行阅读训练。在阅读教学实践中,教读是为自读服务的。自读既是教读的基础,也是教读所追求的目标。一方面,通过教读,教师给学生以必要的讲解、释疑、示范和讲评,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掌握基本的阅读技能技巧和正确的阅读方法。另一方面,学生自读能力的提高,又强化了自己的主体地位,并给教师以反馈信息,从而使教师及时调整、改进后继教学内容、步骤、方法和进度,促进教读取得更好的效果。当然,自读要明确学习目标,深入钻研,积极思维,质疑问难,展开讨论。教师要在阅读方法、步骤、规范、心理训练等方面作合理的安排,让学生进行充分的练习和实践。自读和教读是课堂阅读教学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两个方面,二者缺一不可。


展开全文阅读
  2、教给学生科学的阅读方法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通常运用朗读、默读、速读、口头复述、背诵、精读、评析等多种形式对中学生进行阅读技能训练,不断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①朗读。它是阅读的最基本方式,是眼、口、耳、脑并用的创造性阅读活动。它要求学生在掌握语音、词汇、语法规则的基础上更丰富、更完美地表情达意。掌握朗读的方法,一般要经历正确清楚的朗读、准确流畅的朗读和传情达意的朗读三个依次递进的阶段。

  ②默读和速读。默读时大脑将视觉获得的文字信息转化为内部的思维活动和言语活动,这既有利于提高理解水平。速读也叫快读,是在一定时间内迅速地获取文章内容的一种快速阅读方式。速读可以节省时间,加快理解,增强记忆,丰富知识,提高阅读能力。默读与速读都要有专题训练,一个阶段一个阶段地进行,从而使学生不断提高有效的阅读速度。

  ③复述和背诵。复述是学生对课文内容保持原样或重新组织语言叙述的一种阅读方法。它有利于对课文内容加强理解和记忆,培养和训练学生思维的条理性和逻辑性,提高学生的想象力、概括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背诵有利于强化记忆,巩固阅读成果,积累语言材料,提高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语文课发展学生的记忆力,主要是通过复述和背诵训练而实现的。

  ④精读和评析。精读是逐章、逐段、逐句、剖析字词的阅读方法。评析是阅读中的鉴赏活动,要求对文章的突出特点作出恰当的评价。精读与评析往往是同时进行的。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通过示范讲解使学生获得系统、完整、深刻的阅读知识,把握阅读要领,提高自我阅读能力。

  3、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①多思考、勤动笔的习惯。在阅读过程中,要教会学生如何发现问题,养成通过深入思考、认真分析,自己解决问题的习惯。要训练学生养成做各种类型的读书笔记的习惯,如圈点批划、摘抄要点、制作卡片、写读书笔记等。

  ②使用工具书的习惯。善读者善用工具书。要教会学生在预习、自读、自学过程中,运用工具书,解决遇到的疑难问题。

  ③阅读卫生的习惯。要教育学生正确处理好阅读与环境、阅读与自身健康的关系,讲究阅读卫生。

  4、重视课外阅读的指导

  自古以来,教育家们就十分重视课外阅读。课外阅读不仅是课内阅读的补充,而且对课内阅读会起到强化和促进的作用。同时,学生在大量的、多种方式的课外阅读实践中反复运用课内学到的阅读知识和方法,就能逐步形成较强的阅读能力。课外阅读的自由性强,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情况,进行认真的指导。

  ①有目的有计划地推荐读物。要给学生推荐那些思想内容健康、能鼓舞学生上进、语言文字规范堪为楷模的读物。读物的内容和形式,尽可能与课文有联系,使课内课外相互促进,同时要适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特点和阅读水平。读物的种类和类型尽可能要广泛多样,使学生广采博收,扩大知识面。

  ②及时检查评比课外阅读的成绩。其形式大致有:调查统计阅读篇目、字数、笔记、卡片等;举行阅读竞赛、读书报告会、经验交流会等;展览优秀的读书笔记、卡片、经验,评比表彰课外阅读积极分子。

  ③有针对性地指导阅读。针对不同的阅读内容、目的和水平,教师要采取不同的指导方法。如集体指导,个别性指导,指导写读书笔记等。

  总之,通过语文阅读教学的系统、科学的训练,最终使学生的阅读能力得到逐步的提高。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必须牢固树立“以阅读为本,以学生自读为本”的阅读教学思想,坚决克服目前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阅读教学不阅读、尤其是不让学生阅读的弊端。

  【参考文献】

    1.张必隐著:《阅读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2.朱绍禹主编:《美日苏语文教学》,吉林文史出版社,1991年版。

    3. 徐越化主编:《中学语文教学法》,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4.于亚中、鱼浦江主编:《中学语文教育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

                          摘自:《洛阳师专学报》1997年第6期 

 

 

标签:教学论文 中学生阅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中学课堂阅读教学程序的科学化
下一篇: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管见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