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学文摘教学论文
阅读:559  
标签:教学论文
1959年高考语文试题


      作文(占总分50%,以50分为满分):

      记我的一段有意义的生活

      注意事项:

      1.内容要具体。

      2.要分段、标点。

      3.字迹要清楚。

      4.不要用诗歌的形式写。

      二

      (占总分50%,以50分为满分。)

      一、把下列句子里加重点的词改换成妥当的词。(改在原句上,不必另写。没有加重点的地方不要改动每小题2分):

      是可以干出惊天动地的事情来的。

      对一切都应该采取分析的态度。

      二、找出下面句子里的比喻成分,并且说明它比喻什么(本题4分):

      提高要有一个基础。比如一桶水,不是从地上去提高,难道是从空中去提高吗?

      三、解释下列句子里加重点的成语(每小题4分):

      1.共产党员,是有最伟大的理想,最伟大的奋斗目标,同时,还有最

      四、用现代汉语把下面的文句翻译出来(本题6分):

      物有不可忘,或有不可不忘。夫人有德于公子,公子不可忘也;公子有德于人,愿公子忘之也。

      五、把下面这篇寓言遗漏的标点符号完全补上;并且将全文划分段落(标点符号加在原句下,不必另写原句。划分段落只要在你认为应该分段的地方,画一条竖线将文句间隔开来,注明是第几段就行了,不要另抄原文。本题6分):

      自相矛盾

      从前,有一个卖矛和盾的人,他举起盾,向人叫卖说“我的盾呀,顶牢顶牢的,无论怎样锋利的矛,也戳不穿它!说完,又举起他的矛夸口说:我的矛呀,十分锋利无论怎样牢固的盾,一碰上,就能戳进去!”站在旁边的人听了,暗暗地发笑,就问他:“照你这样说来,你的矛是顶锋利的,无论怎样牢固的盾都戳得进去你的盾又是那么的牢固,无论怎样锋利的矛,也别想戳得进去。那么,用你的矛来戳你的盾,结果该怎样呢”那人就窘得答不上话来了。

      六、解答下面的问题(每小题10分):

      1.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里,毛译东同志怎样驳斥了所谓“过分”的谬论?

      2.分析《为了忘却的记念》最后一节所表现的思想感情。

      附:《为了忘却的记念》最后一节

      不是年青的为年老的写记念,而在这三十年中,却使我目睹许多青年的血,层层淤积起来,将我埋得不能呼吸,我只能用这样的笔墨,写几句文章,算是从泥土中挖一个小孔,自己延口残喘,这是怎样的世界呢。夜正长,路也正长,我不如忘却,不说的好吧,但我知道,即使不是我,将来总会有记起他们,再说他们的时候的……

      1959年试题答案

      作文(无答案)

      二

      一、参考答案

      1.本题“精力”跟“充分”搭配起来不妥当,不妥当的词是“充分”,答案可以是“充沛”、“充足”、“饱满”或其他适当的词。

      2.本题不妥当的词是“关于”,答案可以是“对”或“对于”。

      3.本题“推行”跟“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搭配起来不妥当,不妥当的词是“推行”,答案可以是“推动”、“推进”、“促进”或其他适当的词。

      评分标准

      1.符合以下情况之一的,每小题给2分:

      ①答案与参考答案相同;

      ②答案与参考答案不同,但改换后意思通顺。

      2.符合以下情况之一的,每小题给1分:

      ①一题列举两种以上的答案,其中只有一种是对的;

      ②加重点的词改对了,别处也改了,但意思还通顺。

      3.符号以下情况之一的,不给分:

      ①原句加重点的词根本没改;

      ②加重点的词改对了,别处也改了,但意思不通;

      ③改得完全不对。

      二、参考答案

      “比如一桶水,不是从地上去提高,难道是从空中去提高吗”是比喻;这个比喻是说明提高要有一个基础(这里谈的是文艺的普及提高,如果考生一般地谈普及提高也可以)。

      评分标准

      1.本题共两问,每一问给2分,共4分。

      2.符合以下情况之一的,每问给2分:


展开全文阅读
      ①答案与参考答案相同;

      ②答案与参考答案词句虽不尽同,但基本意思相同。

      3.答案基本正确,但不完整的,每问给1分。

      4.答案错误的,不给分。(这个比喻是用具体事物说明道理,因此第一问如只答“一桶水”,不答从“一桶水”到“提高吗”的,也算错误,不给分。)

      三、参考答案

      1.实事求是——从实际情况出发找出客观事物的规律。“‘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见毛译东同志《改造我们的学习》。)

      2.一蹴而就——用脚一踢就把事情办成。意思是说,很容易地成功。

      评分标准

      1.只要求解释句中加重点的成语。

      2.基本意思符合参考答案的每题给4分,不符合的不给分。

      3.解释不够完善,但没有什么大毛病的,每题给2分。

      4.一题列举两种以上的答案,其中只有一种是正确的,每题给2分。

      四、参考答案

      事情有的不应该忘掉,也有的不应该不忘掉。别人对公子有好处,公子是不应该忘掉的;公子对别人有好处,希望公子忘掉它。

      评分标准

      1.译文只要求意思正确,不要求直译。

      2.本题共6分;按三个评分单位(①物有不可忘,有不可不忘;②夫人有德于公子,公子不可忘也;③公子有德于人,愿公子忘之也)给分,每单位2分,每单位意思不完全正确的给1分,意思完全错误的不给分。

