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学文摘教学论文
阅读:2443  
标签:教学论文
语文新课程改革的要旨:语文学习的自主亲历 (教师中心稿)
江苏   陆宝初 

  

  语文学习离不开形象和情感的感受、体验,诵读涵泳,感悟熏陶,学习主体的自主亲历在语文读写中不可或缺。随着新课程改革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方式的逐步实施,语文教学中能否凸现主体亲历特征,这是新课程改革的要旨,也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和教学质量的关键。笔者认为,所谓亲历性,是指学习主体在语文学习中有充分的时间,并用自己的方法来体味和掌握文本学习内容,在认知活动中强化情意活动,在亲身感受和体悟中促进身心和谐发展的主体特征。实践表明,主体的亲历性是语文学习自主性、创造性的基础和保证。 

 一、自主亲历是语文学习的方向和目标 

(一)亲历性体现了语文学习的本质特征。 

古人读书讲究“美读”,“批文入境”,于“得意”处则“忘形”,身临其境,其乐陶陶,就突出了“亲历”二字。然而在目前的语文教学中,貌似学习实则并非亲历的现象处处可见,学习主体自主性、情感性淡化,导致了语文教学的低效运作。语文新大纲指出,在语文学习中要“重视积累、感悟和熏陶”,强调“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主动学习、探究”,“重视师生的语言交际和心灵沟通”,这些都凸现了学生自主亲历的重要作用。读《背影》,则感受到亲情之浓郁;读《滕王阁序》,则感受到大自然之纯美;读《胡同文化》,则感受到文化之深沉。语文学习有其本身的内在规律,没有亲身揣摩、体味,就很难触发生活的感悟和心灵的交流。 

(二)亲历性体现了语文学习的根本要求。 

语文学习是以感知形象为主要内容的,学习主体首先必须对文本亲身感知,形成表象,并力求理解文本的深层涵义,把握文章旨趣,形成读者与文本、作者的交流,方能有情感自由和心灵顿悟。语文学习要有个人独特的感受,要有生活的积累,要靠自己的切身体验将原有文本物象融会其中,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叶圣陶先生指出:“必须在日常生活中随时留意,得到真实的经验,对于语言文字才会有正确丰富的了解力。” ①  我们主张将语文读写的重心转移到学习主体的品味、积累、运用语言和培养语感的自主亲历上来,将主体的亲身感悟、积累当作语文学习的根本要求,让教师成为指导者和引路人,才能真正适应现代教育的需要。 

(三)亲历性体现了语文学习的人文回归。 

学生语文学习的主体亲历具有多层价值和多重目标要求。从语文学习过程来看,是在语文学习材料的安排与设计,实践机会的获得与保证,学习过程的完整与独立等方面突出亲历的时间、时机和时效。从学生主体亲历的特点来看,它具有自主性、生命性、实践性和创造性等特点,是主体认知情感、审美情趣等语文素养的生动展现,体现了现代语文教学的民主思想和生命意识。从主体亲历的途径或形态来看,语文学习有情境亲历,问题亲历,训练亲历和情感亲历等。从主体亲历的方式或手段来看,有尝试训练亲历,探索发现亲历,移情感悟亲历,体验强化亲历等。学生自主亲历,是由语文学习的本质特点决定的,长期以来我们漠视这个问题,把丰富多彩的语文学习变成了应试教育的机械运作,扼杀了个性情感活动。现在,在以人为本教育思想逐步得到落实的时候,有必要使我们的语文教学“返朴归真”,实现语文学习的人文回归。 

二、自主亲历促进了学生的和谐发展 

落实主体亲历性是实现以人为本教育的需要,是我们的教育在把时间、空间还给学生后必须遵循的原则。 

(一)亲历性是落实主体教育的根本标志。 

在语文教学中,重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不等于说就确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因为课堂上热热闹闹,而学生却没有选择的余地,成了机械训练的对象,那还不能真正体现教学的主体性,因为它缺乏主体性最根本的特征,即缺乏作为独立的人参与语文活动的生命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参与的广度、方式、品质和效果也就必然受到影响。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单为应付教师的练习功课,而与自己的意思情感是没有关涉的。到这样觉得的时候,这人身上便已负着人生的缺陷,缺陷的深度比哑巴不能开口还要利害。”  ②  因此,只有主体亲历性的真正实现和强化,才能真正把学生的主体性由课堂表面深化到学生内部身心活动中去,实现教学境界由他控、他律向自控、自主的提升。 

