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育新闻教学设计
阅读:1257  
标签:教学设计
学生擦黑板也要领报酬 深圳某中学做法起争议
                            2003-04-02   信息时报

   话题背景

   日前,有媒体报道深圳一所中学拟将市场机制引入班级管理,并出台了专门的管理规定:学生学习成绩优秀、进步分别可以得到不同数额的奖金;全班在校园内的卫生包干区以每月100元的价格承包给经济困难的学生;班里如扫地、擦黑板的值日工作,以每月30元的价格拍卖给学生做;上课迟到要罚款……学生每个月根据自己的实际表现找班长领“工资”。这些奖罚制度的启动资金由学生家长自愿赞助,加上班里卖旧报纸的钱组成。

  该校的做法引起广州市家长、老师和教育专家的广泛关注。记者在采访中发现,绝大部分广州家长对深圳这所学校的做法表示支持,认为可以培养学生的经济头脑、理财意识;而老师、校长们则对此表示反对,认为这是教育简单化的表现,学校应该教育学生有集体意识,学会承担责任,关注公益事业,而不应该靠金钱刺激学生。教育专家对此也表示,学生存在个体差异,此举即使作为尝试也需谨慎,值得探讨。

  □观点交锋

  赞成

  有利于培养孩子经济头脑

  受访人:王女士

  单位:广州市某商务中心

  我觉得该学校的做法是好事,学校给孩子提供充分的实践机会,让他们自己把握对做一些事情的选择未尝不可。现在是经济时代,每个人都必须学会按劳取酬,即使学习雷锋也应该先填饱肚子。把市场机制引入班级管理,对学生进行一些适当的奖罚,这有利于培养孩子的经济头脑,让他们从小有经济概念。很多大企业家、大财团小时候都是这样被培养起来的。但学校同时也要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让孩子从小学会处理挣钱和乐于做公益事业这两方面的关系。

  这毕竟是学校制定的细则,实行的管理制度,不应该给家长增加经济负担。对于适当的捐资,如每个学期50元,作为家长还是可以接受的。此外,学生卖旧报纸、废品等的所得,作为奖励基金的一部分用来奖励他们自己,可以培养学生的勤俭意识。

  可以让孩子早些认识社会

  受访人:张先生

  单位:广州市某文具用品有限公司

  学校把市场机制引入班级管理,可以让学生正确认识金钱,培养理财意识,同时通过此约束自己的行为,提高学习质量,整顿课堂纪律、班级风貌,有何不可?以前,我们在学校都是讲奉献,学雷锋做好事,十分神圣,后来走上社会一接触发现,完全不是这么回事。学校的做法可以让孩子早些认识社会,缩短后来的适应期。

  并不是说对班级进行市场管理,就可以抛弃或忽视精神文明教育,两者可以并行不悖,关键是看老师怎么引导。深圳这所中学一学期也就总共奖励了同学们1000多元,如果一个班50多人,每人也就30多元,也不见得学生就会学坏,就会拜金。

  奖励基金可以由经济条件较好,又愿意支持教育发展的家长捐助,也可以由该校校友或社会上松散的社会团体捐助,资金去向必须有详细的记录和监督。

  反对

  此举是教育简单化的表现

  受访人:舒老师

  单位:广州市鹤鸣五巷小学

  用金钱刺激学生的做法不可取。中学生有中学生守则,日常行为规范,学校应该大力宣传和讲解如何遵守守则,规范学生们的思想。深圳某中学的做法是将守则丢在一边,把德育教育抛在一边。教育本来是公益事业,把市场管理机制引进学校,但不应该把市场经济引进校园。这种做法对顽皮的学生在某种程度上可能起到一定的约束作用,然而江山易改,本性难移。此举会引起学生一切向钱看,当班里的同学已经不满足于10元、20元这些小钱的时候,学校该怎么管理学生?以后无偿献血等公益活动、到敬老院进行的义工活动等怎么开展?学生走出学校,没有金钱激励是否不愿再做好事,甚至力所能及的份内事都不肯做?

  再说,学校引入市场机制管理班级,通过奖罚约束教育学生,班风明显转变,那老师就轻松了,不用耐心细致地进行思想教育了,这是一种教育简单化的表现。

  缺乏对公益事业的关爱

  受访人:杨建云

  单位:新港中路小学

  这种做法不应该在中小学里提倡。小学校引入这种管理机制,是一种急功近利的表现,学校的育人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学生,为学生日后成为合格优秀的劳动者打基础。学生在班集体里,需要互相帮助与合作,而在这种氛围下是培养不出学生的良好品质的,从小在这样的环境下熏陶、训练,长大后在特定的环境下需要他施予援助,他是否也要讲价钱?

