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育新闻作文指导
阅读:799  
标签:作文指导
试着走进孩子的心灵世界
                        中国教育报     2003-03-30     

 

编者的话 

  2月23日,本报一版刊登《新时期,我该怎样做母亲?》一文,引起了读者的强烈反响。许多读者纷纷来信、来电,畅谈自己的感想以及对目前家庭教育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的看法。本报今日摘编部分来稿,同时请更多的读者关注这个话题,并积极参与讨论。 

  《新时期,我该怎样做母亲》一文中母亲所遇到的烦恼和困惑可能是许多家长都曾经历过的。文中那位父母说女儿“极爱撒谎”。其实,这位母亲以及所有的家长朋友都应该静下心来想一想,孩子为什么会撒谎?显然,孩子只有在做了错事时才有可能对父母撒谎。为什么呢?因为孩子怕受到伤害啊!面对父母声色俱厉的责问,步步紧逼的态势,他(她)只能选择隐瞒真相,以此来逃避惩罚,这种惩罚不仅仅是肉体上的,还可能是父母的言语给孩子的心灵带来的伤害。面对孩子犯下的错误,训斥和责难只会成为孩子撒谎的催化剂。 

  孩子是一本书,从童年到少年,从少年到青年,父母都在一页页往后翻,但要真正读懂它却十分不容易。为人父母者往往会发出这样的感叹:孩子越大,就越不了解他(她)。是呀,孩子小的时候,你处处以一个长者的身份指挥着孩子的一言一行,并不曾真正体会孩子的感受。当孩子渐渐长大,你将会和孩子越走越远,代沟也随之产生,从而难以把正确的思想和经验传递给孩子,导致教育的失败。但如果父母从一开始就能做到和孩子一起成长,用孩子的眼光看孩子,时刻保持一颗童心,那么,随着孩子的成长,你会发现,在孩子慢慢读懂这个世界的同时,你也慢慢地读懂了孩子这本书,走进了孩子的心灵世界。这时,你距离成功的父母也就越来越近了。 

  童心表现本真的人性,正确的教育,无不基于对人性的准确理解和把握。然而,当我们做了父母,以为自己成熟了,并用一双成熟的眼睛看孩子时,总觉得孩子太天真幼稚。殊不知,用世故的眼光看孩子,除了发现孩子的缺陷外,很难理解童心之真、鉴赏人性之美。父母必须能以孩子的眼光看待孩子,这是为人父母最重要的原则之一。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首先要站在孩子的立场上,设身处地体验孩子的真实感受,多一分对孩子的理解,少一分对孩子的训斥,只有这样,才能加强亲子之间的沟通,创造孩子成长的宽松氛围。 

  如果你依然拥有一颗童心,一种孩童的眼光,我为你高兴。如果你已经丢失了它,请努力把它找回来。童心的失而复得是一种人生的新境界。只有在这种境界里,你才可能走进孩子的心灵世界,成为孩子的心灵导师。(汤景) 

我是这样做母亲的 

  物质上的给予比不上一颗真诚的心,用心去和孩子沟通吧。 

  教育,不要忽视心理的、思想的教育。重才轻思想,就是悲剧的根源。读了《新时期,我该怎样做母亲?》一文,我深深感受到这位母亲的忧虑和迷茫,因为我也有两个类似的学生,我现在也正在想办法给她们“洗脑筋”,也有一定的成效。怎么样做新时期的母亲?我想以自己的经验略告一二。 

  第一,要注意言传身教。母亲在孩子心目中的形象高大与否,跟教育效果是成正比的。因为我非常爱看书,我4岁的儿子潜移默化,非常喜欢我买给他的书,见到字就问、就读,目前已经认识不少的字。现在我在电脑里打这篇文章,他就在旁边读,不懂就问,这种感觉真好。 

  第二,最好自己也“长不大”。孩子喜欢活泼幽默的母亲。在孩子面前,我们做母亲的,也应该是“孩子”。也玩也闹,孩子就把你当成无话不说的朋友了。为什么不少孩子喜欢一些外教,就是因为他们从里到外都像“孩子”,孩子能不喜欢“孩子”吗?特别是充满幽默感的“大孩子”。 

  第三,懂得情趣,懂得换花样跟孩子沟通。正面的谈话方式是可以的,但是,据我的经验,这样的沟通往往被家长演化为“说教”,结果只会让孩子觉得你嗦,觉得你烦,所以,多给他们讲故事,谈看法,论时事,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他们的思想,这很重要。沟通,还有一种方法,就是跟孩子共同读一本书,各拿一张纸,把看书的感觉和认识写下来,这种互相学习的感觉非常好,有心的母亲最好把这些读书笔记订起来,就是一份最珍贵的沟通痕迹。请记住给孩子写信。在这个快餐式、信息化的社会,写信已经被淡忘了,但我觉得这种传统的方式最能保存真情。短信息、邮件,终有一天会被删掉,只有书信是不受时间和地域的限制,可以反复随时体味。自从我的孩子诞生后,我就开始给他写信,把他的生活片断记录下来,把对他的期望写下来,当他能读书的时候,看到妈妈给他的这些信,他一定会觉得很珍贵。物质上的给予比不上一份真诚的心。(林美娟) 

