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学设计
阅读:1320
标签:
教学设计
给忘恩的学生一点宽容
人民网-江南时报 2003-04-22 作者:易家言
我们没有以任何方式报恩,并不代表我们没有了感恩之情;只要牢记别人给予我们的恩情,永怀这份感恩之情,我们就有了前进的动力,而曾经给予过我们恩情的人,也会因此而感到欣慰。我相信,那80名贫困生中,也有很多人的情况和我相似,或者由于其它原因没能表达自己的感激之情。他们并非都是忘恩负义之人,我们应该给他们一点点宽容。
四川省某中学一位善良的食堂师傅张明星,虽然每月只有500元退休金,可他提供的“免费餐”在六年时间里帮助80多名贫困生趟过荆棘,其中77人走进了大学校门。然而让人意想不到的是,这些受过资助的80名贫困学生没有一个人回来看过张师傅,也没有一个人以任何方式对张大爷表达过感激之情。此事经媒体报道后,立即在网上引起了轩然大波,众多网友都对这些贫困生的“集体忘恩”行为表示了强烈愤慨和谴责,有的网友甚至认为“人无感恩之心与畜牲无异”。
初看这篇报道,我也感到非常惊诧和痛心。人们常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这些贫困学生接受的岂止是“滴水之恩”?为何没有一个学生知恩图报,哪怕仅仅是回来看望张大爷?虽然报恩并不是贫困生的责任和义务,也不是张大爷提供“免费餐”的初衷,但是80名学生“集体忘恩”,无疑说明我们的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不成功。
然而接下来,我又不由得扪心自问,自己是不是一个知恩图报之人?说来惭愧,当我对这些贫困生“集体忘恩”行为深感痛心之时,才蓦然发现自己其实做得未必很好。十几年前我在南京某高校上学,一位姓贡的班主任给了我无微不至的关怀和帮助———不仅在经济上时常帮助我,更重要的是在思想上激励了我、引导了我。那时大学生毕业还是由国家分配,以我的学习成绩和综合考评成绩,理应优先挑选工作单位,但是像我这样一个来自农村的学生,毕业分配时自然受到了排挤。是我的班主任,顶住了各方面的压力,拒理力争,才使得我如愿来到了上海工作。
当年和班主任道别之时,我在心里默默发誓,将来一定要报答他给予我的恩情。然而十多年过去了,我没有再回过母校。几年前这位班主任也调到了上海工作,他所在的学校和我相距不过两站路,但是至今我依然没有去看望过他。看望这位恩师,几乎成了我的一块心病,很想去看望,又很害怕去见他。个中最主要的原因,大概是我觉得自己工作十多年,还一事无成,辜负了恩师的厚望,对不住他的一片苦心,我甚至不知道见面后该跟他说些什么,该如何面对他那殷切的眼神。虽然一直没去看望自己的恩师,可是在我心里,却时时怀着感恩之情。我现在每天不停地写稿,也曾不止一次地幻想过,将来出版一本个人文集,在扉页上印着“谨以此书献给我的恩师×××”的字样,然后拿着这本书去看望他———虽然我不知道,我的这个愿望何时才能实现。
嗦嗦写了这么多,无非是想说明,当我们对忘恩负义的人和事义愤填膺之时,我们中的很多人其实自己并没能做到逢恩必报;我们没有以任何方式报恩,并不代表我们没有了感恩之情;只要牢记别人给予我们的恩情,永怀这份感恩之情,我们就有了前进的动力,而曾经给予过我们恩情的人,也会因此而感到欣慰。我相信,那80名贫困生中,也有很多人的情况和我相似,或者由于其它原因没能表达自己的感激之情。他们并非都是忘恩负义之人,我们应该给他们一点点宽容。
标签:
教学设计
给忘恩的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上一篇:
秋水 (教师中心稿)
下一篇:
过秦论(教师中心稿)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
苏教版
|
粤教版
|
语文版
|
北师大
七年级
|
八年级
|
九年级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教案
|
导学案
|
说课
|
课堂实录
|
教学案例
|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
教学计划
|
教学总结
|
备课资料
|
德育论文
|
作文指导
|
中考指导
|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
学生随笔
|
作品赏析
|
初中习作
|
中考范文
|
高中习作
|
高考范文
|
作文素材
|
散文小说
|
古文阅读
红楼梦
,
神话
,
孔子
,
庄子
,
李白
,
杜甫
,
苏轼
,
东坡
,
李清照
,
赏析
,
唐诗
,
宋词
,
诗歌
,
鲁迅
,
小说
,
散文
,
文学
,
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