  深圳某学校的这种做法表面效果显著,但他们是用金钱控制了学生,只见物质不见精神,如果一些学生家境富裕,根本不把这点小奖励看在眼里,学校还用什么办法约束他们?本来中、小学生的思想不完全成熟,是非分辨力弱,学校的教育导向再通过金钱的刺激和引诱,会有负面作用。这个社会不缺乏经济头脑和经济意识,而是缺乏对公益事业的关爱和无私付出。

  无助培养劳动和集体意识

  受访人:丁之境

  单位:广东实验中学

  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情,回答问题等都是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一种表现,像擦黑板、扫包干区等也是做学生应负的责任,应承担的义务。勤思、好问这种好品质不是用金钱奖励就能培养出来的。学校应该创造宽松的课堂环境,如果学生敢讲、愿讲才是成功的教育,而用金钱引诱学生才讲,那是失败的教育。学校应该教育学生学会承担一种社会责任,对自己负责,对社会负责,对他人负责。

  学生在学校做值日、打扫包干区卫生,是培养他们的劳动意识。金钱或许可以立竿见影,但没有长远的意义。学校应该教育孩子为绿化、美化校园和教室环境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大家一直都认为德育教育是高高在上,神圣的,超世俗的,这种想法是不对的。其实,德育教育是真实的,有用的,孩子从小受到良好、正确的德育教育,对其一生有决定性的影响。


展开全文阅读
  社会成员需要相互团结合作,不可能每件事情对每个成员都有利,做成一件事,总有人要吃点亏,或牺牲点什么。达到目的的教育方法有多种不同的形式,深圳某中学的做法,对于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集体意识没有实际意义。以后,学生干什么事都要先考虑利益,想自己能得到什么好处为做事前提,是一件很麻烦的事。以前,内地某城市曾出现过道德银行、学校给班干部发工资等事情,包括现在深圳某中学把市场机制引入班级管理,这样的教育方法都不妥当,也不会有长久的生命力。

  □专家视点

  精神和内心变化更重要

  受访人:王红副教授

  单位: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育管理系

  这种做法听起来匪夷所思。市场机制引入学校管理是可取的,但是事无巨细地渗透在班级管理的每一个角落则不可取。如果平时学校的卫生工作是请钟点工来做的,现在可以把这些位置拿出来,设成勤工俭学岗位,通过劳动形式资助在校的贫困学生。然而,诸如做值日、回答问题等班级正常的管理、教学活动与经济利益挂钩不可取。一个班集体,人人都需要尽自己的义务,共同维护班级的荣誉,深圳某中学的做法不利于培养学生的集体凝聚力。

  用金钱这种外驱动力,作为推动学生学习、维护正常班级秩序、卫生环境的主要手段,误导了学生的价值观念,把经济利益点无限放大不妥当,也是教育方法简单化的表现。思想教育有多种手段,如果只通过奖罚培养学生的经济头脑,那靠什么培养学生助人为乐、热爱集体等思想?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应该看它的长期效应,表面的班风发生变化并不重要,学生们的精神和他们内心发生的变化才是最重要的,也是最本质的。

  这种尝试仅是教育权宜之计

  受访者:陈冀京副所长

  单位:广州穗港澳青少年研究所

  由于我国传统的家庭教育方式存在某种缺陷,比如对孩子的生活起居大包大揽,服务太过周到,导致孩子根本没有机会动手干活,长此以往就造成了中小学生主动动手做事的欲望薄弱。深圳某中学的做法在国外的家庭教育中非常普及,比如,孩子通过帮助父亲修剪草坪,帮助社区分发报纸等而得到一定的金钱报酬,这种方式更多的是鼓励孩子,教育他们只有通过劳动才会有所获得,培养他们的独立意识和责任心,而不是培养他们讨价还价。深圳某学校的做法等于是补家庭教育欠缺的那一课,作为一种尝试,仅仅是教育的权宜之计。

  学校可以尝试通过一些做法,让学生体验到赚钱不容易,然而,在校园这个大集体中,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很大,不同性格的学生应该选择用不同的方法来教育,这就是提倡的因材施教。深圳某中学的这种尝试如果作为制度化的措施集体统一实行,就很难保证是否有积极效果,实在值得谨慎探讨和商榷。这种方式本身很容易产生误解,会有“好心办坏事”的结果。例如“将卫生包干区以100元的价格承包给经济困难的学生”,以后,扫包干区的同学可能会成为其他同学议论的话题,以伤害自尊去表达爱心的做法是错误的,这种“贴标签”的方式会让本已有自卑心理的贫困同学更难立足,弄不好还会给一些同学造成心理问题,带来交往上的障碍。

  学校应该通过每个同学的点滴付出,来培养他们的班集体荣誉感,有针对性地寻找教育的突破口,从小处引导,建设良好的校园文化。(本版撰文 本报记者 汤南 通讯员 陈穗 实习生 翁亮子 本版摄影 本报记者 巢晓)

标签:教学设计 学生擦黑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北京五所高校部分外语专业单独录取
下一篇:影视与文学互动 美文共声画一色——电视文学的奇葩“电视散文”解读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