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育新闻教学设计
阅读:675  
标签:教学设计
给赏识教育泼冷水
                         中国教师报     2003-04-22     

 

    自从赏识教育的创始人周弘对其女儿的赏识教育的成功案例被各大新闻媒体报道后,随之在中国出现了赏识教育的热潮。随后,与之名称不同但实质相似的激励教育、尊重教育、夸奖教育等也“粉墨登场”,它们推崇好孩子、好学生是“夸”出来的。于是,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往往不该夸的也夸,不该奖的也奖。其实,一味地“夸”和“奖”对学生是有害无益的。

现在的孩子并不缺少赏识

                                   ■  葛静霞

    实际上,现在的孩子们缺少的并不是赏识,因为父母在孩子面前从不会吝啬对孩子的夸赞。特别是现在独生子女占很大比例,家长的注意力和爱自然都倾注在一个孩子身上,有的家庭对孩子的要求百依百顺,特别是在物质上不断满足。结果过分的宠爱,无休止地满足,渐渐地使孩子养成了自私自利、任性乃至放荡不羁的性格。他们自负地认为自己无所不能,因此,只要他们渴望得到的,就会毫无顾忌地去抓、去取。父母的赏识是他们行为的保障,在他们眼中,只要是自己想做的就一定是正确的,一定能得到别人的赏识。他们一切以自我为中心,他们不会去体谅、理解别人,虽然他们也常听到父母教育他们要互相帮助,但这对于他们而言只是一个概念,并没有真正的行动。因此,他们在性格特征上表现为任性、自私、孤独;生活上表现出娇气、缺少合作精神和责任心,动手能力不强。这一切都与家长太“赏识”自己的孩子有着密切的联系。尤其是中学阶段,孩子刚刚形成自我意识,却又依赖家庭,他们渴望独自飞翔,但是他们却飞不高,此时过分的赏识只会增加孩子的依赖性,让他们失去判断力和分辨是非的能力。而这两项恰恰是将来孩子踏上社会必不可少的能力。花盆里长不出万年松,望子成龙的父母怎会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只是一株弱不禁风的小草?

    要让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感到一种责任,懂得为自己的过失负责。一个能承担责任的人,才是现代人,才能独自应付生活的考验。教育孩子本就是十八般武艺,表扬、批评、奖励、惩罚,什么都应该有。没有批评和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是一种虚弱的教育、脆弱的教育、不负责任的教育。

一味赏识也许是“温柔杀手”

                                          ■ 宋金珠

    随着创新教育思想的提出,“平等、民主、和谐”教育理念的倡导,教师们似乎显得特别小心翼翼了,尤其是在公开课教学或对学生文字性的评价中,一般几乎不敢涉及一个“不”字,惟恐因之而扼杀了一个“牛顿”,夭折了一个“爱迪生”。应该说,这些老师的初衷是好的,但笔者认为:凡事都得有一个限度,不适当的赏识未必是好事。

    一味赏识是指不批评孩子,或者给批评都穿上“赏识”的外衣:即使是批评也不直接否定,但是以孩子的认识和判断能力往往不能分辨出这是批评,结果并不能起到批评的作用。

    一味赏识,会模糊孩子的认识,包括对知识的理解和自我表现认识。有些教师也许受创新教育的影响,误以为提倡创新就不能否定,所以在课堂上不管学生说的有无道理,或轻易鼓励,或保持中立态度,含糊肯定:“你们说的都有道理”或“你们说的都有一定的道理”,弄得学生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不知道自己到底对不对。这种不分是非、对错的赏识,对学生正确理解和掌握知识,产生的负面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不适度的赏识所造成的学生知识上的模糊,理解上的偏差,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阅历的增长,也许会逐渐淡弱以至消除。但由此造成的学生对自身认识上的错位,恐怕是影响久远甚至是难以改变的。在对学生的评语中,有的教师明明知道某生缺点很多,却不敢正面指出,只是不痛不痒地借用“不怕楼房高,只要根基牢”、“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些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大众化评语,而这对于缺点多、成绩差的学生来说,往往说了等于白说,引不起他们的反省和触动;家长看了也是雾里看花,还以为自己的孩子没有什么缺点。这对孩子们的自我认识和成长是极为不利的。相反,那些对缺点和错误直言不讳的评语,虽可能一时“刺激”了孩子,但却能使他们清醒地认识自己,使自己不断走向成功和完善。曾记得,我的孩子上小学三年级时,老师在对他的评语毫不含糊地指出了一个缺点:“胆小”。引起了我和孩子的高度重视。其实,孩子胆小的缺点,我平时也是知道的,但总觉得没什么,经老师这么一提醒,我才觉得不是一件小事,以后我就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胆量,使孩子在自己的成长途中又向前迈进了一步。

    必要的批评有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是孩子走向成功的推进器和催化剂;而一味地赏识也许就是孩子健康成长道路上的“糖衣炮弹”,健全人格塑造中的“温柔杀手”。

“赏识教育”岂能包治百病? 

