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杂文参考
》
教师随笔
阅读:2544
标签:
教师随笔
功利性的读书
丁云亮
上中学的时候,老师给我们讲《范进中举》和《孔乙己》课文,说到生动处,课堂上哄然大笑。大家虽然弄不清古人的生活方式究竟怎样,但都很为古代、近代那些迂腐的书生不值。为了一点小小的功名利禄,皓首穷经,白白虚掷了大好的青春时光。成人以后,尤其是走上工作岗位,回首自己和同学、同事们的读书历程,不知怎的,对范进、孔乙己的遭遇再也笑不出来。感觉同是一件读书事情,今天的人比古人好不了多少。
现在的中小学生上学,读书的目标非常明确,换句话说,功利性极强。读书不是为了获取有用的科学知识,提高一己的文化素养,而是在教师的悉心指导下,努力地训练应付考试的能力。学习的旨归只有一个,就是杀出重围(现在大学的普遍扩招,已难说重围),获取高等学校的“入场券”。居“庙堂之高”的教育界人士,虽不断地写出连篇累牍、高深莫测的学术论文、著作,大力鼓吹美好的素质教育;但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往往如同空中楼阁,与教学实际相距甚远。各个学校与此关联的宣传资料、画册,不过是应付上级领导检阅、审查的外表工夫而已。即便是国家一度专心培植的专业技术性的中专学校,也越来越多地成为攫取文凭的知识沙漠地带,真正学有所长、学以致用的很少。
不仅在校学生是这样,就是以读书为业、向来被看成是身居象牙塔的学院“智识阶级”也好不到哪儿去,甚至功利主义的色彩更浓。读书不过是为了拿更高一级的学位,为了养家糊口纯粹属“稻粮谋”的技术职称。学中国文学不懂中国文学美在哪里,学外国文学没读过或很少读外国文学作品,学汉语的自己都不会熟练地使用汉语的比比皆是。不要看这些人写起文章来头头是道,事实上,华丽的文辞下掩盖着的是不学无术的、脆弱庸常的世俗心灵。所谓超越性的审美无功利,不过是激烈的生存角逐之外动听的说辞而已。钱锺书曾批评那些没有艺术鉴赏力的“专家”,把他们比作宫廷里的太监,成天生活在女人堆但无能力。当下社会的文学艺术领域的“太监”,随着知识分子群体的增大,比钱锺书批评的时代不知翻了几番了。
功利性的读书方式,在我们这样一个信奉实用人生哲学的商业化社会,已成为醒目的标志。人们从生存实践中真切地体验到,书中没有黄金屋,书中也没有颜如玉;至少同古人相比,书籍对人生修为、宦位更替的价值正在锐减。“好读书而不求甚解”,像陶渊明能把读书作为一种生活形式的人则更难觅寻。“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为中华民族的崛起而读书”的激动人心的口号,已然变成抒发思古幽情的历史的回响。书作为一种工具、一种同家庭装潢一样的修饰品的工具的氛围,正在或者业已形成。
非功利的、自由的读书方式,真的该在金钱暴力的洗劫下、在后现代的文化碎片中悄然终结了吗?我们只能拭目以待。
来自:k12
标签:
教师随笔
功利性的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上一篇:
上帝、意淫以及道德评判
下一篇:
最后一课 教学设计(网友来稿)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
苏教版
|
粤教版
|
语文版
|
北师大
七年级
|
八年级
|
九年级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教案
|
导学案
|
说课
|
课堂实录
|
教学案例
|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
教学计划
|
教学总结
|
备课资料
|
德育论文
|
作文指导
|
中考指导
|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
学生随笔
|
作品赏析
|
初中习作
|
中考范文
|
高中习作
|
高考范文
|
作文素材
|
散文小说
|
古文阅读
红楼梦
,
神话
,
孔子
,
庄子
,
李白
,
杜甫
,
苏轼
,
东坡
,
李清照
,
赏析
,
唐诗
,
宋词
,
诗歌
,
鲁迅
,
小说
,
散文
,
文学
,
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