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学文摘教学论文
阅读:2857  
标签:教学论文
强化语用意识 更加贴近生活——也谈2003年高考语言运用类试题的新意(论坛精华帖)


论坛精华帖:http://www.ruiwen.com/vbb/showthread.php?threadid=5639

林承雄

 

黎  元

2003年高考已经尘埃落定。对语文试卷的评价自然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我们现在这样的国家,要想让一份试卷获得全体普遍认同的确是不容易的,毕竟“萝卜、青菜各有所爱”,真的“众口难调”。今年的全国卷试题尽管存在不少令人诟病之处,但也不乏耳目一新的创意,比如第一卷与第二卷的部分语言运用类试题就是典例,第6题与第24、25题的选材与设计更贴近生活,较好地体现了学以致用的精神。

先看第6题:

6.下列新闻标题中语意明确的一句是(B)

A.政府有关部门明令禁止取缔药品交易市场

B.真正优秀的教师无一不是道德修养的模范。

C.独联体国家看不上2002世界杯足球赛。

D.警方对报案人称围观者坐观不管表示愤慨。

   判断语意明确与否这类试题在以往的高考中已经多次出现过,过去多是将这一个知识点归并到语病判断一类的试题中去。今年将其独立出来设为一题,在语言材料的挑选上,命题者别具匠心地用了新闻标题,将歧义现象置于其中,这就使试题洋溢着生活气息。实际上,如果仔细推敲,当今不少报刊杂志的新闻等在语言表达上漏洞百出,只是我们在阅读中常是走马观花,将其疏忽了而已。而试题采用这种材料和思路,一方面承继了高考多年来语言基础知识与运用类试题语言素材直接取自课本外现实生活的一贯风格,另一方面它又在努力翻新,不断强化考生的语用意识,引导学生在生活中与语文亲密接触。读书看报,看电视、上网,这些都是现代人生活中须臾不可或缺的。而这其中就存在着语文学习的广阔空间,听、说、读、写、思,哪一样不需要语文的介入。歧义现象是语言学中一个很重要的话题。九十年代初期曾在高考试卷中出现过几回,但其语例显得平板,缺乏有生活气息的具体语境的支持,多少给人以碗语言游戏的感觉。

    今年这道题歧义点的设置是比较巧妙的,倘不深究,极不容易察觉。

    A项中的歧义属于组合歧义。组合歧义是指由词语组合关系上的原因造成的歧义。组合歧义又有“语法结构歧义”、“语义结构歧义”两类。该标题歧义焦点在“明令禁止取缔”这三个词语的组合上,它至少可有以下的两种不同理解:1、政府有关部门明令禁止(某些部门)取缔药品交易市场的行为。即要允许开设药品交易市场。“明令禁止”作为谓语,“取缔药品交易市场”作为宾语。2、政府有关部门明令禁止取缔药品交易市场。“明令”作为谓语,“禁止取缔交易市场”这一动宾短语作为宾语。而若对这一宾语再作切分,又可能有下列两解:(1)禁止、取缔药品交易市场;“禁止”、“取缔”这两个动词构成并列式动词短语。(2)禁止取缔药品交易市场;“禁止”作谓语,“取缔药品交易市场”作宾语,此解在语意表达上与第1种相同。

C项的歧义属于词汇歧义。词汇歧义是指由词汇上的原因造成的歧义。语句的意义都是在词义的基础上形成的,因而词语的同音异义、同形(书写形式相同)异义和一词多义都可能造成语句的歧义。

“独联体国家看不上2002世界杯足球赛”中的“看不上”就是属于一词多义造成的歧义,“看不上”可作两解:1、由于收视转播权等客观原因,独联体国家没办法看到2002世界杯足球赛。2、由于观众自身的思想和情绪抵触等主观原因,他们本来能看到却拒绝收看。

D项与A项也是属于组合歧义。“警方对报案人称围观者坐观不管表示愤慨”这标题在语法结构上可能引起下列歧解:1、警方是对报案人回答表示愤慨,受动对象指向于报案人。2、警方是对围观不管者表示愤慨,受动对象指向于围观者。

歧义在语言中是大量存在的,可借助上下文语境和情景语境化解和排除。如果语境充分,具有歧义可能的句子通常只表达单一的确定的意义,它不影响信息的有效传达。如果语境如果语境不充分,处于缺省状态,可能的歧义就会转化成现实的歧义,就会导致理解的误差甚至模糊。新闻标题的语境空间是固定而狭小的,它必须努力消除歧义,以使信息传达更加真实、准确。所谓“读书读皮,看报看题”,新闻标题如果出现歧义,显然可能造成对受众的误导。从这一个角度看,今年这道题的导向是值得称道的。但是我想改用提供一段消息或一个事件,让学生直接拟制新闻标题,似乎更能见出学生的语用能力。这种类型,北京卷2002年春招试题第25题曾出现过,今年全国卷采用选择题型来检测学生简明准确表达语言的能力,难度是要比它低得多。

再看第24题:

提取处列材料的要点,整合成一个单句,为“遗传”下定义。(4分)

①遗传是一种生物自身繁殖过程。

②这种繁殖将按照亲代所经历的同一发育途径和方式进行。

③在这一过程中,生物将摄取环境中的物质建造自身

④这种繁殖过过程所产生的结果是与亲代相似的复本。

答:                                                                  

(参考答案:生物按照亲代所经历的同一发育途径和方式,摄取环境中的物质建造自身产生与亲代相似的复本的一种自身繁殖过程叫遗传。)

这道语言表达运用题是比较新颖的。

从语体看这道题语言是科技说明文一类,要求提取材料的要点,重新整合,下一个定义,语言必须准确、简明、精练,不可含混其辞,拖泥带水。下定义是一种重要的说明方法;学生在中学语文等学科教材中已经大量接触过各种定义,对于定义的结构形式不会陌生。

从语言修辞技巧看,它要求考生运用长短句变换的知识来解答,将几个被打散的简单短句组合成一个复杂的长单句,这种类型的语用题,学生也应该大量地训练过。


展开全文阅读
从普通逻辑学角度看,定义是揭示概念内涵的逻辑方法。定义是由被定义项、定义项和定义联项三部分组成的。定义有真实定义和语词定义两类。真实定义是属加种差的定义,它包括性质定义、发生定义、关系定义和功用定义。语词定义有规定的语词定义和说明的语词定义。这道的定义是真实定义。一个合乎逻辑的定义至少要遵守以下三个原则:1、定义必须是相应对称的。2、定义项不能直接或间接地包含被定义项,即要避免“同语反复”或“循环定义”的逻辑错误。3、定义项中不得包括含混的概念或语词。上述这些基本常识在现行中学语文教材中没有列入,这实在是一个遗憾。至少在高中语文教材中要安排一些章节谈谈最为基本的简单的逻辑学常识,这对于青少年增强思维运作与语言表达的理性是不无裨益的。否则,仅仅运用语句修辞技巧来解答,难免会挂一漏万,破绽百出。

试题材料取自生物学,“遗传”这一概念对于高中生而言是很熟悉的,学生容易入手。这道题较好地体现了语文与其他学科间的沟通与综合,体现了语文学科相对于其他学科是基础这一特性。学好母语,不仅仅要扎实抓好语文学科,而且在其他的学科教学中也要随机渗透,随文点拨。就此角度看,这道题是很贴近中学生的学习生活的。普通逻辑(即形式逻辑)是一门研究思维的逻辑形式及其基本规律,以及人们认识现实的简单逻辑方法的科学。在我们日常的生活中是要经常地大量用到的,在高考语文试卷中适当涉及一点逻辑知识,很有必要。我想未来的高中语文选修课,完全可以单设一门“普通逻辑学基础”之类的课程。

再说第25题:

依照示例,改写下面两条提示语,使之亲切友善、生动而不失原意。(6分)

提示语(公园里)禁止攀折花木,不乱仍垃圾。

改写为:除了记忆什么也不带走,除了脚印什么也别留下。

提示语(教学楼内)禁止喧哗,不许打闹

改写为:                                                                             

提示语(阅览室里)报刊不得带出,违者罚款。

改写为:                                                                      

我个人感觉这道题是今年卷子语用类试题中最具生活气息的一道。“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文明得体地使用语言,是中学生应该掌握和具备的一项基本语言素质。好的语言里面往往是美的情感和思想的流露。日常的社会公共生活中存在大量的禁示语,每一个公民也经常要用到。有雅俗美丑之别。好的禁示语是一个社会文明进步的体现,是一个公民良好道德素养的体现。这道题的设计模式依然是“仿写”,它比去年的“短诗仿写”更“平民化”更“生活化”一些。命题者提供的那个范例的语言表达的确很具有诗意。设想我们身处的环境中的所有禁示语和口号语都变得“文质彬彬”一点,那社会的文化氛围则会更浓一些。这道题中的外部语境是教学楼、阅览室,这些场所是学生平常学习生活频繁接触的,对这些场合的禁示语,学生应该感同身受过;这也有利于学生入手解答。

试题中要求学生改写的两则提示语原文都显得生硬、呆板、冰冷、威严,命题者给出改写要求:亲切友善,生动而不失原义,提示明确,利于引导考生。孔子曾说:“言之无文,行而不远”,语言表达不讲究文句修辞,说话就没有力量,公共视野下的广而告之一类的语言也必须下一点“烹文煮字”的工夫。

总之,今年高考语言表达运用类试题的设计进一步强化了学生的语用意识,更贴近了学生的现实生活,体现了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语文与社会生活的有机联系,这是很有意义的,对今后语文教学的生活化是有深远的影响的。

2003年6月9日中午至夜断续初稿于福鼎五中无为斋    黎元

 

 http://www.ruiwen.com/vbb/showthread.php?threadid=5639 

 

标签:教学论文 强化语用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今年高考作文题的思维陷阱(网友来稿)
下一篇:2003年度高考语文(全国卷)答案详解及相关分析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