                                            ■罗光奖

    有些教师往往是“变着法儿夸奖,绕着弯儿表扬”。比如,十道题目,十题全做对的,当然夸奖,只做对一题的,也要赏识:“这么难的题目,你竟能做对一道,真棒!老师像你这么大的时候,碰都不敢碰呢!”再比如说,某次考试,考了一百分的,当然表扬,只有十来分的,也要赏识:“老师像你这么大的时候,还考过零分呢!”……如此这般,在一定的程度上,使学生们感觉到“做对做错一个样,考好考差一个样”,既对某些后进生起不了什么激励作用,又使一些优秀的学生渐渐失去自豪感,乃至渐渐失去了责任感与上进心。而我们心地善良的老师,却往往并不知道:就在他们“精心爱护”、“着意赏识”一部分学生的同时,不经意中,却“打击”、“伤害”了另一部分学生。


展开全文阅读
    在“赏识教育”中,有些教师不让自己批评学生,最多是“和风细雨”、“轻描淡写”地说几句,即使如此,往往“说”之前还要转着圈儿来一番“欲抑先扬”,使本应严肃有力的批评成了羞见公婆的“小媳妇儿”。笔者曾经所在的一所中学,有一学生一贯不爱护公物,一次,该生又在班上弄坏了一条板凳腿并且抓在手里当“枪”使。而班主任老师并未当场批评该生,仍是和颜悦色地让该生随他来到办公室,请该生坐下,首先从“坚持锻炼身体”、“积极参加劳动”等方面将该生表扬了一番,甚至还明显不切实际地肯定该生“平时也挺爱护公物”,然后才转到“只是今天,你做得有点不够好……”接着,班主任亲切地将该生肩膀一拍:“回教室去吧,老师相信你一定不会再犯的!”班主任老师原以为自己的“赏识教育”会感动这名学生,谁知该生却无动于衷,满不在乎地“昂首阔步,扬长而去”。果然,第二天,我便又见该生在教室里挥舞着那条坏板凳腿追逐打闹……何以至此?班主任老师刻意将批评蒙上了一层温情脉脉的面纱,使批评失去了应有的严肃性与警戒力,从而使得学生“认识错误不到位,重犯错误无所谓”,当是原因之一。

    在有些教师的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的称赞表扬之声接二连三,不绝于耳,更有甚者,某节公开课上,对回答完全错误以及干脆闭口不言的学生,教师也一一送上小礼物以示奖励,并且一次又一次地要求全班学生“掌声鼓励”。试想一想:当赞扬成为一种习惯性语言,当鼓掌成为一种形式化表演,久而久之,这其中,还有多少热诚与真情可言?学生的热情一旦减退,便会感到这种方法的乏味,甚至会感到教师的可笑与可怜。最近,笔者在网上读到了本校一中学生在BBS上发的帖子,其中便写道:“看来,X老师也在搞“赏识教育”了。我对XX,实际上一点不懂,只是胡乱摆弄了几下,X老师便将我夸得像什么似的,我听了,真的感到好可笑……”通过这几句话,我们应该想到:运用“赏识教育”,不能矫揉造作,不能将学生当做孩子“哄”,否则的话,引起学生的觉醒与反感,则难以“亲其师,信其道”了。

    “赏识教育”,只是若干教育方法中的一种,而绝对不是教育方法的惟一;任何一种教育方法都不可能是“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都不可能完全适用于个性各异的所有学生和所有的情况。

孩子需要在一定的逆境中成长

                                        ■  欧阳传芳

    我曾经听过一堂公开课,如果说有多么成功的话,我只能用一句话来概括:无异于鲁迅先生所说的“谋财害命”。一堂课40分钟,整堂课用来鼓掌的时间就花了近十分钟,前后达十六次之多,其中还不包括老师的表扬,想想看,这不是“谋财害命”又是什么?课堂上,老师始终面带笑容,学生回答还算准确,看上去气氛热烈,掌声不断,老师的表扬不绝于耳。可是细细回味,感觉就像看了一场戏,过程可谓精彩纷呈,实际上却没有多少内容。

    不知老师们想过没有:你现在可以让学生生活在一片赞扬声中,这是因为他们还小,还没独立,与别人也没有较多较大的利害冲突,但终有一天他们会长大,他们要走向社会,参加工作,到那时候,谁又会每天夸他们,重视他们的存在与感受?面对市场激烈的竞争和人际关系的错综复杂,他们又怎样适应?他们有限的心理承受力又如何负担得起?退缩吗?改变吗?是不是都太迟了?

