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教学文摘
》
教学论文
阅读:2854
标签:
教学论文
学生课外阅读动机及教师指导对策探析
李 浩 滕晓青
【摘 要】学生的阅读包括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课外阅读是学生语文学习和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反映学生学习、思想和生活状况的窗口,教师应针对学生课外阅读的动机对其进行适当的指导,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促进其能力和人格的全面成长。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动机主要来自三方面:教师的要求,朋友的影响,自我的需要。其中,自我的需要主要包括自我放松、自我提高、自我满足、自我慰藉。
【关键词】 课外阅读 动机 自我 外部强化 自主性需要
【作者简介】 李浩,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通讯地址:济南市乐山小区南区20号楼6单元402室 邮政编码:250001 联系电话:0531-2058507);滕晓青,济南市第一中学教师。
阅读是人最重要的学习方式,既可读“有字之书”,又可读“无字之书”。本文探讨的是学生“有字之书”的阅读问题。
按照学习环境和方式的不同,学生的阅读可分为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课内阅读大多是在课堂上,在教师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的,尽管其中也存在一些不尽人意,需要改进的地方,但总的说来,还是秩序井然的。与之相比,课外阅读则基本是放任自流的,教师和家长对其关注较少,学生课外阅读的动机各异、水平不一,方法各式各样,内容良莠不齐,甚至将一些不健康的读物也纳入课外阅读的“菜单”。近日,笔者主要就学生课外阅读的问题在市区某重点高中作了一次问卷调查,在高一、高二、高三各年级中分别抽取两个平行班的学生作为调查对象(共六个班、360人),结果发现:有95.3%的学生都或多或少地读课外书,只有4.7%的学生从不读课外书。可见,课外阅读在学生中是非常普遍的行为,作为教师,尤其是语文教师,就应该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课外阅读指导。
指导课外阅读关键要做到:准确把握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原因和动机,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处理好教师外部强化和学生自主性需求的关系。
学生的发展具有未定性,教师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必须给予足够的外部强化和指导,对其行为做出肯定或否定的评价,促使其向好的方向发展。但外部的强化又可能形成对学生自主性需求的压抑,外部强化的促进作用与学生的自主性需求是一对矛盾,要解决这对矛盾,首先要明确外部强化的目的,即强化的最终目标不是为了让学生服从、便于管理,而是为了促使他们发展。因此,处理好二者的关系,关键是着眼于学生自主性需要的激发和自主性能力的培养以及由此而建构起的自我调节能力,也就是要求教师通过外部强化,发掘学生的自我调节潜能,促使他们朝着自主能力的提高和自我的成熟,不断提升自我调节的水平。基于此,教师在指导、强化时要注意学习情境是否能使学生产生自主的感受,提供的强化是否有利于促进学生学习的自我调节发展,否则适得其反,不仅使强化无效,反而会在强化中弱化学生的自主能力,导致学生的自我调节水平降低,造成对自主性需要的挫伤和抑制。①
具体到课外阅读,教师应首先明确学生读课外书是否出于自主性需要以及出于何种自主性需要。只有明确了学生课外阅读的动机,教师才能采取相应措施对这种阅读行为进行指导和强化:若其不是出于自主性需要,就应尽力激发学生的自主性需求,提高其自主能力,促进自我发展;若其是出于自主性需要,则应了解其出于何种类型,进而引导学生的阅读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促进其健康成长。