理性对待孩子 

  多一些平和,少一些苛刻;多一些引导,少一些压力。 

  眼下,许多家长把大部分精力、物力、财力,都倾注在孩子身上。但是,不少家长的苦心最终未必都能获得预期的回报,有时候,孩子反而成了父母的心病。那么,如何对待孩子的成长呢?笔者认为: 

  一是家长对孩子要多一些平和,少一些苛刻,以平常心对待孩子的成长。父母都希望子女有出息、有作为。但是大千世界,芸芸众生,还是普通人占多数。如果家长不顾客观因素,而一味地高要求、高投入,其结果可能就是期望越高,失望越大。在孩子成长的问题上,家长不要给孩子过大的压力。 

  二是家长要遵循孩子的成长规律,切勿拔苗助长,无限加压。家长在给孩子选择教育时还要选择适合他们年龄阶段的教育,也就是说不能跨越孩子在该年龄阶段所能承受的最大压力。文中的那位女孩,5岁就弹钢琴,之后就上舞蹈班、外语班,一年级发表文章,小学四年级写万把字的武侠小说,初一一个晚上写7000字的言情小说,这种教育正常吗?这是他们这种年龄应接受的教育吗?这种过早开发孩子潜能的教育一时换得了孩子某种超常的才能,而家长却没有意识到自己有可能在牺牲孩子的一生幸福。一旦孩子没有达到你的要求,不仅你会失望,孩子也可能失去学习的兴趣。 


展开全文阅读
  另外,家长要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积极加以引导,对孩子不能一味地拔高要求,加重负担,但也不能放任自流,撒手不管,什么都由着他。其实,孩子辨别是非的能力、自我判断的能力还不够,再加上这个社会错综复杂,因此,还离不开家长和老师的引导。(熊朝述) 

去和孩子做朋友 

  父母应该以朋友的身份来帮助孩子,而不是以训导者的身份来对孩子的行为指手画脚。 

  读完《新时期,我该怎样做母亲》一文后,笔者非常感慨:本应关系最密切、最亲近的母女之间出现了这样的隔阂,母亲却不知如何是好。作为一名教师,我想给这位母亲提个建议:去和孩子做朋友。 

  孩子上中学后,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周围人际关系的发展,必然会出现一系列的变化,他们会遇到很多困惑和困难,也将面临更多需要自己亲自处理的事情,这时就需要父母以朋友的身份来帮助孩子,而不是以训导者的身份来对孩子的行为指手画脚,否则只会换来孩子的逃避和欺骗。 

  孩子上中学后成绩不很好,原因是多方面的。或许是人际关系处理不好,或许是学习习惯不好,或许是孩子不能正确处理和老师的关系,也或许是孩子没有从学习中找到乐趣等。这时候,父母应与孩子多沟通,多交流,以一个大朋友的身份给孩子一些适当的引导和指点。父母应设法给孩子足够的信心和信任,给孩子足够的鼓励和支持,只要能从学习中找到乐趣,孩子的学习成绩一定能迅速提升。 

  文中说,孩子私自从银行提走1000元钱却没有和家长商量,家长发现后孩子又和同学一起骗母亲。我认为这有可能是孩子对父母管教过严的一种自我保护手段。不知道父母有没有考虑过孩子也有不同的需求,是不是孩子的需求在父母跟前碰了壁?抑或是孩子的商量在父母面前遭到不容置疑的拒绝?如果是为培养孩子的经济意识,也应该允许把钱借给孩子,或者帮助孩子想办法解决,让孩子觉得父母是自己真正平等的朋友而不是敌视或对立的对象。(柴海军) 

切勿“拔苗助长” 

  违反科学规律的做法,会剥夺孩子童年的快乐,造成心灵上的伤害。 

  我觉得文中的那位母亲走进了早期教育的误区,对女儿提出了过早过高的要求。比如,教育部要求中学生必读课外书不超过50本,那位小女孩在小学阶段就已完成。进入初二后,小女孩的各种在父母眼中的越轨行为是偶然行为也是必然结果。因为小女孩小学的许多方面的知识水平已达中学水平,课堂的知识对她来说已逐渐失去吸引力,孩子的兴趣已发生转移。对于女儿的变化,母亲没有及时发现,还是沉浸于女儿过去的成绩,没有及时提出新的方案,再次调动女儿的学习兴趣,从而造成了学习、生活方面的种种问题。 

  那位母亲违反科学规律的做法,不论智育上有没有成果,都会剥夺孩子童年的快乐,造成心灵上的伤害,使他们不能健康地成长。科学的早期教育讲究的是适应人类各阶段发展的特点,因材因时施教,更好地开发智力,为以后长期的成长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邝新厚) 

标签:作文指导 试着走进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合作学习与作文能力训练(网友来稿)
下一篇:当学生在课堂上睡觉时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