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教学文摘
》
作文指导
阅读:2532
标签:
作文指导
对中学生作文通材案例性分析
作者: sun8zm - sun8zm
(一)
初一第一次作文,我布置的题目是《军训》,要求写出自己的感受。就在开学前,全体初一新生参加了为期一周的军训。在孩子心中,“军人”该是多么响亮的名字,从呀呀学语、姗姗学步时代起,许多人便有冲锋陷阵、举枪拼杀的幻想史。现在梦想成真,其激动之情该何如?试想一下,训练场上骄阳似火、酷热难当,小军人喊声震天、英姿飒爽,该是怎样的豪情?当然,也会有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一个简单的动作,偏要一遍又一遍反复训练,还要声嘶力竭配以“一……二……三……四”的口号,多无聊;而且,稍有越轨,便会遭来厉声指责。这也许使孩子们有生以来最深刻、最丰富的人生体验之一呢。
结果却出人意料,学生们的作文没有预想中的丰富多彩,却有千人一面的共同感受。大多数文章无丝毫的想象力、创造性而言,他们的思维,从作文的开始到结束,都指向“军训,是磨练我们的意志,培养我们的习惯”这一具有制约力的主题思想。他们不约而同地写到“有人不耐烈日而晕倒”的场面,这本无可厚非,因为这是有目共睹的事实。可接着,他们的感受也是相同的,几乎每个人都有类似这样心理描写:“这时,我想到了解放军叔叔‘不怕牺牲、排除万难’的精神,挺住,挺住,千万不能倒下。”同时,几乎每篇作文的结尾都是相同的:“这次军训,锻炼了我们的……培养了我们的……。”“通过这次军训,我们的……得到了提高。”这显然不全是内心真实情感的表露,而是所谓作文技法的训练有素。
这第一篇作文告诉我,刚刚初一的学生,如花季雨季般的岁月,未曾脱天真烂漫的稚气,也许有涌动的青春暗流,该是有无限丰富的心灵世界,却已习惯于脱离自己的真情实感,而服从公共的套路,把一些空话、套话甚至假话说得头头是道。
(二)
无独有偶,邻居刚上四年级的小洋洋也做了第一篇作文,题目是《难忘的一刹那》。他妈妈告诉我:“那天,回到家里,女儿满脸的不高兴:‘一刹那,至多也就几秒钟的时间,怎么写得出四百字左右?’怎么办呢?我也写不出来。看作文书吧,书上正好有一篇《难忘的一刹那》,说的是一对好朋友由于发生矛盾而分道扬镳,互不理睬,不料拍毕业照时老师把他们排在了一起,多别扭,可是一别扭,不配合,队伍排不好,集体照就拍不起来,在老师、摄影师的帮助下,终于圆满拍成。照片上的他们,互相靠紧,微笑自然,绝对好朋友;事后他们重归于好了,照片上的一刹那,至今难忘。”接着,母女俩便如法炮制了一篇从内容到形式几乎相同的同题作文,只是把排队的背景换成了体育课上。母亲不无得意地告诉我,这篇文章的了高分,并作为范文在作文讲评课上朗读。
洋洋第一次作文的经历告诉我,很多学生从一开始,就已经被剥夺了说真话、表达真情实感的机会。“一刹那,至多也就那么几秒钟,怎么写得出四百字左右?”这是洋洋这次经历过程中的唯一闪光点。可惜,她的老师没有听到,不然,他(她)也许有可能反思一下自己出的作文题是否符合四年级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重新命名作文题为《难忘的一天》或者《难忘的一件事》;她的母亲对此充耳不闻,完全不顾孩子面临的困惑(有可能也是她面临的困惑),硬是替孩子找了一条“作文成功”的捷径(可能也是她曾经的作文成功之路)。
更令人可怕的是这次作文的高分可能使洋洋也自以为找到了作文成功的捷径,从而采取同样的方式完成下一篇、下下篇……慢慢地,她心中便会积累一套作文的“公共话语体系”,以应付各种类型的作文要求,诸如《难忘的一刹那》,就是拍照;《童年趣事》,无非野炊;写同学,总有小纠纷;写老师、母亲,非得辛勤劳累……而真情实感,早已埋藏心中不愿表露或不习惯表露。几年以后,小洋洋又将成为那些写《军训》的初一新生的一员。
(三)
这两件事,也促使我作了深刻的反思:说到底,问题的形成,更主要的是我们教师的推波助澜。学生的心灵是纯洁无暇的,渴望成功是他们的天性,他们往往非常注重外在的评价;而教师,往往有意无意、或隐或现作些硬性的规定,而忽视了学生应得的自由。课堂上,把文章分析的头头是道,无意中拒绝了个性化的语言;写作文,首先要求积极进取的思想性……这样日积月累,使他们的写作几乎处于一种潜意识状态,占据这潜意识的,便是那套刻板的“公共话语体系”。
有这样一道中考小作文题:“假如有人给你金子、官衔、良药、书籍……但又只允许你要其中一样,你要哪一样,请写一段250字左右的文字,谈谈你要这样东西的理由。”有人对这道题作了很高的评价,认为其精彩在于多种选择给了考生更多的自由空间。可考生真有选择的余地吗?其实,命题中已隐含了对文章主题的要求:诸如“奉献”、“求知”等。不管考生思想如何,必然首选书籍和良药,因为那迎合了隐含的主题要求;即使选择金钱和权力,最后也必然和前者殊途同归,用金钱回报社会,用权力造福人民;绝对不会有“金钱万能”、“有权不用,过期作废”、“书中自有颜如玉”……等思想的流露,除非愣头青。
如果片面强调语文教育的弊端,教师自己也是它的受害者。北大钱理群教授在《痛苦怎样化为精神资源》一文中写到了读中国史时最痛切的的感受:苦难不断被重复,直至趋近麻木。这里,作为教师,我也要说:“我们千万不要麻木,让孩子步我们的后尘,也成为受害者。”
k12
标签:
作文指导
对中学生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上一篇:
“教师专业化”路还有多远?
下一篇:
论中学作文教学 ——“面对中学语文的沉思”之二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
苏教版
|
粤教版
|
语文版
|
北师大
七年级
|
八年级
|
九年级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教案
|
导学案
|
说课
|
课堂实录
|
教学案例
|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
教学计划
|
教学总结
|
备课资料
|
德育论文
|
作文指导
|
中考指导
|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
学生随笔
|
作品赏析
|
初中习作
|
中考范文
|
高中习作
|
高考范文
|
作文素材
|
散文小说
|
古文阅读
红楼梦
,
神话
,
孔子
,
庄子
,
李白
,
杜甫
,
苏轼
,
东坡
,
李清照
,
赏析
,
唐诗
,
宋词
,
诗歌
,
鲁迅
,
小说
,
散文
,
文学
,
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