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教学文摘
》
教学论文
阅读:1255
标签:
教学论文
读书须知出入法(教师中心稿)
李朝林
一提起读书之法,南宋陈善的“出入法”得到后人的赞同是很多的。他在《扪虱新话》中说:“读书须知出入法,始当求所以入,终当求所以出。……盖不能入得书,则不知古人用心处;不能出得书,则又死在言下。惟知入知出,则尽读书之法也。”这段话告诉我们,读书应该分两步走,先是要深入文本,理解作者的意旨,然后又要走出文本,对作者的意旨进行阐发或批判。同时这两步是统一的,“入”是“出”的基础,“出”是“入”的目的。
大约青少年读书都容易犯望文生义的毛病。余秋雨先生在《文化苦旅》里说他小时候读“朝辞白帝彩云间”时,误认为白帝就是一位“着一身缟白的银袍,高高地站立在山石之上”的帝王。其实这种错误是每个青少年都容易犯的,因为在这个年龄段的人,耐性都比较差,缺乏深入研究的习惯,于是读书时虽然模棱两可,但也依靠丰富的想象力予以曲解或误解,等到后来读得深入了连自己也会哑然失笑 。也许这种因为年龄太小而产生误解还能得到谅解,但有些并非属于个人,也不专属于青少年的曲解却是不可不引起注意的,这种误解先是从一些读书不求深入的人的脑子里产生,然后经过很多不求原貌的人的以讹传讹,最后竟形成一种约定俗成,使得作者的本意也被曲解淹没了。唐代诗人张籍写过一首诗叫《节妇吟》,乍一看诗名,觉得它应该是写一坚守节操的女子,再读诗,似乎可以证实自己的猜测,因为他写的是一位女子归还别人向她表示爱意的明珠。其实这首诗是张籍为婉言谢绝军阀李师道的邀请而作的,今天引用这首诗的最后两句“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的人不少,但有多少人知道作者的本意呢?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这首题为《近试上张水部》的诗,是唐朝朱庆馀在临考前写给张籍的。张籍乐于提拔后进,与韩愈齐名。张籍写了首《酬朱庆馀》:“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齐纨未足时人贵,一曲菱歌敌万金。”朱庆馀是越洲人(今浙江绍兴),镜湖是越洲的名胜。张籍把朱庆馀比作美丽的“越女”,打扮好以后出现在镜湖湖心。“新妆”与“画眉”相对,“更沉吟”与“入时无”相对。为了打消朱庆馀考前的顾虑,以“时人”不看中那些穿着齐地出产的华美衣服的美女为喻,来鼓励朱庆馀要充满自信,以“一曲菱歌”来表现自己的长能。一定会榜上有名。朱的赠诗和张的答诗可谓珠联璧合,千百年来传为文坛佳话。
标签:
教学论文
读书须知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上一篇:
创新阅读教学的理念阐释和实践探微(教师中心稿)
下一篇:
从“以意逆志”到“望文生义” (教师中心稿)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
苏教版
|
粤教版
|
语文版
|
北师大
七年级
|
八年级
|
九年级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教案
|
导学案
|
说课
|
课堂实录
|
教学案例
|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
教学计划
|
教学总结
|
备课资料
|
德育论文
|
作文指导
|
中考指导
|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
学生随笔
|
作品赏析
|
初中习作
|
中考范文
|
高中习作
|
高考范文
|
作文素材
|
散文小说
|
古文阅读
红楼梦
,
神话
,
孔子
,
庄子
,
李白
,
杜甫
,
苏轼
,
东坡
,
李清照
,
赏析
,
唐诗
,
宋词
,
诗歌
,
鲁迅
,
小说
,
散文
,
文学
,
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