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杂文参考作文素材
阅读:5086  
标签:作文素材
论《庄子》中的寓(教师中心稿)
宋发旺 邮箱:songfawang1965@yahoo.com.cnm 

    寓言是一种用故事来寄寓道理的文学体裁, 是比喻的高级形式。它篇幅短小,具有明显的讽谕意义, 以述说的故事为喻体,以阐述的教训和哲理为本体,具有极大的思想启示力量。其主题思想多是借小喻大,借远喻近,借古喻今,借此喻彼。

    寓言文学在世界上有三大发源地: 印度,希腊,中国。印度有经典《三卷书》《百喻经》 ;古希腊有集子《伊索寓言》;而中国古代却没有专门的寓言集。中国古代寓言夹杂在论说文和史传文中。 只是论证的手段,并未独立成篇。虽然如此,但中国古代寓言叙写生动,哲理深刻,独立流传,具有无穷魅力。

    先秦是古代寓言的产生期和第一个繁荣期。 随着社会经济的蓬勃发展,引起了空前的学术繁荣, 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盛大局面。在学术争鸣中,出现了用寓言故事写政治哲学思想的倾向, 把寓言看作是一种战胜论敌的有效手段。当时在政治上还是一个分裂局面, 也没有正统思想和传统艺术形式的束缚,尽可以放胆言论,而无所顾忌。当时为了配合现实需要, 通俗而广泛地宣传自己的学说,各学派在吸取民间譬喻的基础上创作了大量的寓言故事。

    《庄子》 寓言也正是在这种大背影下出现的。下面我仅从《庄子》对寓言体裁的贡献,《庄子》寓言内容分析,《庄子》寓言对后世的影响三方面作一个简要论述。

              《庄子》对寓言文体的贡献

    首先,“寓言成为一种文艺,是从庄子开始的”(臧克家语),这是因为:

    1.作为一种文艺, 就应独立成篇。 而《庄子》寓言正呈现独立成篇的趋势。据《中国中学教学百科全书  语文卷》记载,《庄子》共有寓言二百多个。如果不从“道”的角度去理解, 那它就是不连贯的一个个寓言故事,而且更具有现实意义。因此,严北溟先生干脆称其为“寓言集” 。严北溟在《中国古代哲学寓言选》的序言中说:“《庄子》 既是哲学书,也是寓言体。”纵观全篇,《庄子》大部分都是故事的叙述,纯粹的议论文字很少。 正如这部书自述其特点时说:“寓言十九,重言十七。”意思是寄托寓言的言论占了十分之九, 借重先贤时哲的言论占了十分之七。例如“内篇”七篇中,只有《齐物论》 和《大宗师》两篇较多议论性文字,但其中也有不少寓言故事。其它各篇大多由寓言所构成。

    2.寓言要成为文艺,还必须运用各种艺术手法。而在寓言中自觉运用各种虚构手段塑造形象,也是从《庄子》开始的。

    我们不妨把《庄子》寓言与其他寓言作个比较,就不难得出结论。

    《周易》 中的寓言是中国古代寓言的滥觞。其特点是词旨简炼。所以在表情描绘,动作描写等方面明显不足。例如,《周易》中有《驾车顶牛》这则寓言,原文是:

    “见舆曳,其牛掣,其人天且劓。”

    翻译成白话, 有人想叫牛后退几步,就只管用双手扳住车子向退,而牛呢,却拼命朝前走, 他这样蛮干,说不定将来还要吃刺头额、割鼻子的官司呢。文中对于这人如何用力扳,表情如何,牛的情状如何,都没有作细致的描写,只用了两个动词“曳”“掣”    《孟子》 中的寓言平易而辛辣,但其寓言是用来比喻或论证的,因此对于形象的塑造就不那么重视了。

    例如《揠苗助长》这则寓言,出现在孟子与别人的辩论语句中。原文如下:

    (孟子) 曰:“必有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无若宋人然。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 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文中对“揠苗” 的动作仅用“揠”而已,其神态仅“芒芒然”。与《周易》寓言相较,自然更进步,不过那只是为了议论。