下面,笔者准备结合问卷调查的结果对此稍作分析。
根据调查结果,可将学生课外阅读的原因、动机归为三类。
一、 教师的要求
有许多教师由于意识到课外阅读的重要性,或是为了完成既定教学任务,强制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并且他们常常以学生的读书笔记、读书心得等为标准检查他们课外阅读的成果。在这种情况下,一些学生本身并没有阅读的内在动力,只是疲于应付,机械、被动地完成教师给予的任务,如此写成的读书笔记、读书心得多数都没有实在内容,不能令人满意,学生甚至因此而遭受批评。这样,学生几乎每次都得到失败的体验,失败的消极结果不断被强化,长此以往,这些学生就会对读书后的失败体验特别敏感,开始厌倦甚至恐惧读书,进而将这种情绪迁移到其他学习行为上,产生厌学情绪,形成一种对学习的稳定的自暴自弃性格,心理学称之为“习得性失助”或习得性自暴自弃。②
教师的这种作法丝毫没有考虑学生的自主动机、自主需要,同时也忽视了教师的积极强化对学生成长的必要性,这种情况下的课外阅读并非学生自主的学习行为,他们连起码的自主动机都没有,更遑论自主能力的提高和自我的发展。这种作法会使学生产生自卑感,形成对读书、学习的退避性行为反应,产生厌学情绪。
因此,对于这类基础差、语文素养低的学生,教师不应只凭读书笔记、读书心得这类学习结果去评价他们,而应着眼于课外阅读过程本身,从他们阅读的努力程度和阅读方法的角度对其做出中肯的评价,让他们体验到阅读的乐趣和意义,体验到自我的进步和价值,为自己的进步而激动,为自己的成功而兴奋,从而真正感受到学习的积极意义,建构起学习的内在自主动机。
众所周知,教师的要求对于学生的课外阅读至关重要,没有教师的外部强化,许多学生就会放弃课外阅读,如调查结果显示:有些学生将课外读有关文言文解析的书籍的原因,完全归于教师的要求,他们承认,这种阅读确实有助于他们对课内文言文的理解和掌握,但他们同时也承认,如果没有教师的要求,自己或许就会放弃这种阅读。不过,教师的要求和强化不应等同于强迫,而应针对学生的心理需求采取适当的方式。
心理学研究发现,学生对背诵或复述类的学习策略最不感兴趣,而对精加工、收集资料、寻找信息类的学习策略兴趣最大。根本原因是这些活动更能让他们感受自己生命的活动,体验自我的价值。所以,教师可以改变强制命令的方式,而以探索型学习任务的形式提出要求,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内在动力。如教师可以划分人物类型为目的鼓励引导学生自主地阅读《水浒传》,借搜集以明月为题材的诗歌为目的激励学生阅读唐诗宋词,然后举办学生讲座,对学生自主阅读的成果进行交流和巩固。
展开全文阅读
二、朋友的影响
人类大多都有“随大流”的从众心理,青少年的这种心理尤为强烈。他们常常把“我们”、“我们都那样”作为自我行为产生的最充分的理由,只要形成了同伴群体的“我们”意识,相互接受,相互视为“自家人”、“一伙人”,群体内的影响力量就会变得强大,于是,群体内的个体们在话题口语、兴趣爱好、服饰发型、行为习惯、观点态度等方面都表现出很大的相似性。③因此,若置身于一个喜爱阅读的群体中,个体便会受到影响,养成阅读的习惯。以笔者为例,中学时代,我本不喜读书,但有一段时间班里出现了“读书热”,读课外书成了一种时尚,于是,我也禁不住诱惑,加入了浩浩荡荡的读书大军,并且一读就是十几年。
通过这次调查,笔者发现这种现象非常普遍,有很多学生开始并不喜欢读书,但由于朋友的影响和极力推荐,他们便试着去读,结果逐渐喜欢上读书,并养成了课外阅读的习惯,这类学生倾向于把课外阅读的原因归于朋友的影响。不过,这类归因的人数从高一到高三呈现递减趋势,这与学生年龄的增长和自我意识的进一步独立有关。
在调查中,笔者发现:在某一时期,大家读的课外书往往是相同或类似的,而且这些读物大多为时尚作品(流传千古的经典作品不多),出现如“痞子蔡热”、“韩寒热”“漫画热”等阵发性“热症”。这一方面与当今的社会风尚有关,但更重要的还是因为学生的阅读心理,这类读物通俗易懂,而且比较贴近学生的思想和生活实际,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学生的情感,从而引起他们的共鸣,争相阅读这类书籍。此外,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原因,即这类作品一般篇幅比较短小或以连载形式刊出,适合学生课外时间有限的状况。
