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教育新闻
》
备课资料
阅读:768
标签:
备课资料
赏识是标,尊重是本
K12新闻评论 2003-04-24
小桥流水人家:表扬当然可以让人兴奋,不过,上升到一种教育模式,是不是太牵强了点。推崇这种理论的人,可不可以着样设想:追踪一名教师,实录其三年的每一节课堂教学。我想待到第三年时(也许要不了这么久),如果学生对这一套还有”感觉“,那么你认为教出这样的学生,他们今后将更多的从”事脑力劳动“还是”体力劳动“?(发挥你的想象,大胆的猜,错了没关系)如果学生对这一套不感兴趣了,那么这种教育有多大存在的必要?总之,苦了广大的教师和无辜的学生。
自清:我是一个即将走上教育岗位的小学教师。对于以上的几段文字,我以为有言过之字。不管是一种教育模式还是一种教育思想,它都不是绝对的。取得的效果如何与很多因素有关。从孩子的成长心态上讲,我认为赏识教育是一种不错的鼓励孩子进步的方法。只是很多老师不具备运用好它的技能而已。不能因此而否定了赏识教育!
丑儿:赏识教育是我们在教育中赏用的方式方法,这一点是不可否认的。在现实中的确存在着应用不当的例子,这就要求我们教育者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技能,才能把赏识教育用好!希望我们有更多的同行能用好赏识教育,让孩子更好的成长!
步步高:我们的教育系统总是处在偏激之中,不是肯定一切,就是否定一切,请问,这样的思维,能培养出什么人才?我们的领导总是为了便于管理,常常拿出他们那屡试不爽的武器,找个所谓的权威来吓唬敢怒不敢言的中国教师,我们心理何不曾明白,教育是多方面的,不是任何一个人,或者一些人能给出一个合理的答案的。我们所面对的是一个个迥异不同的学生,施行的方法也只能所谓的因材施教,他们领导不懂么?也许是我真的不懂了!
三少:我认为“赏识”应基于实事求是的前提,并且该“赏识”时就“赏识”,该“批评”时就“批评”!如果一味胡乱“赏识”,必然混淆视听。君不见,如果某领导常“赏识”某老师之后,就不会有人指出其“不足”了某人一出名就什么缺点都没有了。那也是“赏识”副产品。
tyyk94pg:学生犹如田野庄稼之幼苗,赏识犹如农夫浇灌之清水。水太少,幼苗会因旱而死;水太足,幼苗会因涝而亡。赏识、批评都有个度。一味地赏识,或者一味地批评,都不足取也。
王老师:赏识是为了尊重人,是以人的自尊心为突破口来激励人。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把它用在教育上,不失为一种好方法。但它不能代替所有的方法,也不是灵丹妙药。
清韵:这就是中国的教育。不管教育的地理区别,也不管各地的具体情况,用行政的手段规划教育的方式。只要有一人说过好,就满世界地追。然后就全是一样的教育。发觉不对时,又全盘地否定。真不明白,为什么这些人就不觉得累?
标签:
备课资料
赏识是标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上一篇:
《射雕英雄传》中的教育启示
下一篇:
“非典”时期学习革命:50万中学生免费上网校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
苏教版
|
粤教版
|
语文版
|
北师大
七年级
|
八年级
|
九年级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教案
|
导学案
|
说课
|
课堂实录
|
教学案例
|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
教学计划
|
教学总结
|
备课资料
|
德育论文
|
作文指导
|
中考指导
|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
学生随笔
|
作品赏析
|
初中习作
|
中考范文
|
高中习作
|
高考范文
|
作文素材
|
散文小说
|
古文阅读
红楼梦
,
神话
,
孔子
,
庄子
,
李白
,
杜甫
,
苏轼
,
东坡
,
李清照
,
赏析
,
唐诗
,
宋词
,
诗歌
,
鲁迅
,
小说
,
散文
,
文学
,
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