    但《庄子》 寓言则不仅为议论,还更有感染力,因此在动作、神态描写上更具艺术性,更生动形象。如在《庖丁解牛》中,对解牛动作的描绘十分精彩。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 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足加奇),……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这段文字从视觉听觉两个角度对庖丁解牛进行了具体、 形象、生动的描绘。你看他的动作: 触、倚、履等;听他的声音的:哗然响然。又使用排比句式,这样语气连贯,既表现出他解牛时动作熟练, 又表现出其动作象舞蹈与音乐一样和谐有节奏。给声给形,使人有如临其境之感, 以下写庖丁谈自己解牛的经验体会,也无一句不是形象的语言。如碰见肌骨交错复杂的地方, 就要“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采取“怵然为戒”的审慎态度,最后还要以藏敛为自处之道。

    而与《韩非子》寓言相比,《庄子》寓言胜在情节等的虚构上。

    《韩非子》寓言多取材于历史故事,如《唇亡齿寒》《宋襄公打了败仗》就是历史,而《子罕不受玉》《真假宝鼎》等也是历史小故事。

    我们来比较一下寓言《唇亡齿寒》与《左传·僖公五年》中的记载。

    韩非子写的寓言《唇亡齿寒》 :“晋献公以垂棘之璧,假道于虞而伐虢。大夫宫之奇谏曰:‘不可。唇亡而齿寒,虞虢相救,非相德也。今日晋灭虢,明日虞必随之亡。’虞君不听,受其璧而假之道。晋已取虢,还反灭虞。”

    《左传·僖公五年》 记载:“晋侯复假道于虞以伐虢。宫之奇谏曰:‘虢,虞之表也。虢亡,虞必从之。晋不可信,寇不可玩,一之谓甚,其可再乎?谚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者,其虞虢之谓也。’……晋灭虢,虢公丑奔京师。师还,馆于虞,遂袭虞,灭。”


展开全文阅读
    两文相较,就会发现韩非子的这则寓言简直就是历史的转载。

    《庄子》 则不同,它的大部分寓言故事是虚构的,是作者精心创作的。如《秋水》篇中, 通过河伯与北海若的七问七答来讨论价值判断的无穷相对性。作者虚构了河伯与北海若两个形象。 河伯始则“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尽在己”,后则虚心请教;北海若的形象则是广大,像博学的老师,其问答语言显然是花了心力的,七问七答,层层深入,推导出庄子的认识论,提倡无为的大智,摈弃有为的小智。

    再如《盗跖》 篇中,孔子盗跖确有其人,但无其事,庄子替他们安排了事件,描绘了肖像动作语言等。 “盗跖闻之大怒,目如明星,发上指冠”,开口就骂孔子是“鲁国之伪巧人” ,最后呵责孔子:“疾走归!不然,我将以子肝益尽脯之膳。”盗跖的强暴真是神情口吻毕现。 写孔则是温文尔雅,明白事理的儒者风度。尤其是对孔子在跖面前被数落得窘迫不堪的神态,写得更加精彩。

    孔子再拜趋走, 出门上车,执辔三失,目茫然无见,色若死灰,据轼低头,不能出气。对孔子作了辛辣的讽刺。

    综上所述,先秦时代自觉运用多种虚构手段塑造形象自庄子始。

    其次, 庄子将动物植物及其他现象的拟人化,是他对寓言创作的一个突出贡献。为后来寓言创作拓展了新的创作方法--浪漫主义手法。

    中国古代寓言中, 用拟人化手法创作的寓言极少,而人物寓言故事极丰富。这是什么原因呢?

    1.这与寓言多夹杂在议论文及史传文中有关。由于这两种文体或注意说理或注重记实, 动物植物说话的事自然越少越好;再者,那个时代的寓言被当作战胜论敌的有效手段, 而最具说服力的应该是源于现实社会中人各事。因此,人物寓言自然占了上风。即使有些动物植物寓言,也多是民间传说基础上写成的。

    2.与各家哲学思想有关。儒家思想是“不语怪力乱神”,自然没有拟人化的寓言立足之地。 查《论语》《孟子》《荀子》等书,无见一则动物寓言。而法家更强调法术势治理国家, 多从历史角度去考虑,其寓言故事当然更注重历史小故事啦。至于墨家,其为俭朴爱人, 其为文尚质主用,以内容取胜。据荀子称:“墨子蔽于用而不知文。”既“不知文”,自然也不肯在怪诞的动物植物寓言上花功夫了。

    由于以上原因, 使先秦拟人化寓言极少,即使有,也大多数是民间传说,文人几不会去自觉创作这种寓言。 由文人自觉创作的、数量最多、手法最纯熟的动物植物寓言是《庄子》寓言。