      五 参考答案

      自相矛盾

      从前,有一个卖矛和盾的人,他举起盾,向人叫卖说:①“我的盾呀,顶牢顶牢的,无论怎样锋利的矛,也戳不穿它!”②说完,又举起他的矛夸口说:“③我的矛呀,十分锋利,④无论怎样牢固的盾,一碰上,就能戳进去!”│(以上第一段)站在旁边的人听了,暗暗地发笑,就问他:“照你这样说来,你的矛是顶锋利的,无论怎样牢固的盾都戳得进去;⑤你的盾又是那么的牢固,无论怎样锋利的矛,也别想戳得进去。⑥那么,用你的矛来戳你的盾,结果该怎样呢?⑦”那人就窘得答不上话来了。⑧│(以上第二段)

      评分标准

      1.要补上的标点符号共8处,能完全补上正确无误的给4分,即补对两个标点符号算1分,补对一个以0.5分计算。划分段落正确无误的给2分。本题全对,共给6分。

      2.全文应补标点符号处全补“,”或“、”号的不给分。

      3.应补标点符号处补上的标点符号不正确,不给分。例如①处该用冒号“:”,如用逗号“,”,就不给分。

      4.④处如用句号“。”或分号“;”,⑤处如用句号“。”或逗号“,”,也算对。

      5.不应加标点符号处乱加标点符号,或将原有正确的标点符号改错,只有一处的不扣分,超出一处以上,连同原有一处计算,每两处扣一分。

      6.分段落正确无误,但未注明第几段的,不扣分。

      7.将对话部分,即引号内语句划分开来另起一行的,不做分段错误论,不扣分。

      8.应分段落处虽然分对了,但在另一处分错了,不给分。分错两处以上的,不给分也不扣分。

      六、参考答案

      1.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里,毛泽东同志用下述三条理由,驳斥了所谓“过分”的谬论:

      ①中派所谓的农民的行动“太过分”,是土豪劣绅、不法地主自己逼出来的。土豪劣绅、不法地主,历来凭借势力称霸,践踏农民,农民才有这种很大的反抗。农民的眼睛,全然没有错,罚不当罪的极少。

      ②革命是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的暴烈的行动。农民若不用极大的力量,决不能推翻几千年根深蒂固的地主权力。每个农村都必须造成一个短时期的恐怖现象,非如此决不能镇压农村反革命派的活动,决不能打倒绅权。矫枉必须过正,不过正不能矫枉。

      ③所谓“过分”的议论,是拥护特权阶级的地主理论。这种理论,阻碍农民运动的兴起,其结果破坏了革命,所以必须坚决地反对。

      评分标准

      ①三条都说得比较完备,而且没有错误,给10分。

      ②三条都提到,但说明过于简单,可酌给5至7分。

      ③每漏答或答错一条,扣3分。

      ④三条都答错,不给分。

      2.《为了忘却的记念》的最后一节,作者概括地表现了他在这篇记念文章里所要表现的思想感情。

      这一节文章可以分做两部分,前一部分表现了作者对革命烈士的沉痛悼念和对国民党反对统治的强烈憎恨;后一部分表现了作者对革命胜利的坚定信心。

      前一部分“……我目睹许多青年的血,层层淤积起来,将我埋得不能呼吸……”这句话,主要的是表现了作者对革命者被杀害的悲愤。同时,在这句话里,还表现了作者对统治阶级杀害革命者的痛恨。后面又加上“这是怎样的世界呢”这句话,更强烈地对当时的白色恐怖表示抗议。

      后一部分“夜正长,路也正长”这句话,表现了作者对当时的中国和中国人民革命的深刻认识。国民党的反动统治是极其黑暗残酷的;中国人民革命斗争要经历的道路是艰辛漫长的。正确认识客观现实,可以更勇猛更沉着地坚持斗争。下面“……即使不是我,将来总会有记起他们,再说他们的时候的。……”这句话明确果决地预言中国人民革命的事业必将胜利,表现了作者对革命的希望和信心。

      评分标准

      ①这节文章分前后两部分。能把前一部分对革命烈士的悼念和对反对统治阶级的憎恨这两点都说到,后一部分对“夜正长,路也正长”的涵义和对革命胜利的信心这两点都说到,即前后四点都说对的,给10分。

      ②前后四点漏答或答错一点的给7至8分。

      ③前后四点漏答或答错两点的,给5分。

      ④前后四点漏答或答错三点的,给2至3分。

      ⑤主要意思和情感说得空泛,对本题引录的课文未做分析的,最多给4分。

      
标签:教学论文 1959年高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1957年高考语文试题
下一篇:1960年高考语文试题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