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案课堂实录
阅读:847  
标签:课堂实录 人教版课堂实录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课堂教学实录


                                                                 第二教时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25课:《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请大家打开课本,谁把第三件事的开头两句话读一下? 

        

      生:(读)一天黄昏,北风呼呼地怒号着,天色十分阴暗。街上的人都匆匆忙忙地赶着回家。 

        

      师:这两句话,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的? 

        

      〔李老师变换了教学方法,一开始就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住了。对篇幅较长的课文,就应多采取几种方法教。这样,学生不感到疲劳。〕 

        

      生:(思考)。 

        

      师:“一天黄昏”写的是……? 

        

      生(齐):时间。 

        

      师:“北风呼呼地怒号着”,写的是……? 

        

      生(齐):天气。 

        

      师:更具体点说,是写风势。“天色十分阴暗”,是写……? 

        

      生(齐):天色。 

        

      师:“街上的人都匆匆忙忙地赶着回家”,写的是……? 

        

      生:行人。 

        

      师:行人为什么都匆匆忙忙的赶着回家呢? 

        

      生:因为天气寒冷。 

        

      师:是的,作者就是从这四个方面棗时间、风势、天色、行人,描写了天气的寒冷。冷到什么程度呢?课文中有一句话最能表现出来。我看谁把这句话找到了? 

        

      〔这样做,有利于培养学生认真读书的好习惯。〕 

        

      生:(读)我……摸摸自己的鼻尖,冷得像冰,脚和手也有些麻木了。 

        

      师:噢!作者的鼻尖冷得像冰,脚和手也冻得麻木了。你看,多冷啊!请大家根据书上的描写,和你们看过的电影、戏剧以及听到的老人们谈论旧社会的一些事情,闭上眼睛想象一下 

        

      …… 

        

      生:(闭眼遐想) 

        

      师:(低沉地)那是旧社会一个日近黄昏的冬天,刺骨的北风呼呼地怒吼着;天阴沉沉的,随时会掉下来似的;面黄肌瘦的人们,来去匆匆。街上的店铺关了门,几条饿得精瘦的狗正在觅着食。黄包车夫为了糊口,光着脚板,在寒风中拉着客人……这是一幅多么凄惨的画面啊! 

        

      〔创设美好的艺术意境打动学生,这是一个创造!李老师这样做,使学生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容易引起感情上的共鸣。这对帮助他们更好地了解作者的心境,体会作品的意境,深刻地理解课文,都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师:请同学们睁开眼睛。大家能想象出这凄惨的情景吗? 

        

      生(齐):能! 

        

      师:就在这幅凄惨的景象里,作者亲眼看到了什么? 

        


展开全文阅读
      生:看到了一个黄包车夫坐在地上呻吟。 

        

      师:作者只看到这一点吗?谁补充? 

        

      生:还看到这个黄包车夫两只手捧着自己的脚,脚上没有穿鞋,下面淌了一滩血。 

        

      师:还看到什么呢? 

        

      生:他饱经风霜的脸上现出难以忍受的痛苦。 

        

      师:谁能用自己的话,把作者当时看到的情况完整地说一下? 

        

      生:作者看见一个黄包车夫在地上呻吟,车子扔在一边。他两只手捧着自己的脚,脚上没有穿鞋,下边淌了一滩血。那饱经风霜的脸上现出难以忍受的痛苦。 

        

      师:谁能再说一遍?(两生回答后)“呻吟”是什么意思呢? 

        

      生:因为痛苦而发出的声音。 

        

      师:既然黄包车夫捧着脚,呻吟着,这说明他的伤势怎么样? 

        

      生(齐):伤势很重。 

        

      师:从课文哪句话,你能看出来他的伤势很重? 

        

      生:脚下淌着一滩血。 

        

      师:如果伤势不重,就应该把这个“淌”字改成什么? 

        

      生:改成“流”。 

        

      师:或者……? 

        

      生:滴。 

        

      师:如果伤势不重,流的血不多,作者就应该把“一滩血”改成什么? 

        

      生:改成一点儿血。 

        

      师:或者……? 

        

      生:一滴血。 

        

      〔引导学生推敲课文中某些重点句子或词语,既能锻炼学生遣词造句的能力,又能发展他们的逻辑思维。在讲读课文中经常进行这类训练,对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和表达能力都有益处。〕 

        

      师:正因为他伤势这么重,他饱经风霜的脸上才现出难以忍受的痛苦。饱经风霜是什么意思? 

        

      生:经过很多的艰难困苦。 

        

      师:是吗?应该怎么说? 