时代在呼唤人的主体精神,目前以发展人的主体性为价值目标的语文教学正以它的自主性、创造性焕发出生机和活力,越来越受到广大语文教师的重视,成了衡量语文教学的重要量标,而学生主体的亲历性则是主体性能否充分实现的本质标志,它透过形形色色的语文活动显露出来,透过层层叠叠的语文认知实践折射出来,体现了作为一个人的尊严与自由。 

(二)亲历性是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有效方式。 

语文学习不能仅仅看作是单一的灌输,应该积极投入,充分参与,在体味涵泳中领悟文章的旨趣,在情境陶冶中引发对真善美的追求,“以生命精神、生命灵魂来反对和抵抗‘技术化’,让人的崇高生命精神、庄严情感充沛地张扬起来。”  ③  从而使受教育者的身心得到和谐的发展,才能培养具有鲜明个性、健康人格和创新智慧的一代新人。因为人是在实践活动中不断确证自我,实现自我,外化人的主体性的,亲历性正是在突出语文学习自主认知活动的同时,又强调了语文学习的情意活动和技能活动,是以主体身份参与课堂活动,体现主体的独立性、责任性、发展性和创造性的,它的最终目标是提高语文素养,促进身心各因素的平衡与协调发展,铸造健康人格。 

学习主体的心理过程必须是完整的,对文本的认知、情感体验甚至意志调控都不能有明显的缺漏,这样才能保证一个相对独立的个体有一个有序的学习过程,确保主体的尊重感与应有权力,有自我实现的成功感和愉悦感,确立自我探索、开拓进取的自信心。这里,要把语文学习环节的顺畅与个性心理的发展有机统一起来,不断强化个体的自主与发展意识,培养学生自主认知、自主感悟和自主调控的能力。教师应该为主体亲历性的实现营造一种和谐的教育氛围:创设一种愉悦的环境氛围,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中激活主体意识;创设一种宽松的活动氛围,形成自我参与、自我展示的欲望,实现民主管理;创设一种和谐的心理氛围,注重语文学习的移情与陶冶功能,追求个性自我完善。重视了课堂上的民主交流与理性培养,才能使每位学生的个性潜能得以充分的展示和发挥。 


展开全文阅读
(三)亲历性是生命教育的基点。 

传统的语文教学忽略学生合理的生理心理需求,忽略师生课堂活动的交互多边作用,所以,主体教育强调把课堂教学看作是师生一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历程,是生命个体的生动展现,绽放着生命情感的绚丽花朵。苏霍姆林斯基指出:“人的文明,最精细地表现在情感的文明里。”只有亲身经历和体验,丰富情感生活,形成内驱力,才能使语文学习变得生动活泼。亲历性应该成为生命教育的基点。叶澜同志认为:“把丰富复杂、变动不居的课堂教学过程简括为特殊的认识活动,把它从整体的生命活动中抽象、隔离出来,是传统课堂教学观的最根本缺陷。”他要求我们“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课堂教学”,“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④ 

语文学习的主体亲历性突出语文实践的个性生命活动,强调给学生一个独立的人格,一个独立思考、独立活动的时间和空间,给学生自主选择、亲身体验的机会,创设一个展现生命个性、能力与学业成果的良好环境,使他们的生命力在创造性语文活动中得到充分展现。亲历性不仅强调自主参与和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更强调语文学习过程中主体活动的生命性、完整性、创造性,强调认知情感、审美情趣的习得与培养。当然,个体亲历性并不强调事事都要独立尝试,个体间的相互交流和沟通,团队合作精神有时显得更重要,这种无形的精神力量,常常深刻地影响着学生的内心世界,激发着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共同在语文活动中释放出巨大的能量。 

