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学设计
阅读:578
标签:
教学设计
中考指挥棒指向哪里?
文汇报 2003-04-15 陈玉琨
编者按中考命题是一项专业化程度很高的工作,它不仅关系到成千上万学生的升学前途,更关系到国家的人才选拔标准。教育部自1999年以来连续四年组织全国中考管理及试卷评价,今年4月7日——9日全国初中毕业、升学考试命题研修班在沪率先开班。
来自全国的中考命题人员聚集一堂,分析去年中考试卷的利弊得失,并对今年各学科的命题提出建设性意见。2003年中考命题将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位,切合初中教学实际以及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实际,推动素质教育发展的原则。对于各学科的具体命题原则,与会专家建议:进一步减少机械记忆类试题的数量,坚决杜绝人为编造的繁难试题;试题的设计应注意贴近学生身心特点,避免成人化倾向。
本报记者对这一活动进行了采访,今天这里再作详细介绍。
初中毕业与升学考试(简称中考)历来被看作是“指挥棒”,如何提高中考命题的科学性水平,既关系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能否顺利进行,也关系到数千万考生的利益。
初中毕业考试和升学考试是两种不同的考试,前者是目标参照考试,后者是常模参照考试。目标参照考试考查学生达到教育目标的程度,常模参照考试侧重于区分学生不同的程度。但是现在很多地方实行两考并一考,如何在一次考试中达到两者的统一,这就有许多问题需要研究。
关于中考命题的基本原则
初中毕业与升学考试命题要坚持以下两条原则:
一、要有利于初中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只重视知识的结果必然导致对学生思维能力和情感发展的忽视。考试作为一根对学校教育的指挥棒,怎么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教师怎么教和学生怎么学。因此,中考作为促进基础教育的手段必须要充分反映素质教育的要求。
二、充分体现教育机会的公平。在义务教育阶段教育公平主要体现在权利和义务相称上。学生承担了接受九年教育的义务,就应享有接受国家提供合格教育的权利。在非义务教育阶段,教育公平主要体现在获得和贡献相称的原则上。学生的贡献包括当前贡献和未来贡献。当前贡献即自己投资教育,花钱买教育;未来贡献其前提假设是优秀学生未来对社会和国家的回报最大。依据学生的成绩来分配教育资源,也就是坚持“能力本位”。中考如何能把最优秀的学生选拔出来,这是保证社会公平公正的要求。从大的范围来说,中考命题是与社会稳定相联系的,具有重要的政治意义。
关于中考命题中的几对关系
一、命题的导向性与区分度。考试考什么,学生才学什么。这就说明考试有强烈的导向作用。因此,中考命题应该把导向性放在首位,当然作为升学考试也要注重试题的区分度。
二、评分的主观性和客观性。曾经人们认为科学的考试是重视客观性的考试,但是实践表明客观题很难反映学生的全面能力,所谓表现性的评价紧接着就被提了出来,它把关注的重点转为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在试卷中,这两类试题要有适当的平衡。
三、命题的思想性和学术性。文理各学科不仅仅是知识体系还是价值观体系,因此各科考试在考查学生认知发展的同时,也要注重考查学生的态度、情感,注重考查学生对现代科学技术知识掌握的基础上,对其可能产生的伦理道德进行评价的能力。
四、内容的时代性和地区性。教育远离学生的需要,必然导致学生远离教育。比如现代沿海发达城市的有些学生可能根本就不知道保温瓶是什么,家里用的是饮水机;边远欠发达地区的有些学生可能连计算机都没见过。这一事实决定考题要从地区的实际出发,否则就容易出现问题。我国正在朝着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迈进,城市化速度加快,农村基础教育要帮助农村学生迈向小康就要使教育能够满足学生深层次发展的需要,中考命题也应该注意这个方向。
关于中考命题技术
客观题作为考查学生基本知识和技能的题型,在命题中应力求:第一,题干尽可能包含试题内容;第二,题干尽可能避免否定性表述;第三,每一备择项都应在语法上与题干保持一致;第四,试题应尽可能避免对答案给出线索;第五,备选项要具有一定的迷惑性;第六,如果没有特殊需要,一般不要用“上述各项”之类的表述。
开放性试题的命题要以学生现实生活为起点,有助于学生创造性地运用所学;要以社会有争议的议题为抓手,增强试题的思想性,以考核学生能力为核心。
(作者为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主任,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管理学院院长)
标签:
教学设计
中考指挥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上一篇:
一线教师向往一个充电的时空
下一篇:
北大清华等65所地方高校今年招国防生4000余名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
苏教版
|
粤教版
|
语文版
|
北师大
七年级
|
八年级
|
九年级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教案
|
导学案
|
说课
|
课堂实录
|
教学案例
|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
教学计划
|
教学总结
|
备课资料
|
德育论文
|
作文指导
|
中考指导
|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
学生随笔
|
作品赏析
|
初中习作
|
中考范文
|
高中习作
|
高考范文
|
作文素材
|
散文小说
|
古文阅读
红楼梦
,
神话
,
孔子
,
庄子
,
李白
,
杜甫
,
苏轼
,
东坡
,
李清照
,
赏析
,
唐诗
,
宋词
,
诗歌
,
鲁迅
,
小说
,
散文
,
文学
,
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