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学文摘教学论文
阅读:2682  
标签:教学论文
文言文阅读归纳概括题出错方式小结(教师中心稿)


山东平邑第一中学    李乐民

高考文言文除考查实词、虚词、句式、翻译外,着重考查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 。1999、2000年高考文言文考查的知识点依次为:实词的意义、虚词的用法、特殊句式、翻译、信息筛选及归纳概括。就其难度而言,一般以最后一个知识点为最。这种归纳概括是对所述事件或所说道理进行综合的判断和推理,要求学生答出某个论点的根据、某个事件发生的原因、某种发展导致的结果等。这是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了的综合能力,其难度要比把握文意高。

纵观近十年的高考文言题,“归纳概括”题一般以“找出符合(或不符合)原文意思的选项”的方式出现。究其各选项的出错方式,可归纳为“误用因果”、“事件杂糅”、“无中生有”、“颠倒是非”和“词语误解”几种类型。试分述之。

(一)误用因果。这类错误是指原文上下两件事不构成因果关系,而选项却以因果关系处理。

1996年全国高考试题第19题B项,“(郭永)杖责巫师后求得大雨,以至县中百姓刻石记载了他的奇功异绩。”这里一个明显的错误是“杖责巫师后求得大雨”,一个“求”字暗含了因果关系,即因为杖责巫师,才求得大雨。依据原文“永杖巫,暴日中,雨立至。”“杖巫”与下雨之间不构成因果关系,而仅是承接关系;另外下文“县人刻石记其异”中的“异”不是指郭永有“奇功异绩”,而是指下雨这件事奇异。

(二)事件杂糅。这类错误是指把两件事或三件事合在一起表述,混淆了状语、定语或其他条件。

    99年全国高考题第16题D项“苏琼关心人民疾苦,敢于为民请命。在治内遭受灾害的情况下,他谢绝了善意的劝告,仍然冒着获罪的危险革除淮禁旧弊,造福两岸。”这一选项把“治内受害”和“革除旧弊”两件事融在了一起。毛病就在于“谢绝了善意的劝告,仍然冒着获罪的危险”这一句属于前一事件而非后一事件。文中有证:“天保中,郡界大水”……“纲纪谓琼曰:虽矜饥馁,恐罪累府君。”因此,冒获罪危险的是苏琼赈灾。

另外,94年全国高考题第19题B项混淆了“归家之后”和“末除吴郡海虞令”两个状语,“坚持县禄唯以养母一身”不是在“归家之后”,而是在“除吴郡海虞令”时。

(三)无中生有。这是指原文无此意,而选项中平添了内容。

    97年全国高考题第19题C项中说“(狄仁杰在劝谏时)使得高宗感到十分为难,为此不得不接受狄仁杰的谏劝。”这里又有两处不符合原文,即“为难”和“不得不”,高宗“为难”原文并无表述,而“高宗意乃解”一句充分说明高宗在接受谏劝时并不是不得已而为之。这一题的错误就属于无中生有。

(四)颠倒是非。这类错误是指原文有相关的表述,但选项中的表述恰恰与原文相反。

    93年六省市试题19题B项便是犯了此类毛病。李衡妻反对积财,李衡“遂不言”,然而秘密使人“种甘橘千树”,种树的举动足见李衡不同意妻子的看法,而选项却表述为“(李衡)用沉默不言来表示心里同意妻子不应积财的观点”。正与原文相反。

(五)词语误解。这类错误很细小,因为往往仅是一个词解错了,而其他表述完全无误。

    再举98年全国高考题的例子,第22题A项中,在李若水表示不应“用隆重的礼节”为高俅治丧时,“皇上当即接受他的意见,不再为高俅挂服举哀”。选项中用了“当即”一词,这是对原文中“再”字的理解有误,原文说“章再上,乃止。”此处“再”是“两次”的意思,因此选项错误。再如,96年全国高考题19题D项中说“(郭永)数年后回大谷复职时”,这里的“复职”显然又是对“过”字的理解有误。

    综上所述,文言文文意的归纳与概括题,大致可从句间关系,条件限制,原文有无表述、表述是否恰当以及词语解释等方面入手,对照选项逐一筛选,最终做到去伪存真。
标签:教学论文 文言文阅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以学为主”的语文课堂教学改革初探 (教师中心稿)
下一篇:对现代文阅读理解题做法的几点体会(教师中心稿)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