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教案
》
教学设计
阅读:8014
标签:
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教学设计
重新创造的艺术天地(网友来稿)
王志海
教学目的:
1、理解“诗歌欣赏活动是一种再创造”的理论意义和作者所阐发的诗歌欣赏的方法; 2、学习作者以“诗歌特点”“欣赏诀窍”为两个相关系统,研究、阐释诗歌欣赏问题的方法。
重点难点:
目的之2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步骤和安排
一、阅读课文,领略内容
1、简介:本文是一篇关于诗歌欣赏的通信。诗歌欣赏活动是由诗歌特点决定的。作者 根据诗歌的特点给我们谈了诗歌欣赏的要求及方法,并且举了许多例子详加阐释。
2、根据练习第一题的要求,阅读课文,完成练习。
二、精读理解课文阐述的观点
1、“诗歌欣赏是一种再创造,再创造的主要方式是想象活动”怎样理解?用哪些例子阐明的?
明确: 诗人通过想象创造出了诗的形象,读者就要通过想象正确地把握住诗人的艺术构思,并且丰富地再现诗人创造的形象。课文举了《我爱这土地》、《长干曲》、《沙扬娜拉一首》三个例子阐述的。
2、“诗歌欣赏要善于寻找并判断诗背后所孕含的情思和韵味”是怎么回事?如何寻找判断?举了哪些例子说明?
概括: 诗歌的特点在抒情。一般来说,优秀的诗篇总是避开了直说,诗人只是含蓄地点拨,给你以天女散花般的想象的自由;语言又极精练,以少量字词包孕着丰富的含义。诗需要咀嚼再三,寻求真味。方法是四个字:“泡”、找、进、“猜”,说明例子分别是《老马》、《祖国啊,祖国》、《枫桥夜泊》、“问君能有几多愁”、《口供》。
3、“诗歌欣赏时,要对不连贯的诗句进行‘加工’填补,以利于‘综合性思考’”为什么?好处在哪?例说是什么?
明确: 诗歌的语言就是不连贯,跳跃性大,这也是诗歌的特点之一。诗中跳跃的奥妙被我们理解关连起来时,我们因创造性的艺术欣赏所获得的愉悦是难以形容的。例说有《启明星》、《夜雨寄北》。
板书设计:
重新创造的艺术天地——诗歌欣赏
观点 方式 诗歌特点 诗歌欣赏 例子
读者把握构思 〈我爱这土地〉
诗人创造 丰富再现诗人 《长干曲》
艺术形象 创造的形象 《沙扬娜拉一首》
诗歌
欣赏 善于寻找判断诗歌背后孕含的情思、韵味
是一 想象 泡 〈老马 〉
展开全文阅读
种再 诗歌抒情 咀嚼 找 〈祖国啊,祖国〉
创造 含蓄凝练 再三 进 “问君能有几多愁”
猜 〈口供〉
诗歌语言 欣赏需要加工 〈启明星〉
跳跃性大 填补想象创造 〈 夜雨寄北〉
三、归纳概括 明确写法
由以上板书我们可以看出:课文写作,谈论诗歌的欣赏问题,是明显地分出了诗歌特点和欣赏的诀窍,使之成为两个相关的系统,根据诗歌本身的特点,阐述了诗歌欣赏的诀窍,然后再有以例说明。这样,不仅使文章写作的结构条理清晰,有条不紊,而且显示了诗歌特点与欣赏的内在联系,反映了诗歌欣赏的精神实质。欣赏写作值得借鉴。
四、品味顾城的小诗,谈它背后孕含的情思
你/一会看我/一会看云 我觉得/你看我时很远/你看云时很近
五、完成练习第二、四题。
(河南省新乡幼师 板书是边距为20mm16k页面) 作者邮箱: wzhihai·tom.com
标签:
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教学设计
重新创造
链接:
浏览相关课件
相关音像素材
备课参考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上一篇: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网友来稿)
下一篇:
杜十娘怒沉百宝箱(网友来稿)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
苏教版
|
粤教版
|
语文版
|
北师大
七年级
|
八年级
|
九年级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教案
|
导学案
|
说课
|
课堂实录
|
教学案例
|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
教学计划
|
教学总结
|
备课资料
|
德育论文
|
作文指导
|
中考指导
|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
学生随笔
|
作品赏析
|
初中习作
|
中考范文
|
高中习作
|
高考范文
|
作文素材
|
散文小说
|
古文阅读
红楼梦
,
神话
,
孔子
,
庄子
,
李白
,
杜甫
,
苏轼
,
东坡
,
李清照
,
赏析
,
唐诗
,
宋词
,
诗歌
,
鲁迅
,
小说
,
散文
,
文学
,
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