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教学文摘
》
教学论文
阅读:1489
标签:
教学论文
科学类文章阅读教学再思考(教师中心稿)
作者:江苏省泗阳县众兴中学 胡学文
现代文阅读是高考中的重点也是个难点,问题主要是现在的高中学生平时并不注重阅读,也就谈不上阅读能力的提高了。学生自己不爱动脑筋而只靠老师讲解,那效果是可想而知的。从近年的高考看,“科学类”和“文学类”文章逐渐形成了二分天下的局面,文学类文章阅读因为学生读的多,所以问题不是很大,而“科学类”文章学生除了在课堂上接触外课外基本是没有接触的,这样“科学类”文章就成了现代文阅读中难点中的难点,所以课堂教学中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自我阅读能力,也就是要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也只有这样才能解决根本的问题。
一、何谓“科学类”
“科学类”是近年高中语文教学中淡化文体概念之后出现的一个新名词,它包括“社会科学类”和“自然科学类”,从而形成了一个笼统的概念。“社会科学类”即社会科学论文的简称。现代汉语辞典中这样解释社会科学:研究各种社会现象的科学,包括政治经济学、法律学、历史学、文艺学、美学、伦理学等,以发表观点见解为主,属议论文范畴。社会科学是人们对阶级斗争经验的总结,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自然科学类”即天文、地理、物理、化学、医学等领域内出现的新的理论、新的发明、新的技术,以说明为主,属说明文范畴。正由于其内容的广泛性,才决定了它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从而在高考语文试卷中占有了很大的比例和很重的份量。
我们以近七年(1996—2002)高考现代文阅读试题为例
年度 文 本 选 材 文本类别 题数 分值
1996 造纸新工艺研究 科学类 4 10
贝多芬之迷 科学类 5 20
1997 颅脑与肠脑研究 科学类 4 10
《中国新文化大系·散文二集》导言 科学类 5 20
1998 转基因作物研究 科学类 4 10
报秋 文学类 4 20
1999 动物及人类冬眠研究 科学类 4 12
创造宣言 科学类 4 18
2000 用铷“小室”实现慢光研究 科学类 4 12
长城 文学类 4 18
2001 铜奔马正名 科学类 4 12
门 文学类 4 18
2002 沙尘暴 科学类 4 12
话说知音 文学类 4 18
从表中不难看出,前四年科学类文章在高考中占绝对统治地位,近三年来才逐渐形成了科学类和文学类平分天下的局面。
二、“科学类”文章是块难啃的“硬骨头”
科学类文章与文学类文章不同,高三学生读到文学类文章虽然叫苦不迭,大呼难做,但它读起来多少还有点情趣,有时能勾起一点回忆,有时能激发出一点灵感,虽不能给出准确的答案,但总还能答个八九不离十。科学类文章就不同了,读起来枯燥,选起来麻烦。它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对就是对,错就是错,无论对还是错都是百分之百,不会出现“八九不离十”的情况。中央电视台“开心辞典”中有一个求助热线——要求电脑降低难度。有的同学便阿Q式地“开心”起来——大不了还可以采用没有办法的办法——猜,不好做好猜,起码还有百分之二十五的“中奖”机会。参加高考的学生变成了“彩民”,把事关自己的终身高考系于一“猜”,表面看是无奈,实质这就是悲哀。于是许多高三语文老师和学生便无可奈何地说:“科学类文章真是一块难啃的骨头。”
三、练就好牙板,啃硬骨头
难啃又不能不啃,“高考”这一关总得要过。课堂上我一再告诫学生,要想啃硬骨头,一定要先练就一副好牙板。
首先我要纠正学生的一个错误认识,就是前文提到的“不好做好猜”。你错了,大错特错。准备去猜你就是准备去投降,毛主席他老人家不是早就说过吗: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然后我带领学生重温《庖丁解牛》,让他们讨论“丁厨师”为什么技术那么高?重点研究他那把刀为何能“十九年若新发刃于硎”?是因为刀好吗?显然不是。原因是善用刀。为何能“善用刀”?原来是注重研究,研究牛的内部结构,直至“目无全牛”,然后才能“游刃有余”。庄子讲“丁厨师”的故事当然不是教人去杀牛,他是想谈养生的道理。对我们这些即将参加高考的高三学生和从事高三教学工作的同仁们又何尝不是“于我心有戚戚焉”。我们也应该把科学类文章当作一头牛,要像“丁厨师”一样,潜心地研究它的内部构造,才能做到“游刃有余”,而不能像普通的厨师那样“所见无非牛者”。
“如何研究科学类文章的特征,以求快速准确地解决问题”便成了课堂教学的当务之急。
展开全文阅读
四、科学类文章文体特征的定位
前文已提到,科学类文章其实是社会科学类文章和自然科学类文章的总称,社会科学类文章主要是指人文科学方面的文章,它包括文化评述、文学评论、社会、历史、政治及人文科学方面的评介文章。不管它的内容包括多少,但根据“评介”二字,我们就可以把它的文体特征定位在“议论文”的范畴。“自然科学类”即天文、地理、物理、化学、医学等领域内出现的新的理论、新的发明、新的技术,以说明为主,属说明文范畴。有了这个定位,阅读就有了方向。
议论文这种文体其最大的特色就是作者在文章中必须要明确地表明一种观点,学生通过阅读必须能找出这个观点。这就是《考试说明》中“分析综合”部分中的④,“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议论文的观点表述一般来说有以下几种方法:(1)文题即观点。一般议论文的文题只是个“话题”,它的观点围绕着这一话题来展开,但有的话题往往就是作者的观点。(2)开门见山提出观点。因为议论文必须要达到“观点明确”这一最起码要求,所以有很大一部分的议论文都是开门见山提出观点,这就给我们一个提示:阅读这种文章时我们一定要注意文章开头一内容。(3)有的议论文观点的提出必须要通过几个分论点来表述,所以观点往往会在文章的最后提出,带有一定的总结性和归纳性。(4)有的议论文因为话题范围较大,内容多,形式散,它的观点提出分散在文章的几个部位,而非集中在某一处。这种的观点概括就有一定的难度,需要有较强的综合分析与概括能力。
