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学文摘教学论文
阅读:1046  
标签:教学论文
走进学生的精神花园(网友来稿)
邮编  251600邮件地址:山东省济南市商河农行资产经营部 骆和梅(转)

      电子信箱:mailto:shshnhzcg@vip.sina.com

      现在的中学生活的怎么样?在家长老师眼里,他们太潇洒了,太幸福了(相对于祖辈、父辈的中学时代):吃讲营养,穿讲样子,用讲牌子,学习有专业老师的指导,生活有家长的精心照顾。他们有什么不满足的?但我们是否倾听过他们的心声:活的太累了、太烦了:家长整天唠叨,老师反复强调,中学是黄金时段,一定要把学习搞好,考上重点高中,上重点大学,然后……

      不可否认,人才的竞争、生存的竞争相当激烈。家长、老师对学生的期望值过高,导致学生学业负担、思想负担过重。有的心理畸形:呆滞、忧郁寡欢、暴躁。有的不堪父母、老师“一击”,离家出走、服毒自杀、纵身跳楼,寻求“理想王国”的自由去了。

      一件件,一幕幕,触目惊心,闻耳色变,不能不令我们深思。

      中国人特别崇尚孩子的成功。俗话说:“孩子是父母的脸”。中国人大多把希望寄托在晚辈的身上,自己没有实现的理想,愿意在孩子这一代变成现实,自己苦点儿、累点儿、委屈点儿,也在所不惜。条件特好的,送孩子“出国深造”;条件较好的,送孩子进地方名校;条件一般的,鼓励孩子学好了为以后自己的孩子创造好条件。“再苦不能苦孩子”,“个人事小,孩子事大”,是多数中国人的心理。这当然是中华民族的美德,体现了父母的无私奉献精神。“可怜天下父母心”,但作父母的有良好的愿望,未必有良好的回报。“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欲速则不达”。家长的爱多是自私的、盲目的、过溺的,这种“爱”的种子,埋下去的时候就是发了霉、变了质的,必定长不出茁壮的禾苗来,有的也只能是“豆芽儿”。

      相比而言,我们做教师的,是培育繁盛花朵的园丁,是铸造健康灵魂的工程师。我们懂得教育的规律、方法,能把握学生的心理需求、愿望,我们对学生的爱是理智的、无私的。我们有责任也有能力使“浪子回头”,然而我们往往忙于知识的传授,系统的训练,很少顾及学生的心理反应,更多的把学生当成了知识的容器,得分的机器。要知道,学生首先是生动活泼的“人“,是有血有肉有灵性的“人”,他们有自己的喜怒哀乐,他们有自己独特的对老师的看法、对学法的选择、对家长的意见、对社会的认识、对未来的向往、对历史的思考,他们需要倾诉、需要发泄,他们需要知识的雨露,他们同样需要精神的甘霖,他们呼唤:我们需要理解!他们质疑:谁真正考虑我们的感觉?

      没有学生心灵的唤醒,没有学生精神的参与,就没有真正的教育。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理应承担起学生的心理教育这一课,走进学生,走向学生的精神世界,让老师和学生的心理零距离接触,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爱的真诚,让学生体会到老师的确为自己着想——老师是自己的精神父母——才会使我们的教育在学生心灵“软着陆”,从而学生自觉地跟老师前行或按老师指引的方向前行。

      教师可以开通“心理信箱”,及时收发信件,和学生进行书面谈话;批阅学生日记,和学生在日记中交流;召开谈话会,鼓励学生相互交流;举办“记者招待会”教师集中对学生的生活、心理疑问进行解答;另外,经常有针对性地和学生个别谈话,以便有的放矢,增强教育效果。

      总之,学生的心灵潭水只有与外界活水相连,才会永不枯竭,保持清澈、洁净;学生的精神花园有人浇水、松土、施肥、欣赏,那一朵朵花才会永不枯败,越开越美丽越鲜艳!

      让我们走进学生的精神花园……

      
标签:教学论文 走进学生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班级管理呼唤“法治化”(网友来稿)
下一篇:探索、实施“糖式惩罚”教育(网友来稿)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