        

      生:应该说是经过好多的折磨。 

        

      师:对啦,说成折磨比较好。面对这位车夫,鲁迅先生是怎么做的?请大家把这段课文小声读一遍,考虑作者哪些动词用得特别准确?(生读后)谁说? 

        

      生:拿、扶、蹲、跪、来、敷、扎棗我觉得这些词用得好。 

        

      师:还有吗?谁说? 

        

      生:跑、跪、洗。 

        

      师:对,作者就是通过扶、蹲、来、洗、敷、扎这些动作,很细致、很具体、很形象地把鲁迅先生救护车夫的过程写出来了。表面看来,帮人包扎伤口是件很平常的事情,然而就在这件很平凡的小事上,却闪灼着鲁迅先生不平凡的品想品德。为什么这么说呢?请同学们想,鲁迅先生当时的身份、地位是怎样的? 

        

      〔这样启发,有利于学生进一步认识鲁迅先生“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高贵品质。〕 

        

      生:他是一位伟大的人物。 

        

      生:他是一个名人。 

        

      生:他过着比较富裕的生活。 

        

      生:他是一个很有名望的学者。 

        

      师:是的,鲁迅先生当时在国内外都是一个很有影响的人物,而黄包车夫处在一个什么样的地位呢? 

        

      生:他是一个受压迫、受剥削的人。 

        

      生:他是一个下层社会的人。 

        

      生:他是一个在贫穷、饥饿中挣扎的人。 

        

      师:鲁讯先生和黄包车夫这两个人的身份、地位这样的悬殊,但鲁迅先生给黄包车夫包扎伤口时,却是那样的精心,而且没有一点架子,特别是在那寒冷的环境里,鲁迅先生没有丝毫地想到自己,却把温暖……? 


展开余文
        

      生(齐):送给了别人。 

        

      师:这再一次地表现了鲁迅先生的什么思想呢? 

        

      生(齐):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 

        

      师:当作者看到这幅惨景时,她是怎样想的呢? 

        

      生:她想,这么冷的天,那个拉车的怎么能光着脚拉着车在路上跑呢? 

        

      师:这是作者当时的想法,也是向伯父提出的疑问。伯父的回答,作者记不清了,只记得他的话很深奥,不容易懂。你能想象出伯父当时是怎样回答她的吗? 

        

      〔结合课文,展开想象,这是提高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有效手段。李老师引导学生想象鲁迅先生可能会回答的话,既能帮助学生悟出课文的真谛,又能从中受到生动活泼的思想教育。〕 

        

      生:他可能说:小晔,你看这社会多么黑暗! 

        

      生:他可能长叹一声:唉,这真是人吃人的社会啊! 

        

      生:他可能反问周晔:你说,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呀? 

        

      生:他可能说,劳动人民头上压着三座大山,怎么能过上幸福的生活呢? 

        

      生:他可能说:唉!这世道真不合理。 

        

      生:他可能说:四周围黑洞洞的,黄包车夫还能穿上鞋么?(众笑) 

        

      师:同学们想象很丰富,说的也都对。鲁迅先生的回答很深奥,我们推断很可能提到社会制度的问题,因为这是社会制度造成的。 

        

      〔升华得好!收到了传神之效。〕 

        

      师:当时,鲁迅先生在回答作者提出的问题时,是什么表情呢?谁说? 

        

      生:他的脸上不再有那种慈祥的愉快的表情了,突然就得那么冰冷,那么严肃。 

        

      师:这是表情。还有什么动作呢? 

        

      生:他把那枯瘦的手按在作者的头上,半天没动,最后深深地叹了一口气。 

        

      师:鲁迅先生当时的表情、动作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你从课文中哪个词能体会到这一点? 

        

      生:两次都用到了“清清楚楚”这个词。 

        

      师:根据鲁迅先生的表情、动作和叹声,你能想象出他当时有哪些想法呢? 

        

      生:从他的叹声中,我想象鲁迅先生可能想:唉,我这一辈子还没有完成我的事业。从他的动作中,可以想象他把希望寄托在下一代身上。 

        

      生:他想,我们应该怎样把这个黑暗的社会推翻呢? 

        

      生:他想,我们老一辈没有推翻旧社会,一定要教育下一代,把革命进行到底。 

        

      生:他想,我们决不能再让下一代过这种痛苦生活了。 

        

      生:他想,这个社会太黑暗了,下一代将来一定要推翻这个腐败无能的政府。 

        

      生:他想,我已经老了,希望寄托在这些娃娃身上,你们一定要好好学习! 

        

      …… 

        

      师:同学们想象得入情入理,紧扣了鲁迅先生的表情、动作和叹声。所有这些,都说明了鲁迅先生是为谁着想的呀? 