议论文这种文体主要是用来说理的,所以它的逻辑性要求很高。这就给我们分析其结构、思路带来一定的方便。“分析综合”部分②“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相对来说则较为容易。完成这一问题的最好方法是寻找文章的分论点和过渡句,这种方法最有利于分析文章的思路和结构。
议论文的语言特征有别于其他文体。议论文的语言要求准确、严密,《考试说明》中的“理解”部分有两个要求:①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②理解并解释文中重要的句子。这里的“重要词语”和“重要句子”,它不像文学作品那样从表现手法上去着重理解。而要从“与观点的关系上”去体会。
说明文主要是向读者传递信息的,它的语言精确性要求很高,所以答题是关键是“找”,找信息源;“比”,比选择枝和信息源,比它们表达,比它们的语气,比它们是否有歧义。
五、高考现代文阅读考查内容
2002年《高考考试说明》现代文阅读考查内容:
能阅读一般社会科学类、自然科学类文学作品。
1理解B
①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
②理解并解释文中重要的句子。
2分析综合C
①筛选并提取文中的信息。
②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③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
④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⑤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象。
3鉴赏评价B
①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②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与去年的《考试说明》相比,今年的《考试说明》有如下几点变化:(1)总的要求上有变化。去年是“能阅读一般社会科学类、科技类文章和文学作品”,而今年变成了“能阅读一般社会科学类、自然科学类文章和文学作品”。很明显,这一改变拓宽了高考现代文阅读的选材范围。(2)分析综合部分有较大改动。去年这部分要求有3条,今年是5条。有两点明显的不同:一是去年的“分析文章的结构层次和表现形式”变成了今年的“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回避了“表现形式”这个字眼。二是增加了两个内容,①筛选并提取文中的信息。⑤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象。从高考《考试说明》的变化上可以明显地看出:高考对现代文阅读部分分析综合能力要求大大地提高了。
高考语文科《考试说明》科学类阅读考查内容其要点可以归纳为:
1要注重文章中的特殊词语和特定语句的理解。
2要能快速阅读课文,把握思路、理清结构,能对文章的主要内容进行归纳和概括。
3要能对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作出评价。
如下图所示:
理解 → 分析 → 概括归纳 ↓ ↓ ↓ 词语 筛选 文章思路、中心 语句 准确获取 作者观点、态度 新鲜信息 推断想象 ↓ 文学作品 文章作者 鉴赏评价
展开余文
六、苦练基本功,以不变应万变
高考改革的最大特征是“稳中求变”,它虽然年年都在不停地改革,但改革的步伐却迈得不是很大。所以高三语文教学既要关注高考改革,又要抓住最基本的教学内容,苦练基本功,以不变应万变。科学类文章阅读同样如此。
在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中,我和同学们一起研究阅读科学类文章的方法和解题技巧,经过多年的实践,逐渐摸索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阅读方法,简要概括如下:
1练就快速阅读法。
应试阅读与平时的阅读大有不同,应试阅读由于时间的关系它对阅读速度要求很高,所以我们要求学生一定要在3分钟之内快速读完一篇文章。时间那么短,当然不能一个字一个字地去慢慢地读,要快速的读,要一目十行的读,只要求读其大概,不要求当时就懂。科学类文章较文学作品来说更容易进行快速阅读,因为它每一段的首尾句和文中的过度句一般来说都比较明显,这就好比《庖丁解牛》中所说的“彼节者有间”,找出“节”,发现“间”,是提高阅读速度的关键。通过快速阅读,可以简要地概括出作者的观点及文章的结构和思路。
2带着问题研读法。
快速阅读法可以解决文章的思路结构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等问题,但是不能解决根本的问题。如“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理解并解释言文中重要的句子”,“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象”等等,则必须要通过二次阅读才能解决,这就是快速阅读之后必须再带着问题去研读。
3、要学会“找”,寻找信息源,要学会“比”,比选择枝和信息源,比它们表达,比它们的语气,比它们是否有歧义。
4、不能忽视问题中的“暗送秋波”。
一般来说文章后面的问题在提出疑问的同时也不同程度地给了我们许多的“暗示”,恰当地运用这些暗示,可以让我们更快、更准确地找到问题的答案。我们以几个例子来做简要分析。
例一:
整个说来,〈红楼梦〉是长于写实的。“石头”在全书第一章中答复空空道人说:“其间离合悲欢,兴衰际遇,俱是按迹寻踪,不敢稍加穿凿,致失其真。”这段写实主义的声明由“石头”所做,有点令人哭笑不得,也有点中国式的简明灵活的辩证法。
问题:“写实”在本文中指的是什么?