针对这种课外阅读,教师可从大处着眼进行强化、指导,从建设班风入手,努力在班级里营造一个良好的读书氛围,同时注意将学生的读书热情引向有利于语文教学和学习的书籍,激发他们对此类书籍阅读的兴趣和自主性需求,以此推动学生在课外的主动阅读。教师可充分利用班干部的号召作用和尖子生的榜样作用,培养他们对此类书籍的阅读兴趣,并利用他们影响其他学生,从点到线,从线到面,形成全班甚至全校性的读书热潮。教师还可引导学生开展小组探究学习,引导志趣相投的学生组成课外阅读学习小组,鼓励他们自主选择有利于语文学习和人格成长的阅读内容,充分发挥小组学习的优势,调动每一个学生阅读的自主动机,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促进其学习和成长。
三、自我的需要。
自我是整个人格的核心,人的心理生活是由自我构建的,自我以对自身及自身有关事件的解释构建起自己的心理世界。每个人的行为表现、身心健康、人际关系和发展状况都受到自我的制约,自我的需要是产生自我调节活动的动机,它具有双重作用,不仅激起自我调节的驱力,而且还是自我调节的导向。由自我发起的行为,从根本意义上说,是要满足自我的需要,这就要求行为者在发起行为前,对行为的意义有所预感,也就是自我预计,它是在与自我需要相关的价值关系层面上的反映。由于行为主体对事件和情境的主观意义存在各种不同理解,便形成了各种不同的自我动机,如自主动机、自我提高动机、自我保护动机、自我证明动机等。
调查结果显示,有很多学生认为课外阅读完全是自己的一种个人行为,出于自我需要,是对学习和生活的一种自我调节行为,而并不是由于教师的要求、朋友的推荐或其他原因。通过对这类学生课外阅读动机的分析,笔者发现,尽管都是出于自我的需要,但这种自我调节行为的具体出发点不尽相同,也相应地产生了不同的学习效果。这就要求教师了解学生这种自我调节行为产生的具体原因,并采取适当的措施予以强化和指导。
(一)自我放松。
中学生的学业负担沉重,学习生活单调(每天十余节课和大量的作业压得他们透不过气),他们非常需要适当的放松和休息,而学校和课堂又很少给他们放松、喘息的机会。因此,很多学生便把目光投向课外,自主地选择读课外书这种调节方式来放松休息。调查结果显示,有28.9%(此统计数字的基数是将课外阅读的原因归于自我需要的学生人数,而不是全部被调查学生的人数,以下统计数字的基数若无特别说明,也与此相同)的学生把自己课外阅读的原因归为消遣放松,他们感到日常的学习生活枯燥无味儿,学习和考试的压力沉重,而读课外书可以丰富课余生活,放松身心,使自己从繁忙的学习生活和沉重的考试压力中暂时解脱出来,得到休息,正如有位同学所说,“只有在读课外书时,才有自己的自由空间”。
在这种情况下,出于放松、休息的动机,他们大多从兴趣出发,选择的读物多为报刊杂志和娱乐性质的时尚作品,如影视杂志、体育杂志等,其中也不乏一些低级趣味的东西。因此,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应及时进行指导,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读书观,引导学生多读经典作品,帮助他们分析理解这类作品,使其对阅读经典产生兴趣,并能真正领悟其意义价值,自觉地利用其中的道理指导自己的生活和学习。与此同时,教师应注意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趣味性,丰富学生的校内生活,激发学生对课堂和学校学习的兴趣,减轻他们学习的心理压力。
值得注意的是,当前,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学的进步,学生选择课外活动的方式也愈益丰富起来,很多学生迷恋上电脑游戏和网上聊天等,而完全放弃了课外阅读。这需要引起学校、教师和家长的注意,采取相应措施,但不能仅以简单粗暴的方式禁止,重要的是分析学生这种行为产生的动机,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的自我需求,激发起他们对阅读和学习的兴趣。