    说实话,我不欣赏所谓的“赏识教育”,适当的鼓励是必要的,但切勿过了头。一个人如果受到的赞美太多,心理便会膨胀,就会找不准自己的定位,从而也就不知道自己的言行是否符合一定的社会道德规范,这样的人在人格上往往是不完善、不成熟的,心理上也会十分脆弱,经不起生活中的风雨与挫折。一个人的成长是需要经历一些磨难的,只有经历磨难并且能够从磨难中铸就了刚强性格的人,才能适应未来的生存。有句古话:将相出寒门,严师出高徒,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这里的“寒”、“严”都代表了一种磨难。    

    “严是爱,宠是害,不管不教要变坏”,对孩子,还是以严于管教为好,“忠言逆耳利于行”,我们应该让孩子学会接受批评,学会在“逆耳”中挺起做人的脊梁。

好的教育方法离不开好的教育环境

                                      ■  黎  玲

    “赏识教育”的创始人周弘告诉我们,合理、正确运用“赏识教育”可使受教育者在轻松、自信、快乐的氛围中增强对学习的兴趣,产生对学习的欲望,自觉钻研探讨各种学习问题,大大提高学习的效率,从而事半功倍地获得大量对自己有益的新知识。

    “赏识教育”要求:教育者必须做到承认差异、允许失败;教育者的赏识必须能够激发受教育者的潜力,满足受教育者内心深处的需求;教育者的批评必须是建立在赏识的基础之上,在赏识的同时看到事物的两面性,用爱心、用感恩的心态去对待面临的问题,最终又用平常的心态去面对结局;通过“赏识教育”培养出来的孩子应更能经受挫折。

    然而,在目前的教育模式、教育体制和社会环境下实施“赏识教育”,不得不令人担忧的是:

    1. 现在中国的社会生存环境还达不到“赏识教育”的要求。人总有差异,当大家都得到赏识,大家心态都好了,可大学只有这么几所、工作岗位只有这么几个,那些面临落榜、面临失业、面临就业难而又早已被“赏识”得十分自信又万分热爱生命、万分热爱生活的学生,将用怎样的心态去争取生存空间?反过来说,当受教育者的差异在教育者期望的阶段内仍然存在,那么教育者和受教育者还能保持“赏识教育”所要求的平常心态吗?如果在面临社会上激烈的、无情的甚至是尔虞我诈的“商战”、“情战”、“政治战”时,仍然用感恩心态、平常心态去面对存在的问题,能在社会上争得立足之地吗?

    2. “赏识教育”对教育者的综合素质要求非常高,它要求教育者不仅在语言上能够刺激受教育者,而且在心理上也能够让受教育者感到对方的真诚和被赏识后的幸福。现在,教师队伍中还有很多老师不具备这种素质。即使具有这种素质,当升学率、重点大学录取率成为衡量教师和学生是否成功、是否优秀的标准时,教师的急功近利思想成为客观存在,那么必须由教师担负起的那部分“赏识教育”将怎样确保得到正确的运用与合理的发展? 

    3. “赏识教育”是其创始人周弘在对自己的女儿成功运用了“赏识教育”后总结出来的先进教育方法。他的成功是个案的成功。他全情投入,他真心赏识,他入微观察,同时他自己不断进取的精神为女儿做出了榜样,深得女儿的信任与敬爱,这些都是实现“赏识教育”的前提条件。然而,事实上很多教育者正是缺乏这些条件,他们所面对的是别人的孩子,是众多的学生,他们缺少全情的投入。老师的笑容是勉强的、生硬的;有些赞扬的话也并不真诚,没有多少真正的感情成份在里面。这也难怪,倘若每一句话都发自内心,每一份笑容都带有感情的话,面对那么多的学生,老师还不都得累死?

    因此,我认为:作为众多良好教育方法之一的“赏识教育”,的确有它值得借鉴和推广的一面。鉴于上述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实施“赏识教育”中存在的诸多实际问题,我衷心希望“赏识教育”能够一路走好,同时也衷心希望我国的教育体制、教育模式能够更加完善,更加适合因未来科技高速发展而带来的社会需求,给“赏识教育”等先进教育思想、教育方法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大环境。

本期对话小档案

罗光奖,宁波万里国际学校中学语文高级教师

葛静霞,宁波万里国际学校802班学生

宋金珠,安徽省南陵县城关镇第二小学一级教师

欧阳传芳,学生家长、宁波市作家协会会员

黎  玲,湖北省宜昌市教育局教育技术装备站教师 

标签:教学设计 给赏识教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大学该不该给偏才“开绿灯”
下一篇:触龙说赵太后(教师中心稿)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