    庄子的哲学思想是“齐万物” ,与自然物我合一。这就使庄子的寓言能不忌荒诞,大胆想像, 例如,他让禽鸟说话。“蜩与学鸠笑之曰:‘我决起而飞,枪榆枋,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他与髑髅交谈,髑髅“深锁蹙额曰:‘吾安能弃南面王乐而复为人间之劳乎’ ”;青蛙在他笔下会骄傲,满足井底之乐;河水会“欣然自喜”“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

    庄子既然认为“道” 存于自然,那么让北海若,髑髅来阐述“道”,自然是再恰当不过了。 因此庄子思想与其创作方法是合拍的,这使《庄子》想象瑰玮奇诡,为寓言创作拓展了浪漫主义新路。 笔者粗略统计了一下,《庄子》中拟人法寓言不《蜩与学鸠》《朝三暮四》《罔两问影》等二十多则。

    值得一提的是, 庄子让“智慧”“混沌”这类抽象事物开口说话,这种拟人法在先秦文学中是绝无仅有的。 外国神话中有“智慧女神”“忌妒女神”等,心理活动这类抽象事物也被赋予了生命。 而中国神话没有这种传统,只有具体事物的神,如月神日神门神灶神等。 庄子却在寓言中首开先例,例如《知北游》篇中就把“知(智)”和“无为谓” 拟人化了。“知北游于玄水之上,……而适遭无为谓焉,知谓无为谓曰:‘予欲有问乎若:何思何虑则知道?何处何服则安道?何从何道则得道’三问而无为谓不答也。”于是“知”又问狂屈又问黄帝,黄帝认为只有无为谓才真正懂道,因为“道”无所不在,不能言传,只有清静“无为”才能得道。

    再如《至乐》篇中的“忘形叔”与“忘智叔”;《盗跖》中的“无足”和“知和”,无足是富贵权势思想的拟人化,知和是恬怡适和思想的拟人化。

    通过以上分析, 我们可以得结论,《庄子》寓言在寓言史占有重要地位。寓言成为一种文艺, 自庄子始,用浪漫主义手法创作寓言自庄子始。而这两点,对于日后寓言发展成为儿童文学的一支,功不可没。

       二、《庄子》的寓言内容分析

    先秦寓言是在社会激变和政治斗争白热化的大背景下产生的, 因此它必然为阐述政治思想观点服务。 由于庄子既不满现实,又无力反抗它,因此走上了消极避世的道路。然而对《庄子》寓言进行辩证分析就会发现,《庄子》寓言在消极之中有积极的亮点。

    首先,表现在对社会现实的批判上。《庄子》寓言对现实社会的批判是深刻的。

    《舐痔结驷》 故事中,秦王有痔让别人来舐,并用赐车辆来奖励这种下流勾当;而社会呢, 偏就如蝇逐臭,乐于吮舐痈。这则寓言成了千百年来揭露封建社会黑暗人情世态的快人快语。

    《触蛮相争》 则写道:“有国于蜗之左角者曰触氏,有国于蜗之右角者曰蛮氏,时相争地而成, 伏尸数万,逐北,旬有五日而后返。”反映了当时社会诸侯间残酷的兼并战争,表现了作者对战争的厌恶心情。

    《盗跖论道》 则揭露了统治者假仁假义以济私的本质。作者借盗跖的口,对世人推崇的尧舜禹进行了批判, 认为是用利来迷惑人的本真。“世之所高者,莫若黄帝,黄帝尚不能全德……流血百里。 尧不慈,舜不孝,禹偏枯,汤放其主,武王伐纣,文王拘……此六子者, 世之所高也,孰论之,皆以利惑其真而强反其情性,其行乃甚可羞也。”《黄帝问道于童子》 则把治理天下比作牧马,应“去其害马者”;《柏矩学于老聃》则谴责统治者“穷困人之身,使无休时”,逼得人们作了盗贼。

    以上寓言, 其根本思想都可归结到恬淡无为的政治主张,但它又都是针对当时社会现实进行批判,是积极的。

    其次, 还表现为对生活哲理的揭示。 《庄子》 中的大部分寓言是用来论述所谓的“道”的。这类寓言中有许多是作者对现实生活作了多方面观察后,所概括出来的东西,具有深刻哲理。 这类寓言往往具有作者主观寓意和客观寓意两种。前者往往是消极的,后者往往要脱离庄周哲学体系去理解,具有积极意义。