(二)自我提高。
人类在婴幼儿时期主要通过外表和动作认识自我,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将关注转向内部,通过自我反思来评价自己。到了中学时代,一些自我意识强的学生已十分关注自我的内在品质,他们不断设计自我未来发展的蓝图,同时,也越来越意识到现实自我与理想自我的差距,为了弥补这个差距,他们不仅努力学好课内知识,而且对于课外知识也是孜孜以求,他们会阅读一些自认为有利于自己未来发展的书籍,力图从中汲取营养,不断向理想中的自我形象靠拢,如读名人传记及学术类、专业性、知识性强的书籍等。这种类型的课外阅读实际是学生的一种理想性自我调节行为。
在这次调查中,有22.2%的学生强调,自己进行课外阅读是为了积累知识、加强修养。他们普遍认识到知识经济时代对于人才的苛刻要求,所以,他们意识到,课本的知识是有限的、单一的,不能满足自己全面发展的需要,这些缺口必须通过课外阅读来弥补。这其中,又有47.8%的学生将课外阅读的收获表述为“扩大了知识面”,这些收获,又进一步推动他们深入持久地进行阅读。在调查中,笔者发现,有一位学生酷爱法律方面的书籍,当问及原因时,他自豪地说:“我要成为一名律师。”可见,在这位学生这里,课外阅读已经成为其实现自我理想的重要一环,是他的一种理想性自我调节行为。
有些中学生把课外阅读视作理所当然的事情,他们切实认识和体验到了课外阅读对于促进语文学习和提高考试成绩的作用,同时,他们认为自己作为学生,就应该把每一门功课学好(包括语文),考试就应该取得好成绩,为此,一切有利于学习和考试的事情都应该努力去做,包括读课外书。所以这些学生同样会积极主动地进行课外阅读,有的甚至放弃休息时间。这种课外阅读实际是一种应该性自我调节行为。
调查结果显示,有7.1%的学生属于这种类型,他们进行课外阅读是为了积累知识,应付考试(主要是语文考试),其中,有的学生认为多读书可以培养语感,提高阅读能力、阅读速度;有的学生认为多读书可以积累写作素材,学习写作手法;有的学生认为多读书可以丰富文学常识,应付填空题。他们相信,这些对于语文考试是及其重要和有用的,是要取得好成绩所应掌握的。可见,这类学生的课外阅读虽是出于自我提高的动机,不过,其功利性很强,以提高考试成绩为直接目的。
展开余文
以上两种阅读行为都是出于自我提高的目的和动机,因此都具有自主性,对学生的学习和发展相当有利,不过,这种课外阅读同样需要教师的引导。(1)要引导这类学生形成正确的自我评价,对自我发展做出恰当的分析和预计。由于受年龄和心理因素的限制,他们往往会对自己做出不切实际的评价,尤其是第一类学生,经常会对自我的评价和发展估计过高,从而为自己加上了不必要的过重的包袱,有的会因为目标的无法实现和希望的破灭而悲伤、沮丧,甚至产生厌学情绪,对学习形成负面影响。因此,教师应在对其上进心和阅读行为进行积极强化和肯定的同时,帮助他们进行恰当的自我评价,准确地进行自我定位,使他们自我提高的需要切实转化为适宜的学习和发展动力。(2)要引导他们协调好阅读和休息的时间。这类学生对自己要求严格,有的近乎苛刻,尤其是第二类学生,经常会因为无法完成他们视为应该的课外阅读而放弃休息或者陷入深深的自责和忧虑,以致耽误正课的学习。这就需要教师向学生阐明休息和健康的重要性,使学生明确学习和考试的作用,树立对学习和考试的正确态度:学习不仅仅是学生时期的任务,而更是贯串于人的一生的,是终身学习;学生的任务也不仅仅是学习和考试,而是要实现自我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身体的健康和学习、考试的成绩同样重要。
(三)自我满足。
有的学生的课外阅读完全是出于兴趣,仅仅是喜欢而已,读物能满足他们的兴趣,使他们产生积极的体验。
笔者在调查中发现,仅仅因为自己感兴趣而读课外书的学生占36.5%,他们有的读到了有趣的人和事,有的获得了新鲜感,有的在读完后有成就感、满足感。这些读书后的收获,使他们对读书产生了兴趣,并形成了习惯。他们读书并没有直接的功利目的,似乎课外阅读成了他们的一种动力定型。这类学生的课外阅读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没有特定的目标和计划,随心所欲,具有散漫性。其实,这样的阅读未必有利于语文学习,所以,教师对待这类学生,应在维护、保持其现有阅读动机的前提下,向其进一步讲明阅读对于语文学习的重要意义,深化其阅读动机,使其课外阅读向着促进语文学习和人格成长的方向发展。
