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教学文摘
》
教学论文
阅读:3606
标签:
教学论文
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当作何解(教师中心稿)
“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当作何解
215626 江苏省张家港市沙洲中学 李 俊
“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是贾谊《过秦论》上篇(人教版修订本高语第一册)中的重要结论,对此人教版《教师教学用书》的译文理解为:就因为不施行仁义而使攻守的形势发生了变化。笔者以为不妥,兹商榷如下。
攻,是指秦兼并六国夺取全国政权的时候,是打天下;守,是指秦统一六国之后,是治天下。既如此,秦攻守之势的变化是不是由于其施不施行仁义所决定的呢?显然不是。
课文清楚地告诉我们,秦统一六国依靠的是“殽山之固,雍州之地……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即险要的地势、英明的谋略和强大的武力。《过秦论》中篇也说,“夫兼并者高诈力,安定者贵顺权,此言取与守不同术也。秦离战国而王天下,其道不易,其政不改,是其所以守之取之者无异也,孤独而有之,故其亡可立而待。”这里更明确地说明了秦打天下靠的是“诈力”,而治天下时却“其道不易,其政不改”,仍然崇尚武力,它的灭亡当然就是“立而待”的事了。
因此,秦攻守之势的变化是随着它夺取天下之后自然而然形成的,而不是不施仁义的结果,事实上秦在统一六国时从未有意识地施行过仁义。对此,清代方苞的评说可以说是极为中肯的。“此篇说取天下之势,守天下之道。其取之虽不以仁义,而势则可凭,且谋武实过于六国,此所以幸而得也。乃既得而因用此以守之,则断无可久之道矣。此所以失之易也。秦始终仁义不施,而成败异势者,以攻守之势异也。”(《古文辞类纂》)
所以,秦失天下的原因在于不施行仁义然而攻和守的形势已发生了变化(“而”表转折),亦即攻和守的形势已发生了变化,而秦却依然不施行仁义。贾谊作此文的目的就是希望汉统治者借鉴秦速亡的历史教训,实行仁政。只可在马上打天下,不可在马上治天下,任何统治要想长治久安,莫不顺应此理。
读者评论:
贾谊在最后自问自答:“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原因是:“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可笑很多人追究“攻”、“守”之意,其实理解这句话要纵观全文。当时六国既有谋士,又有武士,“百万之师,叩关而攻秦。”最后却被秦国打败;而一个陈涉既无贤人相扶,亦无富豪相助,却把“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的秦朝毁灭了,为什么?因秦朝仁义不施,则结局不一样。“攻守之势”即“情形结局”的意思!!!
标签:
教学论文
仁义不施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上一篇:
对新世纪职业中学教学的看法
下一篇:
妇人之仁,还是君人之度? (教师中心稿)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
苏教版
|
粤教版
|
语文版
|
北师大
七年级
|
八年级
|
九年级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教案
|
导学案
|
说课
|
课堂实录
|
教学案例
|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
教学计划
|
教学总结
|
备课资料
|
德育论文
|
作文指导
|
中考指导
|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
学生随笔
|
作品赏析
|
初中习作
|
中考范文
|
高中习作
|
高考范文
|
作文素材
|
散文小说
|
古文阅读
红楼梦
,
神话
,
孔子
,
庄子
,
李白
,
杜甫
,
苏轼
,
东坡
,
李清照
,
赏析
,
唐诗
,
宋词
,
诗歌
,
鲁迅
,
小说
,
散文
,
文学
,
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