    例如《捕蜩》 ,本是论述“无己”“忘物”的境界,显然是唯心主义思想。但如果抓住他苦练技艺的描写,“吾处身也,若厥株拘;吾执臂也,若槁木之枝。虽天地之大,万物之多, 而唯蜩翼之和知,吾不反不侧,不以万物易蜩之易。”最后练到了捕蝉像随意拾取一样。使读者咀嚼:要成功,就要异乎寻常的专心致志。

    《混沌》 这则寓言看似荒诞不经:“南海之帝为倏,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混沌。 倏与忽,时相与遇混沌之地,混沌待之甚善。倏与忽谋报混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窍, 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日凿一窍,七日而混沌死。”寓言本义是要清淡无为, 如果对世界有所为, 就会毁灭世界。 然而读者却品味出:“混沌”本无“窍”,倏与忽强凿之,就违反了事物本性。从这个意义看,这则寓言就变得有意义了。


展开余文
    最后, 《庄子》寓言还表现出一种冲决一切网罗的意志和能量,表现出了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精神。

    《逍遥游》 开头的“鲲鹏”描绘:“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徙于南冥, 南冥者,天池也……鹏之徙于南冥,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显示了冲决一切网罗的的意志,这是属于庄子个人的,也是属于我们民族的。

    《庄子》 寓言还表现出庄子富贵不能淫,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可贵精神。《涸泽之鲋》 显示出庄子家境贫寒,贷粟于监河侯“而不得”;“鼓盆而歌”则显示其内心之苦, 其妻亡故。面对贫穷与痛苦,坦然受之,不改初衷。他本可作高官享受荣华富贵,但宁可“曳尾涂中” 。因为从《邸》这则寓言中就表现出庄子鄙弃黑暗官场。把这些比喻成死老鼠。 这种可贵的精神为后人所继承。李白的傲岸不屈,陶渊明退守田园,不正可以看到庄子的影子吗?

        三、《庄子》寓言对后世的影响

    《庄子》 被清代文学批评家金圣叹认定为“天下奇书”;郭沫若指出:“秦汉以来的一部中国文学史,差不多大半是在他的影响之下发展。”

    1.《庄子》寓言以它那浪漫主义色彩和现实精神相结合的创作方法,以及有情节、有人物、有对话、有描述的艺术形式,启迪了后世戏曲小说及诗歌的创作。

    如《鼓盆而歌》 演化成后来的戏曲《庄子试妻》《大劈棺》;《庄生梦蝶》被元代关汉卿演成《三勘蝴蝶梦》 的剧本;李白则从《逍遥游》中得到启发,写了一篇《大鹏赋》 ,对大鹏的“上摩苍苍,下覆漫漫”的翱翱雄姿,表现了他向往自由和鄙视庸俗。李白最后写道:“此二禽已登于寥廓,而斥安之辈,空见笑于藩篱!”

    2.《庄子》寓言丰富和发展了祖国的语言艺术。这些寓言被创作时就吸取了民间口语, 再经庄子那枝生妙笑加以提炼升华,成为铿锵有声,富有生命的语言。出自《庄子》 的成语典故词语很多,据《白话庄子》统计有九十多个。如鹏程万里、朝三暮四、目无全牛、游刃有余、踌躇满志、螳臂当车、东施效颦等等。

    这些词语典故在古代诗文词中使用, 形成了意境幽远,典雅古朴的中国风格。如,“凿混沌”这个典故,金人元好问有诗云:“凿开混沌露元气,抵挠都罗弥梵天。”

    “不龟药”则被宋朝黄庭坚化用:“收得千金不龟药,短裙缥洗暮江寒。”

    “郢匠斤”则被唐代杜甫化用:“脱略蟠溪钓,操持郢匠斤。”

    “目无全牛”则被李白化用:“长桑晚洞视,五藏无全牛。”

    这些寓言故事为丰富和发展祖国的语言艺术作出了贡献。

    3.《庄子》拟人化寓言,篇幅短小,形象生动,特别是动物说话,增加了寓言的趣味性;精心构思情节,注意人物肖像,行动等的描写,又增加了寓言的生动性。因此,《庄子》寓言启发了后来者,使寓言故事逐渐成为儿童文学的一支,深受儿童的喜爱。

 

      本文参考书目:《白话〈庄子〉》

                     《中国古代哲学寓言选》严北溟  著

                     《韩非子》

标签:作文素材 论《庄子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最后一课 教学设计(网友来稿)
下一篇:素质教育首先是“动手教育”(教师中心稿)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