(四)自我慰藉。
在调查中,笔者发现有一类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只是为了“填补课外无聊的时间”(他们自己的话)。通过调查,笔者发现这类学生有的性格内向,行为怪僻;有的脾气暴躁,行为粗野;有的生性傲慢,放荡不羁。但无论性格秉性如何,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没有朋友或朋友极少。他们缺少朋友,而没有了同龄人之间的交往,所以,他们精神空虚,课外生活十分孤单,为了弥补这个空缺,他们只得自己寻找途径,这样,有的学生就将目光投向了课外读物,在书中寻找朋友,进行对话。而有的学生却去网吧、酒吧、歌厅、舞厅等场所,发泄自己多余的精力(有一部分不读课外书的学生就属于此类情况)。
面对这种情况,教师应全方位地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学习情况、行为和处事原则,深入其心灵,与其展开对话,从根本上改变他们行为的自主动机,而不仅仅是教给他们读书方法或处事原则。只有心理健全了,学生的各种行为才能向良性发展,读书才能取得好的效果。
此外,还有4.7%的学生不读课外书,原因主要有:没有时间(课余时间被繁重的作业和各种学习班占据),不感兴趣,看不懂等等。针对这些情况,教师也应采取适当的措施加以指导,争取排除学生课外阅读的干扰因素,使其自觉主动地进行阅读学习。
总之,从学生的课外阅读这个自我行为活动入手,可以了解他们的学习情况、思想状况甚至生活情况。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若从根源入手,把握学生课外阅读的动机、原因,就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的各种情况,拉近与他们的距离,有目的地强化、指导其阅读,同时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和人格的全面发展。可见,关注学生的课外阅读,又为教师打开了一扇关照学生心灵的窗口,使教师能够更好地改进教育教学工作,促使学生更好地实现自我的发展。
注释:
①②③李晓文.学生自我发展之心理学探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255-256页、252页、121页
参考文献:
韩雪屏.中国当代阅读理论与阅读教学[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0.
蔡敏.试论“小组探究模式” [J].课程·教材·教法,2001,(12)
来自:人教网
标签:
教学论文
学生课外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上一篇:
黎明的通知(教学设计A)
下一篇:
阅读现当代诗歌的方法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
苏教版
|
粤教版
|
语文版
|
北师大
七年级
|
八年级
|
九年级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教案
|
导学案
|
说课
|
课堂实录
|
教学案例
|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
教学计划
|
教学总结
|
备课资料
|
德育论文
|
作文指导
|
中考指导
|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
学生随笔
|
作品赏析
|
初中习作
|
中考范文
|
高中习作
|
高考范文
|
作文素材
|
散文小说
|
古文阅读
红楼梦
,
神话
,
孔子
,
庄子
,
李白
,
杜甫
,
苏轼
,
东坡
,
李清照
,
赏析
,
唐诗
,
宋词
,
诗歌
,
鲁迅
,
小说
,
散文
,
文学
,
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