三、自主亲历提高了学生的人文素养 

语文学习应该不断提升学生主体亲历的地位,真正体现主体的自主、平等意识和民主、合作意识,发挥个性特长,为此,在教学中要努力做到: 

(一)唤醒生命意识,构建人文精神内核。 

过去的课堂教学把学生看作是客体,只重输入,忽视输出,学生个性潜能和积极性得不到发挥。由满堂灌走向了满堂练,必然削弱语文教育的人文性、情意性和学养性。现在,我们的教育逐步跨入了以人为本的崭新发展时期,面对一个个生命个体,由于他们的生活经历和体验各不相同,认知与情感也会千差万别,生命个体因此而显得生动活泼,丰富多彩,教育者所要做的,惟有尊重与期待,唤醒生命意识,有差异地发展和完善这一个个生命个体,才能从仅仅关注知识、技能的重“语”轻“人”、重技术轻精神的应试教育桎梏中解放出来,在语文读写中引导学生关怀家庭、亲人、社会,关注人类、自然、宇宙,重视生命教育,真正落实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从根本上实现教学的民主性和开放性,在创造性活动中铸造主体人文精神内核。 

(二)学会自主探索,发展生命个性。 

过去的课堂教学常常是教师唱主角,教师指指点点,名曰“点拨”、“点化”,实则牵住学生的牛鼻子。因此,必须彻底摈弃这种扼杀个性、创造性的课堂教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个性特长,通过学习主体的一系列语文实践、探索活动,确立能动精神和创造意识,突出学生语文学习自主选择与自主发展的过程,把语文学习看作是一种学生主体自我探索和自我完善的过程,这是生命教育的需要,应该成为评价一堂好课的重要指标。教育的真正意义,就是要发展人的个性。我们实施的素质教育,是以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培养为重点的,“其前提必然要发展学生的个性。只有有个性的人,才能发展成有创造性的人。” ⑤   那种把人生命的丰富性简单化、格式化的做法,只能造成精神和人格的缺失。 

(三)感悟生命活力,激发创造意识。 

教育是一项灵魂工程,语文教师应该设计一些有利于学生发现、尝试的问题系统、训练系统和情意系统,创设种种情境与机会,鼓励学生探索、实践,寻找知识、情感与个体心灵的契合点,将生活与生命融进课堂,在个体探索、实践中不断丰富精神生活,感悟生命活力,寻求对自然、社会的共鸣,在主体亲历中大胆追求真善美,使语文训练真正走进每位学生的心灵世界,在他们心灵深处形成主动求知与探索的热切欲望,激发创造意识,形成创造个性,迸发出创造火花,点燃生命的熊熊火炬。 

凸现语文学习的主体亲历性,实现语文学习的人文回归,应该成为现代语文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 

  

注释: ①②《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 

   ③韩军《再论语文教育与人文精神》,《语文教学与研究》2000年第3期。 

   ④叶澜《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教育研究》1997年第9期。 

   ⑤于漪主编《现代教师学概论》,P86,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作者简介] 

    陆宝初,1964年生于江苏宜兴,中共党员。1986年大学中文系毕业,1997年南京师范大学现代汉语硕士研究生班结业。现任教江苏省宜兴市和桥高级中学,教务处副主任。多次获省级论文一二等奖,多次获市级以上优秀科技工作者、优秀教育工作者和优秀班主任称号,有20多篇文章刊登在《中学语文》、《读写月报》、《阅读与写作》、《班主任》、《心理与健康》、《教师报》、《江苏教育报》、《成才导报》等省级以上报刊上,部分文章被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中心《中学语文教与学》刊登。(邮编:214211) 

  

作者单位:江苏省宜兴市和桥高级中学 

联系电话:0510—7801147—8028 

邮政编码:214211 

电子邮件:lbc6401@163.com 

标签:教学论文 语文新课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白杨礼赞(教学设计A)
下一篇:对新世纪职业中学教学的看法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