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案教学设计
阅读:8080  
标签: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教学设计
石钟山记(第二课时)(教师中心稿)
jtdzm

      第二课时

      一.背诵复习第一段。

      二.分析理解第二段

      (一)补充注释

      1.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                 适:到,往  2.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     赴:赴任,就职

      3.余固笑而不信也                            固:姑且 4.森然欲搏人                                       森然:阴森森的样子

      5.微波入焉       焉:兼词,相当于"于之",在洞和缝里面

      6.涵淡澎湃而为此也                      涵淡:水波动荡

      7.因笑谓迈曰                                        因:于是

      (二)理解下列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和用法

      1.因

      A  因得关所谓石钟者

      B  因笑谓迈曰

      C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D  事出有因

      2.焉

      A  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

      B  微波入焉,涵淡澎湃而为此也

      C  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

      D  语焉不详

      E  且焉置土石

      3.固

      A  余固笑而不信也

      B  固已怪之矣

      C  君臣固守以窥周室

      D  自以为关中之地,崤函之固

      E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4.相

      A  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

      B  与向之噌吰者相应

      C  则将焉用彼相矣

      D  今由与求也,相夫子

      E  苏秦合纵,为六国之相

      F  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三)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和现代汉语用法是否相同?

      1.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

      2.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

      3.涵淡澎湃而为此也

      4.与向之噌吰者相应

      (四)辨析写列句子的句式特点

      1.而大声发于水上

      2.空中而多窍

      3.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

      4.古之人不余欺也

      5.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五)朗读第二段,并通译全段

      三.分析第二段

      1.作者参观石钟山的缘由是什么?

      答:"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得兴尉"。

      2.作者是怎样才有了独到发现的?

      答:深夜泛舟江面。

      3.作者的独到发现是什么?

      答:石钟山得名是因为风水进出石洞缝穴发出的声音与钟声相似。

      4.本段写了作者的两次"笑",你能说说他当时的心理吗?(讨论)


展开全文阅读
      四.分析理解第三段

      (一)补充注释

      1.而臆断其有无           臆断:主观地作出判断

      2.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  殆:大概

      3.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      终:总

      4.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考:敲

      5.自以为得其实             实:事情能够的真相

      6.盖叹郦元之简             盖:表原因、目的

      (二)解释下列词语在句中的用法和含义

      1.实

      A  自以为得其实

      B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C  此皆良实,志虑忠纯

      D  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2.绝

      1.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

      2.噌吰如钟鼓不绝

      3.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4.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三)解释下列句中的词类活用现象

      1.事不目见耳闻

      2.而言之不详

      3.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

      4.自以为得其实

      (四)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加以解释。

      1.南声函胡,北音清越

      2.余固笑而不信也

      3.至莫夜月明

      4.汝识之乎?

      5.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

      6.及雠仇已灭,天下已定

      7.长乐王回深父

      8.暴秦之欲无厌

      (五)分析赏读

      1.郦道元、李渤、苏轼关于石钟山命名的由来陈说有何不同?

      答:郦道元认为是水石相击产生的声音像钟而得名;李渤认为是山石敲击发出的声音像钟而得名;苏轼认为是风水进出洞穴发出的声音像钟得名。

      2.本段在评说中采用了什么方法进行议论?

      答:类比和对比的方法。

      3."此世所以不传也"和"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中"此"和"陋者"具体指什么?

      答:"此"指石钟山命名的真正原因。"陋者"指李渤一类人。

      4.作者的观点是什么?

      答:做事不可主观臆断,要实地考察。

      五.作业:完成课后练习,翻译背诵全文。

      六.教学后记:

      附:板书设计

      
标签: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教学设计 石钟山记
链接:浏览相关课件 相关音像素材 备课参考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游褒山记(第一课时)(教师中心稿)
下一篇:我与地坛(教师中心稿)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