这个问题从上下文是可以找到答案的。后文有这样一句话,“这段写实主义的声明”,“写实”指什么?实际上只要找到“这”指代什么就可以了。“这”指代的内容是不难确定的,这就是上文的“离合悲欢,兴衰际遇,俱是按迹寻踪,不敢按稍加穿凿。”
例二:
荒诞幻化也是人的精神主体的一种要求,当科学性、必然性、可知性不能满足人的主体要求(包括观赏、享受的要求)的时候,荒诞性与梦幻性就应运而生了。荒诞、幻化也是一种美,是一种突破了现实的硬壳,摆脱了大地的芜杂的美,就像梦的美,痴的美……
问题:文中的“大地”指的是什么?
这个问题通过上下文也是不难解决的。我们只要比较一下这两个句式:“突破了现实的硬壳”,“摆脱了大地的芜杂”,这两个句式很相似,“突破”与“摆脱”对应,“硬壳”与“芜杂”对应,那么“大地”就该与“现实”对应。再来确定“现实”的内容,就很容易找到,“大地”指“现实生活”。
例三:
一个人不欢喜读诗,何以文学趣味就低下呢?因为一切纯文学都要有诗的特质。一部好小说或是一部好戏剧,都要当作一首诗看。诗好比别类文学较谨严,较纯粹,较精微。如果对于诗没有兴趣,对于小说、戏剧中只能见到最粗浅的部分,就是故事,所以他们看小说和戏剧,不求它们的艺术技巧,只求它们里面有趣的故事。他们最受读的小说,不是描写内心生活或是社会真相的作品,而是福尔摩斯侦探案的爱好,去探求艺术家对于人生的深刻的观照以及他们传达这种观照的技巧。第一流小说家不尽是会讲故事的人,第一流小说 中的故事,大半只像枯树搭成的花架,用处只在撑持住一园锦簇灿烂、生气蓬勃的葛藤花卉。这些故事外的东西,就是小说中的诗。读小说只见到花架而忘记架上的花。要养成纯正的文学趣味,我们最好从读诗入手,能欣赏诗,自然能欣赏小说、戏剧扩其他种类文学。
问题:“小说中的诗”指的是什么?
这个问题看起来好象很难,但我们只要注意一下它的句式,就很容易找到答案。“这些故事外的东西,就是小说中的诗”,我们可以把它改为:小说中的诗就是故事外的东西。然后再找“故事外的东西”是什么。这就不难找到了,那就是“艺术家对人生的深刻观照,以及他们传达这种观点的技巧。”
科学类文章阅读相对来说是比较难的,但是如果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用心去研究它的特征,训练自己一种清晰的解题思路,你就会发现,找出它的答案其实也不难。这样在高考时,你就会像《疱丁解牛》中的“丁厨师”那样“踌躇满志”。
标签:
教学论文
科学类文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上一篇:
《信陵君窃符救赵》教案 (教师中心稿)
下一篇:
走进经典课程,让“你”自由飞翔(教师中心稿)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
苏教版
|
粤教版
|
语文版
|
北师大
七年级
|
八年级
|
九年级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教案
|
导学案
|
说课
|
课堂实录
|
教学案例
|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
教学计划
|
教学总结
|
备课资料
|
德育论文
|
作文指导
|
中考指导
|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
学生随笔
|
作品赏析
|
初中习作
|
中考范文
|
高中习作
|
高考范文
|
作文素材
|
散文小说
|
古文阅读
红楼梦
,
神话
,
孔子
,
庄子
,
李白
,
杜甫
,
苏轼
,
东坡
,
李清照
,
赏析
,
唐诗
,
宋词
,
诗歌
,
鲁迅
,
小说
,
散文
,
文学
,
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