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教学文摘
》
教学论文
阅读:2437
标签:
教学论文
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网友来稿)
崔海龙
一、努力营造开放的语文课堂教学氛围
开放的课堂教学氛围不是狭隘意义上的“自由市场”,而是一种平等对话与交流的课堂氛围,即所谓的蹲下身子听学生的心声。要求教师把自己的“讲”变成学生的“讲”,让学生在课堂上自由的“我口说我心”。满堂讲或满堂问仅仅是教师的单边活动,是以教师的口代替学生的口和脑,达不到培养学生发现与创造能力的目的。《拿来主义》这篇文章的结构层次十分清晰,说理简明扼要、形象生动、逻辑严密,有极强的现实针对性。在学习这篇文章时,有同学提出了“送去是为了交流”的意见,并列举了我国向国外赠送大熊猫给、秦始皇兵马俑在国外展览、民乐乐团在奥地利维也纳金色大厅表演等等事例,同学在表示赞同的同时,也表现出了困惑,如何解决这个“意外”的话题呢?我提出围绕“拿来”与“送去”的话题开一个辩论会的建议。课后,同学们积极地寻找各种材料,并在小组内进行讨论、整理。辩论会上双方辩论激烈,各抒己见。“送”方同学甚至列出了20世纪30年代社会各界以及有关国家对《拿来主义》一文中所列三个“送去”事例的赞扬来证明自己观点的正确性。这场辩论会锻炼了学生“讲”的能力,同时也训练了学生查阅资料的方法和正确筛选、运用资料的方法。既丰富了学生的知识面,开拓了视野,加深了对鲁迅文章反映的深刻社会背景与丰富内涵的理解和认识,又于无形中培养了学生不唯书、不唯上、敢质疑的精神,从而进一步促进了学生赏析文学作品能力的提高。
课前五分钟的讲诗、讲人物、讲故事活动,定期组织“话题漫谈”活动也是营造开放的课堂教学氛围、训练学生“讲”的能力、积累赏析文学作品方法和经验的途径之一。
二、放飞学生的思想
语文课堂教学过程就其自身而言,就是师生心灵的共同交流与沟通的过程。教师对课文的理解与感悟是与文章作者的心灵与情感的超时空交流,教师把自己的理解与感悟释放到课堂教学中,是与学生一起对文章内容及作者丰富的情感世界的感悟和交流,这种交流需要通过充分地挖掘学生丰富的想象力。没有想象力,文章只能是文字符号的堆砌,谈不上美,更谈不上身临其境、引发心灵与情感的共鸣。中学语文教材中入选的许多文质兼美的文章和诗歌,如《沁园春·长沙》,在学习中,我首先指导学生反复地、有表情的大声朗诵:“独立寒秋,湘江北去。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满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面类霜天竞自由。”此时,浮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画面壮阔,意象壮美,充满蓬勃旺盛生命力的画卷。诗人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和由衷的赞美之情感染着师生,我们仿佛是诗人“携来百侣曾游”中的一员,“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跟随着他“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跟随他“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正是这种丰富的想象,使学生对诗人的情怀和诗歌表现的高远意境产生很强的共鸣,学生被诗人博大的胸怀、诗歌磅礴的气势所折服,崇敬之情油然而生。诗歌所表现的雄奇、壮美的意境和昂扬向上精神风貌,通过学生丰富的想象而进一步具体化、生动化。
在《荷塘月色》、《鸿门宴》、《雷雨》等课文的学习中,都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想象来加深对作品中景物描绘、人物刻画、矛盾揭示等方面的理解和认识。想象,使语文课堂生机盎然。
三、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知识来源于生活。中学语文教材中入选的文学作品,都是作者对人生、对生活的仔细观察和深刻体会,让学生领会、感受作者的情感世界,莫若让学生深入到社会环境中去切身体会。孔子说:“不观于高崖,何以知巅坠之患;不临于深渊,何以知没溺之患;不观于海上,何以知风波之患。”每一周,我都要安排两节课的时间带领学生走出教室,或观察、或调查、或参观,使他们在生活中体验,在实践中领悟。有的同学还拿课文中的内容来与现实生活相印证,从中就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
如果把教学比作是一台节目,那么学生应当是演员而不是观众,教师则是导演。让学生真正的活动起来了,使他们“征于色,发于声”,进而“曾益其所不能”(《孟子·告子下》),不断地增强他们各方面能力的训练,逐步培养他们的创新素质。其中让学生自己主持课堂教学不失为一种好的训练方法。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主讲一篇作品,或诗歌、或散文、或小说、或论说文。在学习中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组织能力,而且通过“零距离”接触,进一步增强了主动学习的兴趣,增强互疑互问、合作学习的精神,特别是为了能够讲好自己的内容,他们还要查阅大量的资料,对所讲内容进行较为深入的研究和分析,并与同学进行交流,训练了获取资料的方法,在研究中完善了学习方法,拓宽了知识面,可谓一举数得。
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和实践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活跃学生的情绪,让学生思想飞起来,让学生的手脑动起来,让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悟、学有所乐,这才是语文教学的魅力所在。
作者邮箱: gdny_hl@163.com
标签:
教学论文
在语文教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上一篇:
用一颗平常心对待“问题学生”(网友来稿)
下一篇:
一个班级的防“非典”记实(教师中心稿)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
苏教版
|
粤教版
|
语文版
|
北师大
七年级
|
八年级
|
九年级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教案
|
导学案
|
说课
|
课堂实录
|
教学案例
|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
教学计划
|
教学总结
|
备课资料
|
德育论文
|
作文指导
|
中考指导
|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
学生随笔
|
作品赏析
|
初中习作
|
中考范文
|
高中习作
|
高考范文
|
作文素材
|
散文小说
|
古文阅读
红楼梦
,
神话
,
孔子
,
庄子
,
李白
,
杜甫
,
苏轼
,
东坡
,
李清照
,
赏析
,
唐诗
,
宋词
,
诗歌
,
鲁迅
,
小说
,
散文
,
文学
,
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