        

      生:为人民着想。 

        

      生:为下一代着想。 

        

      生:为别人着想。 

        

      师:这表现了鲁迅先生的什么精神呀? 

        

      生(齐):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 

        

      师:现在,请同学们看第四件事,集体把阿三的话朗读一遍。 

        

      生:(读)周先生病得那么厉害,还经常三更半夜写文章。有时候我听着他一阵接连不断地咳嗽,真替他难受。他对自己的病一点儿也不在乎,可是倒常常劝我多休息,不叫我干重活。 

        

      师:从阿三的这段话里,又一次体现了鲁迅先生的什么精神呢? 

        

      生(齐):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 

        

      师:所以,作者在文章的结尾这样写到:“的确,伯父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什么人呢? 

        

      生(齐):“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 

        

      〔围绕鲁迅先生“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这个中心,李老师匠心独具,一次又一次巧妙地把学生的认识引导到这个主题上来,这确是不易的。 

        

      叶圣陶先生说:“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教师就是要把学生学习的路子引导到作品作者的思路上去,以求得真正的明白。〕 

        

      师:最后这一段话,是对全文的……? 

        

      生(齐):总结。 

        

      师:也就是说,点明了课文的……? 

        

      生(齐):中心思想。 

        

      师:正由于鲁迅先生事事处处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才受到人们的……? 

        

      生(齐):爱戴。 

        

      师:到底人们是怎样爱戴鲁迅先生的呢?现在,请同学们返回头来看课文第一段。 

        

      〔这个过渡很自然!李老师由“因”棗课文第二部分,推出了“果”棗课文第一部分,逻辑性强,学生能接受。〕 


展开余文
        

      师:谁能把这段课文读一下? 

        

      生:(略) 

        

      师:第一段课文中有这么几个词(转动活动黑板):追悼是什么意思? 

        

      生:对死者表示悲痛的行动。 

        

      师:讲得对。那么吊唁是什么意思? 

        

      生:是哀悼死者的对联。 

        

      师:对吗?想想看,你讲的是老师写的哪一个词? 

        

      生:我讲成挽联啦。 

        

      师:对啦,挽联就是悼念死者所写的对联。那么吊唁怎么讲? 

        

      生:吊唁,就是祭奠死者,并安慰死者的家属。 

        

      〔第一部分词较多,李老师采取集中扫除“障碍”的做法是高明的。〕 

        

      师:对,这就讲对啦!伯父为什么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呢?学了前面讲的四件事,我想大家是会回答的。这里我要问,第一段在课文中起了什么作用? 

        

      〔这样引导,有利学生弄清文章的内在联系。〕 

        

      生:起了总结的作用。 

        

      师:在文章开始,这叫什么? 

        

      生:起因。 

        

      师:也叫……? 

        

      生:总起段。 

        

      师:(板书:总起)那么下面这四件事,一件一件分别叙述,就叫做……? 

        

      生:分述。 

        

      师:(板书:分述)最后一段是总结。这样,有总起,有分述,有总结,文章就显得非常完整。谁知道这篇文章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生(齐):倒叙。 

        

      师:倒叙的课文,先写……? 

        

      生(齐):结果。 

        

      师:再写……? 

        

      生(齐):原因。 

        

      师(指板书):正因为鲁迅先生是这样一个人,所以他才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现在,谁能造一个因果关系的句子,表达出自己对这课的理解? 

        

      〔采取造句的方式,帮助学生进一步搞清课文的篇章结构,这个做法很新颖。〕 

        

      生:因为鲁迅先生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所以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 

        

      生:因为鲁迅先生热爱劳动人民,憎恨旧社会,所以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 

        

      生:因为鲁迅先生为了劳动人民的幸福而经常“碰壁”,所以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 

        

      生:因为鲁迅先生经常帮助下层劳动人民,所以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 

        

      师:通过这些因果关系的句子,表明大家对课文的内容理解了。那么,这篇课文的主导思想是什么呢? 

        

      生(齐):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 

        

      师:学了这课,你知道了鲁迅先生的一些事,还想不想知道更多的关于鲁迅先生的事呢?(生齐:想!)那么我向同学们介绍一本书,这本书的名字叫《少年鲁迅的故事》。大家在课外读了,就能更多地了解鲁迅先生是个怎样的人。今天我们就学习到这里。下课。(下课铃响。) 
标签:课堂实录 人教版课堂实录 我的伯
链接:浏览相关课件 相关音像素材 备课参考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别了,我爱的中国》教案设计
下一篇:赵州桥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